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TiSe2電荷密度波相變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2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電荷密度波材料1T-TiSe2的相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成功證明該材料電荷密度波相變是從一個半金屬態到另一個半金屬態的相變,同時還研究揭示出相變後新的半金屬狀態在不同波矢方向電子型和空穴型能帶的起源。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 (Phys. Rev. Lett. 99, 027404 (2007))。

    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是凝聚態物質兩種重要的集體量子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層狀二維三角格子結構的二硫屬過渡金屬化合物是一類典型的電荷密度波體系。依照離子堆積的方式和對稱性的差別,該類材料可形成不同的結構,其中受到廣泛關注的是1T和2H結構類型(1和2 表示一個單胞含有的過渡金屬層數目,T和H表示結構具有的三角和六角對稱性)。2H型二硫屬過渡金屬化合物往往表現出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共存。1T型的二硫族過渡金屬化合物以往只觀察到電荷密度波相,去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Cava研究組發現Cu插層1T-TiSe2後可以迅速壓制電荷密度波相變溫度,隨後出現超導電性。這是第一次在1T結構體系中實現超導電性,特別是該體系的電子相圖與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的電子態相圖形狀很類似,只是高溫超導體的超導態是從反鐵磁Mott絕緣體摻雜而來,超導和反鐵磁自旋漲落聯繫密切;而這裡超導態是從電荷密度波態摻雜而來,超導和電荷漲落似乎密切相關。這一發現引起了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王楠林研究組與Cava小組及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從事角分辯光電子能譜(ARPES)研究的Hasan小組三方密切合作對該體系的母體和Cu插層(摻雜)得到的超導體的電子結構和電荷動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

    雖然CuxTiSe2超導體的母體1T-TiSe2是人們早就知道的電荷密度波材料,但關於電荷密度波相變的機制仍然不清楚。電子結構計算表明該材料是一個低載流子濃度的半金屬(semimetal)。ARPES實驗明確表明,Fermi能附近存在空穴和電子型兩個能帶,分別位於布裡淵區中心Gamma點和布裡淵區邊界L點。但由於有限的能量解析度和矩陣元效應,ARPES實驗不能清楚地給出1T-TiSe2到底是間接能隙很小的半導體還是能帶交疊很小的半金屬。諾貝爾獎獲得者W. Kohn在1967年提出過一個關於小間接能隙半導體或低載流子濃度半金屬由於激子形成導致電荷密度波相變的機制。但由於缺乏實際的例子,該相變機制未被寫入固體物理教科書乃至關於電子密度波相變的專著中。Kohn指出對於間接能隙很小的半導體或電子空穴能帶交疊很小的半金屬,由於電子和空穴的庫侖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形成電子和空穴的束縛態——激子。穩定的激子態只能存在於激子束縛能小於能隙的情形,如果激子束縛能大於間接能隙則會導致晶格結構的失穩,伴隨發生電荷密度波調製,進入一個新的激子穩定相。聯繫電子和空穴能帶的波矢剛好與結構相變後超格子相應的電荷密度波波矢相一致。但對半導體和半金屬,電子空穴相互作用導致的激子機制並不相同。對半導體情形,存在通常意義的激子能級。但對半金屬而言,電子空穴相互作用則是混合電子和空穴能帶,它們的雜化導致打開能隙,降低體系的能量。這種情形的電荷密度波稱為Overhauser電荷密度波。雖然人們早就意識到1T-TiSe2很像Kohn提出的激子驅動的電荷密度波相變,但由於很多基本問題不清楚而無法得到明確結論,特別是區分1T-TiSe2是半導體還是半金屬對認識其電荷密度波機制至關重要。

    王楠林研究組的李崗、胡婉錚等人利用具有極高能量解析度的光反射譜技術研究了材料在相變前後的電荷動力學響應,揭示出電荷密度波相變是從一個半金屬態到另一個半金屬態的相變,其中的載流子數目和載流子散射率在相變前後發生劇烈變化。通過與電子結構計算的細緻比較,他們揭示了相變後新的半金屬狀態在不同波矢方向電子型和空穴型能帶的起源。該結果強烈支持Kohn提出的在半金屬材料中激子驅動的Overhauser類型CDW相變。(結果見Phys. Rev. Lett. 99, 027404 (2007))。此外,王楠林還與普林斯頓大學研究組合作對Cu插層後電子結構的變化進行了細緻研究。揭示出Cu插入提供額外的電子,升高體系的化學勢,導致L點處的電子型能帶填充增加,體系由半金屬性向L點附近電子型能帶支配的金屬性轉化。(結果見Phys. Rev. Lett. 98, 117007 (2007))。在三方合作中,Cava小組提供晶體樣品,王楠林小組和Hasan小組分別用紅外光譜和角分辯光電子能譜技術研究電子結構和電荷動力學性質。這是他們繼在NaxCoO2體系開展的系列合作工作後的繼續。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和科技部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奚嘯翔團隊在二維電荷密度波形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電荷密度波是金屬材料在低溫下發生相變後的一種可能的基態,導致原本均勻分布的電荷密度在實空間發生周期性波動,並且伴隨著晶格畸變。這種有趣的現象在低維金屬材料中十分普遍。人們對一維條件下電荷密度波的形成原因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二維或準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更為豐富,但關於其形成機理卻始終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此外,在不少材料中電荷密度波與超導存在著微妙的關聯。
  • 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鄒良劍課題組、與北京計算中心研究員林海青、常凱合作,通過對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1T-TaS2
  • 進展|電荷密度波導致的軸子絕緣體研究進展
    早在2012年,汪忠和張首晟教授提出[1],在考慮電子-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後,手徵相反的外爾點發生費米面nesting(嵌套),外爾半金屬可以失穩轉變到電荷密度波(charge-density wave; CDW)相,同時,它也是一個軸子絕緣體 (axion insulator),包含拓撲磁電耦合項θE·B (E和B分別是電場和磁場)。
  • 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制之謎
    在一維體系中,Peierls機制很好地解釋了電荷密度波的機理。由於電荷密度波這個想法就是Peierls提出的,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實際材料中,討論電荷密度波首先就要考慮這個機制。不過,這個機制的核心並不是電子聲子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
  •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二氧化釩金屬-絕緣體相變機理同步輻射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智能節能機敏材料二氧化釩(VO2)具有對外界紅外線進行感知和調控的特性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5月7日電 4月3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課題組近期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自對偶拓撲張量網絡態中演生出無能隙庫侖氣體態
  •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我的煤炭網>新聞>新能源>太陽能>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太陽能電池電荷損失的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發布日期:2020-11-09 18:23:00
  • 進展|雷射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動力學
    雷射激發是一個研究和控制複雜且糾纏在一起的粒子、準粒子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在1T-TaS2的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 CDW)相中,雷射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材料基態與激發態性質,甚至能夠誘發出新物相。在雷射的照射下,1T-TaS2電荷密度波相中的振幅模式會被激發,其晶格體系和電子體系會發生集體的振蕩。
  •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金虎教授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可逆晶態相變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6-12-13  瀏覽:
  • ...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於電荷密度波體系紅外和超快光譜研究工作
    電荷密度波是固體電子系統的一種集體凝聚現象,表現為晶體中電荷密度的周期性調製,一般也同時伴隨著出現新的晶格周期。作為多粒子系統的一種演生現象,電荷密度波一直是凝聚態物理感興趣的前沿課題之一。電荷密度波狀態中不僅可以有單粒子激發同時還存在集體激發。
  • 南科大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 王楠林課題組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關於電荷密度波體系紅外和超...
    電荷密度波是固體電子系統的一種集體凝聚現象,表現為晶體中電荷密度的周期性調製,一般也同時伴隨著出現新的晶格周期。作為多粒子系統的一種演生現象,電荷密度波一直是凝聚態物理感興趣的前沿課題之一。電荷密度波狀態中不僅可以有單粒子激發同時還存在集體激發。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合肥研究院等在單層1T』-WTe2體系中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機理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超導與關聯電子材料研究團隊、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平,以及北京郵電大學博士楊巍等合作,在1T'-WTe2體系中理論研究了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的機理以及物性。
  • 合肥研究院等在單層1T'-WTe2體系中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機理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超導與關聯電子材料研究團隊、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張平,以及北京郵電大學博士楊巍等合作,在1T'-WTe2體系中理論研究了刪極電壓調控超導電性的機理以及物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發現電荷密度波順序會被「記住」,或將為超導體研究帶來新突破!
    目標是研究這些排列,並對它們進行調整(或許將它們移除)以便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可以接近或超過室溫。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儘可能多地了解高溫超導體中電子的行為及其結構。研究人員確實知道的一件事是,含有相同氧化銅平面的銅酸鹽(但排列方式略有不同)可能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質。這樣看來,承載電荷密度波的晶格部分對電荷密度波有影響。該小組開始研究更多關於材料的晶格結構和電荷密度波行為之間的關係。
  •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瓦爾登(Walden)翻轉取代反應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