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直接的反事實量子通訊

2021-01-09 DeepTech深科技

在不用傳輸任何粒子的情況下,中科大研究團隊實現了信息傳遞-反事實量子通訊。

近幾年來,量子隱形傳態等量子通信技術不斷刷新人們對於奇妙量子世界的認知。然而,在量子通訊領域,最為奇妙而且最為有趣的形式還遠不止這些,在這些奇妙的量子通訊方式中,有一種稱為反事實量子通訊的絕對可以顛覆你的認知。

在這種量子通訊中,通訊雙方之間不存在粒子(光子、電子)的傳輸,導致竊聽者根本無從截獲傳遞的信息。雖然這種傳輸方式早已被理論物理學家所預測,但直到最近,才首次在實驗中實現。

來自中科大和清華大學的研究者利用該技術成功的傳輸了一張黑白的中國結圖片,傳輸過程中沒有任何粒子的交換。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如果這對於你來說不能一下接受,別擔心,畢竟這是量子力學,就是這麼的複雜。但是一旦你把它分解開來,這種反事實量子通信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懂。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它與常規的量子通信,即量子隱形傳態的區別。因為量子隱形傳態不也是不使用粒子實現信息的傳遞嘛?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

常規的量子隱形傳態是基於糾纏理論的,在這個理論中,兩個粒子是密不可分的,以至於對其中一個的操作將影響另外一個,不管它們相隔多遠,這也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幽靈般的超距離作用」。

科學家們已經用這一原理實現了遠距離的通訊,目前已實現超400公裡的通訊距離,這個保持者就是中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

但是這種形式的量子隱形傳態或多或少的依賴於粒子的傳輸。比如,兩個粒子在製備糾纏態時是在一起的,然後再被傳送到收、發信號的兩端。(所以,它們從同一個地方出發,被分別傳送給兩端後,它們的通信才能開始)。

另外,雖然粒子可以在遠距離實現糾纏,但它們還是需要另外的一種粒子,比如光子,從兩個粒子之間進行傳播。

而本文中所說的這種直接反事實量子通信則是依賴於一種被稱為量子Zeno的效應,與量子隱形傳態的原理是不同的。

量子Zeno效應描述的是在連續測量下量子態得以保持的現象。眾所周知,在量子世界中,當你檢測或測量一個系統狀態的時候,系統的狀態會發生塌縮。

當一個不穩定的量子系統被反覆的測量時,其狀態會被凍結為一個定態,而不會隨時間向其他的態演化。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同俗話所說的,心急水不開,一直盯著一個水壺(檢測),那麼水反而不會開(狀態不變)。

量子Zeno效應就是實現反事實量子通信的基礎。反事實量子通信的定義是通信雙方之間不需要任何量子或經典的粒子傳輸即可實現量子態的傳遞。

在實現的過程中,通信雙方之間往往建立一條量子信道來判斷是否實現了反事實量子通信,粒子經過此信道傳輸的機率一直保持非常低。一旦這個信道有粒子經過,那麼就丟棄這個結果,然後重新發送或建立一個新的系統。

為實現這一個複雜的系統,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者們布置了一系列嵌套的光學幹涉儀,在最後的一個分束器的兩個輸出口,布置了單光子探測器進行檢測。

實驗系統基本的實現思路是:如果Bob想要發送一個圖片給Alice,Alice將一個單光子傳遞到這一系列嵌套的光學幹涉儀上,通過這些幹涉儀,光子可被三個單光子探測器檢測到:D0、D1和Df。如果D0或D1檢測到光子,那麼Alice可以得到邏輯結果1或0,這個邏輯檢測的結果是由另外一端的Bob控制的。

但如果Df檢測到,那麼表明光子在Alice和Bob之間的信道中進行傳輸,系統將丟棄這個結果,保證了反事實量子通訊的進行。由於量子Zeno效應的存在,光子在經過多個光學幹涉儀的檢測後處於一個特定的狀態,因此可以預測當光子經過的時候會觸發哪一個探測器。

系統的工作還依賴於光子的波動性,量子世界中是光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通過這種方法,研究者實際是利用了光子波動性的相位作為信息的載體,而不是直接在雙方間傳輸粒子以實現信息的傳遞。

實驗團隊解釋說,這套系統的基本思想來自全息技術。「上世紀四十年代, 全息成像這種新的成像技術被研發出來;它表明人們不僅可以利用光強,還可利用光的相位進行成像,」論文作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寫道。「人們會提出另一個問題,僅使用光的相位是否可以成像?答案是可以的。」

正如Chistopher packham在Phys.org上解釋的那樣:「在傳輸完所有比特之後,研究者就可以重現這張圖片——一幅黑白的中國結。邏輯0值定義黑色的像素,邏輯1定義白色像素。在實驗中,光的相位本身變成信息的載體,光強變得不再重要了。」

這不僅僅是量子通信的一個重大的進展,該課題組表示,這項技術還可以用來對一些脆弱的古舊文物進行成像,因為這些古舊文物特別怕光的直射,而此技術恰恰可以利用極其微弱的光實現成像。

目前,這些結果正等待外界的研究者的驗證,究竟能不能作為反事實量子通訊的一個實例。但不管怎麼樣,這都是一個對於量子世界是多麼奇特和未知的一個很好的驗證。

拓展閱讀:

量子芝諾(Zeno)效應

量子芝諾(Zeno)效應,又稱圖靈悖論。講的是如果一個系統被連續不斷地觀測,那麼它的狀態將是不變,不衰減的。其命名來自於古希臘的一個哲學家芝諾的一個悖論:一支在空中飛行的箭,其實是不動的。

因為在每一個瞬間,那麼這支箭在那一刻必定是不動的,所以一支飛行的箭,它等於千千萬萬個「不動」的組合,但整個過程看下來,箭又確實在動。

量子芝諾效應的物理解釋:考慮一個系統,經過一次測量後得到本次測量的本徵態A,測量過後,系統自由演化,可能會演化到另一本徵態B,因此在下一次測量到來之前,系統處於A和B的疊加態,且系統處於B態的概率是隨時間線性增加的。在大測量數目和短測量時間的限制下,系統將會被「凍結」到A態。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陳宇翱等和清華大學馬雄峰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在實驗中演示了圖像的反事實傳輸,相關成果以Direct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via quantum Zeno effect 為題,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PNAS
  • 無人機的量子糾纏分發首次實現,中國科學家再次創造量子通訊奇蹟
    量子理論雖然目前和宏觀宇宙的理論,沒有辦法結合起來,但是從基本的物理研究中來看,還是可以直接進行使用,現在我們很多的高端科研設備,都是在量子架構下形成,而且效率要遠遠高於任何一種已知的科學技術。量子技術未來的發展前景無可限量,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會全力以赴的研究量子科學。
  • 科學家完成神奇實驗 不傳輸粒子也能實現量子通信
    本報記者 吳長鋒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任何信息的傳輸都需要通過實物載體,如信件、電磁波等,即使是當前比較「火」的量子通信,也需要量子傳輸。然而,國際著名量子光學專家M. SuhailZubairy小組卻在4年前開了一個腦洞,提出一個與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直觀認識相悖的「反事實直接量子通信」方案,即不需要傳輸任何粒子,就可以將信息傳遞出去。聽上去,是不是很匪夷所思?
  • 中國驕傲|不受時空影響的即時通信技術在中國首次完成試驗!
    」反事實量子通信」,你聽過嗎?史上首次,中國科學家成功實現反事實量子通信,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引起西方學界轟動。以往的通信都必須通過微觀粒子來傳送,比如雷射或者電磁波,包括量子通信,中國已經實現通過光量子來進行加密通信的技術。
  • 中國科學家用量子芝諾效應成功實現反事實通信
    相比傳統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以超高的安全性成為未來通信發展的一大方向,此前經常被報導的量子通信均是基於糾纏原理,今天要介紹的是一種更古怪的形式——反事實通信:兩個接收者之間沒有任何粒子傳輸的量子通信,這種不發送粒子傳輸量子態的效應也被稱作量子芝諾效應。
  • 中國量子通信佔領制高點,已實現1120公裡通訊
    據人民日報消息,近期中國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已成功實現1000km級的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中國量子通信邁出了實際應用的重要,也是全球首個真正實現量子通訊遠距離實操的國家。目前,我國頂級的科學家團隊,就是利用「墨子號」作為量子糾纏源,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將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了一個數量級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公示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本報合肥8月18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是自1997年實現二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以來,科學家第一次在理論和實驗上把量子隱形傳態擴展到任意維度,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論文以編輯推薦的形式於8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高維度量子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劉乃樂等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塞林格小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體系的隱形傳態。這是自1997年實現二維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以來,科學家第一次在理論和實驗上把量子隱形傳態擴展到任意維度,為複雜量子系統的完整態傳輸以及發展高效量子網絡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 中國科大科學家所在團隊首次實現「天文學尺度」量子幹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陸朝陽等和浙江大學王大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arlan Scully、德國維爾茲堡大學Sven Hofling、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Jonathan Dowling
  • 中科大首次實現通訊波段碳化矽色心的室溫自旋操控!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碳化矽色心自旋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許金時、王俊峰等人與其合作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碳化矽中氮-空位(NV)色心的室溫相干操縱,並且實現了單個NV色心的可控制備和光探測磁共振譜的探測。
  • 量子計算機革命性突破!量子門疊加態首次實現
    奧地利物理學家成功在實驗室將兩個邏輯門疊加構建出全新量子計算機模型,能比標準量子計算機更高效地完成量子計算任務。新研究有望為全新量子計算建立理論基礎,並設計出計算速度更快的量子計算機。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光子遠距瞬間轉移!麻省學者:邁向量子化...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預測了量子通信的可能性。近兩年來,中國在量子應用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繼在實驗室外實現了世界首次量子傳輸後,如今中國科學家已經取得進一步突破,成功將一顆光子從地球瞬間轉移到距離地表500km外軌道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上,這也是目前全球最長距離的量子糾纏實驗!
  • 量子通訊原理到底是什麼詳細資料分析
    ,而與原版手機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電信以及國盾量子作為了這兩臺手機的屏保識別,所以說的這麼深奧,他跟咱們現在使用的量子通訊智慧型手機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一種是直接通信方案,常見的如「桌球協議「等,是採用量子通信手段直接傳送信息。這種方案也叫量子隱形傳態,是將甲地的某一粒子的未知量子態,瞬間轉移給乙地的另一個粒子。但量子隱形傳態目前處於實驗室階段,在實際的量子通信中尚未有成功實現的報導。   另一種應用最廣、發展勢頭正猛的是間接通信方案,也稱為量子密鑰分發方案。
  • 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十年實現有量子通訊保障的網際網路
    2016年8月16日下午1時40分,我國發射了世界上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同時,我國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絡也正在建設。你可能也關心我國量子通信和量子技術的發展,2016年11月17日,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大數據論壇上,「墨子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院士分享了相關進展。
  • 人類首次直接「看到」量子自旋效應
    科技日報北京7月23日電(記者劉霞)據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直接「看到」拓撲絕緣體和金屬中電子的量子自旋現象,為未來研發先進的量子計算組件以及設備鋪平了道路,距離實現量子計算又近了一步。
  • 人類首次實現量子通信,中國的「墨子號」牛在哪?
    如果說量子被提起的頻次,那麼大家最常聽到的大概就是「遇事不決,量子力學」了。量子是物理世界中的「幽靈」,不說就科學家來看它是一個難題,我們普通人看到「量子」「量子力學」等詞彙更是兩眼一抹黑了。幽靈「量子」究竟詭異在哪裡呢?
  • 「人體」的瞬間轉移將實現?中國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的隱形傳態!
    就在前兩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以及其他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高維度量子的隱形傳態。,而在未來我國將會:引領全球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的科學,並且一直走在最前端。,現在還不能實現,畢竟現在只是成功邁出了第1步,但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的確可以實現,到那個時候我們不再需要飛機、火車,只需要利用量子傳輸就能很快到大世界各個地方,是不是想想就很興奮呢?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人類首次實現單原子量子信息存儲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的科學家格哈德·瑞普領導的科研小組近日首次成功地實現了用單原子存儲量子信息——將單個光子的量子狀態寫入一個銣原子中,經過180微秒後將其讀出。這項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學家設計出功能強大的量子計算機,並讓其遠距離聯網構建「量子網絡」。
  • 中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IT之家3月20日消息 據央視新聞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近日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