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2 南方科技大學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該成果被選為編輯推薦並被美國物理學會作為Physics雜誌Viewpoint推介。

1980年,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成為了物理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篇章之一。量子霍爾效應表現為,在非常低的溫度和非常高的磁場下,霍爾電阻量子化為h/e2的整數倍 (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電量)。此後,物理學家們還發現了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不需要磁場的版本。在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的這幾十年,已經誕生了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之相關的拓撲物態也成為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a)在二維體系中,量子霍爾效應出現時,只有邊緣態(藍色)傳導電子,而內部體態是絕緣的,因為費米能量位於朗道能級之間。(b)在三維,朗道能級成為沿著磁場方向色散的一維朗道能帶。量子霍爾效應在三維中很難實現,因為費米能量總要穿過一些朗道能帶,所以體態是金屬的。(c)電荷密度波可以打開朗道能帶的間隙,從而使體態絕緣,可以觀察到量子霍爾效應。

早期的研究認為量子霍爾效應很難在三維體系中實現,物理學家30年來一直在追求量子霍爾效應的三維版本,但一直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結果。直到2019年,南科大的張立源團隊成功在化合物ZrTe5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張立源團隊使用高遷移率低電子濃度的高質量樣品,冷卻到0.6開爾文,在大小為1.7到2.1特斯拉的磁場範圍間觀察到了量子化的霍爾電阻平臺和0縱向電阻率。在這個實驗中,電荷密度波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機制。電荷密度波是個關聯效應,可以把一個三維系統分成多層的二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疊加。

此時,物理學家對這些新結果產生了新的困惑:觀測到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背後的定量物理機制是什麼?為什麼霍爾平臺只存在於一定的磁場範圍內?南科大盧海舟團隊提出了新的理論以解決這兩個問題。在研究團隊的模型中,一個磁場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可以用來解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平臺。他們發現,磁場引發了基於電子-聲子相互作用的從正常態到電荷密度波態的二級相變。此外,磁場中同時存在公度和非公度兩種電荷密度波,且在1.7-2.1特斯拉之間公度電荷密度波基態能量更低,從而解釋了此段磁場的霍爾平臺,也解釋了在2.1特斯拉以上沒有霍爾電阻平臺的困惑。

在上世紀,物理學對世界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基於對稱性破缺的有序相變,而在本世紀,拓撲相變逐漸成為探索新物理的世界觀。本研究探索了一種連接兩個世紀的罕見情況,即同一個磁場在一個方向上誘導有序相變,但在另外兩個方向上誘導拓撲相變。

南科大校長卓越博士後覃昉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盧海舟是通訊作者,合作者包括南科大物理系教授張文清,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物理系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

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優先研究計劃、廣東省普通高校創新團隊、深圳市重點實驗室、深圳市高水平大學建設亮點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南方科技大學卓越博士後基金、南方科技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上海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文章連結: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5.206601

相關焦點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什麼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詳解
    這次我們發現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為今後的進一步科研探索提供一定的實驗基礎。另外,在應用方面這個材料體系具有非常高的遷移率,電子的傳輸和響應很快,可以在紅外探測、電子自旋方面做一些原型器件。  課題背景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新社合肥5月14日電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4日消息,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實驗驗證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發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霍爾效應,187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是對電磁力規律的一個描述,是二極體發明的前提,也是半導體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 南方科大 中科大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熱門諾獎方向再迎重要驗證
    (來源:Nature )可以說在修發賢課題組的發現之前,科學家對於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僅僅停留於二維體系,而對於三維體系也只有無盡的猜測。修發賢團隊發現了由三維「外爾軌道( Weyl orbits )」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量子霍爾效應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團隊觀察到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外層軌道形成的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並從二維向三維邁出了關鍵一步。這次,我們發現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實驗依據。此外,這種材料系統在應用中具有很高的遷移率,電子可以快速傳輸和響應,因此可以用作紅外探測和電子自旋的一些原型裝置。主題背景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為止,已經有四項與此直接相關的諾貝爾獎。
  • 我科學家首次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描述了當磁場加載到金屬和半導體上時,電力與磁力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1879年發現的霍爾效應這一基礎理論對半導體行業意義深遠,因為它是二極體被發明出來的重要前提。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首次在二維體系裡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改變了傳統學界對物態和相變的理解,並把拓撲的概念引入到物理學研究裡,量子霍爾效應也成了學術界的寵兒。
  • 我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 我國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科技日報合肥5月1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上,引發學術圈關注。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南科大科學家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日前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團隊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入選。  入選簡介指出,張立源和中國科技大學喬振華等研究組首次在塊體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指出該量子化現象可能由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補全了量子霍爾效應家族的一個重要拼圖。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十大進展」
    在短短3年之內,該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同時擁有在國際上獨一份的石墨烯單晶,將推進產業化落地。「量子力學可以理解為讓看不見的小東西配對,從而實現對微觀世界的精確操控。這門學科一經建立,馬上投入到了原子彈、雷射、原子鐘的應用中。目前,人們對單個光子、原子、自旋等微觀粒子的操控能力已達到空前高度。」俞大鵬解釋道。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什麼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真的存在嗎如何應用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首先在該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南科大的2019年:創新,再創新!
    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團隊合作研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一事件入選,該重要研究成果去年5月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後,引發學界關注,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指出,這一研究補全了霍爾效應家族的一個重要拼圖。
  • SHMFF用戶揭示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得益於更高的研究磁場條件,修發賢課題組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進一步利用楔形樣品實現可控的厚度變化,這樣外爾軌道在不同厚度區域發生隧穿所需時間不同,導致對應軌道狀態發生變化。通過測量對應的量子霍爾電阻,實驗發現迴旋軌道能量能直接受到樣品厚度的調控,這和常規基於二維表面態的量子霍爾效應完全不同。
  • 《自然》:中國研究人員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自然》:中國研究人員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9-05-15 07:51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量子概念股精選
    》,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早在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對通電的導體加上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發生偏轉,在導體的縱向方向產生電壓,這個電磁現象就是"霍爾效應"。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主要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而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
  • 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從二維邁向三維—新聞—科學網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4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修發賢課題組近日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Emma Chou • 2018-12-19 10:40
  • 綜述: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新進展
    量子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領域重要和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科學突破。
  • 11個項目獲深圳科技獎自然科學獎,南科大科研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自然科學類獎聚焦基礎研究創新,此次共有兩個項目獲得一等獎,南科大盧海舟、王春明、何洪濤、杜宗正的「拓撲物質的電子輸運」位居其一。據悉,該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南科大物理系和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研究興趣是利用量子場論方法研究拓撲物質等新材料中的物相和電子輸運,已有多個理論工作被實驗支持和應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介紹深圳量子行動: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介紹深圳量子行動: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入選「十大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俞大鵬11月12日在「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