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鐵電材料極化保持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6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鐵電材料作為一種重要的功能材料,基於其獨特的自發極化和外電場可控反轉特性製造的鐵電存儲器,具有低功耗,高讀寫速度,高理論存儲密度,抗電磁輻射等優勢,其中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儲器件的發展與小型化更是在射頻系統,空間技術等方面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鐵電材料中存在的極化保持失效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Jan Seidel課題組,Nagarajan Valanoor課題組與莫納什大學的合作者們,通過設計鐵電疇壁釘扎大大提高了鐵電材料的極化保持時間,相關工作以 「Superior polarization retention through engineered domain wall pinning」為題,於近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

鐵電材料擁有能夠在外加電場作用下反轉的自發極化,這種兩極態或多極態之間的可逆極化轉變可被應用於製造非易失性存儲器等納米微電子器件。這就使得極化反轉之後是否能夠穩定並且持久地保持此單一的極化狀態這個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但是鐵電材料中通常會存在極化弛豫失效現象,並且弛豫失效行為在幾天到幾周不等的時間內發生。

本課題中,研究者在經過人為缺陷設計的BiFeO3薄膜中展示了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外場反轉的納米鐵電疇極化保持幾乎沒有任何失效現象發生。此極化保持的時間長度將迄今為止報導的最大值提高了2000%。以掃描探針顯微技術(SPM)為基礎的反轉動力學測試揭示了疇壁移動所需要的激活場顯著增大,此外高分辨掃描透射電鏡結果表明納米級缺陷區域貫穿整個薄膜厚度。這些缺陷作為非常有效的疇壁釘扎中心,導致了這種超長的極化保持行為。此發現表明如果加以合理利用,缺陷可以解決功能器件中鐵電薄膜的極化穩定性問題。

在外延鐵電薄膜中,由於薄膜和基底之間晶格不匹配所產生的不同應力狀態會導致不同的鐵電疇結構的產生。對於BiFeO3薄膜來講,當膜厚超過30 nm時,由於應力傳遞的鬆弛,會產生類菱方相(rhombohedral-like)和類四方相(tetragonal-like)的混合相(mixed phase)。此工作中BiFeO3薄膜經過脈衝雷射沉積技術生長在取向為(001)的LaAlO3基底上,兩者之間存在一個3 nm厚的La0.67Sr0.33MnO3底電極。所以此工作中BiFeO3薄膜的厚度雖然為60 nm,但是經過設計的缺陷能夠給薄膜提供足夠應力,使得薄膜呈類四方相,而並沒有類菱方相的疇產生,這一點可以從圖1(a)形貌和(b)面內壓電力顯微鏡(PFM)相位圖可以看出。圖1(d)的高角環形暗場像展示了許多納米級缺陷區域均勻分布在BiFeO3薄膜整個厚度方向,而圖1(e)的掃描透射顯微結果則展示了單一缺陷區域內局部原子的雜亂排列。

圖1: BiFeO3薄膜的結構表徵。(a)-(b)分別為BiFeO3的形貌和面內PFM相位圖;(c)為XRD圖;(d)-(e)為高分辨掃描透射顯微結果。

為了更精確地統計出鐵電疇尺寸,文章提出了一種新的擬合方法---「改進的2D高斯」擬合方法,該方法可以將圓形疇各個方向的直徑擬合併給出平均直徑,並且能夠將針尖變鈍導致的成像偏差考慮在內,相比於傳統的手動測量更為精確,方法如圖2所示。

圖2: PFM面外振幅圖展示了與電壓大小相關的疇尺寸演變以及納米鐵電疇直徑的數據分析方法---「改進的2D高斯」擬合方法。(a) -9 V針尖電壓下不同脈衝時間所極化反轉的鐵電納米疇的PFM面外振幅圖(從下往上依次為2.5 ms,5 ms,10 ms,20 ms,40 ms,50 ms,100 ms,200 ms,300 ms,400 ms)。(b) 「改進的2D高斯」擬合方法示意圖,左上角為單個納米疇的PFM面外振幅圖,右上角為其「改進的2D高斯」擬合面圖,左下角為左上角圖的橫向白色虛線的線圖,其被擬合出三個波谷,右下角為原始數據與擬合數據之間的殘差。

隨後,該工作又利用掃描探針顯微技術分析了鐵電疇的動力學反轉,如圖3所示,通過擬合得出經過缺陷設計的BiFeO3薄膜中激活場的值接近8 MV/cm,這比之前BiFeO3體系中普遍報導的數值要大3-6倍。激活場的顯著增加可以被理解為,局部缺陷可以有效地釘紮鐵電疇壁,所以需要更高的能量來克服能量壁壘以此來解除疇壁釘扎。從掃描透射顯微圖中,研究者估算出缺陷區域的密度,即使對於最小的直徑為20 nm的圓柱形鐵電疇,疇壁也會被40-50個這種缺陷釘扎,這表明薄膜中有足夠多數量的缺陷來釘扎住近鄰的鐵電疇。圖3(d)中給出了圓柱形鐵電疇的疇壁被缺陷釘扎的示意圖。

圖3: 與針尖電壓和脈衝時間相關的疇直徑尺寸,以及不同針尖電壓下疇壁移動速度和所需激活場大小。(a) 鐵電疇直徑尺寸與脈衝時間和(b)針尖電壓的關係,誤差棒是多組實驗數據的疇尺寸的標準差。(c) 疇壁移動速度與所加電場倒數之間的關係,通過公式擬合可以得到激活場大小(如圖所示)。(d) 圓柱形鐵電疇的疇壁被缺陷釘扎的示意圖,其中缺陷貫穿了整個薄膜厚度方向。

圖4: 鐵電極化保持時長超過1年以及與其他體系的對比。(a) 0 h-8904 h面外PFM振幅圖。(b) 不同尺寸的疇的直徑隨時間變化的關係。(c) 此BiFeO3體系與不同鐵電體系的極化保持時間長度之間的對比。

圖4(a)中展示了從0 h到8900 h的面外PFM振幅圖像,圖4(b)展示了不同尺寸的疇的直徑與時間的關係,在0 h-8900 h內,無論大小各種尺寸的疇的直徑沒有明顯變化,這有別於一般情況下所觀察到的尺寸越大極化保持時間越長的現象,這一特性有希望應用於研發高密度存儲設備。圖4(c)所示,在各個鐵電體系極化保持時長的比較中,經過缺陷設計的BiFeO3的極化保持時長比其他體系高出了1-2個數量級。

該工作通過掃描探針顯微技術揭示了長達一年多時間內納米鐵電疇的超長極化保持性質,並認為在薄膜生長過程中設計加入的貫穿整個薄膜厚度的缺陷區域可以起到在整個膜厚上保持應力一致性的作用,並且應力在局部可以釘扎由於非對稱靜電邊界關係產生內建電場導致的疇壁反轉移動。這一結果為研發穩定可靠的高密度存儲設備等納米微電子器件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並且為利用缺陷設計來提高鐵電材料極化保持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張大為博士, Daniel Sando博士後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新南威爾斯大學Daniel Sando博士後, Pankaj Sharma博士後和Jan Seidel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參與本工作的還有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的Xuan Cheng博士,Matthew Weyland教授,新南威爾斯大學計璠博士,Vivasha Govinden博士和Nagarajan Valanoor教授。

課題組簡介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弛豫鐵電單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為了進一步優化弛豫鐵電單晶的壓電性能以及探索新型高性能壓電材料,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一直是鐵電、壓電材料領域研究的重要科學問題。普遍認為:弛豫鐵電單晶的高壓電效應與其特有的微觀結構,即極性納米微區(如圖1所示),有著重要的關係。然而,在近20年的時間中,雖然各國學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極性納米微區與壓電性能的關係仍然沒有明確。這也導致了近些年關於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進展較為緩慢。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研究發現:該化合物中無機八面體的扭曲和有機陽離子的有序化協同誘導了該化合物的鐵電自發極化;同時,該化合物的帶隙為3.39 eV。
  • 福建物構所極化快速翻轉鐵電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鐵電體是一類重要的極性光電功能材料,表現出豐富的非線性光學、壓電、熱釋電、鐵電和光伏等性能,其本質特徵是自發極化在外電場作用下發生反轉。近年來,鐵電分子化合物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逐漸發展為傳統無機鐵電陶瓷的一類重要補充材料。
  • 金屬所在鐵電異質界面發現極化巨大增強現象—新聞—科學網
    鐵電材料由於具有鐵電、介電、壓電、熱釋電等豐富的物理性能,被廣泛應用於非易失性鐵電存儲器、電容器、制動器、熱釋電探測器等電子器件中。
  • 物理所多鐵性鐵酸鉍外延薄膜受極化調製的導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BiFeO3(BFO)作為室溫單相多鐵性材料,不但具有優越的鐵電特性,同時由於電、磁、應變之間的耦合作用,可以實現用電場控制磁化,是研究新型多態磁電存儲器的首選材料。最近有文獻報導了在BFO單晶中又觀察到了與鐵電極化相關的可反轉的二極體整流特性。
  • 鐵電、壓電和熱釋電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的進展
    江蘇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張建明教授聯合南方科技大學李順研究員、張作泰教授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Xu Li研究員受邀在美國化學會期刊《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上發表以「Recent Advances of Ferro-,Piezo-,and PyroelectricNanomaterials for Catalytic Applications」為題的綜述文章,系統地總結了近年來鐵電、壓電和熱釋電納米材料在催化領域的代表性成果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BNT基無鉛鐵電陶瓷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鐵電材料具有豐富的外場誘導相變行為和複雜的耦合效應,在能量存儲及轉換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目前工程上應用的主要材料是Pb(Zr,Ti)O3(PZT)體系,探索和研發新的材料體系,特別是無鉛材料體系,是當前鐵電材料領域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 反鐵電陶瓷研究獲進展
    脈衝功率技術可以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兆瓦級功率的電能量,在很多特殊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作為脈衝功率電源的關鍵部件,高性能電容器對減小設備的重量和體積,滿足小型化、高功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反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電流大和放電速度快等優點,是新一代高性能脈衝電容器的重要候選材料。深刻理解反鐵電陶瓷的物理本質和構效關係對研發高性能反鐵電陶瓷電容器具有重要意義。
  • 基於一種新奇的面內自極化的鐵電光伏效應
    鐵電光伏材料,由於其具有窄的光帶隙、良好的載流子傳輸和強的紫外-可見-紅外吸收等特點,兼具機械、化學、熱穩定且製造成本低等優點,因此在太陽能轉換應用上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作為完全不同於傳統p-n結光伏效應的獨特光伏材料體系,鐵電光伏材料的自發極化是驅動載流子分離的主要動力,且光電流方向能夠隨著自發極化方向發生轉變,這些獨一無二的特性拓寬了鐵電光伏材料的應用領域。但是由於光-電能量轉換效率較低,且穩定性較差,尋找高轉換效率且輸出穩定新型鐵電光伏材料仍然是光伏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挑戰性課題。
  • 科學家在自旋極化輸運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鄭小宏小組與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山西大學等國內外單位合作,在基於二維垂直異質結獲得完全自旋極化電流的研究中取得新的進展
  •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具有雙穩態和自發極化態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在2019年7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中,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了對原生鐵電金屬的首次觀察:一種具有雙穩態和電可切換的自發極化狀態的原生金屬——鐵電特徵。研究發現,在室溫條件下,體晶雙碲化鎢(WTe2)中原生金屬豐度與鐵電性共存。一種金屬和鐵電體材料,在室溫下呈塊狀結晶,具有納米電子應用的潛力。
  • 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胡偉達研究員、武漢大學物理學院廖蕾教授等研究人員在鐵電局域場增強納米線光電探測器研究取得進展
  • 進展|研發原位電鏡儀器技術,在原子分辨下調控鐵電渦旋疇相轉變
    鐵電渦旋疇是極化連續旋轉形成的鐵電拓撲結構,在電子信息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單個渦旋疇的尺寸為幾個納米,有望大大提高信息存儲密度。為了將來實際器件應用,如何在外場激勵下操縱這類結構的拓撲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研究渦旋疇在外場作用下的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上海交大郭益平教授團隊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鈣鈦礦的研究中...
    近日,國際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2018年影響因子21.95)以「Design for Highly Piezoelectric and Visible/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ive Perovskite Oxides」為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益平教授研究課題組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性能電子陶瓷的設計和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石家莊鐵道大學首篇《Nature》:在新型界面壓電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成果】近日,英國華威大學Ming-Min Yang課題組在壓電與熱釋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石家莊鐵道大學為該研究成果的第二作者單位。這是該校參與的研究成果首次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為石家莊鐵道大學建校70周年獻上一份厚禮。
  • 鐵電材料的電流
    電流分類鐵電測試過程中,電流大體上分兩種,一是漏電流,電容介質不可能絕對不導電,當電容加上直流電壓時,電容器會有漏電流產生。另一種是極化電流,或者叫瞬態電流,是鐵電體在極化翻轉過程中會產生的較大的瞬態電流。
  • 鐵電材料中發現周期性半子晶格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馬秀良研究團隊在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半子(Meron,也有音譯為麥紉)拓撲疇以及周期性半子晶格。這一發現是繼通量全閉合(Science 2015)之後,該研究團隊在有關鐵電材料拓撲疇結構方面的又一項重要突破,為與鐵磁材料類比的結構特性再添新的實質性內容,也將為探索基於鐵電材料的高密度信息存儲器件提供新思路。2020年6月1日,《自然·材料》以「氧化物鐵電材料中發現極化半子晶格」為題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該項工作由馬秀良、朱銀蓮、王宇佳、馮燕朋、唐雲龍等人共同設計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