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超快電荷序形成的激子-聲子自放大機制

2020-12-03 中科院物理所

在完美晶格中,由於電子與其他集體激發的相互作用,晶格會發生周期性畸變,從而形成電荷密度波(charge density wave) 或稱電荷序。通常情況下,電荷密度波的形成可能來自於電子費米面嵌套、電聲耦合或其他尚未探明的因素。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仍是凝聚態物理的熱點問題,並與超導等量子現象息息相關。

材料中的電子是一個關聯體系,有各種複雜的相互作用,其能蘊含著新型的電荷密度波機理。特別是層狀材料二硒化鈦(TiSe2)中,不僅存在由激子誘導的電荷密度波,而且會在摻雜和應力調製時出現超導態,因此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對其電荷密度波機理的分析研究,既可以為研究「電荷密度波態-超導態」轉變提供思路,又為可能存在的激子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提供研究平臺。

然而,在二硒化鈦中,激子和聲子存在複雜的耦合,現有的研究手段往往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無法明確區分二者在電荷密度波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近些年有人提出,可以用雷射使激子和聲子「動」起來,然後利用超快技術分別進行研究。由於激子的響應時間短,聲子的響應時間長,在時域上就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不同機理所起的作用。然而,超快譜學測量無法同時提供有超快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的信息,致使二硒化鈦中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理仍然存在很多爭議。

為解決這一爭議,具有原子解析度的第一性原理量子動力學模擬就體現出其獨特優勢,但同時又面臨諸多挑戰。二硒化鈦中的電荷密度超快動力學,涉及到光子-電子-聲子的相互作用。這幾種粒子(準粒子)的響應時間從阿秒(10-18秒)、飛秒(10-15秒)到皮秒(10-12秒)不等,跨度約為6個數量級。因此,模擬既需要精細的時間解析度,又需要很高的計算效率和數值穩定性。同時,對二硒化鈦的精確模擬需要利用到精確的第一性原理計算技術,例如自旋軌道耦合和投影綴加波方法等。這些困難對現有的計算方法提出了多項挑戰。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SF10組的廉超(現為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後)在孟勝研究員的指導下,利用數年時間,持續編寫和測試了完全自主研發的含時密度泛函軟體包TDAP,解決了一系列物理問題、效率問題和數值穩定性問題,將其發展為高效、穩定、精確的含時密度泛函模擬工具。利用這一軟體包,在孟勝研究員的指導下,廉超與張聖傑、關夢雪,胡史奇合作,對雷射激發二硒化鈦的超快動力學進行了同時具有超快時間分辨和原子精度空間分辨的第一性原理計算,發現了其電荷密度波形成的激子-聲子的自放大機制(圖1),為電荷密度波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11,43 (2020))上。

在這項研究中,基態的二硒化鈦中會出現自發的電荷密度波,如圖2所示。雷射激發後,其電荷序會瞬間(<10 飛秒)被破壞,觸發離子向其周期畸變(periodic lattice distortion)的反向運動。在較強的雷射照射下,甚至可以實現晶格周期畸變的完全反轉。這一發現證實了激子對電荷密度波的穩定性起作用。然而,單一的激子作用並不能完全產生電荷密度波:即使在能實現完全的周期畸變反轉時,雷射本身只能破壞20%而非100%的電荷序。

深入的第一性原理動力學模擬研究表明,傳統的電聲耦合會和激子機制形成自放大,從而共同形成穩定的電荷密度波,如圖3所示。通過設計一個外部熱浴對離子運動進行緩慢的退火,可以發現即使退火速度極低,周期畸變的運動也會被完全凍結。這就說明周期畸變的動力學過程對初始階段的離子運動有著非常敏感的初值依賴:當初始時微小的離子運動被熱浴耗散以後,後續的周期畸變的運動將無法發生。周期畸變的恢復和反轉,需要 「電荷序破壞 -- 離子運動 -- 加劇電荷序破壞 -- 更大幅度的離子運動」這一自放大過程來實現。通過計算能帶的含時演化,可以觀測到這一過程的時間尺度約為100飛秒,並與含時角分辨電子譜的實驗測量能夠很好地吻合。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凝聚態物質中電荷序形成的新機制,為澄清一直處於爭論之中的二硒化鈦電荷密度波機理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該工作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2016YFA0300902,2015CB921001)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774396, 91850120, 11934004)的支持。

圖1. 電荷密度波形成的自放大機制

圖2. 二硒化鈦中的電荷序。(a)和(b)為原子結構圖,箭頭展示周期晶格畸變的大小和方向。(c)為電荷序形成前的能帶圖(背景為實驗數據),展示激子吸引效應。(d-f)顯示光激發導致的電荷密度變化(d圖和e圖分別為考慮和不考慮晶格畸變的情況,f為兩者之差。紅色為得電子,藍色為失電子。

圖3. 二硒化鈦中的離子勢能(a')和能帶(a-g)的含時演化。(b')為不同雷射強度下的載流子數隨時間的變化,(c')為最大載流子數與雷射強度的關係(方塊:實驗數據;圓點:理論結果)。

編輯:zyi

相關焦點

  • 進展|高壓超快動力學: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另一方面,壓強是一種相對「乾淨」的實驗手段,不會引入化學計量比、額外的電荷載流子以及晶格無序等,可以直接改變晶格間距進而調控材料的電子態,在發現新規律、新現象、新物理以及調控物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然而高壓領域至今關於激發態超快動力學和費米面以上的非平衡態高壓物性的研究還比較少,特別是能夠保證真正原位的高壓超快光譜實驗還鮮為人知。
  • 高壓超快動力學: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
    另一方面,壓強是一種相對「乾淨」的實驗手段,不會引入化學計量比、額外的電荷載流子以及晶格無序等,可以直接改變晶格間距進而調控材料的電子態,在發現新規律、新現象、新物理以及調控物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然而高壓領域至今關於激發態超快動力學和費米面以上的非平衡態高壓物性的研究還比較少,特別是能夠保證真正原位的高壓超快光譜實驗還鮮為人知。
  • 進展|雷射誘導的電荷密度波動力學
    在複雜的物理體系中,各種粒子與準粒子(例如電子、聲子、磁振子、等離激元)之間的相互耦合對理解和調控物理性質起著關鍵作用。雷射激發是一個研究和控制複雜且糾纏在一起的粒子、準粒子相互作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實驗研究還觀測到在低溫電荷密度波相沒有被破壞的情況下,Mott帶隙卻已關閉。綜上所述,相比於其基態,激發條件下1T-TaS2電荷密度波的光學響應與物理機制更值得進一步研究。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孟勝研究員指導博士生張進、關夢雪和博士後廉超研究了1T-TaS2電荷密度波的超快激發。
  • 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s)和飛秒(10-15s)量級。為了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其中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將超快雷射的泵浦-探測(pump-probe)技術和STM相結合,利用超快光與電子隧穿過程的耦合來實現「飛秒-埃」尺度的極限探測。
  • 分子內電荷轉移激子相互作用研究進展
    單分子的螢光強度隨時間的變化;(b)單分子的螢光強度變化分布;(c)單分子的相干長度分布;(d)單分子的相干長度 與強度分布的關聯圖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化學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分子內電荷轉移激子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新進展
  • 物理所鐵基超導體電荷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王楠林研究員領導的小組在鐵基超導體的母體和超導樣品的電荷動力學方面繼續進行深入研究,取得新的進展。鐵基超導體的一個主要特徵是存在磁性與超導電性的競爭,當長程磁有序被一定程度抑制之後,出現超導電性。普遍認為,超導電性與磁性漲落密切相關,但對於磁有序的起源卻有不同認識。
  • 電荷密度波的形成機制之謎
    在一維體系中,Peierls機制很好地解釋了電荷密度波的機理。由於電荷密度波這個想法就是Peierls提出的,無論在教科書上,還是實際材料中,討論電荷密度波首先就要考慮這個機制。不過,這個機制的核心並不是電子聲子耦合(electron-phonon coupling)。
  • 對滷化鉛鈣鈦礦材料的高溫激子態及其捕獲行為的研究
    這些特性背後是一種內在的光物理機制,它決定了光的吸收,載體的熱化和冷卻,以及重組或電荷轉移動力學過程。最近的研究強調了熱聲子瓶頸和極化子的存在對熱載流子散射的屏蔽效應,以解釋這些材料的激發態載流子動力學。在冷卻之後,有報導顯示,在高溫下,自由的載體形成佔主導地位,同時還觀測到了激子振蕩、局域和轉移等物理過程。
  • 【研究亮點】半導體激子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iChEM副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謝毅教授團隊在半導體光催化劑激子效應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人員報導了結構限域效應在設計激子材料中的重要作用,並通過晶面工程實現了材料的激子過程調控及其光催化性能優化。
  • 對電荷傳輸的新認識揭示了一種奇異的量子力學機制
    半導體中的電子遷移率可通過形成極化子而大大降低。有機半導體對極化效應也很敏感,這在有效傳輸電荷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設計中尤為重要。極化子對於解釋這些類型材料的光導率也很重要。伯納迪說:「所謂的極化子機制,其中電子與原子運動強烈相互作用,已經超出了電荷傳輸計算原理範圍,因為它需要超越使用簡單的微擾方法來處理強電子-聲子相互作用。」 。
  • 二維電荷密度波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體系中的塊體材料、單層體系、高溫正常相和低溫電荷密度波相進行系統性研究,發現電子關聯和軌道密度波對於低溫相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實驗研究表明,1T-TaS2具有豐富的相變過程,隨著溫度的降低,它會經過非公度電荷密度波、準公度電荷密度波和公度電荷密度波三次相變,在最後一次相變之後,體系會從金屬轉變為絕緣體。這一材料已被研究多年,但其低溫相變機制目前尚無定論。
  • 前沿視點:為什麼我們需要極化聲子雷射器?
    極化聲子雷射器的不尋常物理原理使其能夠實現光通信和產生太赫茲輻射。  "雷射器"這個詞原意是"通過雷射受激輻射來放大光"。在極化聲子雷射器中,輻射自動發出,但它擁有雷射的一切特性:在第一和第二光階和單色一致。
  • 進展|(Li.Fe.)OHFe.Se的準粒子超快動力學和電-聲子耦合
    非常規高溫超導電子配對機制這一核心物理問題尚無共識。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趙繼民研究員指導博士生吳穹等,採用超快光譜方法研究了FeSe基高溫超導單晶(Li0.84Fe0.16)OHFe0.98Se的準粒子激發態超快動力學,獲得其電-聲子耦合強度λA1g= 0.22 ± 0.04;也獲得了兩個不同Tc 鐵基超導體Fe1.01Se0.2Te0.8和Fe1.05Se0.2Te0.8的電
  • 1T-TiSe2電荷密度波相變機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T-TiSe2的相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層狀二維三角格子結構的二硫屬過渡金屬化合物是一類典型的電荷密度波體系。依照離子堆積的方式和對稱性的差別,該類材料可形成不同的結構,其中受到廣泛關注的是1T和2H結構類型(1和2 表示一個單胞含有的過渡金屬層數目,T和H表示結構具有的三角和六角對稱性)。2H型二硫屬過渡金屬化合物往往表現出電荷密度波和超導電性共存。
  • 壓力誘導的聲子瓶頸效應研究獲進展
    另一方面,壓強是一種相對「乾淨」的實驗手段,不會引入化學計量比、額外的電荷載流子以及晶格無序等,可以直接改變晶格間距進而調控材料的電子態,在發現新規律、新現象、新物理以及調控物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然而高壓領域至今關於激發態超快動力學和費米面以上的非平衡態高壓物性的研究還比較少,特別是能夠保證真正原位的高壓超快光譜實驗還鮮為人知。
  • 有機光伏電池中的超快電荷轉移過程|Nature Communications
  • 研究揭示鈣鈦礦量子點激子複合與自旋弛豫的定標規律
    文獻中經常籠統地將鈣鈦礦納米晶稱為量子點(QD),而這些納米晶的尺寸通常在10 nm左右,大於材料的波爾激子直徑。嚴格意義上,小于波爾激子直徑的強限域納米晶才能稱為量子點。在強限域區間,QD表現出很多新奇的光物理性質,比如尺寸可調的吸收和發射譜、顯著增強的多激子俄歇複合及其逆過程(多激子產生)、豐富的帶邊精細能級以及強烈離域到表面的載流子波函數等。
  • 聲子晶體:表面散射
    聲子表面散射過程可以解釋聲子晶體的超低熱導率。
  • 量子聲學新進展:利用聲子晶體,簡化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
    Bolgar以及俄羅斯與英國的「人工量子系統與物理學」研究團隊詳細描述了一種通過聲子晶體或聲學超材料取代聲學諧振器,從而實現顯著簡化的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這類系統能夠輕鬆實現強大的耦合機制,甚至在宏觀電路元件上也能建立起同樣的強耦合能力。目前已經有多支研究小組使用人造原子實現了量子聲動力學(QAD),其中的電磁波可以由聲子取代,亦可由光子取代聲子。在本次研究中,Bolgar等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混合電路,其中的超導量子比特能夠同時與具有聲子晶體及電磁波的一維(1-D)傳輸線的兩種不同性質的系統(即聲學與電磁系統)實現強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