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MFF用戶揭示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一直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用戶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首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由外爾軌道形成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12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期刊。該工作高磁場實驗部分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上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為止已有四個諾貝爾獎(1985199820102016年)與其直接相關。一百多年來,人們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有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基於二維體系。拓撲半金屬具有一個重要特徵——費米弧表面態,常規沒有達到布裡淵區邊界的費米面都是閉合的,而拓撲半金屬的費米弧則是一段非閉合曲線。在磁場下,普通能帶的電子在倒空間會沿著費米面截面的閉合曲線做迴旋運動,而對於費米弧而言,其兩個端點最終連接的是體態的外爾點,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形成迴旋軌道。2017年,修發賢課題組利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砷化鎘納米片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272 (2017))。由於當時研究磁場強度(20T)相對較低,該效應中的三維特性仍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

  強磁場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等人,通過不斷改進測試方案,克服了水冷磁體噪聲大、微納器件容易損壞、測試效率低等困難,成功在更強的磁場下實現了對微納器件電輸運性質的高精測量。得益於更高的研究磁場條件,修發賢課題組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進一步利用楔形樣品實現可控的厚度變化,這樣外爾軌道在不同厚度區域發生隧穿所需時間不同,導致對應軌道狀態發生變化。通過測量對應的量子霍爾電阻,實驗發現迴旋軌道能量能直接受到樣品厚度的調控,這和常規基於二維表面態的量子霍爾效應完全不同。同時,通過改變磁場方向,發現軌道能量也受到磁場和晶向相對位置的影響,打破了二維體系應該具有的鏡面對稱性。基於這兩個重要證據,實驗成功證明了砷化鎘納米結構中的量子霍爾效應來源於三維的外爾軌道。

  這種新型外爾軌道量子霍爾效應產生的理論機制是由於兩個表面的迴旋部分符合正常量子霍爾效應所需的二維迴旋,同時垂直方向的隧穿過程是基於外爾半金屬特有的手性朗道能級,可以提供一個無耗散的通道,從而沒有破壞原有的量子化邊界態。另一方面,外爾軌道裡特有的隧穿過程進一步提供了一個通過厚度調控電子態相位和能量的機制,使得這種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具有更豐富的研究前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798-3)期刊。

  該工作強磁場中心實驗部分得到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高端用戶培育基金、中科院青年促進會等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物理機制

 

圖2 Cd3As2強磁場下的量子霍爾效應

  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一直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用戶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首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由外爾軌道形成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12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期刊。該工作高磁場實驗部分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上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為止已有四個諾貝爾獎(1985,1998,2010和2016年)與其直接相關。一百多年來,人們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有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基於二維體系。拓撲半金屬具有一個重要特徵——費米弧表面態,常規沒有達到布裡淵區邊界的費米面都是閉合的,而拓撲半金屬的費米弧則是一段非閉合曲線。在磁場下,普通能帶的電子在倒空間會沿著費米面截面的閉合曲線做迴旋運動,而對於費米弧而言,其兩個端點最終連接的是體態的外爾點,因此正常情況下不會形成迴旋軌道。2017年,修發賢課題組利用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在砷化鎘納米片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272 (2017))。由於當時研究磁場強度(20T)相對較低,該效應中的三維特性仍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
  強磁場中心副研究員張警蕾等人,通過不斷改進測試方案,克服了水冷磁體噪聲大、微納器件容易損壞、測試效率低等困難,成功在更強的磁場下實現了對微納器件電輸運性質的高精測量。得益於更高的研究磁場條件,修發賢課題組研究團隊創新性地進一步利用楔形樣品實現可控的厚度變化,這樣外爾軌道在不同厚度區域發生隧穿所需時間不同,導致對應軌道狀態發生變化。通過測量對應的量子霍爾電阻,實驗發現迴旋軌道能量能直接受到樣品厚度的調控,這和常規基於二維表面態的量子霍爾效應完全不同。同時,通過改變磁場方向,發現軌道能量也受到磁場和晶向相對位置的影響,打破了二維體系應該具有的鏡面對稱性。基於這兩個重要證據,實驗成功證明了砷化鎘納米結構中的量子霍爾效應來源於三維的外爾軌道。
  這種新型外爾軌道量子霍爾效應產生的理論機制是由於兩個表面的迴旋部分符合正常量子霍爾效應所需的二維迴旋,同時垂直方向的隧穿過程是基於外爾半金屬特有的手性朗道能級,可以提供一個無耗散的通道,從而沒有破壞原有的量子化邊界態。另一方面,外爾軌道裡特有的隧穿過程進一步提供了一個通過厚度調控電子態相位和能量的機制,使得這種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具有更豐富的研究前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798-3)期刊。
  該工作強磁場中心實驗部分得到中科院合肥大科學中心高端用戶培育基金、中科院青年促進會等的大力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物理機制
 
圖2 Cd3As2強磁場下的量子霍爾效應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發現基於外爾軌道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國學者發現基於外爾軌道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吳振東 仇逸/新華社 2018-12-19 19:29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什麼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詳解
    北京時間12月18日零點,相關研究成果以《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Quantum Hall effect based on Weyl orbits inCd3As2」)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798-3。)。
  • 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團隊觀察到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外層軌道形成的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並從二維向三維邁出了關鍵一步。北京時間12月18日零時,相關研究成果在砷化鎘的《自然》( DOI : 10.1038 / S 41586 - 018 - 0798 - 3 )上以「基於Weyl軌道公司3AS 2的量子霍爾效應」的標題發布。)
  • ...研究組及合作者關於外爾半金屬中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及其邊緣態...
    在三維體系中,電子在垂直於磁場的方向形成朗道能級,在沿著磁場的方向有連續的色散。所以,無論費米能級處於哪裡,總會有體態的電子參與到輸運過程之中,導致無法量子化。然而,拓撲物態的種類逐漸豐富,為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拓撲半金屬中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 ...中心謝心澄研究組及合作者關於外爾半金屬中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在三維體系中,電子在垂直於磁場的方向形成朗道能級,在沿著磁場的方向有連續的色散。所以,無論費米能級處於哪裡,總會有體態的電子參與到輸運過程之中,導致無法量子化。然而,拓撲物態的種類逐漸豐富,為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實現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拓撲半金屬中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引起了廣泛的興趣。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什麼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真的存在嗎如何應用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首先在該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從二維邁向三維—新聞—科學網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4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修發賢課題組近日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量子概念股精選
    綜投網(www.zt5.com)12月19日訊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什麼?對強磁場有怎樣的影響力?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只會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比如說這間屋子,除了上表面、下表面,中間還存在一個空間。」修發賢用手上下比劃著。
  • 復旦學者在三維空間中觀測到了量子霍爾效應,成果登《自然》
    量子霍爾領域再現重大突破。北京時間12月18日0時,《自然》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1985年和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便出自該領域。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幾十年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仍然是凝聚態物理學中研究最多的現象之一,與拓撲相、強電子關聯和量子計算等研究領域相關。然而,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復旦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以《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為題,發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修發賢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張成,復旦校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張億和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袁翔為共同第一作者。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成果將刊登《自然》雜誌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在三維體系中,材料上表面邊緣的電子受到強磁場作用,會直接從內部隧穿到下表面,然後繼續沿著迴旋軌道運動,遇到材料邊緣之後沿著側壁返回到上表面。如此往復形成一個來回於兩個表面之間的路徑,從而形成導電通道,這是一種發生在三維空間的全新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2018-12-18 16:06:57 來源:研之成理微信公眾號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
  • 復旦課題組在特定結構中首次觀測到量子霍爾效應
    -外爾軌道,並首次發現其在強場下的量子霍爾效應。今天,相關研究成果以《狄拉克半金屬砷化鎘中外爾軌道的演變以及量子霍爾效應》(Evolution of Weyl orbit and quantum Hall effect in Dirac semimetal Cd3As2)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8,1272,DOI: 10.1038/s41467-017-01438-y (2017))。
  • 南方科大 中科大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熱門諾獎方向再迎重要驗證
    (來源:Nature )可以說在修發賢課題組的發現之前,科學家對於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僅僅停留於二維體系,而對於三維體系也只有無盡的猜測。修發賢團隊發現了由三維「外爾軌道( Weyl orbits )」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量子霍爾效應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從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談霍爾效應的應用
    據央視報導,今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發布復旦大學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砷化鎘外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為》。據說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在三維空間發現量子霍爾效應。《自然》(nature)雜誌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科學雜誌之一。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新社合肥5月14日電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4日消息,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實驗驗證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發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霍爾效應,187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是對電磁力規律的一個描述,是二極體發明的前提,也是半導體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 我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 南科大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霍爾效應表現為,在非常低的溫度和非常高的磁場下,霍爾電阻量子化為h/e2的整數倍 (h是普朗克常數,e是電子電量)。此後,物理學家們還發現了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不需要磁場的版本。在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的這幾十年,已經誕生了3個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之相關的拓撲物態也成為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 我科學家首次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描述了當磁場加載到金屬和半導體上時,電力與磁力之間的一種相互關係。1879年發現的霍爾效應這一基礎理論對半導體行業意義深遠,因為它是二極體被發明出來的重要前提。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首次在二維體系裡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改變了傳統學界對物態和相變的理解,並把拓撲的概念引入到物理學研究裡,量子霍爾效應也成了學術界的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