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於探索的人--亞原子粒子的研究

2020-09-12 兼愛者

到1920年,科學家已經知道每一個原子都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且帶正電的原子核被帶負電的電子云所包圍。

不久,科學家們不斷發現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使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

1920年,盧瑟福建議將自己發現的氫原子核定義為質子。質子的質量是電子的1836.12倍。同年,盧瑟福提出,原子核內除了質子,還包含不帶電的微粒。

1930年,柏林的一個科研小組發現,轟擊原子時會產生高能穿透輻射。

1932年,居裡夫婦發現轟擊石蠟或其他類似的碳氫化合物時,會發射出能量很高的質子。

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發現了一種帶正電的粒子。1933年,派屈克·布萊克命名了該粒子為正電子。

1934年,義大利物理學家恩裡克·費米,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1937年,安德森與尼德梅耶合作發現了μ子,它和電子一樣不穩定,但質量是電子的200多倍。

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亞原子粒子的研究,主要是轟擊原子核。

1925年,英國物理學家派屈克·布萊克特改進出一種能記錄原子瓦解的裝置。

1932年,世界上第一臺粒子加速器誕生,它利用電磁鐵產生的強大磁場加速質子,然後直接轟擊目標。


相關焦點

  • 新的亞原子結構:四中子粒子
    如果有進一步的獨立實驗能夠找到四中子粒子的存在,就可以證明科學家試圖尋找了40年的神秘亞原子結構的的確確是存在的,儘管在理論上它被認為是不可能的。這個發現有多重要?事實上,如果確定了四中子粒子的存在,我們就需要重新思考以及改寫當前我們對核力——將中子和質子束縛在一起的力——模型的理解。
  • 這個實驗證明了亞原子粒子也有DNA結構 鬼神是否存在?
    物質的組成單位,分子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更微小的亞原子粒子組成。亞原子粒子,指結構比原子更小的粒子。包括:電子、質子與中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當一個宏觀結構被破壞時,比如一塊磚頭變成渣,其分子一個沒有消失。當分子鏈條斷裂時,原子一個沒有少。
  • 華中師大探索宇宙誕生時亞原子「湯」,在《自然·通訊》發表
    本研究中使用的圖像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實驗室的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重離子對撞機實驗緊密相關。(ps.這兩個實驗華中師範大學都參加了。)這些圖像再現了亞原子粒子「湯」的狀態,這種超高溫流體態就是在宇宙誕生後僅存在百萬分之一秒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原子之下是什麼:亞原子粒子究竟長什麼樣?
    由於我們目前還不能從量子尺度上理解量子世界的空間(或時間),所以我們無法問出「一個處於量子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問題,更別提回答了。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手段把答案本身框定在一個可以理解的範圍裡。電子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最簡單的粒子。實驗表明電子只是電磁場的一個結,沒有固體表面和內部結構。
  • 亞原子粒子的結構和組成
    在本文中,我們將討論兩個基本算符在亞原子粒子波函數佔據三個空間維度,賦予費米子粒子體積和波粒二象性。弦的軌道動量使每個費米子粒子成為一個微時鐘,每個軌道代表特定費米子粒子的微秒。這是薛丁格方程時間量子化背後的機理。微秒流逝的時間隨軌道弦的半徑成比例的變化。半徑依次隨軌道弦的能級(能量)變化,符合F =mc^2/r =E/r的規律。量子場論解釋亞原子粒子的產生和湮滅。
  • 科學家提出新的物理學來解釋亞原子粒子的衰變
    在粒子物理學中,CP對稱性指電荷共軛奇偶性對稱性,是電荷共軛對稱的C對稱性和奇偶性對稱的P對稱性的組合。CP對稱性指出,如果粒子的空間坐標反轉(「鏡像」或P對稱),則粒子與其反粒子互換(C對稱)時,物理定律應該相同。
  • 探索暗物質粒子奧秘 酷似黑洞吃「零食」
    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發現了一個探索宇宙粒子的新途徑,通過黑洞的引力波輻射揭開宇宙亞原子粒子的奧秘。在此之前,粒子物理學家希望通過位於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被喻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
  • 勇於探索的人--利用原子能之路
    20世紀早期,物理學家發現,利用亞原子粒子轟擊原子後,在核反應堆中原子核會裂變,從而釋放巨大的能量。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和愛爾蘭物理學家開始在劍橋大學的粒子加速器中進行高能質子實驗。
  • 科學百科56期:為什麼科學家一直在尋找這麼多新的亞原子粒子,它們有什麼重要性呢?
    其中,有些是了解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如科學的研究方法、二進位數、相對論、亞原子粒子、核聚變、熵、晶體、病毒等。有些則是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陣地,如黑洞、統一場論、夸克、快子、金屬氫等。作者對這些問題的來龍去脈,它們目前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有沒有希望得到解決等問題均作了回答。
  • 帶你看亞原子世界,神奇的粒子扭曲漩渦!
    在亞原子世界裡,基本粒子或能量流會像開塞鑽的尖端一樣繞著一個固定的軸旋轉。當粒子像這樣運動時,它們會形成我們所說的「渦旋光束」。這些光束意味著粒子有一個明確的軌道角動量,它描述了一個粒子圍繞一個定點的旋轉。因此,渦旋光束可以為我們提供與物質相互作用的新途徑,例如增強傳感器對磁場的敏感度,或者在醫療治療(例如放射治療)中為輻射與組織的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吸收通道。
  •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7日 16:08 來源:     「科學研究要敢於探索,勇於創新。」
  •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原標題: 自由意志與量子力學:如果人有自由意志,那麼亞原子粒子也有 上面這句話,並不是什麼哲學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理論,也不是科幻小說家的精彩幻想,而是一個名為「自由意志定理」的數學定理!這篇名為「The Free Will Theorem」的論文,在2006年由John Conway和Simon Kochen發表。
  • 勇於探索的人--探索天空的伽利略
    1609年,義大利人伽利略第一次把望遠鏡指向星空,之前,人類一直是用肉眼來直接觀測星空的。《星際使者》造成了「火山爆發」般的轟動,很多人懷疑伽利略的言論,更有甚者指控伽利略是個巫師。1615年,哥白尼的日心說被天主教會說成是「錯誤和荒謬的異端邪說,是公然違背聖經的」。教會局正式警告伽利略,要他端正自己的科學觀點。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物理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這些核後被稱為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的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礎的粒子。加速器以極高的速度粉碎亞原子粒子,使它們粉碎。夸克是我們用沙粒進行科學探索時遇到的最小的實體。實際上,是夸克和電子,等等,為什麼是電子?
  • 勇於探索的人--發現新元素
    於是科學家開始對這空缺的探索。1937年,美國科學家通過粒子回旋加速器,使氚核轟擊金屬鉬原子。他們把轟擊後的鉬原子交給物理學家分析,發現了空缺的43號元素,並命名為鎝。1940年,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工廠實驗室和麥克米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用氚核轟擊鈾-238時,得到了鈽元素。1944年,鋦元素、鋂元素被轟擊出來。
  • 物理學家仍然無法找到暗物質粒子,但縮小了假想粒子的質量範圍
    如果存在,這種亞原子粒子可能是宇宙難以捉摸的質量的來源ADMX實驗(如圖所示)排除了另一種可能的質量,這些可能的質量是被稱為軸子的可構成暗物質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一點一點地挖掘出被稱為軸子(axion)的假想粒子的可能質量。如果它們存在,則這種亞原子粒子可以組成暗物質,暗物質是遍布宇宙的神秘質量源。預計軸子將非常輕巧 – 相當於電子質量的十億分之一到萬億分之一。
  • 【科學桌遊】Subatomic 亞原子 遊戲介紹
    「這是一款粒子物理與化學相互碰撞的牌組構築遊戲!使用基本粒子來構建亞原子粒子,並使用粒子來構建原子!」基本上這個遊戲,就是讓玩家通過使用基本粒子牌,組成亞原子,再由亞原子得到原子的過程。累計分數,分數最高的獲勝!小朋友會在遊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了解這些知識,而不需要通過死記硬背。
  • 我們所知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
    這些核後來被稱為夸克,是組成質子的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夸克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最基本的組成粒子。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們來剖析物質,逐層探究其組成。總體看來,物質很堅固且它的性質很容易被測量。
  • 2012年度十個重大科學發現:神秘的上帝粒子
    第9頁: 第10頁:  【搜狐科學消息】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2年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從長期尋找的亞原子粒子發現上帝粒子   1、發現上帝粒子  今年7月,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學家結束了為期50年的長期探索,他們宣稱發現神秘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 這個粒子神秘地分解,我們無法用現有物理學來解釋
    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亞原子粒子來解釋另一種粒子的神秘衰變。介子粒子是一個特例,由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組成。它們都是被稱為強子的整個家族的一部分。當k介子粒子衰變時,極少數會發生令科學家困惑的變化。它能被現有的物理學解釋嗎?許多介子被發現是因為它們本身是其他物質衰變的結果,反過來,它們衰變成不同的粒子,比如質子和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