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多鐵性鐵酸鉍外延薄膜受極化調製的導電特性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BiFeO3(BFO)作為室溫單相多鐵性材料,不但具有優越的鐵電特性,同時由於電、磁、應變之間的耦合作用,可以實現用電場控制磁化,是研究新型多態磁電存儲器的首選材料。最近有文獻報導了在BFO單晶中又觀察到了與鐵電極化相關的可反轉的二極體整流特性。這種受鐵電極化調控的導電行為,不但增加了多鐵性BFO材料的多功能特性,也更加豐富了BFO的物理內涵,除了鐵電、鐵磁和鐵彈三個序參量之間的耦合,電輸運特性與三個參量之間也存在相互作用。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光物理實驗室金奎娟研究組,在氧化物薄膜的雷射法製備和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最近,王燦副研究員、金奎娟研究員、呂惠賓研究員及楊國楨院士等人利用雷射分子束外延設備,成功地製備了具有優越鐵電性的BFO外延薄膜,並首次在BFO外延薄膜中觀察到了可反轉二極體特性和相應的電致電阻效應。研究表明,BFO外延薄膜的可反轉二極體特性與鐵電極化相關,二極體的正嚮導電方向受鐵電極化的方向控制,因此二極體的極性隨著鐵電極化的反轉而發生反轉。他們分析了BFO外延薄膜與氧缺位相關的半導體特性,提出了受鐵電極化調製的肖特基勢壘模型,闡述了相關物理現象的產生和機制。該研究發表在Appl. Phys. Lett. 98, 192901 (2011).

同時,他們與復旦大學等單位合作,系統地研究了BFO外延薄膜的阻變特性與鐵電極化的關係,獲得了電阻轉變受鐵電極化控制的實驗證據,為設計和開發新型高密度鐵電電阻存儲器提供了材料和物理基礎。由鐵電極化控制的電阻轉變現象被稱為鐵電電致電阻,與普通電致電阻的產生機制不同。普通電致電阻行為多數被認為是由於與缺陷相關的導電通道的形成和斷開引起,是缺陷控制的非穩態行為;而鐵電電致電阻是受鐵電極化的兩個穩態控制的,具有更好的穩定性,所以鐵電電阻存儲可以克服普通電阻存儲面臨的穩定性問題。此外,傳統的鐵電存儲器是利用鐵電極化的兩個方向表示二進位數據的,極化反轉的速度很快,但是讀取極化電荷的電壓必須要高於驕頑電壓,是破壞性讀出,需要相應的恢復電路;而利用鐵電電阻效應,可以通過電阻大小實現極化方向的讀出,是小電壓非破壞性讀出,不需要恢復電路,可以降低能耗並獲得更高的存儲密度。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 1277 (2011).

新型鐵電電阻存儲不但可以克服電阻存儲器的穩定性問題,並且保留了電阻存儲的高密度特性、以及鐵電存儲的高速讀寫特性。相關研究為高速高容量鐵電存儲器的設計開闢了新的途徑,這意味著在數字信息存儲領域,有望誕生讀寫速度更快、體積更小、能耗更低、可靠性更強的新型非揮發存儲器,可以替代市場上的多種存儲器,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和商業前景。

相關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等項目的支持。

圖1. 電流電壓(IV)關係曲線與鐵電電滯回線。(a) BFO外延薄膜的IV曲線,顯著的回線特徵表示BFO薄膜具有電致電阻特性,圖中數字表示IV測量順序。(b) IV回線隨測量電壓增加逐漸增大。(c) BFO外延薄膜的鐵電極化回線。

圖2. 可反轉二極體特性與機制分析。(a)(b)(c)分別表示BFO外延薄膜初始態、向上極化、向下極化三個狀態的導電特性。外加脈衝電壓極化後,薄膜的IV特性呈現二極體整流效應,二極體導電極性方向可隨脈衝電壓極性即鐵電極化方向變化而發生改變。(a')(b')(c') 分別對應BFO薄膜不同極化狀態下的能帶示意圖,表示受鐵電極化調製的Shottky勢是導致可反轉二極體特性的主要機制。

圖3. BFO外延薄膜的電阻依賴鐵電極化變化的證據。(a) 不同脈衝電壓下測量的剩餘極化強度(脈衝電壓幅度從-20V到20V,再到-20V);(b)施加不同幅度脈衝電壓後,在4V測量的電流密度,表示BFO的電阻改變對應著鐵電極化強度的變化。(c)BFO外延薄膜的壓電力顯微圖(PFM),實現局部微區的不同極化狀態; (d)導電原子力顯微圖片(Conductive AFM),表示BFO薄膜微區的電阻隨極化狀態的不同而改變。

相關焦點

  • 哈工大(深圳): 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文章系統綜述了近十年來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包括磁性/極性拓撲結構(如疇壁、麥紉、斯格明子等)的觀測以及通過外延應變、原子層厚、電場、磁場等控制其結構演變和隨之湧現的物理現象。文中首先討論了磁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異質結中拓撲自旋結構(如:磁性斯格明子)的演變和相關功能特性(如拓撲霍爾效應)。
  • 哈工大Adv.Mater: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例如,拓撲的概念已被引入來研究凝聚態物理中的各種奇異態,特別是實空間中與極性/自旋構型相關的拓撲結構以及動量空間中的拓撲輸運現象。在眾多擁有拓撲結構的材料中,鐵性薄膜材料,如鐵電、鐵磁和多鐵材料,由於場致翻轉的自發極性/磁有序,在信息存儲和傳感驅動等領域具有極大應用價值,從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 科學網—鐵酸鉍製備新方法獲專利授權
    本報訊(記者肖潔)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研製了一種兩步固相反應製備鐵酸鉍材料的方法
  • 物理所在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中獲進展
    超薄導電材料在透明顯示、柔性電子皮膚、可穿戴光伏器件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是應用材料領域的前沿領域。現代微電子器件不僅要求這些超薄材料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和透光性,而且要求它們具有更豐富的物理特性,如磁性、熱電性、延展性和抗腐蝕性等,為設計下一代移動智能多功能器件提供備選材料。過渡金屬氮化鉻(CrN)是集這些優良物理特性於一身的理想材料之一。
  • :鐵電材料極化保持研究取得進展
    這就使得極化反轉之後是否能夠穩定並且持久地保持此單一的極化狀態這個問題變得尤為重要,但是鐵電材料中通常會存在極化弛豫失效現象,並且弛豫失效行為在幾天到幾周不等的時間內發生。 本課題中,研究者在經過人為缺陷設計的BiFeO3薄膜中展示了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內,外場反轉的納米鐵電疇極化保持幾乎沒有任何失效現象發生。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這一研究首次利用厚度只有幾個納米的鐵電PVDF聚合物超薄膜作為隧道結的勢壘結構,發現了鐵電極化對隧穿電流的調控比超過1000%,為探索隧穿電子與極化耦合特性以及發展基於鐵電隧道結的新型電子器件提供了基礎。該研究工作與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段純剛及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教授Garcia合作完成。王建祿為論文通訊作者,田博博為論文第一作者。
  • 上海交大郭益平教授團隊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鈣鈦礦的研究中...
    近日,國際材料類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2018年影響因子21.95)以「Design for Highly Piezoelectric and Visible/Near-infrared Photoresponsive Perovskite Oxides」為題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郭益平教授研究課題組在寬光譜吸收高壓電鐵電性能電子陶瓷的設計和合成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 科研人員利用溶液法實現複雜氧化物大面積外延薄膜生長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在複雜氧化物大面積外延薄膜生長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Large-scale multiferroic complex oxide epitaxy with magnetically switched polarization enabled by solution
  • 合肥研究院在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微納技術與器件研究室研究員葉長輝團隊在高品質銀納米線透明導電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柔性自支撐鐵性薄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結構鐵性材料是一類具有介電、鐵電、壓電和磁電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在傳感、驅動、儲能、信息存儲與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然而,由於存在晶界、晶格缺陷,以及氧化物離子/共價鍵自身較差的延展性,傳統鐵性材料通常表現出硬和脆的特徵,抗彎曲應變一般小於1%,難以與柔性聚合物材料兼容。因此,如何在鐵性薄膜中實現可與柔性聚合物相媲美的超彈性和超柔性,這是其應用於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
  • 物理所電子鐵電體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李建奇研究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電荷有序多鐵材料的微結構與物理性能的關聯研究,在新型電子型鐵電體LuFe2O4 體系電荷有序及自發極化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Phys. Rev. Lett. 98 (2007) 247602; Phys. Rev. B.
  • 進展 | 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
    CrN這種天然的反鐵磁金屬性使其既沒有雜散場,也不易受外磁場幹擾,能夠用於製備超快、保密、高密度和低能耗磁存儲器件。然而,長久以來,製備高結晶質量和化學組分均一的氮化鉻單晶塊材和薄膜卻極具挑戰性。一方面,氮化鉻單晶的合成普遍需要超高溫和超高壓的極端環境。另一方面,氮空位和氧摻雜都將對氮化鉻薄膜材料的物理特性造成巨大影響。
  •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高性能碳納米管透明導電薄膜研究取得進展 發表時間:2018/5/16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物理所二維原子晶體銻烯的結構及物性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領導的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型二維晶體材料的製備、物性與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早前,他們在二碲化鈀襯底上成功製備了大面積高質量的單層銻烯,具有與自由銻烯類似的翹曲蜂巢狀結構和晶格周期,並且有著良好的化學穩定性(Adv. Mater. 29, 1605407 (2017))。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導電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相繼在  一般而言,材料的透明特性和導電性互不兼容。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上海光源衍射線站助力聚合物場效應電晶體等領域研究
    上海光源BL14B1衍射線站作為通用衍射研究平臺,可以為用戶提供高角衍射、掠入射衍射、反射率、漫散射、倒易空間強度繪製(Reciprocal Space Mapping)、極圖等實驗方法;研究對象涵蓋多晶粉末、單晶及多晶薄膜和塊體樣品,無機和有機樣品,固態和液態樣品;為凝聚態物理、材料科學、化學、高分子、地質等領域的用戶提供了優質高效的結構研究平臺
  • 物理所金屬薄膜材料的量子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因此,量子阱態導致的費米面附近電子態密度的變化會改變這些性質和參量,從而導致材料奇特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最近材料科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基本問題。    半導體或絕緣體襯底上的金屬薄膜材料是一個理想的一維方勢阱體系。在這種體系中,電子運動被半導體能隙和真空勢壘限制在金屬薄膜對應的勢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