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用量子芝諾效應成功實現反事實通信

2021-01-09 太平洋電腦網

相比傳統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以超高的安全性成為未來通信發展的一大方向,此前經常被報導的量子通信均是基於糾纏原理,今天要介紹的是一種更古怪的形式——反事實通信:兩個接收者之間沒有任何粒子傳輸的量子通信,這種不發送粒子傳輸量子態的效應也被稱作量子芝諾效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期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成功實現直接反事實量子通信,在不發送任何物理粒子的情況下將一幅黑白位圖從一個地點傳送到另一個地點,這在通信史上尚屬首次。該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上海研究所以及清華大學的中國科學家合作設計和實驗,用嵌套式的量子芝諾效應成功實現反事實通信。

反事實性在兩個地點之間需要一種量子通道,這意味著量子微粒穿過此通道的可能性極小,如果能夠穿過,會丟棄此系統的運行,而開啟一個新運行系統。因為波粒二象性使其運作,但是波粒二象性是粒子物理學的基礎:粒子可以單獨由波函數來描述。

換言之,量子芝諾效應發生在不穩定的量子系統被反覆的測量。在量子世界,觀測或測量系統會導致系統發生改變,在本例中,不穩定的粒子在反覆觀測時將永遠不會衰減。量子芝諾效應創造了一個具有高可能性的事實上凍結的系統。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
    然而,國際著名量子光學專家M. Suhail Zubairy小組2013年提出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方案表明,即使在通信雙方Alice和Bob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也可以實現信息的傳遞。這裡「反」的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直觀認識。  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本質上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集中體現。該方案最初的靈感來自於1993年提出的「炸彈測試模型」。
  • 科學家完成神奇實驗 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實驗室中的通信雙方之間沒有實物粒子的交換,成功傳遞了圖像信息。論文成果以《利用量子芝諾效應實現直接反事實量子通信》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上。量子芝諾效應的名字來自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的「飛矢不動」悖論。這個悖論說,一支在空中飛行的箭,其實是不動的。因為箭在每一個瞬間的時刻都應該是靜止的,那麼無數個靜止的組合還應該是靜止。
  • 中國驕傲|不受時空影響的即時通信技術在中國首次完成試驗!
    」反事實量子通信」,你聽過嗎?史上首次,中國科學家成功實現反事實量子通信,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引起西方學界轟動。以往的通信都必須通過微觀粒子來傳送,比如雷射或者電磁波,包括量子通信,中國已經實現通過光量子來進行加密通信的技術。
  • 證明思想改變現實的量子芝諾效應
    純態不穩定系統的量子芝諾效應的存在性已經被證實。此外,一些研究者已提出系統的初始狀態對量子芝諾效應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至2014年為止,有關初始態為混合態的量子芝諾效應罕見報導。量子芝諾效應描述:不穩定的量子系統在短時間內的表現有可能會不同於指數衰減。這種現象就會使得在非指數衰減期間的高頻率觀測將可以抑制系統的衰減,也就是量子芝諾效應。
  • 量子四重奏:量子論、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量子通信
    量子論一般是指舊量子論,最早由普朗克在解釋黑體輻射時引入的最小能量單位,後來被愛因斯坦通過對光量子化解釋光電效應後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在早期量子論中,愛因斯坦是主要的研究者之一,所以愛因斯坦是量子論的主要奠基人。
  • 中國科學家實現直接的反事實量子通訊
    常規的量子隱形傳態是基於糾纏理論的,在這個理論中,兩個粒子是密不可分的,以至於對其中一個的操作將影響另外一個,不管它們相隔多遠,這也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科學家們已經用這一原理實現了遠距離的通訊,目前已實現超400公裡的通訊距離,這個保持者就是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但是這種形式的量子隱形傳態或多或少的依賴於粒子的傳輸。
  • 世界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成功,量子通信如何實現?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山夕團隊 唐媛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團隊成功進行了首個海水量子通信實驗,觀察到了光子極化量子態和量子糾纏可在海水中保持量子特性,這是國際上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水下量子通信的可行性,向未來建立水下及空海一體量子通信網絡上邁出重要一步。
  • 原子會被「看」「發呆」嗎 芝諾效應是否被證實—新聞—科學網
    「量子理論確實存在一個預言——當你觀測一個運動系統時,你的觀測可以讓這個系統停止運動。『芝諾效應』在經典力學的框架上似乎是荒謬的,但在量子理論下是可能的。」香港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杜勝望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證明廣域量子通信技術實際應用已經初步成熟,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堅實的科學技術基礎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80後的人間大炮等於量子芝諾效應
    量子芝諾效應,是看完密室逃生後唯一的驚奇:你盯著原子,原子是靜止的。你看著水壺,水是燒不開的!嚇死kr!人間大炮一級準備,人間大炮二級準備,人間大炮,三級準備,人間大炮,放!可塞必殺技時間停止!然後殺怪獸,救女孩當英雄,是我童年的夢想(yy一下)在未來,沒有延遲,甚至逆延遲的幾十G時代,是不是每個普通的孩子都可以實現可塞夢?
  • 全球沸騰了,中國量子通信成功攻克世界難題,美國還給頒了獎
    對於量子這個概念,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其實量子這個概念早在119年前的1900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從現在看來,量子的提出,其歷史地位不亞於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在上個世紀的前半個世紀,在量子概念的基礎上,後來的一大批現代物理的奠基人,例如愛因斯坦、玻爾、薛丁格等完善了量子的整個體系
  •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中國科學報】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本報訊 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從32cm到4600km,我國已實現量子通信!
    中國科學家們構建的量子通信網絡,就是給傳統通信方式加上量子密鑰。現有的密碼體系是通過增加計算複雜性來保證安全的。以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之一——我國「天河二號」為例,以其運算速度分解一個300位的數字需要15萬年,而如果用量子疊加並行計算,1秒鐘就可以計算出來。量子密鑰由於作為信息載體的單光子不可分割、量子狀態不可克隆,進而能保證用其加密的內容不可破譯。
  • 如何用通俗語言解釋量子通信
    長期來看,量子通信有望引領世界科技進步,預計三到五年內量子通信相關應用會大規模推廣。短期來看,目前的量子隱形傳態、量子糾纏等只能給出一個基本的傳輸狀態或概率,更精確的狀態需要通過其他方式,量子通信方面還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 五種奇怪的量子效應
    你可能聽說過薛丁格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甚至可能是量子糾纏等概念,這些量子現象試圖以無限小的尺度解釋世界,並且自從它們被發現以來在本世紀左右已經相對眾所周知。但除了這,還有許多奇異的量子效應仍然模糊不清。我們來看看其中最有趣的五個。
  • 量子通信以衛星為媒介進行試驗,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中國的研究團隊開發了新的和改進的量子通信協議。這個新的量子通信方法將用在低軌道衛星上,發送加密的信息到地球上的站點。與其它的通信方法比,這將大大增加兩個通信主體間的通信距離。這種改進的機制將變革我們傳遞敏感數據的方式,在這個網絡安全隱患與日俱增的時代,將更好地保護民眾的信息安全。
  • 浙江九州量子接受人民日報採訪表示:量子通信已成功實現商業化
    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率先在國際上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為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打下了基礎。  2020年6月,中國科學院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墨子號發射成功帶動量子晶片.量子加密SIM卡.量子通信與量子手機
    2016年8月,「墨子號」中國研發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中國古代偉大科學家墨子的名字命名。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
  • 「墨子號」衛星實現成功對接 量子通信板塊異動拉升
    和訊股票(微信號:istocknews)消息 午後開盤,量子通信板塊出現異動,三力士(002224,股吧)、浙江東方(600120,股吧)、神州信息(000555,股吧)、華工科技(000988,股吧)等均有拉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