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測量到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

2021-01-07 科學網

 

最近,由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在內的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STAR國際合作組,在重離子碰撞中首次觀測到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的「整體極化」(global polarization),發現碰撞產生的Lambda超子相對於碰撞反應平面存在明顯的自旋極化。STAR國際合作組的該研究成果於8月3日作為封面發表在

《自然》

雜誌上[Nature 548, 62-65 (2017)]。在這個實驗中,中國科大研製的新型MRPC-TOF探測器大大提高了粒子解析度和實驗精度,最終使STAR科學家在大噪聲背景中捕捉到了整體極化效應的微弱信號,實現了突破。

 

QGP是大爆炸之後的早期宇宙的狀態,它是由自由的亞原子粒子組成的體系。在過去二十年裡,物理學家們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BNL)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和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進行高能原子核碰撞實驗,在實驗室中產生出QGP並研究其物理性質。最近十年的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物質狀態是實驗室中產生的溫度最高、最不透明和最接近完美的流體。

 

原子核有一定大小,在高能非對心原子核碰撞中會產生沿著事例平面法向的巨大角動量。在碰撞中心區會產生高溫高密度的QGP流體,非對心原子核碰撞產生的巨大角動量會以流體渦旋的形式傳遞到QGP中。這些流體渦旋可以看做是局域的軌道角動量,自旋軌道耦合效應使QGP中有自旋的粒子極化。這種關於事例平面的極化效應叫做整體極化效應,最初是由中國科學家梁作堂和王新年在2004年提出的。整體極化效應可以通過測量Lambda超子衰變到質子和pi介子測到。衰變產生的質子沿著Lambda超子的自旋方向飛出,通過記錄分析這些質子的軌跡,研究人員可以測到Lambda超子的極化狀態。RHIC-STAR國際合作組在2007年就嘗試在碰撞能量為200 GeV時測量Λ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但是結果為零。最近,在RHIC能量掃描的較低碰撞能量區間的金核與金核碰撞實驗中,STAR國際合作組首次觀測到Lambda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據此推斷,QGP流體的局域旋轉角速度可達到每秒10的21次方次,這是迄今為止在宇宙中觀察到的旋轉最快的物質狀態。

 

STAR國際合作組由來自14個國家的54家科研單位的500餘名研究人員組成。中國科大的實驗高能物理團隊是STAR國際合作組的重要研究力量,做出了很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工作。STAR合作組未來將繼續開展Lambda超子整體極化的更精細測量,中國科大、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等STAR成員單位正合作升級前向事例平面探測器,通過美國能源部、中國科技部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將建成高顆粒度高解析度的事例平面探測器,在RHIC束流能量掃描二期運行期間投入使用,預期將提高事例平面解析度約1倍(因此極化測量誤差減小1倍),同時承擔端蓋飛行時間探測器升級。這些探測器的升級改造使更細緻和更深入地研究超子整體極化效應成為可能。

 

中國科大教授王群領導的中國科大高能核物理理論研究組是最早研究整體極化效應的團隊之一。王群在2017年2月受邀在美國芝加哥舉辦的高能核物理領域規模最大和最重要的夸克物質國際大會上做關於《重離子碰撞整體極化效應》的大會報告,也是在該次會議上作大會報告的僅有的兩位來自國內的學者之一。王群與他指導的博士龐龍剛(王群研究組2012博士畢業)以及合作者提出了通過測量超子極化關聯函數來探測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流體渦旋性質的設想,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17,192301(2016)],這篇文章也被此次發表在《自然》上的文章引用。(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圖1. Lambda超子由uds夸克組成,帶有1/2自旋。

 

 

圖2. 關於Lambda極化的測量數據。縱軸是極化度,橫軸是重離子碰撞的碰撞能量。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測量到超子的整體極化效應 中國科學家參與其中
    據中科院網站8月18日消息,最近,由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者在內的中國科學家參加的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STAR國際合作組,在重離子碰撞中首次觀測到了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的「整體極化」(global polarization),發現碰撞產生的Lambda超子相對於碰撞反應平面存在明顯的自旋極化。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獲證
    近日,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被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重離子碰撞實驗證實,該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織發言人許長補教授認為,超流體中相對論量子「整體極化」的提出和被證實是近年來世界高能核物理領域裡的最重要突破。該實驗結果已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量子中心江穎等研製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並捕捉到極化子動力學行為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教授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孟勝研究員、翁羽翔研究員以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恩哥院士等合作,研製出國內首臺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並捕捉到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行為
  • 物理學家創造出奇怪的「裡德堡極化子」分子
    基利安是「物理評論快報」(PRL)的一篇新論文的首席科學家,總結了該小組的實驗結果。基利安與來自賴斯量子材料中心的實驗物理學家和來自哈佛大學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合作開展為期兩年的項目,用鍶原子製造「裡德堡極化子」,這些鍶原子至少比深空溫度低100萬倍。賴斯大學原子物理學家喬Whalen致力於超冷鍶氣體雷射冷卻系統。
  • 科學家首次在室溫條件拍攝到激子極化激元納米圖像!
    導讀最近,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 Zhe Fei 帶領的科研團隊, 在室溫條件下,創造出了激子-極化激元,並研究了其相關特性,還首次拍攝到了這種準粒子的納米圖像。關鍵字準粒子、激子極化激元、光子、半導體、量子背景今天,我們還是從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概念開始。
  •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具有雙穩態和自發極化態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在2019年7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中,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了對原生鐵電金屬的首次觀察:一種具有雙穩態和電可切換的自發極化狀態的原生金屬——鐵電特徵。研究發現,在室溫條件下,體晶雙碲化鎢(WTe2)中原生金屬豐度與鐵電性共存。一種金屬和鐵電體材料,在室溫下呈塊狀結晶,具有納米電子應用的潛力。
  •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所以,要在反物質中驗證及測量其量子效應就更是難上加難。已經認知,量子效應存在於這些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行為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差異。最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ALPHA合作組織利用反質子減速器實驗,首次測量了對氫的反物質對應物反氫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這一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符。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 品牌的極化誘導效應
    這個商標是用銅版印刷製造而成的,整體外形近似方形,中間繪有白兔搗藥圖,畫鮮明突出,文字辨識度清晰。圖畫的上端,橫寫著店名「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兩側寫有「認準門前白兔兒為記」的條幅,圖下方從左到右寫關於經商範圍、方法和質量要求的告白。這個就相當於現代的廣告,有地址、有產品介紹,還有標識度很高的圖像。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2020年10月16日,《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詹明生、何曉東研究團隊在超冷分子領域的重大進展,他們首創了一種單分子相干合成的新方法,即原子自旋與相對運動波函數耦合(SMC)的新機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單個超冷分子的相干合成!
  • 王中林教授在全球首次形成超晶格結構完美納米螺旋晶體
    (美國《科學》周刊,2004年,303卷,第1348頁),近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半導體壓電納米帶的自發組裝,形成具有超晶格結構的完美納米螺旋晶體。由王教授和博士生高普獻和丁勇博士等組成的喬治亞理工學院研究小組率先運用高溫熱蒸發氣相沉積的方法在納米尺度上實現氧化鋅一維晶體表面從單晶體向超晶格結構的急劇轉變,同時超晶格結構最終可以終結為單晶體。通過控制晶面的生長動力學,降低靜電極化表面能,極性單晶納米帶可以突然發生結構轉變,轉變為由極化納米帶和非極化納米帶周期交替,平行共格的超晶格結構。
  • 氧化鋅微共振腔極化激元雷射器
    寬能隙材料具有較大的激子束縛能與耦合強度,可以在室溫中觀察到由微共振腔光子與半導體激子間強耦合作用所形成之激子極化激元(Exciton-polariton),在探討光與物質間交互作用的研究上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日內瓦2月19電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日發布公報稱,首次成功對反氫原子能量結構中的某些量子效應展開測量,測量結果與「正常」氫效應的理論預測相符,為今後更精確地測量這類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量鋪平了道路。
  • 基於各向異性時域數字編碼超表面的可編程線性和非線性極化合成
    電磁波的極化狀態切換在無線通信和雷達探測等領域需求迫切,而超表面因其低剖面、易加工等特點為控制電磁波的極化特性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目前,大多數極化轉換超表面具有固定的單元結構和朝向,因此其極化轉換性能對入射波的極化狀態比較敏感,且難以實時地實現極化調控。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間作用力
    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究員馬餘剛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研究員唐愛洪領銜的STAR合作組的中外科學家,在位於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首次測量到反質子—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今天凌晨,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開啟反物質研究新篇章
  • 物理所發現基於磁性絕緣體的新型磁子閥效應
    其中,自旋閥是各類自旋電子器件的核心單元,自旋閥通常包括由兩層鐵磁金屬和非磁中間層構成的三明治核心結構,由於自旋極化電子在兩鐵磁層間的輸運,從而器件的電阻受到兩鐵磁層相對取向的調製。自旋閥結構的室溫巨磁電阻(GMR,1988年)和室溫隧穿磁電阻(TMR,1995年)器件在磁性硬碟、磁性隨機存儲器和磁性傳感器等高密度信息存儲與傳感器件中的廣泛應用,也使得發現巨磁電阻(GMR)效應的法國科學家A.
  • 「北極熊」望遠鏡發現B模式極化
    圖片來源:simonsfoundation.org宇宙學家已經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極化現象,進行了迄今為止最靈敏和最精確的測量。70多位科學家構成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一臺架設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上、專為捕捉宇宙中最古老光線而設計的望遠鏡,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將自己的初步結果發表在了10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報》(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科學家首次在實物中發現磁單極子的存在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德國德勒斯登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拉普拉塔大學及英國牛津大學同事的協作下,首次觀測到了磁單極子的存在,以及這些磁單極子在一種實際材料中出現的過程。
  • 我科學家首次試驗驗證三維量子霍爾效應
    合肥5月14日電(記者常河 通訊員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喬振華課題組與南方科技大學張立源課題組等合作,經過5年多的努力,首次在毫米級的碲化鋯材料上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5月9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上,引發學術圈的極大關注。
  • 科學家首次使用超快相機拍攝「光線音爆」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首次拍攝到奇特的光線音爆現象,當微粒以超音速傳播時出現光線散射。
  • 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的精確測量在滬首次完成
    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的精確測量在滬首次完成 2020-03-12 13:01:53 來源:光明網  |  作者:佚名| 字號:A+ | A- 近日,復旦大學、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重離子物理研究團隊首次完成了超氚核與反超氚核質量和結合能的精確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