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13號投入使用 更名為「中星十六號」

2021-01-13 觀察者網

據《科技日報》1月24日報導,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範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範,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帶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投入使用後,它將被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

於2017年4月12日發射的實踐十三號,創造了我國及世界通信衛星多個「首次」。

實踐十三號衛星

該衛星總設計師李峰介紹,實踐十三號首次在我國通信衛星上應用Ka頻段寬帶技術,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了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首次在國際上開展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雷射通信試驗,速率最高達到5Gbps,使我國成為國際上首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首次在我國高軌長壽命通信衛星上工程化應用地球敏感器、Ka頻段寬帶接收機等國產化產品,實現了衛星關鍵核心單機的自主可控;首次在我國衛星上配置電推進分系統來完成全壽命期的軌道位置定點工作。

實踐十三號能讓用戶快速接入網絡,並能實現偏遠地區的移動通信基站接入及其他行業應用。在軌測試期間,衛星運營部門——中國衛通集團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等15個教學點,開展了「利用高通量寬帶衛星實現學校(教學點)網絡全覆蓋試點項目」,有效解決了上述學校因位置偏僻、受地理條件限制無法寬帶上網的問題。

在軌測試期間,實踐十三號完成了11個試驗項目。其中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雷射雙向通信試驗的圓滿成功,開創了國際衛星雷射通信發展的新局面,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為後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衛星雷射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傳輸距離遠、保密性好等優點,是建設空間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高軌星地雷射通信技術是當前各國競相開發的熱點。

這次試驗由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馬晶、譚立英帶領團隊負責,攻克了多項國際難題。

馬晶介紹,該試驗在距地球近4萬公裡的衛星與地面站之間,攻克了光束「針尖對麥芒」般的高精度捕獲難題,有效克服了衛星運動、平臺抖動、複雜空間環境等因素影響,成功實現光束信號的快速鎖定和穩定跟蹤,平均捕獲時間2.5秒,1小時跟蹤穩定度達到100%。

2017年4月12日,實踐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投入使用 有什麼影響?
    近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實踐十三號」衛星投入使用後,將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實踐十三號」創造了我國及世界通信衛星多個首次:「實踐十三號」衛星首次在我國通信衛星上應用了Ka頻段寬帶技術,其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了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標誌著我國衛星通信進入了高通量時代;同時,「實踐十三號」衛星首次在國際上開展了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雷射通信試驗,速率最高達5Gbps,奠定了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此外,「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首顆電推進衛星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實踐十三號衛星,達到了什麼水準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殷豈】本周三,我國航天工作者們又把一顆衛星順利的送上了天,那就是實踐十三號通信衛星。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中星16號。實踐十三號是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首次應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在完成試驗驗證以後,衛星將納入「中星」系列,命名為「中星16號」。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工局組織實施。
  • 說說大家都在關注的中星18號
    希望儘快排除故障並投入使用。18號衛星:中星18號是我國新一代「高通量」同步衛星,也是首顆使用「東方紅四號增強型」(DFH-4E)平臺的通信衛星, 衛星入軌後,將定點在東經115.5°地球同步軌道上。中星18號支持14個Ka頻段波束、30個Ku頻段和2個Ka BSS轉發器。轉發器可以提供總計10Gb的通信容量,單個波束最大的下行帶寬將達到500兆(終端下載速度達100兆)。與中星16號配合後,可全面覆蓋中國所有的陸地區域和部分東南亞地區,總帶寬將達到30G,這兩顆衛星的容量已經超越了我國自1970年以來發射的所有衛星的容量總和!
  • 我國成功發射「中星10號」通信衛星
    新華網四川西昌6月21日電 (記者鄭曉奕、李清華)6月21日零時1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10號」衛星送入太空。「中星10號」將接替「中星5B」為我國及亞太地區用戶提供通信和廣播電視等業務。
  •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2019年8月19西昌發射中星18號衛星工作異常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2019年8月19日晚20時0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18號衛星發射升空,星箭分離正常。但衛星工作異常,正在開展故障排查。中星18號衛星是一顆高通量衛星,具有30個Ku頻段、9個Ka頻段、2個KaBSS頻段,定點於東經115.5°E(與中星6B衛星同一軌道),未來,中星18號衛星將與同屬中國衛通運營的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中星16號一起,實現Ka頻段全國覆蓋,有效推動中國國內基於衛星通信的網際網路應用,為全國廣大地區提供寬帶網絡接入能力。
  • 我國中星10號衛星成功發射
    中廣網北京6月21日消息(記者李文蕊)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今天凌晨零點十三分,長徵三號乙增強型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將中星10號衛星送入太空。中星10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研製,是中星5B的接替星,專門設計為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商用通信衛星。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卓超:中星10號能夠滿足我們國家和亞太地區的廣播電視、數據的傳輸、數字的寬帶多媒體的業務應用需求。  與中星5B相比,中星10號將提供更加穩定、高效的衛星信號,它也是中國衛通運營管理的第10顆衛星。
  • 移動通信有望獲得新突破,我國今年將送6顆通信衛星入太空
    我國今年將發射6顆通信衛星,躋身國際一流通信衛星的「俱樂部」。 我國將於今年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以提高移動基站的覆蓋能力。
  • Ka 頻段網際網路飛機背後,是高軌衛星的革命性...
    這架飛機備受關注,不僅在於其成功實現了首航,還在於——作為我國第一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基於國內首顆高軌道高通量通信衛星「中星 16 號」,實現了我國民航史上第一次空中直播。而一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的核心自然是衛星,因此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QW9771 航班的核心——中星 16 號。中星 16 號衛星,又稱實踐十三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研製。據悉,中星 16 號衛星既是中國首顆高軌道高通量通信衛星,也是國內首顆(目前是唯一一顆)Ka 頻段高通量衛星。
  • 中美「中星八號」衛星合作計劃擱淺 美解釋原委
    美國蘿拉衛星公司北京辦事處一位負責人向早報記者介紹說,關於蘿拉衛星的問題,中國外交部已經做出多次解釋,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華時也提到過相關問題。1998年,中方的確向蘿拉公司定購過這顆名為「中星8號」的衛星,但由於美方一直沒有發放出口許可證,這項衛星合同一直沒有履行。而中方的發射商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和蘿拉公司一直在對此問題進行協商。
  • 中星九號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成功 將為北京奧運會服務
    北京時間6月9日晚8時15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九號」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送入太空記者 齊彬攝   北京時間六月九日晚八時十五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九號」廣播電視直播衛星送入太空。這是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位於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航天發射。
  • 釋新聞|實踐十八號:中國最大衛星,下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先鋒
    釋新聞|實踐十八號:中國最大衛星,下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先鋒
  • 中國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成功首航 低軌衛星成通信新寵兒
    ,中國衛通開盤半小時後封板,華力創通一度漲停,截至上午收盤,航天發展、天銀機電、中國衛星、振芯科技等漲幅均超5%。消息面上,7日,青島航空QW9771航班完成我國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首航。該航班適配的高速互聯繫統基於國內唯一一顆Ka頻段高通量衛星——中星16號。飛機在萬米空中可以實現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聯網,為乘客帶來與在地面一樣的上網體驗。
  • SpaceX批量生產的通信衛星太「可怕」?
    最後,此次的60顆衛星沒能被送入軌道,這是該公司第13次發射「星鏈」衛星。該項目計劃在2019年至2024年在太空搭建一個由1.2萬顆衛星組成的「星鏈」網絡,目標是打造一個覆蓋全球(包括極地地區和所有難以涉足的高原冰川等),並且成本比較低的寬帶網際網路通信系統。從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該公司已成功發射12批合計約720顆衛星入軌。2020年起,「星鏈計劃」的發射任務更加頻繁,平均每隔兩到三周就會進行一次,每次發射60顆衛星。
  • 高通量衛星技術助力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發射
    2020年7月9日20點11分,我國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輸出功率最大、設計程度最複雜的民商用通信衛星亞太6D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是我國首個Ku頻段「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它的成功發射表明了我國高通量通信衛星研製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這三個系統建設過程如下:(1)建設北鬥一號系統:1994 年,啟動北鬥一號系統工程建設;2000 年,發 射 2 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系統並投入使用,採用有源定位體制,為中國用 戶提供定位、授時、廣域差分和短報文通信服務;2003 年,發射第 3 顆地球靜 止軌道衛星,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
  • 高分七號衛星投入使用 高分七號衛星主要用於哪些方面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該星的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將進一步滿足用戶在基礎測繪、全球地理信息保障、城鄉建設監測評價、農業調查統計等方面的數據需求。
  • 中星18衛星搶救失敗,15.1億人民幣打水漂?這次由外國人買單
    中星18是一顆ka波段高通量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是我國天基網際網路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廣泛應用於機載、船載、車載平臺的網際網路接入服務。計劃投入運營後與中星16聯網可實現國內全境覆蓋,同時可服務東亞、南亞等地區,未來也可與我國正在建設的低軌網際網路星座聯網運行,從而構建完整的天基網際網路接入服務體系。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中國造星人—新聞—科學網
    在錢學森、孫家棟、戚發軔、範本堯等老一輩航天專家的帶領下,1970年4月24日,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此後,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中容量通信衛星的發射成功,拉開了我國通信衛星產業化發展的序幕。
  • 首顆民用亞米級!高分七號衛星已正式投入使用
    【首顆民用亞米級!高分七號衛星已正式投入使用】國家航天局消息,8月20日,我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高分七號衛星正式投入使用。作為我國首顆民用亞米級光學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投入使用標誌著高分專項打造的高空間解析度、高時間解析度、高精度觀測的天基對地觀測能力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