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2020-12-04 北大新聞網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孟勝研究員、翁羽翔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院士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以「Probing non-equilibrium dynamics of photoexcited polarons on a metal oxide surface with atomic precision」為題,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 124, 206801 (2020)】上,並被選為編輯推薦文章。

掃描隧道顯微鏡由於其隧穿電流具有高度的局域性,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s)和飛秒(10-15s)量級。為了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其中一種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將超快雷射的泵浦-探測(pump-probe)技術和STM相結合,利用超快光與電子隧穿過程的耦合來實現「飛秒-埃」尺度的極限探測。儘管超快雷射技術和STM相耦合的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就被提出,但是相關研究進展非常緩慢,主要受限於一系列技術難點,例如:雷射的熱效應對STM隧道電流的幹擾、雷射誘導電流的低信噪比、超快雷射脈衝在STM中的展寬、雷射與隧穿電子間的耦合機制等。

近來年,超快STM的原始概念和核心技術開始出現革新,江穎課題組也於2012年加入了激烈的國際競爭,獨立研發並掌握了若干關鍵技術,歷經了圖紙設計、機械加工、組裝對接、性能測試等環節,掃描探頭、真空系統、控制電路、光耦合系統等關鍵部件全部自行製作,在兩屆博士生的接力和反覆試錯後最終研製出了全新一代超快STM系統(圖1),使得原子尺度上的超快動力學探測成為可能。研究人員通過特殊設計的光學掃描探頭和雷射調製技術(已申請專利保護),最大程度抑制了雷射熱效應和溫度漂移的影響,並增強了雷射誘導的隧道電流信號,大大提高了信噪比。該系統可工作在超高真空液氦溫度環境,最高時間解析度可達百飛秒,最長時間延遲可達微秒量級,相關性能參數達到國際領先。這也是國內首臺可實現飛秒時間分辨的STM系統。

圖1.a:飛秒雷射耦合的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b:雷射誘導的針尖光電流與雷射脈衝延遲時間的依賴關係;c:雷射誘導光電流的自相關函數,表明時間解析度優於180 fs;d:幹涉區域外光電流與延遲時間的關係,對應於聲子抑制的光電流發射過程,時間常數為~145ps

利用這臺設備,並結合第一性原理計算,研究人員對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圖2)。極化子是材料中單個電子與周圍晶格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準粒子。金屬氧化物材料中所表現出的許多奇特的物性,例如:光催化、高溫超導、熱電以及巨磁阻等現象,都與極化子具有密切的關係。以二氧化鈦為例,由氧缺陷所提供的多餘電子所形成的極化子會在能隙中形成間隙態,探測光激發下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對從微觀層面理解光催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發現,表面氧缺陷附近的極化子在光激發下會發生電子嚮導帶躍遷的過程,從而轉變為自由電子。在馳豫過程中,這些自由電子會被氧缺陷重新捕獲,形成束縛極化子。通過測量時間分辨的單個極化子動力學,研究人員發現,當極化子被兩個氧缺陷束縛時,其被捕獲的時間比只有一個氧缺陷時明顯要短。然而,自由電子壽命對氧缺陷的原子尺度聚集並不敏感,但強烈依賴於納米尺度的平均缺陷密度。

圖2. a:TiO2(110)表面氧缺陷附近的極化子分布;b:極化子位點處在雷射照射前後的掃描隧道譜,表明光照下極化子被激發為導帶自由電子(圖2c);d:兩個氧缺陷的STM形貌圖,位點1和2分別標註了兩個極化子位點;e:位點1處自由電子被氧缺陷捕獲形成極化子的時間分辨曲線;f:不同位點處導帶電子壽命(黑色)和極化子被氧缺陷捕獲的時間(紅色)

該工作首次揭示了原子尺度環境對極化子非平衡動力學過程的重要影響,為光催化反應中的高活性位點提供了新的微觀圖像,同時也為納米光催化材料的缺陷工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該工作中所發展的實驗技術則可以進一步應用於各種功能材料的微觀電荷動力學研究,例如:光-電轉換、激子動力學、電荷傳輸、電-聲耦合等。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郭鈔宇/孟祥志/王欽(時間分辨掃描探針實驗)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付會霞(第一性原理計算)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江穎、孟勝和王恩哥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市科委的經費支持。


相關焦點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吧!致力於提高STM的時間解析度,八年磨一劍,掃描隧道顯微鏡是一種空間解析度可以達到原子量級的微觀探測工具。  然而,受電流放大器帶寬的局限,其時間分辨一般只能達到微秒量級(10-6s),而很多微觀動力學過程往往發生在皮秒(10-12 s)和飛秒(10-15 s)量級。
  • 我國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翁羽翔以及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走進北大科學家的量子科學世界
    編者按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
  • 八年磨一劍,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團隊及其合作者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了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利用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原子尺度上的電荷動力學
    許多微觀物理化學過程發生在皮秒和飛秒量級,傳統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能夠以原子級分辨觀察表面結構和電子態,但其時間解析度不足以解析皮秒和飛秒尺度的超快動力學過程。
  • 量子中心江穎課題組和合作者在《自然》發表銅防腐蝕研究方向新進展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課題組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傅鋼教授團隊合作,利用甲酸鈉溶液對銅進行熱處理,實現了工業銅箔和銅納米材料的高效防腐。研究人員利用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解析了表面防腐層的原子結構,發現了一種由甲酸根誘導的超薄配位鈍化層,可以在抗氧化的同時保持銅良好的導電性和導熱性。
  • 量子中心江穎當選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2019/09/18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編輯:麥洛 | 責編:山石 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增選結果於近日揭曉,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因在利用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技術研究水的結構和動力學方面的開創性貢獻當選
  • 這位淮北學霸參與研製了······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孟勝研究員(中國科大96級少年班)、翁羽翔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院士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獲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
  • 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研製成功
    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鏡體。 陸輕鈾(右)研究員與科研人員安裝課題組研製的新型掃描探針顯微鏡。
  • mini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研製
    mini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研製 儀器信息網 2016/03/09 11:44:32 點擊 210 次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
    (QGP)的「整體極化」(global polarization),發現碰撞產生的Lambda超子相對於碰撞反應平面存在明顯的自旋極化。在這個實驗中,中國科大研製的新型MRPC-TOF探測器大大提高了粒子解析度和實驗精度,最終使STAR科學家在大噪聲背景中捕捉到了整體極化效應的微弱信號,實現了突破。   QGP是大爆炸之後的早期宇宙的狀態,它是由自由的亞原子粒子組成的體系。
  • 掃描隧道顯微鏡
    簡介STM使人類第一次能夠實時地觀察單個原子在物質表面的排列狀態和與表面電子行為有關的物化性質,在表面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隧道針尖隧道針尖的結構是掃描隧道顯微技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通過團隊自主研發搭建的掃描探針設備創造性地將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相結合,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
  • 江穎、王恩哥等在Nature發文揭示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幻數效應
    近日,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掃描隧道顯微鏡應用前景丨WALINOVA顯微鏡丨北京永盛華遠商貿中心
    原子力顯微鏡可應用於研究的領域,包括高分子材料、光電材料、奈米材料、生物材料等,除此之外,其探針還可作為操縱表面原子或分子的工具,提供了更寬廣的科學研究及想像空間。WALINOVA顯微鏡據報導,康奈爾大學物理學家基思·斯瓦伯利用現在納米電子學的一種測量方法,製造出了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拍攝表面單個原子圖像,它速度至少比現有顯微鏡的速度快100倍。
  • ...校長杯」創新挑戰賽銅獎項目「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及其團隊
    「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無疑是本屆「校長杯」創新挑戰賽中科技含量和單元造價最高的項目。作為一種利用量子力學隧道效應探測物質表面結構的儀器,其在表面物理等納米尺度的科學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當然造價也不菲。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中心、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江穎課題組與王恩哥課題組合作,在水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水分子的亞分子級分辨成像,使在實空間中直接解析水的氫鍵網絡構型成為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1月5日以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 DIO: 10.1038/nmat3848]。
  • 掃描隧道顯微鏡助力「藥物擊靶」可視化:原來藥物分子也會「玩樂高」
    人們已知一個疾病相關的蛋白質結構,想設計一種反向性的藥物,需要有機化學家、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理論化學家等一起構築一個和蛋白質活性中心匹配的足夠大的鑰匙才能工作。藥物合成越長越難,每個基團像「粘胳膊」一樣,到了產業化的時候對工藝的要求更是指數級的增加。如果藥物其實只需要合成原來的很小一段,1/4或者是1/8,那麼難度將大大降低。此發現可以簡化藥物合成路徑。
  • 北京大學江穎教授喜獲2018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以《輕元素體系的全量子化效應研究和調控》項目榮獲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延伸閱讀:個人簡歷江穎,1982年出生於四川樂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教授。
  • 中科大基於鐵電隧道結量子隧穿效應實現了亞納秒超快原型存儲器
    該存儲器還由於鐵電隧穿層中疇的可連續翻轉特性能實現電阻的連續調節,而且這一憶阻特性可用於構建超快的人工突觸器件,從而用於開發超快人工神經網絡存算一體系統。憶阻器全稱記憶電阻器。它是表示磁通與電荷關係的電路器件。憶阻具有電阻的量綱,但和電阻不同的是,憶阻的阻值是由流經它的電荷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