新的亞原子結構:四中子粒子

2021-01-15 原理

在今年二月份的時候,日本的科學家發表了一篇論文【文獻1】宣稱他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一直被認為不可能的「四中子,沒有質子」的粒子,稱為四中子粒子(Tetraneutron,⁴n),震驚了物理界。



James Vary 和 Andrey Shirokov,以及四中子粒子的圖解。(© Christopher Gannon)


現在,科學家利用電腦模擬找到了更多的證據支持日本科學家的發現。如果有進一步的獨立實驗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證明科學家試圖尋找了40年的神秘亞原子結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儘管在理論上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


這個發現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確定了四中子粒子的存在,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以及改寫當前我們對核力——將中子和質子束縛在一起的力——模型的理解。



理論上,四中子粒子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我們在實驗中看到了證據。(© Newscientist)


所以究竟什麼是四中子粒子?為什麼有如此多的科學家那麼確定它不存在?這個假設的結構是由四個中子組成的,中子是亞原子粒子,擁有質量但是沒有電荷。中子和質子構成了原子中的原子核。


中子其實本身是非常不穩定的,它會在約10分鐘之後衰變成帶正電的質子。如果有兩個到三個中子呆在一起就更加不穩定了,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一直認為四中子粒子不可能存在的原因。


自1965年的一篇論文【文獻2】中,科學家總結到「四中子粒子幾乎不可能存在」之後,有四篇獨立的論文【文獻3】分別宣布他們找到了該粒子的實驗證據,儘管他們的實驗都不能被其它的實驗小組複製。



氦-8(⁸He)和液氦(⁴He)碰撞後會產生短暫存在的四中子粒子。(© APS/Alan Stonebraker)


但是在今年二月,一組由日本理化研究所和東京大學組成的團隊找到了四中子粒子的證據,他們在液氦(由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組成)中發射一束富含中子的氦-8原子核(包括兩個質子和六個中子)。在碰撞的過程中,他們發現有四個中子消失不見了。但是這種消失不見的情況僅維繫了一萬億分的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在這個消失的時間內,科學家計算了它最可能是四個中子束縛在一起形成的四中子粒子,之後它會以粒子衰變的形式再次出現。


現在,美國衣阿華州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通過電腦模擬【文獻4】發現四中子確實可以在衰變之前穩定的存在一段時間。雖然存在的時間只有5 × 10⁻²²秒,但這個時間已經足夠用來研究四中子粒子,這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中子之間的力是如何將它們束縛在一起的,以及之前還未探索的不穩定的兩個中子和三個中子的特徵。



(© Yershov/UCL)


下一步是進行獨立的實驗,將原子撞在一起,看是否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存在的直接證據。而新的模擬結果可以指引實驗的進行。一旦最終被驗證,我們就需要重寫現在的核力模型,改變我們對亞原子粒子如何束縛在一起的理解。



科學家剛剛發現人類細胞的內質網(a)和中子星結構(b)有著驚人的相似。(©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在宇宙中,我們唯一確定的由中子組成的結構是中子星。中子星雖然體積很小但密度非常高,幾乎完全是由中子組成的,在超新星爆發後由一顆大質量恆星坍縮而形成。這些恆星的半徑只有11公裡,但是它們的質量跟太陽差不多。中子星包含的中子數量大約為10⁵⁷。如果四中子粒子一旦被最終確認,就可以幫助我們好的理解中子星是怎麼形成的,甚至是解釋它們為什麼跟人類細胞有著驚人的相似【文獻5】!


參考文獻:

【1】K. Kisamori et al., 「Candidate resonant tetraneutron state populated by the 4He(8He,8Be) reaction,」 Phys. Rev. Lett. 116, 052501 (2016).

【2】S. Cierjacks, G. Markus, W. Michaelis, and W. Pönitz,「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Nonexistence of Particle-Stable Tetraneutrons」 Phys. Rev. 137, B345

【3】http://www.mssl.ucl.ac.uk/theory/events/20070918/vladimir_yershov.pdf

【4】A. M. Shirokov et al, 「Prediction for a Four-Neutron Resona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6).」 PhysRevLett.117.182502 

【5】 」Parking-garage" structures in nuclear astrophysics and cellular biophysics Phys. Rev. C 94, 055801 – Published 1 November 2016, journals.aps.org/prc/abstract/10.1103/PhysRevC.94.055801 


▽ 點擊文字查看更多文章 ▽

尋找中微子 | 未知的~95% | 挑戰暗物質 | 探索火星 | 生命起源 | 星系演化 | 超對稱的興衰 | 一個魔數 | 暗物質與MOND | 膨脹的宇宙 | 天文悖論 | 蟲洞=糾纏? |   隱藏的新物理 |


▼ 長按以下圖片 → 識別二維碼 → 關注原理 ▼


相關焦點

  • 這個實驗證明了亞原子粒子也有DNA結構 鬼神是否存在?
    物質的組成單位,分子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更微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亞原子粒子,指結構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與中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當一個宏觀結構被破壞時,比如一塊磚頭變成渣,其分子一個沒有消失。當分子鏈條斷裂時,原子一個沒有少。
  • 亞原子粒子的結構和組成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兩個基本算符在亞原子粒子波函數佔據三個空間維度,賦予費米子粒子體積和波粒二象性。弦的軌道動量使每個費米子粒子成為一個微時鐘,每個軌道代表特定費米子粒子的微秒。這是薛丁格方程時間量子化背後的機理。微秒流逝的時間隨軌道弦的半徑成比例的變化。半徑依次隨軌道弦的能級(能量)變化,符合F =mc^2/r =E/r的規律。量子場論解釋亞原子粒子的產生和湮滅。
  • 新技術揭示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利用電子全息攝影技術,拍下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 原子之下是什麼:亞原子粒子究竟長什麼樣?
    由於我們目前還不能從量子尺度上理解量子世界的空間(或時間),所以我們無法問出「一個處於量子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問題,更別提回答了。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手段把答案本身框定在一個可以理解的範圍裡。電子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最簡單的粒子。實驗表明電子只是電磁場的一個結,沒有固體表面和內部結構。
  • 帶你看亞原子世界,神奇的粒子扭曲漩渦!
    在亞原子世界裡,基本粒子或能量流會像開塞鑽的尖端一樣繞著一個固定的軸旋轉。當粒子像這樣運動時,它們會形成我們所說的「渦旋光束」。這些光束意味著粒子有一個明確的軌道角動量,它描述了一個粒子圍繞一個定點的旋轉。因此,渦旋光束可以為我們提供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途徑,例如增強傳感器對磁場的敏感度,或者在醫療治療(例如放射治療)中為輻射與組織的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吸收通道。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在粒子物理學中,CP對稱性指電荷共軛奇偶性對稱性,是電荷共軛對稱的C對稱性和奇偶性對稱的P對稱性的組合。CP對稱性指出,如果粒子的空間坐標反轉(「鏡像」或P對稱),則粒子與其反粒子互換(C對稱)時,物理定律應該相同。
  • 科學百科56期: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麼多新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什麼重要性呢?
    其中,有些是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位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有些則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如黑洞、統一場論、夸克、快子、金屬氫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了回答。
  • 【科學桌遊】Subatomic 亞原子 遊戲介紹
    「這是一款粒子物理與化學相互碰撞的牌組構築遊戲!使用基本粒子來構建亞原子粒子,並使用粒子來構建原子!」基本上這個遊戲,就是讓玩家通過使用基本粒子牌,組成亞原子,再由亞原子得到原子的過程。累計分數,分數最高的獲勝!小朋友會在遊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了解這些知識,而不需要通過死記硬背。
  • 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揭示了「五夸克」粒子的結構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新結果闡明了五夸克的結構,五夸克是一種由五個夸克結合在一起的奇異粒子。夸克是構成質子和中子的亞原子粒子,通常成對或三個一組結合在一起,分別形成介子和重子。但是最近對瑞士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數據分析顯示,存在更大的聚合體,比如五夸克五夸克。
  • 科學家發現新型基本粒子 或改寫物理定律
    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自信認為他們理解亞原子物理,50年代,先後共發現數十種新基本粒子,迫使科學家重新改寫物理理論模型。目前,2007年發現的一種新粒子現證實具有亞原子結構,將挑戰當前物理理論模型。
  • 粒子碰撞的數學結構進入視野
    當粒子物理學家嘗試對實驗建模時,他們面臨著不可能的計算-無限長的方程式,這超出了現代數學的範圍。通過縮短計算時間,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做出的預測與他們將近27公裡的軌道發射的亞原子粒子相互衝撞時實際觀察到的事件相匹配。不幸的是,預測與觀察之間達成一致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隨著測量變得越來越精確,理論家用來做出預測的近似方案可能無法跟上。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然後原子就成為了人類所知的最小的粒子。亞原子粒子到了1897年,J.J.湯姆森先生經過深入研究發現了更基本的東西——電子!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發現,電子技術的先驅們對此感激不盡。一個電子的「平均」直徑是10^-13釐米,比一粒沙子小20000億倍。
  • 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粒子碰撞的代數結構,這將誕生新的物理理論
    通過縮短計算時間,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們做出的預測,與他們實際觀察到的事件相吻合。當時,他們將亞原子粒子發射到一條近27公裡長的軌道上,彼此猛烈撞擊。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學家克勞德·杜爾說:「我們的研究已經接近窮盡。」但是,由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Pierpaolo Mastrolia和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Sebastian Mizera領導的物理學家小組最近發表的三篇論文揭示了這些方程中潛在的數學結構。
  • 新發現的粒子會是希格斯粒子嗎?
    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粒子的存在,而這種粒子很有可能就是希格斯玻粒子(希格斯玻粒子的命名來自於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這的確算得上是2012年最令科學界興奮的消息了。科學界普遍認為,基本粒子與亞原子粒子可以從希格斯場獲得質量,好比構成普通物質的夸克與輕子。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振動,就好像你扭動繩索時,繩索的上下擺動一樣。但是粒子們是如何從希格斯場獲得質量的呢?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加速器以極高的速度粉碎亞原子粒子,使它們粉碎。這類似於研究一臺電視機的內部結構,把它從20層樓高的樓頂扔下去,然後仔細檢查破碎的部件。 當物理學家們第一次開始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被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反彈。科學家發現,這些硬核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這些基本粒子被稱為夸克,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基本粒子。我們已經寫了一篇更詳細、更引人入勝的文章,專門討論夸克的性質和行為。
  • 英國學者:新發現的「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
    英國學者:新發現的「d-星六夸克」粒子或是暗物質候選粒子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月3日報導,英國科學家表示,他們新發現的一種亞原子粒子「
  • 物理學家仍然無法找到暗物質粒子,但縮小了假想粒子的質量範圍
    如果存在,這種亞原子粒子可能是宇宙難以捉摸的質量的來源ADMX實驗(如圖所示)排除了另一種可能的質量,這些可能的質量是被稱為軸子的可構成暗物質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一點一點地挖掘出被稱為軸子(axion)的假想粒子的可能質量。如果它們存在,則這種亞原子粒子可以組成暗物質,暗物質是遍布宇宙的神秘質量源。預計軸子將非常輕巧 – 相當於電子質量的十億分之一到萬億分之一。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這就是為什麼我用「平均」這個詞來描述這些粒子的物理性質。半徑是一個維度結構,與實際半徑無關。同樣,我們也沒有像夸克這樣的運氣。他們拒絕被孤立,即使被孤立,也不會持續太久。有些夸克的壽命只有十億分之一秒!分離一對夸克需要大量的能量,以至於它最終被用來形成兩個與原來的兩個夸克結合的夸克!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這就是為什麼我用「平均」這個詞來描述這些粒子的物理性質。半徑是一個維度結構,與實際半徑無關。同樣,我們也沒有像夸克這樣的運氣。他們拒絕被孤立,即使被孤立,也不會持續太久。有些夸克的壽命只有十億分之一秒!分離一對夸克需要大量的能量,以至於它最終被用來形成兩個與原來的兩個夸克結合的夸克!
  • 粒子很小,粒子對撞機為什麼要特別巨大?
    粒子物理學(高能物理學)是研究粒子的結構以及粒子間相互作用的一個物理學分支,這是非常基礎的研究。研究粒子的結構及相互作用往往需要把粒子打開,打開的方法是讓高速的粒子撞擊物體或讓兩個高速的粒子迎頭相撞。要使粒子獲得較大的速度或能量主要要兩種方法,一是靠天吃飯,獲取來自宇宙中的高能粒子;二是自己動手解決溫飽,用粒子加速器對粒子進行加速。對撞機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粒子加速器,是將兩束粒子加速到非常高的能量後使粒子迎頭相撞。對撞機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正反粒子對撞機;另一種是直線對撞機。不論是哪種對撞機,目前只有建造得足夠大才有希望做出比較有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