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不可思議的量子效應

2020-12-04 天文在線

一個冒泡的、喧鬧的真空充滿了量子空間,扭曲了宇宙中每一個氫原子的形狀。現在我們知道,它也扭曲了氫的「瘋狂世界」裡反物質孿生兄弟:反氫。

國內的一張照片展示了反氫雷射物理裝置中雷射工作的反物質實驗。(圖片: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阿爾法實驗室)

反物質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物質,在我們的宇宙中很罕見,它近乎完美地模擬了物質,但它所有的性質都與物質相反。舉個例子,電子是帶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它們的反物質就是帶正電荷的微小「正電子」。把一個電子和一個質子(一個更大的帶正電荷的物質粒子)結合起來,你就得到一個簡單的氫原子。

把一個反物質正電子和一個「反質子」結合起來,你會得到反氫。規則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物質粒子和反物質粒子便相互湮滅。目前,反物質似乎是物質完美的、對立的孿生兄弟,物理學界目前存在的一大謎團是:為什麼反物質僅僅在宇宙中扮演一個小角色,物質會開始主宰太空?找到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助於解釋現代宇宙的結構。

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這項新研究的共同作者、歐洲核子研究所(CERN)的加拿大粒子物理學家藤原真子說:「蘭姆位移是尋找正常原子與反原子之間差異的好方向。自1947年以來,量子物理學家們就已經知道了這種奇特的量子效應,它是用亞利桑那大學的物理學家威利斯·蘭姆命名的一種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二戰後的第一次重要會議上,物理學家蘭姆揭示了氫原子間比預測更大的間隙。」

「粗淺地說,蘭姆位移是『真空』效應的物理表現,」藤原告訴《天文在線》雜誌:「當你通常想到真空時,你會認為真空是「什麼都沒有」。然而,根據量子物理學的理論,真空中充滿了所謂的虛無的「量子」,它們會不斷地漲落。」

這種生命短暫的、好似不存在的粒子因未知原因不可思議地被創生,並對周圍的宇宙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影響。比如在氫原子內部,它產生一個推力,將質子與電子分開。這一意外的發現為蘭姆贏得了195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雖然物理學家們已經知道蘭姆位移改變了氫原子的結構幾十年了,但他們還不知道它是否也影響了反氫原子。藤原和他的合作者想知道這種影響是否這對反氫原子而言也能行得通。

藤原對《天文在線》雜誌記者說:「我們研究的總體目標是看氫原子和反氫原子之間是否存在著差異,我們不知道這種差異可能在哪裡出現。」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在歐洲的巨型核物理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的反氫雷射物理裝置(ALPHA)反物質實驗中煞費苦心地收集了反氫原子樣品。藤原說,實驗室裝置需要幾個小時才能產生足夠實驗的反氫原子樣本。

這種裝置把物質約束在排斥物質的磁場中,研究人員隨後用雷射射擊被捕獲的反氫原子,研究反物質如何與光子相互作用,從而揭示反原子不同的隱藏特性。

反氫相當於氫的反物質。鑑於普通的氫原子是由電子和質子構成,反氫原子就由正電子和反質子構成。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反氫給他們研究在物質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這個問題提供一些線索。

反氫是粒子加速器中被人工生產的。1999年,美國宇航局估計,生產1g反氫需要消耗約62.5萬億(相當於今天的96萬億),這也使它成為最昂貴的物質。這是因為每次實驗的產量太少還有使用粒子加速器高昂的耗費。在現代物理學中,反物質被定義為包含對於相應普通物質(正常物質)的粒子的反粒子。微粒加速器在日常生產中只能產生數量極少的微粒——總計一般為幾毫微克(1)——而且在自然進程中像宇宙的光線碰撞和一些形式的放射性衰變只有一小部分能成功形成反粒子。由於極其高昂的消耗和生產與控制之難,宏觀上所有的反物質不可能都被聚集。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Rafi Letzter -ICOSY,奇點,夢想家,Cynosure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量子效應被揭曉!神秘的「反氫」粒子獨佔鰲頭!
    好消息,神秘的「反氫」粒子揭示了神秘的量子效應!反氫是什麼?這就要從反物質開始說起。反物質反物質是一種鮮為人知的物質,在我們的宇宙中很少見,它幾乎完美地模擬了物質,只是所有的屬性都顛倒過來而已。例如,電子是帶有負電荷的微小物質粒子。
  • ALPHA實驗報告,反物質氫具有與普通氫相同的量子效應
    反物質和物質的原子是完美的鏡像,即使出現了奇怪的量子現象也是如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ALPHA合作報告了對氫的反物質:反氫的某些量子效應的首次測量。眾所周知,這些量子效應存在於物質中,對其進行研究可以揭示物質與反物質之間尚未發現的行為差異。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描述的結果表明,首次測量結果與「正常」氫的影響的理論預測相一致,並為這些和其他基本量更精確的測量鋪平了道路。
  • 量子效應得到揭秘,反氫粒子獨佔鰲頭,全新宇宙即將被認知
    這張內部照片展示了反氫雷射物理儀器(ALPHA)在反物質實驗中發射的雷射。(圖源:CERN/ALPHA Experiment)量子物理學使反氫原子的研究處於壓力之下。一個沸騰的、嘈雜的真空充滿了量子空間,這扭曲了宇宙中每個氫原子的形狀。
  • 首次在反物質中,測量到量子效應,或將動搖粒子標準模型!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研究首次對反氫(氫的反物質對應物)能量結構中某些量子效應的測量,這些量子效應已知存在於(正)物質中,研究它們可以揭示物質和反物質行為之間尚未觀察到的差異,其研究成果現在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最初的測量結果與對
  • 最新研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某些量子效應
    反物質在粒子物理學中是反粒子概念的延伸,反物質是由反粒子構成的,如同普通物質是由普通粒子所構成的。例如一顆反質子和一顆反電子(通常稱為「正電子」)能形成一個反氫原子,如同電子和質子形成一般物質的氫原子。
  • 反氫原子是什麼?研究者:或通過它揭示反物質的真正樣子
    反氫雷射物理儀器又被稱為ALPHA,這是一種專門檢測和研究反氫原子的儀器,可以為我們揭示宇宙中氫原子與反氫原子的之間的關係。 隨著量子物理學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研究深入到微觀世界,讓人類有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比如說反氫原子就是其中之一,它也遵循著量子效應,同時也是反物質的一種重要組成形式,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
  • 反物質氫具有與普通氫相同的量子怪癖
    ALPHA實驗的科學家(如圖所示)報告說,他們發現了一種反作用氫原子的量子效應
  •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測量到反物質中的量子效應
    來源:中國證券網新華社日內瓦2月19電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9日發布公報稱,首次成功對反氫原子能量結構中的某些量子效應展開測量,測量結果與「正常」氫效應的理論預測相符,為今後更精確地測量這類量子效應和其他基本量鋪平了道路。
  • 量子隧穿實驗揭示粒子如何打破光速
    正如兩位物理學家在1928年的《自然》(Nature)雜誌上所寫的那樣,粒子有可能「滑過大山,逃離谷底」,這是對隧穿效應最早的描述之一。  物理學家很快發現,粒子穿越障礙物的能力可以解決許多謎團。它解釋了各種化學鍵和放射性衰變,以及太陽中的氫核如何克服彼此之間的排斥並融合,從而產生陽光。但物理學家們開始感到好奇。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要知道宇宙中任何事物,宇宙真空以及人類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隨著人類研究量子物理學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俗一點來說,粒子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給量子隧穿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在加入薛丁格方程以後,我們就對粒子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 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左圖為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水的量子效應的示意圖。右圖為單個水分子的非彈性電子隧穿譜,從中可分辨水分子的拉伸、彎曲和轉動等振動模式,這些振動可以作為靈敏的探針來探測氫核的量子運動對氫鍵的影響。圖片設計:梁明誠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4月15日刊發在《科學》雜誌上。
  • 神秘的量子隧穿效應,居然讓粒子學會了穿牆術~
    不過,在微觀世界裡,粒子們卻真的會穿牆術,而這就是著名的量子隧穿效應。舉個例子,假如人在趕路,前面有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那麼人如果要前往大山的另外一邊,那麼你就只能翻過山去。但是對於粒子而言,它可以直接穿過去,即使能量不足,也可以穿山而過。這就是粒子穿牆術——量子隧穿效應。
  • 氫的反物質「反氫」的物理性質被CERN測量,反物質研究迎來突破!
    但這裡又碰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反物質太少了,對比材料嚴重不足。我們知道,如今的宇宙中,反物質的比例是遠小於正物質的,但是根據粒子物理學經典模型預測,在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後,應存在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而事實卻預支相反,這正是物理學界的一個重大謎題。反物質是指和正物質相反的物質,我們知道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中帶電的粒子為質子和電子,其中電子帶正電,質子帶負電。
  • 氫分子量子隧穿效應假說!
    氫分子在生物組織中具有極強的流動性,就像水中的氫原子一樣。水中這快速原子運動是通過量子隧穿機制實現的。隧穿只能用量子物理來描述,這是一種控制微觀世界的物理定律。雖然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它並不容易,但我們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沒有這個概念,無法弄清楚生物體中氫的各種獨特特性。
  • 中國科學家用量子芝諾效應成功實現反事實通信
    相比傳統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以超高的安全性成為未來通信發展的一大方向,此前經常被報導的量子通信均是基於糾纏原理,今天要介紹的是一種更古怪的形式——反事實通信:兩個接收者之間沒有任何粒子傳輸的量子通信,這種不發送粒子傳輸量子態的效應也被稱作量子芝諾效應。
  • 量子隧穿效應,真實存在的粒子穿牆術,這是怎麼做到的?
    量子隧穿效應,在量子物理學的世界中,微觀粒子可以穿越障礙物,就算粒子的能量不足,這個機率也非常大,我們的科學家把這種粒子運動的現象叫做量子隧穿效應。量子隧穿效應的具體由來!要知道宇宙中任何事物,宇宙真空以及人類都是由粒子組成的,隨著人類研究量子物理學的逐漸深入,我們發現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通俗一點來說,粒子既有波的性質也有粒子的性質,這就給量子隧穿效應提供了理論基礎,如果我們在加入薛丁格方程以後,我們就對粒子有了一個形象的認識。
  • 迷人的存在:神秘的粒子可以揭示大爆炸的奧秘
    這個新實驗顯示,一個在原子打火機的火焰中創造的神秘粒子是行為不正的。測量也顯示,該粒子稱為「魅力夸克」,顯示出與其相鄰亞原子粒子的驚人的相互作用。這一發現可以改善科學家對大爆炸後不久存在的條件的理解,當宇宙被基本粒子的原始湯浸透時,可能會顯示科學家今天所知道的物理暗示。
  • 從全新角度詮釋水的奧秘 我科學家首次揭示水的全量子效應
    本報訊 記者佘惠敏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江穎教授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全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於4月15日刊發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上。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的特刊中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
  • 量子隧穿效應真的能打破光速嗎?
    但在量子力學來看,情況並非如此。如果把小球換成微小的量子粒子,把固體牆壁換成量子力學勢壘。那麼,粒子就會有一定的概率穿過勢壘,它們最終會在勢壘的另一邊被探測到,此即為量子隧穿效應。這就好像把小球扔向牆壁,小球徑直穿過,完全不受牆壁的阻礙。根據《自然》(Nature)雜誌最近刊載的一項研究[1],物理學家首次成功地測出量子隧穿過程的耗時,並發現這是瞬間完成的。
  • 水的核量子效應首次揭示
    近期,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王恩哥和北京大學教授江穎領導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水的核量子效應,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水的奧秘。相關研究成果於15日刊發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水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科學》雜誌在創刊125周年時提出的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