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驕傲|不受時空影響的即時通信技術在中國首次完成試驗!

2021-01-09 漣漪湖面泛輕舟

」反事實量子通信」,你聽過嗎?史上首次,中國科學家成功實現反事實量子通信,研究報告發表在最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引起西方學界轟動。

以往的通信都必須通過微觀粒子來傳送,比如雷射或者電磁波,包括量子通信,中國已經實現通過光量子來進行加密通信的技術。然而中國科學家還完成了一種更古怪的形式——反事實通信,類似於心靈感應:

兩個接收機之間沒有任何粒子傳輸的量子通信,這種不發送粒子傳輸量子態的效應也被稱作量子芝諾效應。通俗地說,古代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裡的場景將變成現實,心靈感應,意念傳輸,瞬間轉移到外星球可能真的要實現了。

果然是逆天的技術,網友開玩笑說,中國是不是抓到活的外星人啦,這科技太驚天動地啦。

實驗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成功實現,在不發送任何物理粒子的情況下將一幅黑白位圖從一個地點傳送到另一個地點,這在世界通信史上尚屬首次。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大上海研究所以及清華大學的中國科學家合作設計和實驗,用嵌套式的量子芝諾效應成功實現反事實通信。諾效應創造了一個具有高可能性的事實上凍結的系統。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什麼叫「量子芝諾效應」,當你注視一個原子,它就會停下來!

量子理論預言當你觀察一個原子時,你的目光可以讓這個原子停止運動。這聽起來非常荒謬,但最近這個奇怪的理論被康奈爾大學的實驗物理學家證實。

康奈爾大學超冷實驗室把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裝載在光晶格中,開始時,由於「隧道」效應,這些原子可以從一個格子跳到另一個格子,隨意運動。但是如果你持續觀察,這種跳動就會停止下來。

這跳來跳去的原子,仿佛能明白你在看它,如果你一直盯著它看,它就也停下來,不動了。這種現象被稱為「量子芝諾效應」,是為紀念希臘哲學家芝諾(490-430 BC)而命名的。

說這個芝諾效應需要從古希臘的一個哲學家芝諾說起。他有一個悖論是說:

一支在空中飛行的箭,其實是不動的。為什麼呢?因為在每一個瞬間,我們拍一張照片,那麼這支箭在那一刻必定是不動的,所以一支飛行的箭,它等於千千萬萬個「不動」的組合。

也許現代人會說芝諾是在講歪理,但已經有相當多的實驗證實,當觀測頻繁到一定程度時,量子體系的確表現出芝諾效應。

如果一個系統被連續不斷地觀測,那麼它將是不變,不衰減的。另外,還有一個量子反芝諾效應:如果觀察的間隔大於特定時間(稱作芝諾時間),那麼該系統將衰減的更快。目前,主要的應用領域是量子計算。

在講解芝諾悖論的時候,常常以一個被盯著看的水壺總也不開,表明上說起來像一個心理現象,實際確實許多物理規律,特別是量子物理,都似乎能在社會中找到對應現象。

再比如戀愛的問題,這裡芝諾時間是關鍵,就是兩個人越吸引越般配,愛的衰減時間(芝諾時間)越長。這意味著,如果兩人互相吸引、合適程度高,那麼比較長一段時間顯示一下愛意就夠了;如果不是,那麼需要時時示愛才能維持,而且間隔超過愛的衰減時間,那就起反作用了,對方會越發討厭你。

「反事實量子通信」重大應用,影響到人類未來。「反事實量子通信」重大應用,深海潛艇通信和外太空探索的飛船都可以及時通訊了,不受時空影響。

我們知道,與太空飛船通信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外空飛船,因為電磁波也是量子化的,每小時也就30萬公裡左右,而且電磁波還受星球引力影響會發生變形,所以要與外空飛船通信是相當困難的。嫦娥飛船在月球與地面通信,大約有兩分鐘左右的延遲,這就非常明顯了。

深海潛艇目前是長波通信,設備巨大,非常耗電,發射臺周圍強大的電磁輻射可以烤死一隻兔子,關鍵是每分鐘只能傳輸幾個字節,無法進行大容量寬帶通信,因為長波也是靠粒子傳輸通信,所以非常受大氣層和海水深度影響。

如果反事實量子通信」應用到中國095/096核潛艇上,那分分鐘可以高速寬帶上網,船員可雙輕鬆地看電影看電視劇和在線電視,與基地保持可視化即時通信,那意義太重大啦。

至於未來幾年中國準備登陸火星,就不再會有十幾分鐘的通信延遲了,可以實時看到火星一切,隨時處理各種突發情況。不僅如此,將來量子研究下去,加上科技進步,古代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裡所謂「瞬間移動」的場景是可能的。

這其中的奧秘,只有量子技術能實現,普通人覺得玄幻了,看來古代小說真沒有騙人啊。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星地雷射通信試驗:鋪就漫漫天光路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 題:中國首次星地雷射通信試驗:鋪就漫漫天光路  作者 郝哲 邱學雷  衛星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茫茫太空之中,一顆顆衛星如同閃亮的眼睛,它們在圍繞地球不停的穿梭,不斷監測、獲取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海量信息。
  • 首次載人試驗完成!超級高鐵還是紙上談兵嗎?
    11月8日,英國維珍公司的超級高鐵項目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附近的沙漠中完成了首次載人試驗。在這次測試使用的500米長管道中,高鐵車廂在管道強磁力的作用下,僅用15秒就到達了終點,最高時速達172公裡。而在更長的管道中,超級高鐵的理論時速可達1000公裡。
  • 中國航天2020年開門紅!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
    1月7日23時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新華社西昌1月7日電(李國利、趙金龍)1月7日23時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表明,中國航天在2020年的首次發射任務實現開門紅。
  • 從中國北鬥到時空道宇,一個青春的距離
    在單機層面,團隊成員參與了全球短報文通信載荷建設,從體制論證、空中接口設計、關鍵技術攻關,到承擔短報文通信載荷的設計與研製,將北鬥短報文這項特色服務帶到了全球。2015年3月30日,當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看著與自己朝夕相處的第一顆北鬥衛星發射時,激動的心情真是溢於言表,那種發自內心的驕傲來自於國家的強大。現在北鬥三號建設完成,自己也加入到了北鬥應用的建設工作,後續時空道宇將把北鬥高精度應用推廣到公司未來出行戰略,真正將北鬥融入到大眾生活中來。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圓滿發射成功 首次完成星箭通信空空鏈路對接試驗
    據@中國之聲 8月31日消息,北京時間8月31日早上7點41分,由我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將「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與「瀟湘一號07衛星」分別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 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及其對試驗技術的影響
    【試驗工程師·公益學習營】第八期第5講【試驗工程師·公益學習營】總第40講,於2020年10月16日如期舉行,本期講師是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生導師杜承烈教授,主要學術兼職包括中國計算機自動測量與控制技術協會理事,中國計算機學會「軟體工程」專委會委員、「系統軟體」專委會委員,航天系統仿真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 中國量子通信技術到底處於世界什麼水平?
    GG公司在2019年10月24日,用了53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做了一個特殊的非通用計算任務,對一個量子隨機數生成器的輸出進行採樣,只花了200s就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一萬年才能完成的任務。因此,谷歌完成的這個突破讓人類向「量子霸權」再次前進一大步。雖然如此,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具領先優勢,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基礎科研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 「闢謠」中國6G試驗衛星成功發射
    ,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 但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通信的開創者、中國移動通信的著名專家 李少謙教授在接受採訪時做出闢謠,稱這顆衛星為「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完全錯誤的說法,這次實驗與
  • 中國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衛星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根據規劃,試驗太空飛行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自1999年11月20日首次發射,今天是其第14次執行發射任務,在此前13次任務中,成功率達100%。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雷射通訊技術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獲得了巨大的資金投入,相關技術研究和在軌試驗在不斷的發展中,以歐洲尤為突出。2006年12月,歐洲空間局(ESA)「阿特米斯」衛星(先進中繼與技術任務衛星),與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的一架「神秘」20飛機成功建立雷射通信鏈路的試驗。「神秘」20飛機在9970米高度利用雷射通信裝置與超過4萬公裡外的「阿特米斯」衛星之間成功建立了6條雙向雷射通信鏈路。
  • 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13號投入使用 更名為「中星十六號」
    據《科技日報》1月24日報導,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範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範,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帶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依迅半月說|中國再領跑!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作為目前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科技第一展」,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依迅公司作為「北鬥+」智能時空位置服務提供商受邀參展。依迅公司運用「5G+北鬥+AI人工智慧」技術賦能,圍繞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精準授時、組合定位、通導一體、智能網聯、智慧物聯、健康防疫等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及應用成果和解決方案,實現城市時空資源一盤棋,打造數據關聯融合一張網,形成城市運營監管「數據大腦」,構建全時空、全場景、全流程的精準時空服務體系,賦能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
  • 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實踐十三號中首次使用了電推進技術,執行衛星在軌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務,衛星在軌壽命15年。實施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說:「作為南北位置保持,整星要帶3噸多化學推進劑,就是一顆星60%都是化學燃料,用了電推進後,我們實際上只帶100公斤的氙氣就可以完成15年的位置保持,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據透露,這一先進推進技術的研製也用了15年。
  • 中國的北鬥,世界的驕傲
    2020年6月23日,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階段收官星發射圓滿成功。20年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發射了59顆北鬥衛星(4顆北鬥試驗導航衛星、55顆北鬥導航衛星),在太空布局中國導航星座。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如今,長徵6號運載火箭先後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4次發射,100%的成功率驗證了長徵6號火箭的安全可靠,剛剛也迎來了它的首次託起世界星的光榮任務。10顆阿根廷衛星在長徵6號的託舉中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是該型火箭成功將多星適配、多星分離技術應用到國外載荷,順利完成了該型火箭的世界首秀。
  • 2020年中國航天開門紅!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
    2020年1月 7 日 23 時 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迎來開門紅。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主要用於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數據傳輸等業務,並開展高通量技術試驗驗證。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和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此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24次航天飛行。
  • 全球首顆6G衛星發射成功,下一代通信技術,中國再次領跑世界
    全球首顆6G驗證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發射成功,中國通信行業再次完成太赫茲通信領域突破,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標誌著我國航天領域探索太赫茲空間通信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
  • 驕傲!中國亞太-6D通訊衛星發射成功,將為國產通信提供支持
    驕傲!中國亞太-6D通訊衛星發射成功,將為國產通信提供支持雖然在2020年我國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各個行業復工比較晚而且復工之後的工作進展也比較困難,但是我們畢竟是一個不屈不撓的國家在每一個人的努力之下,我國在很多領域還是迎來了很多好消息的。
  • 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郭超凱)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 翼龍-10完成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探測試驗任務
    央視新聞聯播播發消息: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成功。8月2日,中國氣象局聯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海南省氣象局等12家單位,利用航空工業自主研製的翼龍-10無人機進行了我國首次高空大型無人機颱風綜合觀測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