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觀測納米粒子中23000個原子精確位置

2020-11-23 cnBeta

北京時間2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稱,他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對一個直徑僅約8.4納米的粒子進行分析時,發現了其中23000多個原子的精確位置。研究人員表示,這是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個粒子中眾多單個原子的精確位置。研究團隊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科學家彼備-埃爾克斯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苗建偉等人組成。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一個鐵鉑納米粒子中6569個鐵原子和16627個鉑原子的精確位置

工作人員介紹說,實驗中觀測到的這個粒子由鐵和鉑組成,直徑僅約8.4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為什麼很多人會關注小小的原子位置呢?在相關會議上,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物理學家麥可-法爾勒解釋說,「在納米層級,每一個原子都是看得到數得清。在一個鐵鉑納米粒子中,只需改變少數幾個鐵和鉑原子的相對位置,就有可能引起該粒子屬性產生重大變化,比如粒子對磁場的反應。」

研究人員介紹了實驗的經過。在一個掃描電子顯微鏡下,一束電子束穿過一個物體的表面並形成顯微圖像。研究人員甚至可以看得到非常微妙的物質細節,比如晶體和蛋白質分子等。法爾勒介紹說,「現在有許多強大的技術來描繪出晶體的結構,但這些晶體必須要是完美的晶體。」通常情況下,此類電子顯微鏡一般用於觀測晶體或其它較大分子。研究人員用電子束照射樣本,當電子從樣本的原子上彈射開來時,會碰觸一個探測器。研究人員由此判斷電子所處的位置,進而了解到晶體或分子中原子的分布情況。

埃爾克斯介紹說,問題在於所形成的圖像是利用平均數據形成的,這需要對許多原子和分子進行觀測才能得到。換句話說,研究人員所看到的圖像只能了解原子的大概分布情況,而無法確定每一個原子的位置。鐵鉑納米粒子是一種不規則晶體,常用的掃描方法對它們不起作用,因為其中的原子是以一種獨特的甚至是輕微不規則的方式分布的。因此,埃爾克斯等人想到了一種使用電子顯微鏡的新方法,他們決定從不同的角度來觀測這個鐵鉑粒子。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人員改變了樣本的準備方式。在實驗中,樣本並不是按常規放置,而是被置於一個特殊的底座上,而這個底座可以進行旋轉,這樣就可以讓鐵鉑粒子產生傾斜,並且在電子束的每一次掃描拍攝後,方向會產生輕微的變化。其它方面,研究人員都是按常規方法去完成整個程序。這一細小的變化產生了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方向形成了不同的掃描圖像。研究人員再對這些圖像進行計算,從而得到了這個納米粒子中6569個鐵原子和16627個鉑原子的精確位置。這一過程其實與從不同角度形成物體3D模型的過程很相似。法爾勒表示,實驗結果中原子位置的精確度可達一個原子直徑的十分之一。

研究人員認為,得到如此精確的圖像將來或許可以幫助材料科學家製造納米尺寸應用結構,如硬碟驅動器等。埃爾克斯表示,「所有晶體都有缺點。如果它們的納米粒子中存在這些怪異的缺點,現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們以及了解它們之間究竟是如何相互影響的。」了解每一個原子之間的確切位置將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一個晶體是如何生成的。埃爾克斯介紹說,現在材料科學家在進行模擬試驗時,他們不得不預先假設一種晶體是以某種特定方式生成的,這樣的假設引導著他們接下來的預測。如果他們能夠清楚這些原子的確切位置,就可以作出更為準確的預測。

相關焦點

  • MIT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原子氣體具有強磁性
  • 精確控制每一個納米粒子形狀、大小和元素組成?
    納米技術的主要挑戰之一是精確控制每一個納米顆粒的形狀、大小和元素組成。物理方法能夠產生不受表面汙染的均勻納米粒子。然而,它們提供了有限的機會來控制納米對象的形狀和具體組成時。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 of Helsinki)和衝繩理工學院(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IST)研究生院進行的一項合作顯示,混合金/鐵納米顆粒可以通過單步製造的方法在空前複雜的結構中生長。
  • 最新《Science》:揭示單個納米晶體的三維原子結構!
    此外,典型膠體合成中的有機配體和溶劑會調控表面原子,從而進一步影響納米晶體的晶體結構和電子結構。因此,基於大多數催化和反應都發生在液相中的事實,從液相直接測定單個原子在單晶水平上的位置對於更深層次理解其獨特性質必不可少。納米晶體的3D原子結構可以通過電子斷層成像技術確定,同時通過傾斜系列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圖像重構這些結構。
  • 法美科學家因首次「活捉」粒子分享物理諾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也認為,單個粒子很難從周圍環境中隔離觀測,一旦它們與外界發生交互,通常會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質,使得量子物理學中很多奇特現象無法被觀測到。  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量子物理學理論所預言的諸多神奇現象難以在實驗室環境下直接「實地」觀測和驗證,只存在於研究人員的「思維實驗」中。
  • 眼見為實:精確原子量子位實現了量子計算的重大裡程碑
    【博科園-科學科普(關注「博科園」看更多)】澳大利亞獨特的製造量子位的方法是在矽中精確定位單個原子,從而獲得了巨大的回報,新南大學的雪梨科學家首次展示了他們可以讓兩個原子量子「相互交談」。由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教授米歇爾·西蒙斯(Michelle Simmons)領導的研究小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能夠在固態中看到其量子位的精確位置的群體。該研究中心是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CQC2T)的卓越中心主任。Simmons的團隊通過精確定位和封裝矽片中的單個磷原子來創建原子量子。信息存儲在單個磷電子的量子自旋上。
  • 火可能與原子化合中特定原子釋放最外層粒子相關
    有科學家研究認為,火是等離子體形態。那麼,物質化合中原子間劇烈碰撞,原子結構重建中會否存在釋放大量慢速中微子呢?化學反應與周圍環境中的暗物質存在聯繫麼?這確實是一些頗為燒腦子的問題。不過,我認為化學反應與周圍暗物質完全存在聯繫的可能性。我個人認為,火的本質就是物質劇烈反應中伴生成大量慢速中微子,同時釋放出大量光能。
  • 俄首次利用雷射合成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
    俄羅斯科學家首次利用雷射合成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傳統的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製備方法有幹法和溼法兩種。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電子物理研究所科學家使用的雷射合成法是目前最先進的氧化鐵磁性納米粒子製備方法。
  • 納米科學:製造原子級納米帶!
    納米科學:製造原子級納米帶!研究人員已經邁出了將原子級精密石墨烯納米帶(APGNR)整合到非金屬基底上的第一個重要步驟。矽晶體是最常用於製造電晶體的半導體,電晶體是用於在計算中執行邏輯運算的關鍵電子元件。然而,隨著更快和更強大的處理器的產生,矽已達到性能極限:導電越快,溫度越高,導致過熱。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自從1987年首次引入以來,這一參考點被稱為「超新星冷卻界限」,已廣泛用於研究標準模型的擴展,標準模型是描述宇宙基本力的粒子物理學的基本理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超新星作為平臺揭示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物理的潛力。
  • 盤點這個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排名
    2013年11月23日,科學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稱為宇宙"隱身人"。他們利用埋在南極冰下的粒子探測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陽系外的高能中微子前子(Preon),目前為科學家推測出的組成物質的一種假想粒子,是組成夸克的一種更小的粒子。提出這一假設的瑞典科學家指出:前子可能存在於宇宙大爆炸後的超密塊狀物中,而這些物體可以被現有的天文觀測技術探測到。
  •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科學家首次觀測到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 (Belle),利用被稱之為B介子工廠的大型加速器(KEKB)進行實驗,首次觀測到伴隨基本粒子中微子的B介子純輕子衰變現象,B介子衰變到τ輕子和中微子兩種粒子,衰變機率與基本粒子標準模型理論的預言相一致。
  • 達到量子「最佳點」:研究人員發現矽中原子量子位的最佳位置
    來源:CQC2T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卓越中心(CQC 2 T)的研究人員與矽量子計算(SQC)合作,找到了在矽中定位量子位以擴大基於原子的量子處理器的「最佳地點」。通過將磷原子精確地放置在矽中來創建量子位或量子位,這是CQC 2 T主任Michelle Simmons教授率先提出的方法,是矽量子計算機開發中的世界領先方法。
  • 納米科學:納米材料中的原子振動!
    納米科學:納米材料中的原子振動!所有材料都由原子組成,它們會震動。例如,這些振動或「聲子」是電荷和熱量在材料中傳輸的原因。在最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ETH教授Vanessa Wood及其同事解釋了當材料被納米化時原子振動會發生什麼,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知識系統地為不同的應用設計納米材料,該論文表明,當材料製成小於約10至20納米 - 即比人類空氣薄5000倍時 - 納米粒子表面上最外層原子層的振動很大,並且在這種材料的方式中起著重要作用。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1977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不能被翻譯的「無效」RNA片段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RNA片段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RNA剪接。
  • 科學家從蜻蜓翅膀的納米粒子獲得靈感,開發出...
    科學家從蜻蜓翅膀的納米粒子獲得靈感,開發出新型抗菌表面  Evelyn Zhang • 2020-08-25 09:39:11 來源:前瞻網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 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透過實驗室的玻璃窗,可以看見三個穿藍色實驗服的年輕人正聚精會神地在顯微鏡下操作著一組微型工具。自193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在其著作《化學鍵的本質》中首次提出「氫鍵」這一概念後,科學界就存在爭論:氫鍵僅僅是一種分子間弱的靜電相互作用,還是存在有部分的電子云共享?科學家一直在試圖回答氫鍵是什麼的問題,主要藉助於X射線衍射、拉曼光譜、中子衍射等技術,這些研究方法獲得的數據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反映氫鍵的性質,然而氫鍵的廬山真面目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因此有人甚至懷疑它到底存不存在。
  • Science: 溶液中單個配體保護的納米晶體3D原子結構的關鍵差異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們DOI: 10.1126 / science.aax3233Title: Critical differences in 3D atomic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ligand-protected nanocrystals in solution編者按:納米粒子製造中的一個挑戰是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我們所知道的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原子?電子?還是夸克?
    物理學家首次將電子與質子碰撞時,他們觀察到電子從質子內部的三個小硬核上反彈。這些小硬核被稱為夸克,人們發現,它是組成質子的比質子更小的粒子。夸克是我們在科學研究中遇到的最小粒子,它的發現意味著質子和中子不再是組成物質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