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看亞原子世界,神奇的粒子扭曲漩渦!

2021-03-01 天文物理

在儒勒·凡爾納著名的經典作品《海底兩萬裡》中,標誌性的諾第留斯號潛艇消失在莫斯科海峽中,這是挪威海岸的一個巨大漩渦。在太空中,恆星繞著黑洞旋轉;在地球上,旋風、龍捲風和塵暴肆虐大地。從星繫到攪拌成咖啡的牛奶,所有這些現象都有一個漩渦形狀,這在自然界中很常見。在亞原子世界裡,基本粒子或能量流會像開塞鑽的尖端一樣繞著一個固定的軸旋轉。當粒子像這樣運動時,它們會形成我們所說的「渦旋光束」。

這些光束意味著粒子有一個明確的軌道角動量,它描述了一個粒子圍繞一個定點的旋轉。因此,渦旋光束可以為我們提供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途徑,例如增強傳感器對磁場的敏感度,或者在醫療治療(例如放射治療)中為輻射與組織的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吸收通道。

但渦旋光束也能在基本粒子間的基本相互作用中形成新通道,有望對中子、質子或離子等粒子內部結構提供新的洞見。物質表現出波粒二象性,這意味著,科學家可以通過簡單地調節粒子的波函數,使大質量粒子形成渦旋光束。

這可以通過一種叫做「被動相位掩模」的設備來實現,它可以被認為是海洋中的一個固定障礙物。當海上的波浪撞擊它時,它們的「波性」會發生變化,形成漩渦。物理學家們一直在使用無源相位掩模法來製造電子和中子的渦旋光束。但是現在,來自EPFL的Fabrizio Carbone實驗室科學家已經證明:利用光來動態扭曲單個電子波函數是可能的,能夠產生超短渦旋電子束,並在阿秒(10^-18秒)的時間尺度上主動改變其渦度。

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小組利用了納米尺度上控制粒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則之一:能量和動量守恆。這意味著兩個粒子碰撞前後的能量、質量和速度之和必須相同。這一約束使得電子在與特定的光場(即手性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時獲得軌道角動量。在實驗中,科學家們通過金屬薄膜上的納米孔發射了圓偏振超短雷射脈衝。這就產生了一個強的局域電磁場(手性等離子體),單個電子與之相互作用。科學家們使用超快透射電子顯微鏡來監測電子的相分布。

在電子與電場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電子的波函數呈現出手性調製,即通過調節雷射脈衝的偏振,可以主動地控制電子的「利手性」。這些實驗有許多實際應用,超快渦旋電子束可以用來編碼和操縱量子信息;電子軌道角動量可以轉移到磁性材料的自旋上,從而控制用於數據存儲的新器件拓撲電荷。但更有趣的是,利用光來動態扭曲物質波,在塑造質子或離子束方面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比如那些用於醫學治療的質子或離子束,這可能使新的放射-物質相互作用機製成為可能,對選擇性組織消融技術非常有用。

博科園|研究/來自: 聯邦洛桑理工學院

參考期刊《Nature Materials》

DOI: 10.1038/s41563-019-0336-1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交流、探討、學習、分享

請來我們App:博科園

相關焦點

  • 這個實驗證明了亞原子粒子也有DNA結構 鬼神是否存在?
    物質的組成單位,分子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更微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亞原子粒子,指結構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與中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當一個宏觀結構被破壞時,比如一塊磚頭變成渣,其分子一個沒有消失。當分子鏈條斷裂時,原子一個沒有少。
  • 新的亞原子結構:四中子粒子
    如果有進一步的獨立實驗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證明科學家試圖尋找了40年的神秘亞原子結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儘管在理論上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這個發現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確定了四中子粒子的存在,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以及改寫當前我們對核力——將中子和質子束縛在一起的力——模型的理解。
  • 還記得上帝粒子嗎?希格斯玻色子之謎又有新線索啦!
    早在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和CMS實驗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但它與其他粒子的耦合仍然是個謎。幸運的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為測量希格斯玻色子耦合提供了許多窗口。產生希格斯玻色子的主要方式有四種:通過兩個膠子粒子的融合(膠子融合,或ggF),通過弱矢量玻色子(VBF)的融合,或與W或Z玻色子(VH)或一個或多個頂夸克(ttH+tH)的結合。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變的主要通道有五個:光子對、W或Z玻色子、tau輕子或b夸克,新研究發現於2019年5月7日公布。
  • 原子之下是什麼:亞原子粒子究竟長什麼樣?
    由於我們目前還不能從量子尺度上理解量子世界的空間(或時間),所以我們無法問出「一個處於量子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問題,更別提回答了。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手段把答案本身框定在一個可以理解的範圍裡。電子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最簡單的粒子。實驗表明電子只是電磁場的一個結,沒有固體表面和內部結構。
  • DNF:單一漩渦=牛奶亡?一個人的漩渦甚至看不見神奇的單詞寶
    體驗服務中又有一個好消息,他是超級時空漩渦中的一個新的「單人模式」!對於許多DNF玩家來說,必須說他是好消息。畢竟現在雖然超空間漩渦並不難,但由於種種原因,仍有很多人不敢或不能與之抗衡。現在超級時空漩渦終於走出單人模式,這讓很多DNF戰士受益匪淺。
  • NASA發布絢麗動圖 帶你看扭曲的黑洞世界
    儘管這是跨國研究人員費盡心血的結晶,但對一般人而言,這張黑洞照十分模糊,難免覺得看不過癮。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6日就發布了一個可視化效果動圖,顯示了扭曲的黑洞世界,讓大家能以動態高解析度欣賞這個天文奇觀。黑洞扭曲世界可視化效果圖。圖片來源:NASA網站。這個黑洞的新動圖展示了它的引力如何扭曲我們的視野,扭曲了周圍的環境,就像在狂歡節的鏡子裡看到的一樣。
  • 亞原子粒子的結構和組成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兩個基本算符在亞原子粒子波函數佔據三個空間維度,賦予費米子粒子體積和波粒二象性。弦的軌道動量使每個費米子粒子成為一個微時鐘,每個軌道代表特定費米子粒子的微秒。這是薛丁格方程時間量子化背後的機理。微秒流逝的時間隨軌道弦的半徑成比例的變化。半徑依次隨軌道弦的能級(能量)變化,符合F =mc^2/r =E/r的規律。量子場論解釋亞原子粒子的產生和湮滅。
  • 火影忍者:這一集半夜不能看,漩渦鳴人臉部扭曲,細思極恐啊
    而有關八雲的設定前期畢竟昏暗,尤其在漩渦鳴人剛剛進去房間的時候。漩渦鳴人很少有害怕的時候,但是跟八雲的照面卻把漩渦鳴人嚇得半死。準確的說是八雲的畫讓漩渦鳴人嚇得半死,八雲的房間就像是一個昏暗的地獄,裡面每一幅畫都是詛咒,一直等到漩渦鳴人看到紅的畫的時候差點把自己嚇死。因為漩渦鳴人此時就變身成了紅的樣子,他以為自己的心臟也被貫穿了。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在粒子物理學中,CP對稱性指電荷共軛奇偶性對稱性,是電荷共軛對稱的C對稱性和奇偶性對稱的P對稱性的組合。CP對稱性指出,如果粒子的空間坐標反轉(「鏡像」或P對稱),則粒子與其反粒子互換(C對稱)時,物理定律應該相同。
  • 科學百科56期: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麼多新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什麼重要性呢?
    他們全力以赴地用亞原子粒子去撞擊原子核,把原子核粉碎成碎片,然後研究這些碎片。最近三十年來所發生的變化,一直是在提高那些轟擊原子核的微小的亞原子「炮彈」的能量。本世紀三十年代,這類炮彈的能量是幾百萬電子伏;四十年代是幾億電子伏:五十年代是幾十億電子伏;到六十年代,已提高到幾百億電子伏。看來,在七十年代大概會有能量達到幾千億電子伏的炮彈了。
  • 《神鬼傳奇》「大漩渦」新領域首曝
    你是否在《神鬼傳奇(微博)》的魔幻世界裡,領略過海底深處的神秘魅力?你是否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親眼目睹被時空扭曲的幻境龍穴?你是否在無盡的冒險中,忽然覺得自己已看盡世上的奇聞異事而無所不知?《神鬼傳奇》4月16日輝煌四周年全新版本,為你帶來不一樣的震撼!
  • 《金字塔能量》第二冊:金字塔能量與基督再臨(二) 什麼是超光速粒子能量?
    這給我們亞原子顆粒的比例(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在這個領域,亞原子領域,牛頓物理學被證明不適用,量子力學需要解釋(亞原子)顆粒的的行為。  亞原子顆粒不是像灰塵顆粒一樣的粒子。在灰塵顆粒和亞原子之間的並不止尺寸這一個方面的差別。灰塵顆粒是一個東西,一個物體。亞原子顆粒不能被描述成一個東西,因此,我們必須放棄亞原子是一個物體的想法。
  • 勇於探索的人--亞原子粒子的研究
    到1920年,科學家已經知道每一個原子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且帶正電的原子核被帶負電的電子云所包圍。不久,科學家們不斷發現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使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同年,盧瑟福提出,原子核內除了質子,還包含不帶電的微粒。1930年,柏林的一個科研小組發現,轟擊原子時會產生高能穿透輻射。1932年,居裡夫婦發現轟擊石蠟或其他類似的碳氫化合物時,會發射出能量很高的質子。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發現了一種帶正電的粒子。1933年,派屈克·布萊克命名了該粒子為正電子。
  • 【科學桌遊】Subatomic 亞原子 遊戲介紹
    「這是一款粒子物理與化學相互碰撞的牌組構築遊戲!使用基本粒子來構建亞原子粒子,並使用粒子來構建原子!」基本上這個遊戲,就是讓玩家通過使用基本粒子牌,組成亞原子,再由亞原子得到原子的過程。累計分數,分數最高的獲勝!小朋友會在遊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了解這些知識,而不需要通過死記硬背。
  • 世界上最強的水漩渦長什麼樣?薩爾特流,每6小時就會來一次
    在挪威薩爾登峽灣和希爾斯塔峽灣之間,有一處神奇的海域,每六小時就會捲起一個又一個大漩渦,將一個海灣的水全部推到另一個海灣。這就是號稱全世界規模最大也是最強力的漩渦——薩爾特流。
  • 用放大多少倍的顯微鏡才能看到亞原子粒子?
    透鏡能夠使光發生折射,繼而讓人看到放大、縮小或扭曲的像。利用透鏡觀察放大的物體可能有上千年的歷史,16世紀末有人發現將兩個凸透鏡放在合適的位置能夠將物體放大很多倍。17世紀時科學家製造出了真正意義的顯微鏡,並被用來觀察細胞、微生物等。光有波動性,遇到比較小的障礙物會發生明顯的衍射。光經過一個很小的障礙物時可能會繞過它,即使被它反射後也容易擴大為一個光斑。
  • 漩渦在水面下是怎樣的?外國小夥親自下水拍攝,為我們揭開神奇!
    文/雲在青山月在天漩渦在水面下是怎樣的?外國小夥親自下水拍攝,為我們揭開神奇!大家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在很多的時候有著世間難解之謎。這是比較讓人感到好奇的。現在的社會也開始運用各種的科技來對這些秘密進行探索。
  • 神奇的分子運動帶你看世界
    微小的粒子受到的打擊太少,以至無法補償。也就是說,布朗運動是液體分子處於不停頓無規則熱運動的宏觀表現。1905-1906年A.肉眼看不見做布朗運動的固體顆粒很小,肉眼是看不見的,必須在顯微鏡才能看到。布朗運動間接反映並證明了分子熱運動。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有網友問:都說分子振動,原子振動,粒子振動,為什麼振動?本質是什麼?運動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而振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有四種,即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大的方面來說,地震、海嘯、爆炸等都屬于振動範圍;而微觀粒子層面,粒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都屬于振動範圍。
  •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原標題: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上面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哲學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也不是科幻小說家的精彩幻想,而是一個名為「自由意志定理」的數學定理!這篇名為「The Free Will Theorem」的論文,在2006年由John Conway和Simon Kochen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