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霍爾效應是20世紀以來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已有四個諾貝爾獎與其直接相關。但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對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仍停留於二維體系,從未涉足三維領域。
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只會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比如說這間屋子,除了上表面、下表面,中間還存在一個空間。」修發賢用手上下比劃著。人們知道,在「天花板」或者「地面」上,電子可以沿著「邊界線」有條不紊的做著規則運動,一列朝前,一列向後,像是兩列在各自軌道上疾馳的列車。那麼,在立體空間中呢?
三維體系中存在量子霍爾效應嗎?如果有,電子的運動機制是什麼?
近日,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首先在該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在拓撲半金屬砷化鎘納米片中觀測到了由外爾軌道形成的新型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的直接證據,邁出了從二維到三維的關鍵一步。
12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以《砷化鎘中基於外爾軌道的量子霍爾效應》(「Quantum Hall effect based on Weyl orbits in Cd3As2」)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798-3.)。修發賢為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張成,復旦校友、康奈爾大學博士後張億和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博士生袁翔為共同第一作者。
給電子「定規矩」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真的存在嗎?
農貿市場往往熱鬧非凡,熙熙攘攘的人群四處擁擠。在導體中運動著的電子也是這樣,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軌跡,在運動的過程中還會使導體發熱、產生能量損耗。
但井然有序的高速公路就不一樣了,汽車們各有路線,不能回頭,也不碰撞。如果電子也能如此,按照一定的規則有序運動,那麼在傳輸過程中,能量損耗會大大減少。
早在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就發現,對通電的導體加上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發生偏轉,在導體的縱向方向產生電壓,這個電磁現象就是「霍爾效應」。如果將電子限制在二維平面內,在強大的磁場作用下,電子的運動可以在導體邊緣做一維運動,變得「講規則」「守秩序」。
但以往的實驗證明,量子霍爾效應只會在二維或者準二維體系中發生。「比如說這間屋子,除了上表面、下表面,中間還存在一個空間。」修發賢用手上下比劃著。人們知道,在「天花板」或者「地面」上,電子可以沿著「邊界線」有條不紊的做著規則運動,一列朝前,一列向後,像是兩列在各自軌道上疾馳的列車。那麼,在立體空間中呢?
三維體系中存在量子霍爾效應嗎?如果有,電子的運動機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