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反物質無法在自然界找到,除非是在稍縱即逝的少量存在,例如因放射衰變或宇宙射線等現象。這是由於反物質若非存在於像物理實驗室的人工環境下,則無可避免地隨即與自然界的物質發生碰觸並湮滅。反粒子和一些穩定的反物質(例如反氫)可以人工製造出極少量,但卻不足以達到可對這些物質驗證其理論性的程度。所以,要在反物質中驗證及測量其量子效應就更是難上加難。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日內瓦2月19電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日發布公報稱,首次成功對反氫原子能量結構中的某些量子效應展開測量,測量結果與「正常」氫效應的理論預測相符,為今後更精確地測量這類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量鋪平了道路。
-
ALPHA實驗報告,反物質氫具有與普通氫相同的量子效應
反物質和物質的原子是完美的鏡像,即使出現了奇怪的量子現象也是如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ALPHA合作報告了對氫的反物質:反氫的某些量子效應的首次測量。眾所周知,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行為差異。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的結果表明,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一致,並為這些和其他基本量更精確的測量鋪平了道路。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或將突破標準模型,發現新物理學
CMS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質量在描述亞原子世界的現代量子場論中也有類似含義,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就是這樣一種量子場論,它可以描述所有已知基本粒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下的相互作用。
-
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或將突破標準模型,發現新物理學!
CMS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
-
重磅!首次測量到頂夸克的質量變化
物理學家首次研究了頂夸克質量「運行」的效應,這是標準模型預測的一種基本量子效應。質量是基礎物理中最複雜的概念之一,經歷了漫長的概念發展歷史。質量最初在經典力學中被理解為慣性的量度,後來在狹義相對論中被解釋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質量在描述亞原子世界的現代量子場論中也有類似含義,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就是這樣一種量子場論,它可以描述所有已知基本粒子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能量下的相互作用。
-
量子效應被揭曉!神秘的「反氫」粒子獨佔鰲頭!
好消息,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神秘的量子效應!反氫是什麼?這就要從反物質開始說起。反物質反物質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物質,在我們的宇宙中很少見,它幾乎完美地模擬了物質,只是所有的屬性都顛倒過來而已。例如,電子是帶有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
-
反物質原子光譜測量首次完成
英國《自然》雜誌12月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粒子物理學重大進展: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報告了對反物質原子的首次光譜測量,實現了反物質物理學研究長期以來的一個目標。該成果標誌著人類向高精度測試物質與反物質行為是否不同邁進了重要一步。 當今宇宙為何看起來幾乎全由普通物質構成,這是物理學界的一個重大謎題。因為根據粒子物理學經典模型的預測,在大爆炸發生之後應存在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光照射可以激發原子,當原子恢復至基態時會發光,光的頻率分布形成,可以借用其光譜精確地測量出原子屬性,這也是光譜學的基本原理。
-
研究反物質:尋找另一個「我」
近日,來自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阿爾法合作組(ALPHA collaboration)報導了氫原子的反物質對應物即反氫原子能級結構中的特定量子效應——精細結構(fine structure)和蘭姆位移(Lamb shift)。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原子中,而尚未在反物質原子中發現。此類研究有助於揭示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區別。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簡介
為此,本文試圖對粒子物理理論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簡介。論文中儘可能地不用物理公式來說明物理規律和思想。對粒子物理理論的理解其實要牽涉到整個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本文作者也儘可能地把量子力學的解釋、物理學對組成物質基元的理解,以通俗的方式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得到的。其中既有奇妙的物理思想,又有大量的實驗探測。失敗與挫折充斥了整個探索過程。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一般來說,為了理解宇宙的形成與演化,科學家除了需要利用太空望遠鏡和空間探測器外,還需要對現有的宏觀物質進行比較分析。但這裡又碰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反物質太少了,對比材料嚴重不足。我們知道,如今的宇宙中,反物質的比例是遠小於正物質的,但是根據粒子物理學經典模型預測,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應存在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事實卻預支相反,這正是物理學界的一個重大謎題。
-
科學家預言,在超新星中微子中,將首次觀測超出標準模型粒子
這些模型可以幫助分析和更好地了解使用最新的探測器和其他儀器(特別是用於測量中微子和引力波的儀器)收集的新數據。早在1987年,研究人員就能夠使用稱為中微子探測器的儀器首次(迄今為止僅有一次)觀測超新星產生的中微子。這些中微子在大約十秒鐘的時間內傳播到地球,因此,它們的觀測提供了超新星殘骸能夠冷卻的速率的度量。
-
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標準模型|眾妙之門
為此,本文試圖對粒子物理理論做一個較為全面的簡介。論文中儘可能地不用物理公式來說明物理規律和思想。對粒子物理理論的理解其實要牽涉到整個量子力學的解釋問題。本文作者也儘可能地把量子力學的解釋、物理學對組成物質基元的理解,以通俗的方式進行描述。需要說明的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是物理學家經過了長期的探索才得到的。其中既有奇妙的物理思想,又有大量的實驗探測。
-
中微子是唯一其特性不能由標準模型單獨解釋的標準模型粒子
我們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每一種物質都是由相同的幾個基本粒子組成的:夸克、輕子和標準模型中的玻色子。夸克和輕子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和中子、重元素、原子、分子和我們所知的所有可見物質。玻色子負責所有粒子之間的作用力,除了暗物質、暗能量以及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充滿了物質而不是反物質等幾個謎題外,弄明白了這些粒子的規律,則能解釋我們所觀察到的一切。
-
新的計算使物質與反物質的比較認知取得長足的進步
在粒子物理學中,K介子(Kaon,標記為K)是帶有奇異數這一量子數的四種介子的任一種。在夸克模型中,知道它們含有一個奇夸克(或其反夸克),及一個上或下夸克的反夸克(或其夸克)。K介子的衰變此後不久,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被建立,由於所需計算的複雜性,物理學家試圖了解在K介子衰變中觀察到的CP對稱性違反是否與標準模型一致。
-
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不可思議的量子效應
一個冒泡的、喧鬧的真空充滿了量子空間,扭曲了宇宙中每一個氫原子的形狀。現在我們知道,它也扭曲了氫的「瘋狂世界」裡反物質孿生兄弟:反氫。國內的一張照片展示了反氫雷射物理裝置中雷射工作的反物質實驗。把一個反物質正電子和一個「反質子」結合起來,你會得到反氫。規則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物質粒子和反物質粒子便相互湮滅。目前,反物質似乎是物質完美的、對立的孿生兄弟,物理學界目前存在的一大謎團是:為什麼反物質僅僅在宇宙中扮演一個小角色,物質會開始主宰太空?找到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助於解釋現代宇宙的結構。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間作用力
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究員馬餘剛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研究員唐愛洪領銜的STAR合作組的中外科學家,在位於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首次測量到反質子—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今天凌晨,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開啟反物質研究新篇章
-
LHC中首次觀測到新四夸克態粒子 將助力量子色動力學模型測試
夸克是構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夸克聚集在一起形成複合粒子強子,強子包括質子和中子。phys.org網站7月1日報導,大型強子對撞機(LHCb)項目的研究人員首次觀測到了由四個魅夸克組成的奇異粒子。他們在最近一次的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研討會上公布了新發現,並在ar Xiv提交了預印本論文。研究人員表示,「四魅夸克粒子」很可能是一種首次發現的新粒子。
-
物理學家觀測到粲夸克中物質與反物質的不對稱性
有史以來第一次,物理學家通過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觀察到了粒子和反粒子的衰變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構成物質基本單元的粲夸克中。宇宙中充滿了常規物質,另外還有反物質,反物質即使在地球上存在,但數量卻要少得多。
-
希格斯粒子與標準模型的最後疑問
希格斯粒子假如被發現了,粒子的標準模型達到圓滿成功,那麼依然有更多的疑問:第一,發現希格斯粒子,只是穩固了既有理論體系的基礎,證明了標準模型理論的可靠性。可是粒子標準模型依然是不完整的,而在標準模型的基礎上,科學家尋求最終的大一統的物理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