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百科56期: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麼多新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什麼重要性呢?

2021-01-15 高校科幻


科普科幻文學創作者必須具有比較豐富的文史知識和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才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為了讓大家更方便快捷去接觸了解這些資料,《高校科幻》平臺每周會推送一篇科學知識相關的乾貨文章供大家欣賞學習。


本期為大家帶來:


作者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尖端課題。其中,有些是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位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有些則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如黑洞、統一場論、夸克、快子、金屬氫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了回答。


第五十六個問題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麼多新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什麼重要性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是一句話:「為了更多的能量。」


物理學家用一種非常粗魯的辦法去研究原子核的內部結構。他們全力以赴地用亞原子粒子去撞擊原子核,把原子核粉碎成碎片,然後研究這些碎片。


最近三十年來所發生的變化,一直是在提高那些轟擊原子核的微小的亞原子「炮彈」的能量。本世紀三十年代,這類炮彈的能量是幾百萬電子伏;四十年代是幾億電子伏:五十年代是幾十億電子伏;到六十年代,已提高到幾百億電子伏。看來,在七十年代大概會有能量達到幾千億電子伏的炮彈了。


轟擊原子核的能量越大,擊碎後所產生的粒子的數量就越多,並且這些粒子也越不穩定。你可能會想到,隨著衝擊力量的加強,所出現的粒子會變得越來越小(不是嗎,狠狠的一擊可以把一塊巖石分裂成兩大塊,而更猛烈地一擊卻可以把同一塊巖石分裂成十多塊小碎片呀)。但是,在原子核的場合下,事情卻不是這樣。擊碎後出現的那些粒子都傾向於成為相當重的粒子。


我們知道,能量可以轉化成質量。在粉碎原子的過程中出現的那些亞原子粒子,並不是原來在原子核中就一直存在、後來才被擊出的。它們是在原子核被擊碎的瞬間由入射粒子的能量形成的。所以,入射粒子的能量越大,所能產生的粒子的質量就越大,並且這些粒子一般也越不穩定。


從某種意義上說,從被擊碎的原子核飛出的亞原子粒子,就像火石打擊鋼鐵時飛出的火花一樣。鋼鐵中本來並沒有火花,火花是由撞擊的能量產生的。


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所有這些亞原子粒子還有什麼重要性?它們不可能就像火花那樣,也只不過是能量的一些偶然的產物嗎?


物理學家並不這樣想,因為這些粒子所遵循的法則太多了。所形成的粒子都具有一定的特性,這些特性要服從一些相當錯綜複雜的法則。這就是說,各種不同的粒子都可以用一些被稱為「同位旋」、「奇異性」、「宇稱」等等的數字來表示,這些數字的本性受到某些嚴格的限制因素的支配。


可見,在這些限制因素的後面必然隱藏著某種東西。


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已經研究出了一種按照這些數字逐漸增大的次序把各種亞原子粒子排列成表的體系,由於這樣做,他就能夠預言一些迄今未知的新粒子。具體地說,他曾經預言了負ω粒子的存在,這種粒子應該具有某些看來不太可能的特性,但是,當人們去尋找這種粒子時,它果然被發現了,並且還正好具有蓋爾曼所預言的那些特性。


蓋爾曼還提出,如果目前已知的幾百種粒子全都是由很少幾種更簡單的粒子(他把這些粒子稱為「夸克」)構成的,那麼,已知的粒子就會很自然地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式排列成一個表。目前,許多物理學家正在搜索這種夸克。如果夸克真的被發現了,那麼,它們可能為我們提供一幅有關物質的根本性質的嶄新圖景,那對我們很可能是極其有用的。


 

科學百科知識系列

•••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曾多次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雨果獎7次、星雲獎3次、軌跡獎2次)。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稿件搜集 | 靳淞

文字編輯 | 清皓

排版 | 夏霜

審核 |  Lynn




相關焦點

  • 新的亞原子結構:四中子粒子
    如果有進一步的獨立實驗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證明科學家試圖尋找了40年的神秘亞原子結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儘管在理論上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這個發現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確定了四中子粒子的存在,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以及改寫當前我們對核力——將中子和質子束縛在一起的力——模型的理解。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它對解釋今天宇宙中物質的數量超過反物質的數量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964年CP對稱破壞首先在中性K介子的衰變中被實驗證實,1980年美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克羅寧(James Cronin)和瓦爾·菲奇(Val Fitch)因此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 希格斯粒子也沒什麼:科學家正在尋找夠拿5次諾獎的粒子
    但是與 Goertz 現在所尋找的粒子相比,希格斯粒子可謂相形見絀。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解答了「其他基本粒子是如何獲得質量的」這個科學難題。但 Goertz 所追尋的粒子能夠一舉解決物理學中的五個重大問題,從次原子粒子的運作方式到宇宙起源的奧秘,再到神秘的暗物質到底是什麼等等。
  • 這個實驗證明了亞原子粒子也有DNA結構 鬼神是否存在?
    當原子結構被破壞時,亞原子粒子一個沒有丟。因此,我們要問,人類肉體生命由粗大的分子,原子組成。更微小的亞原子粒子是否也可以形成某種生命?如果它們也可以形成生命,必然也有自己的結構,甚至是DNA。1990年代,一項科學研究揭示了DNA在創造量子現實中的重要性。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下一個問題是……沙粒是什麼組成的?一對同位素似乎含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它們的總質量仍然存在差異。 盧瑟福通過提出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來解釋這一點,該粒子比質子重一些,但在電學上是中性的。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發現了這種中子粒子——中子,他的猜測變成了現實。結果證明中子和質子具有相同的大小和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下一個問題是……沙粒是什麼組成的?夸克尋找比電子、質子和中子更基本的粒子的探索促使我們建造了精妙的粒子加速器。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實體。實際上,夸克和電子,但是等等,為什麼是電子? 好吧,和它的同齡人不同,電子仍然堅定地成為一個真正的基本粒子。它拒絕被進一步分解成更基本的部分。然而,如果電子和夸克是基本的,夸克存在於質子中,那麼它的半徑是質子半徑的三倍?!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不久,化學家們發現了同位素——這些元素的化學性質難以區分,但它們的原子質量不同。一對同位素似乎含有相同數量的質子,但它們的總質量存在差異。對此,盧瑟福認為存在一種新的基本粒子,比質子略重,但呈電中性。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了這種基本粒子——中子。中子和質子的大小相同,但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0倍。
  • 這個粒子神秘地分解,我們無法用現有物理學來解釋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來解釋另一種粒子的神秘衰變。介子粒子是一個特例,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它們都是被稱為強子的整個家族的一部分。當k介子粒子衰變時,極少數會發生令科學家困惑的變化。它能被現有的物理學解釋嗎?
  • 如果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了一種新的粒子,這意味著什麼呢?
    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基本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也在進行最後的理論潤色。原子內部是亞原子,基本粒子包括電子,兩種類型的夸克和膠子。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其他粒子被發現。它們包括:I.N.D.基金幫助馬拉威學生實現了暗物質的夢想,也幫助他們認識到一個事實,即宇宙質量中80-85% 的東西都無法用標準模型中的粒子解釋。中微子的質量本應是零,但實際上:它的質量很小(比電子輕數百萬倍),而且非零,因此需要一個新的粒子來解釋它們的存在。
  • 帶你看亞原子世界,神奇的粒子扭曲漩渦!
    從星繫到攪拌成咖啡的牛奶,所有這些現象都有一個漩渦形狀,這在自然界中很常見。在亞原子世界裡,基本粒子或能量流會像開塞鑽的尖端一樣繞著一個固定的軸旋轉。當粒子像這樣運動時,它們會形成我們所說的「渦旋光束」。這些光束意味著粒子有一個明確的軌道角動量,它描述了一個粒子圍繞一個定點的旋轉。
  • 科學百科60期: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
    作者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尖端課題。其中,有些是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位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了回答。▼第六十個問題:反粒子會產生反能量嗎?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開始明白,一切物質都是由某幾種不同的粒子組成的。
  • 亞原子粒子的結構和組成
    由於所有亞原子粒子都是複合粒子,因此它們只能通過改變它們的兩個基本操作符的配置來改變它們的類型。這一事實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標準模型中的亞原子粒子不是基本粒子而是複合粒子。費米子粒子和它們對應的反粒子不會被湮滅,但它們會轉化為較輕的費米子粒子(比如中微子)和能量。這個結論是基於提出的奇點守恆定律得出的。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加速器以極高的速度粉碎亞原子粒子,使它們粉碎。科學家發現,這些硬核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這些基本粒子被稱為夸克,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基本粒子。我們已經寫了一篇更詳細、更引人入勝的文章,專門討論夸克的性質和行為。你可以在這裡找到。 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深挖呢?
  • 原子中子粒子這麼小,科學家們是怎麼操作並利用它們的呢?
    這個問題裡面我覺得涉及到兩個問題,其一,生活中咱們如何利用微觀粒子,移動微觀粒子,這是技術,不是科學;其二,科學上是怎麼處理的。一、生活中如何處理微觀粒子1、原子、分子這樣的小東西,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觸之中。
  • 為什麼大多科學家都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有什麼意義?
    早在2012年,歐洲科學家宣布「接近發現」上帝粒子,或可解開萬物質量來源之謎。那麼,究竟為什麼物理學家會如此痴迷「上帝粒子」?它的發現又有何重大意義呢?究竟是什麼事情讓科學家們如此瘋狂?毫無疑問,那就是捉弄世人幾十年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接近發現」了! 歐洲核研究組織用一句話震撼了粒子物理學界:「新發現的粒子與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提出「上帝粒子」概念的皮特·希格斯本人在發布會現場表現得十分興奮,他熱淚盈眶地說:「在我的生命中竟然發現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
  • 原子之下是什麼:亞原子粒子究竟長什麼樣?
    隨著越來越多的高能粒子撞擊到電子上而後被彈開,這個區域的電場強度就會越來越高。可以肯定的是,電子不能是一個帶有電荷的小球,不然整個系統會因巨大的靜電斥力而爆炸。並且,遵循狹義相對論的電子不會是延伸的形狀,因為在電磁場空間中穿梭時,它們的形狀會發生變化。在兩個觀察者觀察同一個基本粒子時,很難確認究竟誰觀測到了正確形狀。
  • 科學家首次使用人工智慧,在中子數據中,尋找亞原子水平的秘密!
    科學家們試圖將量子材料,即那些在亞原子水平上具有相關順序的材料用於電子器件、量子計算機和超導體。量子材料的許多性質,都歸功於發生在最小尺度上的物理,完全是量子力學的物理。一些材料,如複雜的磁性材料,與量子材料有共同點,科學家可以研究這些材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量子材料,並了解它們在許多不同電子配置中存在的能力。
  • 粒子有自由意志嗎?科學家大膽設想,引爭議不斷!
    人類是有思想和語言的,因此有人認為人類是有自由意志的,但是很多沒有生命的物質是不具備的。但是最近有科學家認為,即使是一些無生命物質,也是擁有自由意志的。這是真的嗎?科學家認為粒子存在自由意志一位美國的科學家認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本質上都是有亞原子粒子組成的,人類也不例外,既然人可以擁有自由意志,那為什麼亞原子粒子沒有呢?因此所有的亞原子粒子都應該具有自由意志才對。
  • x17粒子和暗物質有關?科學家:我們可能存在第五種基本力
    X17粒子是一種神秘物質,可以幫助探究暗物質的奧秘,據說這種粒子佔了宇宙中大量物質的比重。它們之間的相互可能是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所解釋的四個以外的「第五力量」。1950年至今,已經有18項諾貝爾物理學獎被頒發來表彰科學家們對這個模型作出的貢獻,最近的一次可能就是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粒子的發現了。但是標準模型沒有提供關於引力的解釋,也沒有使科學家進一步了解暗物質,而暗物質是構成我們宇宙約85%的神秘成分。
  • 尋找上帝粒子:一場漫長的狩獵遊戲
    這是一個從人類文明誕生之初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問題,但直到最近2個世紀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這個問題才逐漸有了準確的答案。19世紀的化學家發現,世界中的萬物都可以由幾十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組合而成。直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家進一步發現,每一種化學元素,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每一個原子都包含了一個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以及若干個核外的帶負電的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