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最近,美國能源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利用電子全息攝影技術,拍下鐵電納米材料亞原子結構,並揭示了它的性質。研究人員指出,這是迄今拍下鐵電亞原子結構最小尺度,有助於理解鐵電材料的性質,擴大其研發和應用,研發新一代先進電子設備。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8日的《自然—材料》雜誌上。
這種電子全息攝影術能以皮米(10的負12次方)精確度,拍下材料原子位移所產生的電場圖像。布魯克海文物理學家朱毅梅(音譯)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確切位置,並把它和納米粒子的鐵電現象聯繫起來。這種基礎突破不僅是技術上的裡程碑,也為工程應用帶來了可能。」
鐵磁材料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材料本身有磁偶極距,指向北極或南極。這些偶極距自身趨向於排列整齊,由此產生了吸引和排斥的磁化作用。通過外加磁場翻轉磁化作用,就能操控這些材料。
鐵電材料與鐵磁材料同族,它們在分子尺度也有偶極距,但是正負電極而不是磁極,通過外加電場也能翻轉這種電極。這種關鍵特徵來自材料內部亞原子層面的不對稱和排列現象。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將這種現象拍攝下來。
目前的磁性存儲設備,如大部分計算機中的硬碟,是通過翻轉內部磁矩(對應於計算機二進位代碼1或0),將信息「寫入」鐵磁材料。而鐵電存儲是通過電場將材料的兩種電極狀態結合起來,轉化為代碼,在計算機上寫入和讀出數據信息。而最終在效率上,鐵電材料有望勝過鐵磁材料。
鐵電材料將信息存儲在更小的空間,幾乎是從微米下降到納米。在納米級別,每個粒子都是一個比特。但要擴展到應用設備上,必須知道怎樣壓縮它們才不會犧牲內部電極。理論上這是非常困難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實驗所演示的電子全息攝影術,能確定各種情況下的所需參數。
該研究揭示了單個鐵電粒子能保持電極的穩定性,這意味著每個納米粒子能作為一個數據比特。但由於它們存在邊緣場,還需要一些活動空間(約5個納米)才能有效操作。否則可能在擴展到計算機存儲中時,不能保持代碼完整性而破壞信息。布魯克海文物理學家韓永建(音譯)表示,鐵電材料能提高存儲密度,每平方英寸鐵電材料製成的電子設備存儲的信息達到兆兆字節,新技術讓我們離設計製造這種設備更進一步。(來源:科技日報 常麗君)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