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研製出可觀測原子圖像的「防震」顯微鏡

2020-07-03 新華社

新華社合肥7月3日電(記者徐海濤)對物質進行原子級別的觀測,是很多前沿性科研的基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陸輕鈾研究員團隊使用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的原子解析度掃描隧道顯微鏡,可在強震動環境中獲取高質量的原子解析度圖像。

強磁場是探索科學前沿的一種極端實驗條件,在發現新現象、催生新技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13年以來在高溫超導、量子材料、生命科學等領域屢有重大發現,已有19項相關成果獲得諾貝爾獎。

2017年我國在合肥建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該裝置擁有3臺場強創世界紀錄的水冷磁體,以及場強排名全球第二的混合磁體。但由於混合磁體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強震動幹擾,只能用其開展宏觀尺度的觀測,難以實現微觀尺度的觀測。

「追蹤一個原子,要求觀測儀器極其穩定,稍微晃動一下,原子就會在茫茫的微觀世界中消失難覓。」陸輕鈾說。

近期,陸輕鈾團隊基於小尺寸的「蜘蛛馬達」,用新方法設計出一種新型原子解析度掃描隧道顯微鏡。它採用藍寶石絕緣材料加工,外徑僅8.8毫米,可直接插入到混合磁體的孔徑中並真空密封。經測試,他們成功地在混合磁體30特斯拉的超強磁場下,獲得了石墨的高品質原子解析度圖像。

以上技術方案是在真空環境下實現的,難以對活性生物體進行觀測。為此,陸輕鈾團隊進一步深入研究,又成功搭建出一套室溫大氣環境下的抗惡劣條件掃描隧道顯微鏡。經測試,可在27.5特斯拉的混合磁體超強磁場下實現原子解析度成像。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超顯微術》和《科學儀器評論》分別發表了這兩項研究成果。(完)

相關焦點

  • 英研製出解析度最高光學顯微鏡 可觀測50納米物體
    曼徹斯特大學研製出50納米級的光學顯微鏡據英國廣播公司(BBC)3月1日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近期研製出了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光學顯微鏡,能夠觀測50納米大小的物體。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在普通白光照明下直接觀測納米級物體的光學顯微鏡。***解析度達到納米級他們的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通信•自然》雜誌上。由於光的衍射特性的限制,光學顯微鏡的觀測極限通常約為1微米。研究人員通過為光學顯微鏡添加一種特殊的「透明微米球透鏡」,克服了上述障礙,使這一極限達到50納米,觀測能力提高了20倍。
  • 我國研發首個混合磁體掃描隧道顯微鏡 可實現實空間原子分辨測量
    日前,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研製成功混合磁體極端條件下原子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混合磁體由一個內水冷磁體和大口徑的外超導磁體嵌套組成。對於突破當前超強磁場下只能開展輸運等宏觀平均效果測量之瓶頸,進入到廣闊的物性微觀起源探索領域,具有標誌性意義。
  • 八年磨一劍 北大研製出國內較快掃描隧道顯微鏡
    但自從發明出顯微鏡以後,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裡,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微觀世界,這對於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顯微鏡的發展越來越深入,人們對顯微鏡的劃分也有了許多種類,按著類型劃分的話,顯微鏡可以分為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體視顯微鏡(解剖鏡)、偏光顯微鏡、相差顯微鏡、螢光顯微鏡、工具測量顯微鏡等。
  • 顛覆性技術製備材料 超級顯微鏡打破壟斷
    顛覆性技術製備新材料  為原子製造提供支撐  將不同物質分解成原子再聚合成團簇,就能形成新的物質和材料。南京大學王廣厚院士團隊的成果「原子團簇宏觀量製造裝置」此次入選。該裝置可製備上萬種新材料,建設團簇新物質資料庫,可為團簇走向原子製造、建設原子製造科學裝置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 英國研製出最強光學顯微鏡
  • 擒住單個原子的掃描隧道顯微鏡 1982年4月27日
    能不能把「單個原子」抓住,用什麼工具「夾住」它? 1981 年,科學家格爾德·賓寧和海因裡希·羅雷爾,成功地研製出了一臺儀器,不僅能觀察到物質表面的原子結構,還能把原子夾起來挪動。這臺儀器叫做「掃描隧道顯微鏡」,它使人們第一次觀察並操縱了原子。它利用了微觀粒子的「隧道效應」,把隧道電流的強弱轉化為空間信號,通過電腦分析得到樣品表面單個原子的情況,還能把原子間距及排列狀態用圖像顯示出來。
  • 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團隊研製出新型無透鏡全息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1月10日電(記者陳席元)近日,在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南京理工大學電光學院學生團隊研製的「CyteLive」無透鏡細胞分析監測儀獲高教主賽道金獎。這種新一代無透鏡全息顯微鏡打破國外在該領域的壟斷,成本僅為同類產品的百分之一。
  • 我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一聽到高端的光學顯微鏡,你是不是會立刻想到徠卡、蔡司、奧林巴斯這些國外品牌?現在,我國也具備了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的研製能力。 據「科學大院」公眾號(kexuedayuan)12月2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簡稱「蘇州醫工所」)已經研製出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受激發射損耗(STED)超分辨顯微鏡、雙光子-STED顯微鏡等高端光學顯微鏡。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高場磁體中可旋轉磁力顯微鏡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陸輕鈾課題組自主研製成功超導磁體中的可整體旋轉磁力顯微鏡(MFM),即探針與樣品一同在磁場中旋轉,磁場方向在平行於樣品與垂直於樣品間連續變化,從而在非矢量型超導磁體中實現材料磁疇結構相對於磁場方向不同角度的各向異性成像測量。
  • 我國成功研製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新華社南京12月26日電(記者劉巍巍、董瑞豐)由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製項目「超分辨顯微光學核心部件及系統研製」26日在蘇州高新區通過驗收,標誌著我國已經成功研製出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
  • 科學家首次觀測納米粒子中23000個原子精確位置
    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個粒子中眾多單個原子的精確位置。研究團隊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彼備-埃爾克斯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苗建偉等人組成。為什麼很多人會關注小小的原子位置呢?在相關會議上,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物理學家麥可-法爾勒解釋說,「在納米層級,每一個原子都是看得到數得清。在一個鐵鉑納米粒子中,只需改變少數幾個鐵和鉑原子的相對位置,就有可能引起該粒子屬性產生重大變化,比如粒子對磁場的反應。」研究人員介紹了實驗的經過。在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下,一束電子束穿過一個物體的表面並形成顯微圖像。
  • 我國首臺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10月30日,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專家對物理所李建奇課題組承擔的2012年中科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時間分辨透射電子顯微鏡」 進行了現場驗收。項目技術測試專家組檢查了設備的現場運行情況,進行了技術測試。
  • 我國成功研製雙光子-受激發射損耗(STED)複合顯微鏡
    隨著掃描電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及原子力顯微鏡等技術的出現,實現納米量級解析度的觀測已經成為可能,但是以上這些技術仍然存在對樣品破壞性較大,只能觀測樣品表面等缺點,並不適合對於生物樣品,特別是活體樣品的觀測。因此,研究人員們急需找到一種光學的超衍射極限顯微方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們陸續提出了多種超分辨顯微技術來實現超越衍射極限的高解析度。
  • 盤點2017年國內外那些光學及電子顯微鏡最新研究成果
    該論文主要展示了《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研究成果——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功研製,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首次觀測金原子內部電場分布情況電子顯微鏡是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不可缺少的檢測儀器之一,可對微生物、小分子等進行觀測,從而得出重要的研究成果。目前最先進的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和多分區檢測器,首次成功觀測到金原子內部電場的分布情況——該電場分布在原子核與電子云之間不到0.1納米的區域內。
  • 發展前沿技術,從原子尺度認知世界——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近期李建奇研究組採用獨立研製技術路線成功研製了國內首臺超快電鏡,可實現超快電子衍射、超快實空間成像和雷射原位誘導的結構變化觀測,對結構動力學、新奇量子現象的探索和動態物理過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國家一系列重大專項的實施,「納米科技」、「量子調控」和「蛋白質工程」等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的前沿科學逐漸為人們所熟知。
  •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
    科學: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以原子方式分辨光束敏感材料的圖像!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的工作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採集光敏材料的原子分辨圖像的方法。「電子束敏感材料的高解析度成像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最困難的應用之一。突出的挑戰是使用極低電子劑量獲取圖像,這是尋找晶體時固有的時間限制在樣品損壞之前的區域軸,精確的圖像對準和離焦值的準確確定,「餘漢教授解釋說。
  • 中科院成功研製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
    人民網北京2月17日電(趙竹青)據中國科學院網站消息,日前,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瞬態室)超分辨成像團隊研製成功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實時立體顯微鏡,首次把基於雙目視覺的立體顯微方法和高解析度雙光子激發雷射掃描螢光顯微技術結合在一起
  • 我國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問世
    近日,北京大學教授江穎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孟勝、翁羽翔以及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該工作於5月19日發表在物理領域頂級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我國學者拍到「藥物擊靶」顯微鏡照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8月5日,《科學·進展》期刊發表我國學者論文,其上登載了一張「藥物擊靶」顯微鏡照片。「教科書中有一個經典的『鎖鑰模型』,是說藥物分子能夠『擊靶』必須要和蛋白嚴絲合縫,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但現在的顯微鏡觀測結果表明,藥物分子用寡聚態的方式『工作』,或許我們只需要半個鑰匙就能開鎖。」王晨軒對科技日報介紹,這是科學家首次直觀看到「藥物擊靶」的狀態,可用於指導藥物分子的設計。
  • 北京大學召開「成功研製新一代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專題新聞...
    《超高時空分辨微型化雙光子在體顯微成像系統》的支持下,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工學院聯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組成跨學科團隊,歷經三年多,成功研製出新一代高速高分辨微型化雙光子螢光顯微鏡,並獲取了小鼠在自由行為過程中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活動清晰、穩定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