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研製成功

2020-11-30 騰訊網

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鏡體。

陸輕鈾(右)研究員與科研人員安裝課題組研製的新型掃描探針顯微鏡。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研究成果日前分別發表在《超顯微術》和《科學儀器評論》上。

該顯微鏡可適應混合磁體運行過程中強震動的幹擾,進行空間原子分辨測量,應用於新的電子材料和納米材料、新物性、新理論探索。(記者 徐旻昊攝 影報導)

相關焦點

  • 「科學島」團隊成功研製國際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6月16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了道路,對於突破當前超強磁場下只能開展輸運等宏觀平均效果測量之瓶頸
  • 國際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
    中新社合肥6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獲悉,該中心陸輕鈾課題組近期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顯微鏡領域著名期刊Ultramicroscopy和著名儀器刊物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磁場是一種極端條件,對新物性的探索越強越好。磁場環境下,科研人員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物理現象,包括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等。目前最強的穩態磁場是通過混合磁體獲得的。
  • 全球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中國造」—新聞—科學網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為利用混合磁體搭配STM開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鋪平道路
  • 我國研發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 可實現實空間原子分辨測量
    日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混合磁體由一個內水冷磁體和大口徑的外超導磁體嵌套組成。對於突破當前超強磁場下只能開展輸運等宏觀平均效果測量之瓶頸,進入到廣闊的物性微觀起源探索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
  • 我國研發全球首例無液氦乾式超導磁體插杆式掃描隧道顯微鏡
    隧道針尖的結構是掃描隧道顯微技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針尖的宏觀結構應使得針尖具有高的彎曲共振頻率,從而可以減少相位滯後,提高採集速度。如果針尖的尖端只有一個穩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針尖,那麼隧道電流就會很穩定,而且能夠獲得原子級分辨的圖像。針尖的化學純度高,就不會涉及系列勢壘。
  • 我國學者研製出可觀測原子圖像的「防震」顯微鏡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陸輕鈾研究員團隊使用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的原子解析度掃描隧道顯微鏡,可在強震動環境中獲取高質量的原子解析度圖像。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3年以來在高溫超導、量子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屢有重大發現,已有19項相關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 mini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研製
    mini掃描隧道顯微鏡系統研製 儀器信息網 2016/03/09 11:44:32 點擊 210 次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高春雷、吳施偉團隊通過團隊自主研發搭建的掃描探針設備創造性地將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長技術和自旋極化掃描隧道顯微鏡相結合,在原子級層面徹底釐清了雙層二維磁性半導體溴化鉻(CrBr3)的層間堆疊和磁耦合間的關聯,為二維磁性的調控指出了新的維度。
  • 掃描隧道顯微鏡
    它作為一種掃描探針顯微術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讓科學家觀察和定位單個原子,它具有比它的同類原子力顯微鏡更加高的解析度。此外,掃描隧道顯微鏡在低溫下(4K)可以利用探針尖端精確操縱原子,因此它在納米科技既是重要的測量工具又是加工工具。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但自從發明出顯微鏡以後,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微觀世界,這對於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顯微鏡的發展越來越深入,人們對顯微鏡的劃分也有了許多種類,按著類型劃分的話,顯微鏡可以分為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體視顯微鏡(解剖鏡)、偏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工具測量顯微鏡等。
  • 中科院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入藏國博
    2019年8月14日,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自主研發我國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設備,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作為第一批畢業生,白春禮在博士畢業後,前往美國參與STM掃描隧道顯微鏡研究工作。
  • 我國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翁羽翔以及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中科院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入藏國博,30年前有段傳奇故事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今天上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了自主研發我國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設備。捐贈儀式。餘冠辰 攝我國首臺掃描隧道顯微鏡CSTM-9000設備。
  • ...校長杯」創新挑戰賽銅獎項目「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及其團隊
    張磊團隊的項目「高性能掃描隧道顯微鏡」成功闖入十強,最終斬獲銅獎。在基礎科學的高端儀器裝備製造領域製造出性能更優、成本更低的高端產品是張磊團隊所追尋的目標。開端:「技術是被逼出來的」圖為團隊在獲獎現場。
  • 大型超導高場磁體裝置研製獲得成功
    11月5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人員在用於混合磁體裝置的大型超導高場磁體上實現了10萬高斯的設計指標,為40萬高斯混合磁體的聯調成功奠定了一項關鍵基礎。  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項目包括產生40萬高斯磁場的混合磁體裝置,它由口徑為920毫米的10萬高斯超導磁體及包含其內的30萬高斯水冷磁體組合而成,其中的水冷磁體已在9月份的單獨試驗中成功實現技術指標。大口徑超導高場磁體由於成本高、難度大、風險高、研製周期長等因素,成為混合磁體研製能否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高場磁體中可旋轉磁力顯微鏡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自主研製成功超導磁體中的可整體旋轉磁力顯微鏡(MFM),即探針與樣品一同在磁場中旋轉,磁場方向在平行於樣品與垂直於樣品間連續變化,從而在非矢量型超導磁體中實現材料磁疇結構相對於磁場方向不同角度的各向異性成像測量。
  • 擒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2年4月27日
    1981 年,科學家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成功地研製出了一臺儀器,不僅能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還能把原子夾起來挪動。這臺儀器叫做「掃描隧道顯微鏡」,它使人們第一次觀察並操縱了原子。它利用了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把隧道電流的強弱轉化為空間信號,通過電腦分析得到樣品表面單個原子的情況,還能把原子間距及排列狀態用圖像顯示出來。
  • 中科院研製成功世界一流穩態磁體裝置
    新華社合肥11月14日電(記者蔡敏、馬姝瑞)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自主研製的混合磁體裝置13日實現了任務目標——40萬高斯穩態磁場,達世界一流水平,正式成為磁場強度在世界排名第二高的穩態強磁場裝置。
  • 我研製成功磁場強度世界第二高的穩態磁體裝置
    ■資訊熱搜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磁體實驗大廳一片歡呼,自主研製的混合磁體裝置調試獲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任務目標——40萬高斯穩態磁場!它正式成為磁場強度在世界排名第二高的穩態強磁場裝置。
  • 中科院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人民網北京2月17日電(趙竹青)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瞬態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