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揭示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

2020-11-23 科學網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利用電子全息攝影技術,拍下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並揭示了它的性質。研究人員指出,這是迄今拍下鐵電亞原子結構最小尺度,有助於理解鐵電材料的性質,擴大其研發和應用,研發新一代先進電子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8日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這種電子全息攝影術能以皮米(10的負12次方)精確度,拍下材料原子位移所產生的電場圖像。布魯克海文物理學家朱毅梅(音譯)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確切位置,並把它和納米粒子的鐵電現象聯繫起來。這種基礎突破不僅是技術上的裡程碑,也為工程應用帶來了可能。」

 

鐵磁材料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材料本身有磁偶極距,指向北極或南極。這些偶極距自身趨向於排列整齊,由此產生了吸引和排斥的磁化作用。通過外加磁場翻轉磁化作用,就能操控這些材料。

 

鐵電材料與鐵磁材料同族,它們在分子尺度也有偶極距,但是正負電極而不是磁極,通過外加電場也能翻轉這種電極。這種關鍵特徵來自材料內部亞原子層面的不對稱和排列現象。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將這種現象拍攝下來。

 

目前的磁性存儲設備,如大部分計算機中的硬碟,是通過翻轉內部磁矩(對應於計算機二進位代碼1或0),將信息「寫入」鐵磁材料。而鐵電存儲是通過電場將材料的兩種電極狀態結合起來,轉化為代碼,在計算機上寫入和讀出數據信息。而最終在效率上,鐵電材料有望勝過鐵磁材料。

 

鐵電材料將信息存儲在更小的空間,幾乎是從微米下降到納米。在納米級別,每個粒子都是一個比特。但要擴展到應用設備上,必須知道怎樣壓縮它們才不會犧牲內部電極。理論上這是非常困難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實驗所演示的電子全息攝影術,能確定各種情況下的所需參數。

 

該研究揭示了單個鐵電粒子能保持電極的穩定性,這意味著每個納米粒子能作為一個數據比特。但由於它們存在邊緣場,還需要一些活動空間(約5個納米)才能有效操作。否則可能在擴展到計算機存儲中時,不能保持代碼完整性而破壞信息。布魯克海文物理學家韓永建(音譯)表示,鐵電材料能提高存儲密度,每平方英寸鐵電材料製成的電子設備存儲的信息達到兆兆字節,新技術讓我們離設計製造這種設備更進一步。(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鐵電材料極化保持研究取得進展
    但是鐵電材料中存在的極化保持失效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就使得極化反轉之後是否能夠穩定並且持久地保持此單一的極化狀態這個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但是鐵電材料中通常會存在極化弛豫失效現象,並且弛豫失效行為在幾天到幾周不等的時間內發生。 本課題中,研究者在經過人為缺陷設計的BiFeO3薄膜中展示了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外場反轉的納米鐵電疇極化保持幾乎沒有任何失效現象發生。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實驗和理論結構均表明填料-聚合物基體的界面對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介電,壓電,熱電和電卡性能的調控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通過適當的界面設計來調控納米複合材料的電極化,可以使其超過單純陶瓷或聚合物的電極化。
  • 鈦酸鍶鋇鐵電材料
    鈦酸鍶鋇(Ba1-xSrxTiO3 ,BST)因其優異的性能和新的技術應用而得到廣泛的研究。它是一種重要的鐵電材料,由於其介電常數高、光損耗低、鐵電活性高、且與居裡溫度有關等特點,引起了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極大興趣 。
  • :分子尺度解析鐵電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界面效應
    隨著介電納米複合材料研究的興起,該模型被廣泛用於解釋和支持在實驗觀測到的性能提升。界面工程已成為目前複合電介質材料結構-性能調控最重要的概念。然而,由於納米複合材料界面區的尺寸通常低於傳統分析儀器的空間解析度,從微觀尺度上直接對界面進行探測極具挑戰。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鐵電、壓電和熱釋電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的進展
    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建明教授聯合南方科技大學李順研究員、張作泰教授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Xu Li研究員受邀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發表以「Recent Advances of Ferro-,Piezo-,and PyroelectricNanomaterials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s」為題的綜述文章,系統地總結了近年來鐵電、壓電和熱釋電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的代表性成果
  • 鐵電材料有望使計算機告別矽時代
    鐵電材料(Ferroelectric materials)可使計算機不再運用數字邏輯進行計算。如這張彩色照片中所示,鐵電材料的這種魚脊形結構或許可以使它適於作為電晶體使用。Theis)是位於紐約約克鎮的IBM公司沃森(Watson)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他是一家工業財團半導體研究集團下屬的納米電子學研究創新計劃的執行董事,他認為,使用了這類處理器的產品都需要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克服這些挑戰。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材料科學家萊恩·馬丁(Lane Martin)目前領導這項新研究。
  • 進展|研發原位電鏡儀器技術,在原子分辨下調控鐵電渦旋疇相轉變
    鐵電渦旋疇是極化連續旋轉形成的鐵電拓撲結構,在電子信息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單個渦旋疇的尺寸為幾個納米,有望大大提高信息存儲密度。為了將來實際器件應用,如何在外場激勵下操縱這類結構的拓撲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研究渦旋疇在外場作用下的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剛柔並濟」構建氧化物鐵電褶皺結構
    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然而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2017年中國(長沙)國際納米材料技術應用研討會召開
    12月15日,以「納米科技改變未來 納米科技創新產業」為主題的「2017中國(長沙)國際納米材料技術應用研討會」在長沙召開。納米技術是用單個原子、分子製造物質的科學技術,研究電子、原子和分子內的運動規律和特性,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範圍內。目前在國際上廣泛應用於武器裝備、航空航天、核工業、高能物理、生物醫學、鐵、艦船、汽車、建築、節能環保、空氣過濾、電輸送和體育用品等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 BNT基無鉛鐵電陶瓷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鐵電材料具有豐富的外場誘導相變行為和複雜的耦合效應,在能量存儲及轉換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目前工程上應用的主要材料是Pb(Zr,Ti)O3(PZT)體系,探索和研發新的材料體系,特別是無鉛材料體系,是當前鐵電材料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 鐵電材料中發現周期性半子晶格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馬秀良研究團隊在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半子(Meron,也有音譯為麥紉)拓撲疇以及周期性半子晶格。這一發現是繼通量全閉合(Science 2015)之後,該研究團隊在有關鐵電材料拓撲疇結構方面的又一項重要突破,為與鐵磁材料類比的結構特性再添新的實質性內容,也將為探索基於鐵電材料的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提供新思路。2020年6月1日,《自然·材料》以「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極化半子晶格」為題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由馬秀良、朱銀蓮、王宇佳、馮燕朋、唐雲龍等人共同設計和完成。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進一步優化弛豫鐵電單晶的壓電性能以及探索新型高性能壓電材料,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一直是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普遍認為:弛豫鐵電單晶的高壓電效應與其特有的微觀結構,即極性納米微區(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在近20年的時間中,雖然各國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極性納米微區與壓電性能的關係仍然沒有明確。這也導致了近些年關於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 新一代鐵電存儲器的發展勢頭正在形成
    在所熟知的材料之中,鐵電柵場效應電晶體(Ferroelectric gate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FeFETs)做新一代快閃記憶體是很有前途的。 新一代鐵電存儲器的發展勢頭正在形成,這將改變下一代存儲格局。 通常,鐵電體與一種存儲器類型——鐵電存儲器ferroelectric RAMs (FRAMs) 有關。
  • Nature Materials:手性誘導鐵電聚合物弛豫特性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Qing Wang教授課題組通過結合X射線衍射(XRD)、納米紅外光譜(AFM-IR)、電學表徵和第一性原理揭示了鐵電聚合物材料弛豫特性起源於聚合物的手性。
  • 環境工程|納米零價鐵:製備技術、應用前景
    1.機械球磨法 機械球磨法是指在高速旋轉室用鋼丸或在超聲機械球磨機內進行強烈撞擊,將金屬鐵粉通過固態反應變形、斷裂、研磨和攪拌變為納米級顆粒的方法。新製備的nZVI粒子表面氧化層較少,含有大量的Fe0反應位點。
  • 科學網—弛豫鐵電單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西安交大李飛與中國、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內外科學家合作,近日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 納米零價鐵的製備技術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1.機械球磨法機械球磨法是指在高速旋轉室用鋼丸或在超聲機械球磨機內進行強烈撞擊,將金屬鐵粉通過固態反應變形、斷裂、研磨和攪拌變為納米級顆粒的方法。新製備的nZVI粒子表面氧化層較少,含有大量的Fe0反應位點。該方法無毒、無二次汙染且適合工業規模供應,但由於合成的nZVI粒徑分布不均,需要專門的設備才能達到納米級尺寸,能耗巨大。
  • 北工大《JMCC》綜述:鐵電材料的熔鹽法構建策略及在能源領域的應用
    熔鹽法是以熔融鹽作為高溫液相溶劑的一類化學合成方法,特殊的熔鹽反應環境能夠促進原料溶解、加速反應物擴散,有利於結構基元實現定向組裝,從而構建出尺度和形狀可控的鐵電材料,並以此為基礎在能源領域獲得重要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