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2021-01-09 量子認知

反物質在粒子物理學中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如同普通物質是由普通粒子所構成的。例如一顆反質子和一顆反電子(通常稱為「正電子」)能形成一個反氫原子,如同電子和質子形成一般物質的氫原子。

此外,物質與反物質的結合,會如同粒子與反粒子結合一般,導致兩者湮滅,且因而釋放出高能光子(伽馬射線)或是其他能量較低的正反粒子對。正反物質湮滅所造成的粒子,賦予的動能等同於原始正反物質對的動能,加上原物質靜止質量與生成粒子靜質量的差,後者通常佔大部分。愛因斯坦相對論指出,質量與能量是等價的。

反物質無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縱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變或宇宙射線等現象。這是由於反物質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實驗室的人工環境下,則無可避免地隨即與自然界的物質發生碰觸並湮滅。反粒子和一些穩定的反物質(例如反氫)可以人工製造出極少量,但卻不足以達到可對這些物質驗證其理論性的程度。

所以,要在反物質中驗證及測量其量子效應就更是難上加難。已經認知,量子效應存在於這些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行為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差異。

最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ALPHA合作組織利用反質子減速器實驗,首次測量了對氫的反物質對應物反氫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這一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符。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人員說:「發現這兩種物質之間的任何差異都將動搖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基礎,而這些新的測量方法則探究了我們期待已久的反物質相互作用。」 「我們下一步是使用最先進的雷射冷卻技術來冷卻大量的氫樣品。這些技術將改變反物質的研究,並實現前所未有的高精度物質與反物質之間的比較。」

研究人員通過將反質子減速器提供的反質子與反電子結合來產生反氫原子。然後將它們限制在超高真空的磁阱中,以防止它們與物質接觸並湮滅。然後將雷射照到被捕獲的原子上以測量其光譜響應。這項技術有助於測量已知的量子效應這與原子某些能級上的微小裂變相對應,是首次在反氫原子中進行了測量。

這一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符,研究發現,在精細結構分裂的實驗不確定性為2%,過去對於蘭姆位移的實驗不確定性為11%。

這一首次測量並為更精確地測量與探索有關物理基礎機理鋪平了道路。比如根據所獲得的新的認知,可用於幫助設計實驗將使用高功率雷射器來模擬脈衝星釋放的大量能量。從而可以從如上圖所示的計算機模擬中,可預測脈衝星周圍強大的磁場如何演化,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在太空真空中可以在何處產生物質和反物質。

參考:The ALPHA Collabor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antihydrogen", Nature (2020).

相關焦點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日內瓦2月19電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日發布公報稱,首次成功對反氫原子能量結構中的某些量子效應展開測量,測量結果與「正常」氫效應的理論預測相符,為今後更精確地測量這類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量鋪平了道路。
  • 首次在反物質中,測量到量子效應,或將動搖粒子標準模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研究首次對反氫(氫的反物質對應物)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的測量,這些量子效應已知存在於(正)物質中,研究它們可以揭示物質和反物質行為之間尚未觀察到的差異,其研究成果現在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最初的測量結果與對
  • ALPHA實驗報告,反物質氫具有與普通氫相同的量子效應
    反物質和物質的原子是完美的鏡像,即使出現了奇怪的量子現象也是如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ALPHA合作報告了對氫的反物質:反氫的某些量子效應的首次測量。眾所周知,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行為差異。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的結果表明,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一致,並為這些和其他基本量更精確的測量鋪平了道路。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英國《自然》雜誌12月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粒子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報告了對反物質原子的首次光譜測量,實現了反物質物理學研究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但是,反物質難以產生和捕捉,因為反物質一旦與物質接觸就會湮滅,這為科學家測量其屬性帶來挑戰。  歐核中心反質子減速器的最新進展,讓研究人員得以捕捉和測量反質子與反氫原子。現在,來自歐核中心反氫雷射物理裝置(ALPHA)項目的丹麥科學家傑弗裡·漢斯特及其同事,在圓柱形真空腔內成功磁捕獲反氫原子。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以氫元素為例,正氫由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和一個帶正電的質子組成,而由一個帶正電的電子和一個帶負電的質子組成的元素就是反氫。反氫的物理性質如何,這是物理學家們一直想要知道的。近日,歐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對反物質的研究有了突破性進展,歐核中心首次報告對反氫的一種物理性質實現高精度測量,此前,這種物理性質僅限於理論預測,而今終於完成對自然基本對稱性的重要檢驗。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間作用力
    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究員馬餘剛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研究員唐愛洪領銜的STAR合作組的中外科學家,在位於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首次測量到反質子—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今天凌晨,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開啟反物質研究新篇章
  • 研究反物質:尋找另一個「我」
    近日,來自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阿爾法合作組(ALPHA collaboration)報導了氫原子的反物質對應物即反氫原子能級結構中的特定量子效應——精細結構(fine structure)和蘭姆位移(Lamb shift)。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原子中,而尚未在反物質原子中發現。此類研究有助於揭示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
    量子色動力學是標準模型的一部分,描述了核物質的基本成分:夸克和膠子的相互作用。這些粒子之間相互作用強度取決於稱為強耦合常數的基本參數。根據量子色動力學,強耦合常數在較高的能量尺度下迅速減小。這種效應被稱為漸近自由,而尺度演化被稱為「耦合常數的運行」。夸克的質量也是如此,夸克本身可以理解為基本耦合,例如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
  • 量子研究新發現:能產生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體
    量子磁體,在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方面是一類很有應用前景的平臺。據美國&34;網站7月22日消息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中報導,他們在一種原始磁體中發現了量子化的拓撲相位,而這種磁體與新型量子效應相關的特性可以延伸至室溫環境中。
  • 量子效應被揭曉!神秘的「反氫」粒子獨佔鰲頭!
    好消息,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神秘的量子效應!反氫是什麼?這就要從反物質開始說起。反物質反物質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物質,在我們的宇宙中很少見,它幾乎完美地模擬了物質,只是所有的屬性都顛倒過來而已。例如,電子是帶有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
  • 研究首次測量反氫原子光譜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反氫雷射物理裝置項目組在新一期《自然》雜誌發表論文說,他們對反氫原子光譜進行了首次測量。
  • 研究快訊 | 熱力學量子物質中的虛時間晶體
    左邊:虛時間晶體在2+1維歐幾裡得空間中的典型的世界線時空構型。右邊:該量子微觀構型在宏觀測量時展現為「溫度晶體」 (密度波序參量隨溫度振蕩)。  熱力學量子物質中的虛時間晶體  研究背景  晶體是在空間具有周期對稱性的物質形態。人類對晶體的探索追溯到有文字記載以前。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或將突破標準模型,發現新物理學
    CMS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這種效應被稱為漸近自由,而尺度演化被稱為「耦合常數的運行」。夸克的質量也是如此,夸克本身可以理解為基本耦合,例如與希格斯場的相互作用。在量子色動力學中,強耦合常數和夸克質量的運行可以預測,並且這些預測可以通過實驗驗證。運行質量的實驗驗證是量子色動力學有效性的重要檢驗,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探測到的能量下,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效應,可能會導致質量運行效應的修改。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或將突破標準模型,發現新物理學!
    CMS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
  • 物理學家首次觀測到反物質光譜:和正物質相同
    根據理論預測,宇宙大爆炸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由於它們會相互湮滅,物理學家一直在試圖弄清為什麼宇宙只留下了相對較小數量的正常物質——演化出我們所知的星系、恆星、行星和最終生命——而反物質卻消失了。數十年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如何製造出最基本原子(氫)的反物質版本,並能俘獲它足夠長的時間來進行相關研究。
  • 國防科技大學在量子弱測量到強測量過渡的物理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長久以來,量子弱測量和強測量的理論與實驗研究都得到了長足發展,但有一個問題一直沒得到回答:隨著耦合作用強度的變化,量子弱測量是如何逐漸過渡到強測量的,其物理規律是什麼?陳平形研究團隊與合作者首次實驗展示了量子弱測量到強測量的連續轉變過程,發現了該轉變過程中的普遍規律——存在指數形式的轉變因子,並證明轉變因子本質上來源於物質波的量子幹涉效應。
  • 中國科學家用量子芝諾效應成功實現反事實通信
    相比傳統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以超高的安全性成為未來通信發展的一大方向,此前經常被報導的量子通信均是基於糾纏原理,今天要介紹的是一種更古怪的形式——反事實通信:兩個接收者之間沒有任何粒子傳輸的量子通信,這種不發送粒子傳輸量子態的效應也被稱作量子芝諾效應。
  • 中國科大量子測量取得重要進展:首次使用糾纏測量將熱力學系統反...
    11 月 24 日消息 來自中國科大的消息顯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德國、義大利以及瑞士的理論物理學者合作,在光子系統中首次實驗使用糾纏集體測量將量子比特熱力學系統中投影測量的反作用降至最小。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
    然而,國際著名量子光學專家M. Suhail Zubairy小組2013年提出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方案表明,即使在通信雙方Alice和Bob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也可以實現信息的傳遞。這裡「反」的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直觀認識。  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本質上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集中體現。該方案最初的靈感來自於1993年提出的「炸彈測試模型」。
  • 《自然》:普林斯頓大學在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有重大發現
    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是將量子力學和拓撲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研究領域,通過量子力學原理,運用拓撲學數學工具,主要是對物質的微觀基礎機理的研究。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種展現出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鐵,這種新型的磁體具有可擴展至室溫的新型量子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