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光子遠距瞬間轉移!麻省學者:邁向量子化...

2021-01-13 環球科學大觀

上世紀90年代,科學家們預測了量子通信的可能性。近兩年來,中國在量子應用上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繼在實驗室外實現了世界首次量子傳輸後,如今中國科學家已經取得進一步突破,成功將一顆光子從地球瞬間轉移到距離地表500km外軌道的全球首顆量子衛星上,這也是目前全球最長距離的量子糾纏實驗!

這次實驗正是在我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上進行的。墨子號其實是一種高靈敏度的光電接收器,能夠檢測並接收來自地面基站發射的單個量子態光子。科學家可以利用它測試包括糾纏、加密與傳輸在內的量子通訊功能的技術構建模塊。

雖然糾纏在理論上沒有最大的傳輸距離,但它卻非常之「脆弱」。由於在光纖或地面真空管道中的光子損失,此前實驗距離一直被限制在100km內。而我國科學家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在地面創造性地建設出一對每秒約4000次糾纏的光子對。然後將其中一顆光子發射進入衛星,通過對比地面與衛星所接收到的光子確認了糾纏的發生

此次實現的光子瞬間轉移不僅將第一個地面上的物體傳送到空間軌道,更創造性的接通了太空至地面的量子網絡,打破了此前國際上的最長傳輸距離之記錄,將未知量子態從地球上的一個光子轉移到另一個遠在在太空的光子上。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家表示,長距離量子傳輸是中國創建大規模量子網際網路的關鍵要素,也是重中之重!就像有了快遞網絡,卻沒有火車飛機用以運輸是萬萬不可的。通過量子力學構建的量子計算機的性能甚至遠超目前最好的超級計算機。

量子通信的最基本原理即為量子糾纏,兩個粒子無論距離遠近,可以瞬間彼此相互影響。因為信息不能以光速行進傳播,這看起來似乎違背了狹義相對論的概念,但如果粒子彼此糾纏,二者的量子態就是共享的,此時將它們視為單一實體將沒有任何意義(至少在量子力學中是這樣)。

儘管困難重重、限制頗多,但在中國科學家雄心勃勃的不懈努力下,這項最新實驗為更進一步的量子傳輸研究鋪平了道路、為穩定和超長距離量子傳輸建立了第一條「軌道」,這將是人類邁向全球性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裡程碑!

相關焦點

  • 「瞬間轉移」實驗成功 未來或可能實現科幻片畫面
    「瞬間轉移」實驗成功,人類未來或許有可能實現科幻片畫面。在60年代科幻電視劇《星空奇遇記》(Star Trek)中,太空人可以靠船上的傳送器,自由來往於星球與太空船之間。2002年,以澳洲華裔科學家藍屏開為首的研究隊伍,成功將一組帶有訊息的雷射由一處地方瞬間遙距傳送至另一處,向實現科幻電影中「瞬間轉移」的構想推進了一大步。據《星島日報》報導,澳洲國立大學的科研小組宣布,他們成功利用「量子糾纏」的效應,將在一個光學設備一端的雷射束,瞬間在一公尺外複製出另一個同樣的光束,這個瞬間轉移的結果穩定而可靠。
  • 「瞬間轉移」實驗成功 未來或可能實現科幻片畫面
    「瞬間轉移」實驗成功,人類未來或許有可能實現科幻片畫面。2002年,以澳洲華裔科學家藍屏開為首的研究隊伍,成功將一組帶有訊息的雷射由一處地方瞬間遙距傳送至另一處,向實現科幻電影中「瞬間轉移」的構想推進了一大步。
  • 星地量子隱形傳態成功 「瞬間轉移」不遠了?
    8月10日凌晨,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單位宣布,「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是否意味著距「瞬間轉移」實現已經不遠了?華商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的湯衛東博士。湯衛東博士從事量子信息理論研究,2006年到2013年曾在潘建偉院士的研究團隊學習、工作多年。  量子糾纏的關聯速度可超過光速  華商報:什麼是量子,量子有哪些神奇的的特性?
  • 中國科大科學家所在團隊首次實現「天文學尺度」量子幹涉
    該研究工作把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幹涉實驗擴展到相距1.5 億公裡的兩個獨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學尺度上檢驗了量子統計原理的普適性,並給出了熱光場量子化的直接實驗證據。這一研究成果近日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瞬間傳輸!中國科學家實現地星間量子隱形傳態
    提到「瞬間傳輸」,不少人腦子裡會浮現起《星際迷航》。雖然我們目前離瞬間傳輸人類還很遙遠,但中國科學家已經藉助量子科學衛星「墨子號」,實現了地星之間量子態的「瞬間傳輸」。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任繼剛副研究員向澎湃新聞強調,量子隱形傳態是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物質的未知量子態精確傳送到遙遠地點,而不用傳送物質本身,遠距離量子隱形傳態是未來實現大尺度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網絡的基本單元。量子糾纏態:超越光速的傳輸?
  • 首次!科學家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信息 「瞬間」傳輸
    布裡斯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的一款晶片,能在電路中生成光粒子,利用量子糾纏現象實現遠距離瞬間通信。量子晶片渲染圖英國和丹麥科學家稱,他們首次實現了信息在兩個計算機晶片之間的「瞬間傳輸」,此舉可能催生更安全的「量子網絡」。
  • 【中國科學報】容忍光子損失玻色採樣實驗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該研究成果為通過玻色採樣實現量子霸權開闢了一條高效的途徑,並於近日以「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瞬間傳輸更近一步?科學家實現100公裡光子瞬移
    科學家們近日在量子通訊的奇異領域內實現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將一束光在光纖中「瞬間傳送」了大約100公裡的距離北京時間9月25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科學家們近日在量子通訊的奇異領域內實現了一項新的世界紀錄。
  • 一百多年後,中國科學家可以實現人體的瞬間移動,這個你信嗎
    二十世紀後半頁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初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概念中,此後發展成新的流派--哥本哈根學派。,如今的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國科學家潘建偉的量子通信領域是全球權威專家,也是中國量子科學的帶頭人。
  • 「人體」的瞬間轉移將實現?中國成功實現高維度量子的隱形傳態!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瞬間轉移也將實現了?是的,你沒有看錯,瞬間轉移,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就在前兩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以及其他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高維度量子的隱形傳態。這個消息傳出之後,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關注,甚至也有許多權威的媒體爭先恐後的對這一件事情進行了報導。那麼高緯度量子隱形傳態究竟是什麼呢?它與瞬間轉移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 丹麥科學家稱可將物體轉化為量子實現瞬間移動
    瞬間移動也許將不再是夢  丹麥科學家首次通過將物質轉化量子信息,以光子為媒介實現遠距離傳遞  將人化為光束,瞬間傳送到遙遠的另一個地點,這樣的場景目前還只能在《星際迷航》等科幻電影中看到。不過,丹麥的物理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物體轉化為量子信息,然後用光子進行傳遞,使物體在不通過外界接觸下,實現了遠距傳送。  「遠距傳送」是指,通過將物體分解成量子,再利用量子遠距效應,把原型量子的性質傳送出去,瞬間到達目的地後,再把這些量子合成物體。即「用非物質接觸聯接的手段實現物理的傳遞」。
  • 容忍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首次實現
    記者6月12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
  • 中科大首次實現天文尺度的量子幹涉
    9月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院士團隊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察到量子點單光子和太陽光之間的雙光子幹涉、量子糾纏以及非定域性。該研究工作把獨立光子之間的量子幹涉實驗擴展到相距1.5億公裡的兩個獨立光源,首次在天文學尺度上檢驗了量子統計原理的普適性。成果近日以「編輯推薦」形式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瞬間轉移技術,俄羅斯說20年內就能實現~
    自從科幻迷們看見柯克船長和史波克從企業號的甲板上消失、然後在一顆行星上重新出現以來,瞬間轉移技術就一直是科幻迷們的夢想
  • 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原標題:我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 通訊員楊保國)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Nature 重磅:潘建偉團隊實現數十公裡遠程量子儲存器糾纏
    北京時間 2 月 13 日凌晨,最新一期 Nature 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的最新重磅成果:兩個量子存儲器通過光纖跨越數十公裡實現遠程糾纏。研究結果表明,與糾纏光子相比,多節點之間的原子–光子糾纏可能更適合量子糾纏的遠距離傳輸。本項研究演示了兩個相距 50 公裡的量子存儲器的糾纏,這一距離足以連接兩座城市,並比之前報導的距離要遠得多,或為實現多節點、遠距離糾纏鋪平了道路,有助於量子網際網路的開發。
  • 矽光子晶片首次實現晶片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和多光子糾纏
    儘管如此,信息原則上可以通過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物理學家最新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了在矽晶片中實現這一目標的新方法。該研究結果是邁向未來量子通訊的重要基礎步驟。
  • 【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大首次實現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的量子存儲,進一步證明了基於高維量子中繼器實現遠距離大信息量量子信息傳輸的可行性。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 物體「瞬間轉移」有望夢想成真
    拆分光子實現隱形傳輸  據該項目聯合小組研究成員彭承志教授介紹,在一般狀態下,一個個獨立的光子各自攜帶信息,通過發送和接收裝置進行信息傳遞。但是在量子狀態下,兩個糾纏的光子互為一組,互相關聯,並且可以在一個地方神秘消失,不需要任何載體的攜帶,又在另一個地方瞬間神秘出現。
  • 唯一可以實現「瞬間轉移」的理論!
    小時候,我們都看過《西遊記》,對電視劇裡面 孫悟空的瞬間移動感到奇妙,孫悟空除了會瞬間移動,還能拔一根猴毛變出其他猴子,其實孫悟空的這些技能在現在看來,無不和量子理論有關!什麼是量子疊加原理?先來說說我們所處的宏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