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在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超薄導電材料在透明顯示、柔性電子皮膚、可穿戴光伏器件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是應用材料領域的前沿領域。現代微電子器件不僅要求這些超薄材料具有優異的導電性和透光性,而且要求它們具有更豐富的物理特性,如磁性、熱電性、延展性和抗腐蝕性等,為設計下一代移動智能多功能器件提供備選材料。過渡金屬氮化鉻(CrN)是集這些優良物理特性於一身的理想材料之一。在室溫下,CrN塊材呈現金屬性,其載流子濃度約為1020cm-3,遷移率約為100cm2·V-1·s-1。當溫度低於10℃時,CrN的晶體結構從立方相轉變為斜方相,其磁基態也將從順磁性轉變為反鐵磁性,同時伴隨著電阻率突變。CrN這種天然的反鐵磁金屬性使其既沒有雜散場,也不易受外磁場幹擾,能夠用於製備超快、保密、高密度和低能耗磁存儲器件。然而,製備高結晶質量和化學組分均一的氮化鉻單晶塊材和薄膜具有挑戰性。一方面,氮化鉻單晶的合成普遍需要超高溫和超高壓的極端環境。另一方面,氮空位和氧摻雜都將對氮化鉻薄膜材料的物理特性造成影響。因此,對於氮化鉻薄膜到底是金屬相還是絕緣相,是順磁相還是反鐵磁相,一直有爭議。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金橋在特聘研究員郭爾佳的指導下,與研究員金奎娟、谷林、朱濤,南方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王善民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洪新組成研究團隊,利用活性氮原子源輔助的脈衝雷射沉積技術成功製備出準確化學配比的高結晶質量的CrN薄膜。單原胞層厚度的CrN的高分辨掃描透射電鏡圖和單晶X射線衍射結果均表明製備的CrN薄膜具有較高的結晶質量(圖1)。X射線吸收譜也證實了CrN中的Cr離子保持+3價,沒有探測到氮空位,具有準確化學計量比。研究利用磁交換偏置和極化中子反射技術測量了Ta/Co/CrN多層膜,證實了CrN薄膜保持其反鐵磁特性。進一步研究表明,與過渡金屬氧化物薄膜普遍在5至6原胞層出現電子態轉變不同,CrN超薄膜在厚度小於30原胞層時才會發生金屬-絕緣體相變,同時伴隨著CrN晶胞體積增加、原子密度和載流子濃度急劇下降(圖2)。研究發現單原胞層厚度的CrN薄膜仍然現出電阻率為1Ω·cm的良好導電性,該導電薄膜的厚度遠低於大多數過渡金屬氧化物薄膜的臨界厚度,為該材料在製備透明導電電極方面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科研人員系統研究了薄膜與襯底之間的晶格失配應力對CrN電子態的影響。當薄膜承受張應力時,CrN保持良好的金屬性;當對薄膜施加微弱壓應力時,CrN發生金屬-絕緣體轉變,電阻值急劇增加。為去除襯底應力作用,研究利用水溶性Sr3Al2O6薄膜作為犧牲層,在浸泡水溶液後,CrN單晶薄膜從MgO襯底剝離,獲得了自支撐氮化物超薄層材料(圖3)。該自支撐材料在去除了襯底應力作用後,其電子態從絕緣性恢復為金屬性,說明本徵應力是誘發電子態轉變的關鍵因素。在實驗上,研究利用X射線線偏振譜(圖4)證明晶格應力將高效改變晶格場,改變t2g和eg軌道之間的能級劈裂的程度,進而調控CrN中巡遊電子的數量。第一性原理計算(圖5)結果表明,CrN的間接能隙隨著薄膜厚度減小和面內應力增加而增大,該變化趨勢與實驗觀測結果完全一致。

  該研究不僅提供了高質量氮化物單晶薄膜的製備方法,而且觀測到氮化物的電子態隨厚度和應力改變的變化趨勢,同時獲得了不受襯底應力影響的自支撐氮化物薄膜,為具有相似結構和物性的過渡金屬氮化物薄膜的精細能帶結構預測、宏觀物理特性調控和多功能器件設計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實驗參考。相關研究成果以Strain-mediated high conductivity in ultrathin antiferromagnetic metallic nitrides為題,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金橋為論文第一作者,王善民、楊洪新、金奎娟和郭爾佳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該研究獲得物理所先進材料與結構實驗室副研究員張慶華、研究員谷林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博士Manuel Roldan在高分辨透射電鏡方面的支持,物理所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工程中心研究員朱濤在極化中子反射測量方面的支持,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嘉鷗在X射線吸收譜方面的支持,以及鄭州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郭海中在輸運測量方面的支持;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等的支持。研究使用的國內大科學裝置包括中國散裂中子源多功能中子反射線站、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1W1A和4B9B線站及上海同步輻射光源14B1線站等。

  論文連結

 

  圖1.超薄CrN單晶薄膜的結構和磁性表徵。(a)CrN晶體結構示意圖。(b)單原胞層CrN薄膜的高分辨透射電鏡圖。50原胞層CrN薄膜的(c)X射線衍射曲線和(d)倒易空間矢量圖。(e)Ta/Co/CrN多層膜的極化中子反射譜。(f)Ta/Co/CrN多層膜的密度和磁性隨薄膜厚度的分布圖。

  圖2.CrN的電輸運特性隨厚度的變化規律。(a)厚度從1至500原胞層CrN薄膜的電阻率隨溫度的變化規律。(b)聶耳溫度隨薄膜厚度的變化關係。(c)不同厚度CrN薄膜的電導率隨T-1/3的變化關係。(d)密度和體積、(e)室溫電阻率、(f)遷移率和載流子濃度隨CrN薄膜厚度的變化規律。

  圖3.20原胞層厚度的自支撐CrN薄膜製備和表徵。(a)自支撐CrN薄膜製備過程示意圖。(b)受應力調製和自支撐CrN薄膜的電阻率-溫度變化曲線。(c)受應力調製和自支撐CrN薄膜的氮K邊和鉻L邊的X射線吸收譜。

  圖4.CrN薄膜中受應力誘導的金屬-絕緣體轉變。(a)隨失配應力變化的室溫電阻率。三種應力狀態下CrN薄膜的(b)X射線吸收譜和(c)X射線線性偏振譜。

  圖5.CrN的能帶結構隨薄膜厚度和面內應力的變化趨勢。(a)4至16原胞層CrN薄膜的能帶結構演化圖。(b)無應力和(c)受2%面內張應力作用的CrN能帶圖。(d)能隙隨CrN厚度的變化關係。(e)無應力和受2%面內張應力的CrN能隙對比。

相關焦點

  • 進展 | 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
    當溫度低於10℃時,CrN的晶體結構從立方相轉變為斜方相,其磁基態也將從順磁性轉變為反鐵磁性,同時伴隨著電阻率突變。CrN這種天然的反鐵磁金屬性使其既沒有雜散場,也不易受外磁場幹擾,能夠用於製備超快、保密、高密度和低能耗磁存儲器件。然而,長久以來,製備高結晶質量和化學組分均一的氮化鉻單晶塊材和薄膜卻極具挑戰性。一方面,氮化鉻單晶的合成普遍需要超高溫和超高壓的極端環境。
  • 進展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對於過渡金屬氧化物體系,離子缺陷在誘導或提升材料功能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人為調控離子過程是控制過渡金屬氧化物功能的非常有力手段。氧缺陷和金屬離子的缺陷可以在特定的溫度和電場下移入、或者移出樣品,進而產生磁有序、金屬-絕緣體轉變、鐵電極化甚至結構轉變等獨特的物理現象。
  • 進展|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3組博士研究生李佳在王晶副研究員、胡鳳霞研究員和沈保根院士的共同指導下,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表面實驗室SF10組孟勝研究員、博士研究生關夢雪,安徽大學葛炳輝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朱濤研究員等合作者,在多價共存鈷氧化物La0.7Sr0.3CoO3薄膜中首次成功地實現了B位鈷離子和氧離子協同轉移驅動的三態拓撲學相變
  • 電場控制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
    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對包括使用應變,離子液體,介電材料和電化學離子遷移的反鐵磁自旋電子器件的電場調製等前沿研究進行了全面綜述。此外,作者還介紹了各種新興的主題研究,如Néel自旋軌道轉矩,手性自旋電子學,拓撲反鐵磁自旋電子學,各向異性磁阻,存儲器件,2D磁性以及與反鐵磁有關的磁離子調製。總之,作者強調了實現高質量的室溫反鐵磁隧道結,反鐵磁自旋邏輯器件和人工反鐵磁神經元的可能性。
  • 1T-TiSe2電荷密度波相變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T-TiSe2的相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成功證明該材料電荷密度波相變是從一個半金屬態到另一個半金屬態的相變,同時還研究揭示出相變後新的半金屬狀態在不同波矢方向電子型和空穴型能帶的起源。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 (Phys. Rev. Lett. 99, 027404 (2007))。    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是凝聚態物質兩種重要的集體量子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 哈工大(深圳): 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David Thouless)、鄧肯•霍爾丹(Duncan Haldane)和麥可•科斯特利茲(Michael Kosterlitz),以表彰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的貢獻。近年來,拓撲學與材料物理和性能的關聯越來越緊密。拓撲學的概念正在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學科領域。
  • 哈工大Adv.Mater:鐵性薄膜和異質結拓撲結構的研究進展
    2016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了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 索利斯(David Thouless)、鄧肯 霍爾丹(Duncan Haldane)和麥可 科斯特利茲(Michael Kosterlitz),以表彰他們在「拓撲相變以及拓撲材料方面的理論」的貢獻。近年來,拓撲學與材料物理和性能的關聯越來越緊密。拓撲學的概念正在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學科領域。
  • 進展|高壓比熱研究量子磁性相變
    量子磁性系統的相變研究近年來在理論上進展迅速,從具有拓撲序的量子自旋液體 [1]到超越朗道-金茲伯格對稱性破缺理論的去禁閉量子臨界點[2] 以及具有湧現連續對稱性的新型一級相變[3] ,新的結果不斷出現。
  • 科學家首次證實量子相變中量子金屬態存在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成都11月18日電 中外科學家攜手首次在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證實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該成果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期刊《科學》上以「first release(首次發布)」形式刊發。
  • 進展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以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張穎研究團隊在沈保根院士、磁學實驗室以及物理所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Space Mapping),在研究二氧化釩超薄膜的外延生長和界面應力調控相變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工作發表於近期的Nano Lett., 14 (2014) 4036。    二氧化釩材料表現出獨特的可逆的金屬絕緣體相變,這種相變將導致VO2的電、磁和光學性質會發生突變,比如在相變過程中其電阻率和紅外線透射率的突變等,因而在相變存儲和「智能窗」的應用上具有極大的前景。但是這種相變臨界溫度為68度,作為實際應用仍然相對過高。因此調控二氧化釩相變過程,從而降低相變溫度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問題。
  • 多價態鈷氧化物薄膜體系B位陽離子遷移驅動的多態拓撲學相變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3組博士研究生李佳在王晶副研究員、胡鳳霞研究員和沈保根院士的共同指導下,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表面實驗室SF10組孟勝研究員、博士研究生關夢雪,安徽大學葛炳輝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朱濤研究員等合作者,在多價共存鈷氧化物La0.7Sr0.3CoO3薄膜中首次成功地實現了B位鈷離子和氧離子協同轉移驅動的三態拓撲學相變
  • 中國科大非催化加氫驅動二氧化釩相變研究獲進展
    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將具有合適功函數的金屬顆粒和VO2薄膜接觸後放入酸溶液中,VO2薄膜不僅不會被酸液腐蝕,反而會迅速被氫化同時誘發相變。這種相變過程具有極其快速的擴散效應,因而僅用極小的金屬顆粒(直徑1mm)就可以使直徑兩英寸的VO2外延薄膜抗腐蝕並金屬化,從而達到類似於「點石成金」的「點鐵成氫」效果。
  • 前沿科技 | 中科院等科學家合作在反鐵磁金屬氮化鉻超薄膜的電子態相變研究中獲進展
  • 新技術帶來新物理:超導-鐵磁絕緣態相變的電場調控-附文小剛導讀
    多年來,材料科學家一直夢想對材料的電子濃度進行連續實時高強度調製,這種調製甚至可以導致量子相變。這將打開材料應用的一個新世界。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陳仙輝小組在這一方向實現了一個突破。他們利用電壓控制離子注入,對材料的電子濃度進行連續實時高強度調製,甚至可以導致超導和磁性相變,而實現這種相變只需2-3分鐘。這可能是我們進入可控電性材料這一新世界的眾妙之門。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研究員張穎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磁學實驗室和物理所的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
  • 中國科大在二氧化釩相變智能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研究組與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江俊研究組在基於二氧化釩薄膜的智能窗應用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前沿】中科大在二氧化釩相變智能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基於VO2相變薄膜的溫控智能窗概念提出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是實用化的智能窗產品還難以推出,主要原因在於:首先是對太陽光譜中紅外光的調製力還不夠強(一般<15%),使得智能窗的調控效果達不到實際要求;其次是可見光波段的透射率不夠高(一般<60%),滿足不了正常的室內採光需求,而且VO2相變薄膜的可見光透射率與紅外光的調製能力互相制約,此消彼長,難以兼顧;最後就是其相對過高的相變溫度
  • 中國科大在氧化物自旋電子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當外加磁場克服層間耦合使相鄰鐵磁層的磁化平行時,人工反鐵磁體的電阻發生顯著變化,導致GMR效應。如今,人工反鐵磁體不僅成為多種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磁隨機存儲器等),也是研究反鐵磁材料的磁化動力學和磁疇結構等基礎問題的重要載體。 長期以來,針對人工反鐵磁體材料、物理和器件的研究多集中於過渡金屬及其合金材料。
  • 拓撲超導體與拓撲半金屬研究獲進展
    d的臺階式跳變 近年來,作為一種新的量子物態,拓撲絕緣體因其豐富奇特的電子特性以及在未來電子技術中的應用前景,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快速發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的方忠研究組及其合作者,在該研究方向上取得重要進展,從理論上預言NaCoO2的表面態具有半金屬性,在其與傳統s波超導體的界面上可以誘導出拓撲超導態。NaxCoO2是層狀結構材料[圖1],當x大於0.5而小於1.0時,CoO2層具有鐵磁序而相鄰層反鐵磁排列;x=1.0時,NaCoO2是簡單的能帶絕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