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成果將刊登《自然》雜誌

2020-12-03 北晚新視覺網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早在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對通電的導體加上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發生偏轉,在導體的縱向方向產生電壓,這個電磁現象就是「霍爾效應」。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主要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而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在三維體系中,材料上表面邊緣的電子受到強磁場作用,會直接從內部隧穿到下表面,然後繼續沿著迴旋軌道運動,遇到材料邊緣之後沿著側壁返回到上表面。如此往復形成一個來回於兩個表面之間的路徑,從而形成導電通道,這是一種發生在三維空間的全新的量子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修發賢:打個比方有一個房間有這個天花板有地面,那麼整個組成一個三維的空間,那在這裡邊電子可以從天花板進行運動,然後穿越整個空間到達地面,從地面再進行運動,再回到天花板。這樣就組成了一個電子的三維的量子化的迴旋軌道。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修發賢課題組的發現為未來三維空間量子化傳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驗基礎,在拓撲量子計算及低功耗電子器件方面有潛在應用價值。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修發賢:就是我們可以在自旋、光電探測方面可以做一些原型器件,比如說在一些紅外探測,一些遙感這樣的領域裡邊發揮它的作用。

延伸閱讀: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怎麼回事?可以用於哪?

今天凌晨,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關於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突破性原創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20世紀以來,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量子霍爾效應直接相關。而此前這一領域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在本次成果中,修發賢教授課題組在拓撲狄拉克半金屬砷化鎘材料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通過實驗證明電子的隧穿過程,邁出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開拓了全新的研究維度。

據修發賢介紹,該效應與傳統的二維量子霍爾不同,存在特殊的電子軌道,稱為外爾軌道,電子可以從上表面穿越到下表面,然後再回到上表面。打個比方,一個房間有天花板和地面,形成三維空間,電子可以從天花板穿越房間到達地面,然後從地面再回到天花板。

今年,修發賢課題組快於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們,率先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事實上,去年11月,課題組已在《自然·通訊》上率先發布了相關成果,一兩個月後日本和美國也觀測到了類似的結果。但彼時限於實驗條件,實際的電子運動機制並不明確。

修發賢表示,其難點在於材料的製備和器件的測量。首先對材料的要求非常高,必須能夠精確的控制厚度,以及具備高遷移率。第二個難點在於測量必須在極端條件下進行,即零下270多度低溫和三十多特斯拉強磁場(地磁場的百萬倍)。

後來,課題組創新性地利用楔形樣品實現可控的厚度變化,即把電子運動的「房子」放歪,「屋頂被傾斜了,房子內部上下表面的距離就會發生變化」,修發賢介紹。通過實驗發現,電子在其中的運動軌道能量直接受到樣品厚度的影響。這說明隨著樣品厚度的變化,電子的運動時間也在變。所以,電子在做與樣品厚度相關的縱向運動,其隧穿行為被證明了。

2英寸單晶薄膜

該成果證明,拓撲狄拉克半金屬砷化鎘材料電子的傳輸和響應很快,遷移率達到10萬,而目前使用的半導體材料一般只有幾百遷移率。目前,該研究已能將砷化鎘製備成2英寸單晶薄膜。未來或可用於低能耗電子器件,在紅外探測、電子自旋方面做一些原型器件。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央視網 舜網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量子概念股精選
    綜投網(www.zt5.com)12月19日訊  今天(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刊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在三維空間中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 我科學家首次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合肥5月14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5月9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發學術圈的極大關注。
  • 復旦學者在三維空間中觀測到了量子霍爾效應,成果登《自然》
    量子霍爾領域再現重大突破。北京時間12月18日0時,《自然》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發現了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1985年和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便出自該領域。
  • 我國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科技日報合肥5月14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上,引發學術圈關注。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中新社合肥5月14日電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4日消息,該校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這也是國際上首次實驗驗證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發國際學術界的關注。霍爾效應,1879年由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是對電磁力規律的一個描述,是二極體發明的前提,也是半導體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 《自然》:中國研究人員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自然》:中國研究人員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吳長鋒/科技日報 2019-05-15 07:51
  • 我首次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Lee教授和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室的Genda Gu教授等理論與實驗合作,在碲化鋯(ZrTe5)塊體單晶體材料中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明確證據,並指出該效應可能是由於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的。這一重要研究成果5月9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什麼是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詳解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北京時間12月18日零點,相關研究成果以《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Quantum Hall effect based on Weyl orbits inCd3As2」)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DOI:10.1038/s41586-018-0798-3。)。
  • 從三維量子霍爾效應被發現談霍爾效應的應用
    據央視報導,今2018年12月18日,英國《自然》雜誌將發布復旦大學修發賢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砷化鎘外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為》。據說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在三維空間發現量子霍爾效應。《自然》(nature)雜誌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科學雜誌之一。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什麼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真的存在嗎如何應用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拿起一張A4紙:「這個厚度最起碼已經到幾十微米了,但真正的二維是幾個原子層厚,僅有幾納米,是紙張厚度的萬分之一。」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復旦研究團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四個諾貝爾獎曾與之直接相關  Emma Chou • 2018-12-19 10:40
  • 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從二維邁向三維—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修發賢拿起一張A4紙:「這個厚度最起碼已經到幾十微米了,但真正的二維是幾個原子層厚,僅有幾納米,是紙張厚度的萬分之一。」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4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100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 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復旦大學物理系的研究團隊觀察到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外層軌道形成的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並從二維向三維邁出了關鍵一步。北京時間12月18日零時,相關研究成果在砷化鎘的《自然》( DOI : 10.1038 / S 41586 - 018 - 0798 - 3 )上以「基於Weyl軌道公司3AS 2的量子霍爾效應」的標題發布。)
  • SHMFF用戶揭示基於外爾軌道的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一直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近日,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SHMFF)用戶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修發賢課題組首先在該領域實現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由外爾軌道形成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 南方科大 中科大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熱門諾獎方向再迎重要驗證
    而人類歷史上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由我國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實現的,成果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了2018 年 12 月的 Nature 上。時隔半年之後,來自南方科技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也將自己對於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結果公諸於世,結果以論文的形式於2019 年 5 月 8日刊登在 Nature 上。相較此前修發賢課題組的發現,此次的發現亮點在於通過實驗的方式驗證了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在 ZrTe5 上發現了金屬-絕緣體的轉換,更加具有應用方向的意義。
  • 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 南科大科學家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
    國家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日前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團隊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入選。  入選簡介指出,張立源和中國科技大學喬振華等研究組首次在塊體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並指出該量子化現象可能由磁場下相互作用產生的電荷密度波誘導,補全了量子霍爾效應家族的一個重要拼圖。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視頻庫視頻: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聯播】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組成的團隊合作攻關,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那麼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它的研究為什麼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的興趣?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 三維量子霍爾效應是什麼?對強磁場有怎樣的影響力?
    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只會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比如說這間屋子,除了上表面、下表面,中間還存在一個空間。」修發賢用手上下比劃著。
  • 中國學者發現基於外爾軌道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北京時間12月18日零時,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