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嘯翔團隊在二維電荷密度波形成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8-29 量子之聲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奚嘯翔教授課題組與東京大學物理學家M. Saeed Bahramy合作,對一系列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中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提出了新的理解。研究成果以&34;為題,2020年5月15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2406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715-w )。

固體材料往往在低溫下發生相變,產生全新的物理性質。電荷密度波是金屬材料在低溫下發生相變後的一種可能的基態,導致原本均勻分布的電荷密度在實空間發生周期性波動,並且伴隨著晶格畸變。這種有趣的現象在低維金屬材料中十分普遍。人們對一維條件下電荷密度波的形成原因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二維或準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更為豐富,但關於其形成機理卻始終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此外,在不少材料中電荷密度波與超導存在著微妙的關聯。這些原因使電荷密度波成為凝聚態物理中備受關注的一個研究方向。

近年來,隨著二維材料的興起,各種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也不斷被發現。理論上,這將帶來相比三維情形更為簡單的費米面,簡化對電荷密度波形成機理的探討。然而,人們卻發現維度的降低使實驗現象變得更為紛繁複雜。降維使電荷密度波在某些材料中被削弱、甚至消失,而在另一些材料中卻顯著增強。取決於樣品的製備和表徵方法,即使對於同一材料體系,實驗往往產生不同的結論。如何排除外在因素的幹擾、闡明維度在這類相變中的本徵效應,是該領域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圖1.(a-c)NbSe2中電荷密度波的拉曼特徵和變溫拉曼二維強度圖。(d-f)TaSe2的相應數據

有鑑於此,奚嘯翔教授課題組圍繞一系列經典電荷密度波材料,開展了一項系統的對比式研究。實驗利用機械剝離法,獲得了2H構型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NbS2、NbSe2、TaS2和TaSe2從塊體到單層的各種樣品。通過在惰性氣體環境中進行樣品準備和封裝,避免了氧化等外在因素對樣品質量的影響。利用拉曼散射對電荷密度波的特徵進行鑑別,並通過其溫度依賴確定相變的臨界溫度(見圖1)。這四種材料雖然晶體結構相同、電子能帶結構相似,本實驗發現它們的電荷密度波性質卻迥然不同:NbSe2的臨界溫度隨著樣品減薄而顯著增強,TaS2和TaSe2表現出相反的維度依賴,而NbS2從塊體到單層始終沒有發生相變(見圖2a)。


圖2.(a)2H型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的電荷密度波臨界溫度-厚度相圖。(b)二維電荷密度波形成機理示意圖

奚嘯翔課題組進一步與東京大學理論物理學家M. Saeed Bahramy合作,基於實驗結果,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通過離子型電荷轉移、電子關聯強度和電子-聲子耦合三者的相互作用,對二維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給出了一項可能的統一解釋。結果可歸納為圖2b中的示意相圖。三個坐標軸代表了上述三種因素。這項研究特別指出了化學鍵的強弱對電荷密度波的顯著影響。硫原子具有較強的電負性,導致NbS2中形成較穩定的離子鍵,使得晶格畸變難以發生,因此電荷密度波在這一材料中無法形成。電子波函數在實空間的延展可弱化離子鍵。這就使得TaS2即使也含有硫原子,電荷密度波仍然可能形成。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維度依賴,可以根據這一思路進行合理解釋。該工作對闡明二維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具有重要意義,也指明了提升這一類相變臨界溫度的關鍵因素,為推進基於該類二維材料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林東景為論文第一作者,奚嘯翔與東京大學M. Saeed Bahramy為共同通訊作者。南京大學溫錦生課題組、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Helmuth Berger和Laszlo Forro組、北京大學賈爽組以及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Takashi Taniguchi和Kenji Watanabe組提供了高質量單晶樣品。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1T-TiSe2電荷密度波相變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T-TiSe2的相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成功證明該材料電荷密度波相變是從一個半金屬態到另一個半金屬態的相變,同時還研究揭示出相變後新的半金屬狀態在不同波矢方向電子型和空穴型能帶的起源。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快報》上 (Phys. Rev. Lett. 99, 027404 (2007))。    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是凝聚態物質兩種重要的集體量子現象,是凝聚態物理的重要研究課題。
  • 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鄒良劍課題組、與北京計算中心研究員林海青、常凱合作,通過對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1T-TaS2
  • 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制之謎
    在一維體系中,Peierls機制很好地解釋了電荷密度波的機理。由於電荷密度波這個想法就是Peierls提出的,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實際材料中,討論電荷密度波首先就要考慮這個機制。不過,這個機制的核心並不是電子聲子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南科大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發表。
  • 南方科技大學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教授盧海舟團隊在三維霍爾效應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Theory for the Charge-Density-Wave Mechanism of 3D Quantum Hall Effect」為題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進展|電荷密度波導致的軸子絕緣體研究進展
    隨後,研究人員又逐步考慮外爾半金屬材料中由電子-電子關聯效應導致的新物理和新現象。早在2012年,汪忠和張首晟教授提出[1],在考慮電子-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後,手徵相反的外爾點發生費米面nesting(嵌套),外爾半金屬可以失穩轉變到電荷密度波(charge-density wave; CDW)相,同時,它也是一個軸子絕緣體 (axion insulator),包含拓撲磁電耦合項θE·B (E和B分別是電場和磁場)。
  • 電荷密度波與自旋密度波
    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CDW)不穩定性最早是由Frohlich和Peierls在1954,1955年提出的
  • 進展|雷射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動力學
    在1T-TaS2的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 CDW)相中,雷射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材料基態與激發態性質,甚至能夠誘發出新物相。在雷射的照射下,1T-TaS2電荷密度波相中的振幅模式會被激發,其晶格體系和電子體系會發生集體的振蕩。超短的雷射束照射能夠關閉電荷密度波相中的CDW帶隙(起源於晶體結構畸變)和Mott帶隙(起源於電子-電子強關聯作用)。
  • 進展|超快電荷序形成的激子-聲子自放大機制
    在完美晶格中,由於電子與其他集體激發的相互作用,晶格會發生周期性畸變,從而形成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 或稱電荷序。通常情況下,電荷密度波的形成可能來自於電子費米面嵌套、電聲耦合或其他尚未探明的因素。
  • 同濟大學馬傑教授團隊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傑教授團隊在電容去離子除氯脫鹽領域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  近年來,CDI電極材料實現從以雙電層機理為代表的碳材料到法拉第電極材料的跨越,使得脫鹽性能有了大幅提升。高性能氯離子去除電極能夠顯著提升CDI的脫鹽容量,然而存在容量低、去除速率慢、易發生副反應和循環性能差等問題。因此,開發兼顧高容量和快速率的新型除氯電極有利於促進CDI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也成為當務之急。
  • 西南大學汪敏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領域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南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汪敏副教授課題組在二維材料的理論計算方面取得了新進展。一種新型二維碳材料net-C18的理論研究預測了一種新型二維類石墨烯的碳同素異形體net-C18,有望作為一種耐高溫柔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分離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楊維慎團隊在二維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氣體分離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703959)上。
  • 近期國內高校在CO2還原方面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CO2還原是當今研究熱門的課題之一,國內眾多團隊都在參與,近期又有什麼新的進展呢?一起來看看!1、上海高研院二氧化碳加氫催化劑設計開發研究獲進展近日,中國科學院低碳轉化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暨上海高研院-上海科技大學低碳能源聯合實驗室研究員孫予罕、高鵬和李聖剛帶領的團隊,在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實現了更高性能氧化銦催化劑的理性設計與合成,相關研究成果以Rationally
  • 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金玉奇研究員、李剛研究員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於霆教授和復旦大學叢春曉教授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然而,科研人員對於雙層二硫化鎢中魯棒性谷極化特性的準確機理的認識仍十分有限,這極大地限制了二硫化鎢在谷電子學器件中的應用。 研究團隊對不同襯底上具有不同層間堆垛結構的雙層二硫化鎢樣品進行了系統的變溫圓偏振光致發光光譜研究,並首次報導了間接帶隙發光峰強度與谷極化特性的關係。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中國科大二維材料系列研究取得新進展:預言單層藍磷「半層-半層...
    近日,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際功能材料量子設計中心在二維材料系列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理論上預言了在GaN(001)襯底上可外延生長單層藍磷,並提出非常規的「半層-半層」生長機制。 二維材料具有很多優越的物理與化學性質。隨著Geim和Novoselov於2004年成功地機械剝離出單層石墨烯,越來越多的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研究都在圍繞不同類型的二維材料展開。與石墨稀具有類似的二維層狀結構的黑磷單晶,於2014年由中國科大陳仙輝教授及其合作者通過機械剝離法首次獲得。
  • 發現電荷密度波順序會被「記住」,或將為超導體研究帶來新突破!
    顧名思義,組成電荷密度波的電子形成周期駐波圖案。幾乎所有的銅酸鹽中都觀察到了電荷密度波,但它們在超導中的作用仍未完全了解。它們與超導電性競爭嗎?它們參與了嗎?它們是否以某些方式阻礙超導,並可能在其他方面增加超導電性?科學家們仍在研究這個問題。另一位作者布魯克海文物理學家馬克·迪恩(Mark Dean)解釋說:在高溫超導體中,研究人員對電子的任何排列都很感興趣。
  •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5月7日電 4月3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課題組近期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自對偶拓撲張量網絡態中演生出無能隙庫侖氣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