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2020-11-23 OFweek維科網

實踐十三號中首次使用了電推進技術,執行衛星在軌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務,衛星在軌壽命15年。實施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說:「作為南北位置保持,整星要帶3噸多化學推進劑,就是一顆星60%都是化學燃料,用了電推進後,我們實際上只帶100公斤的氙氣就可以完成15年的位置保持,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據透露,這一先進推進技術的研製也用了15年。

我國的通信衛星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

遵循獨立自主研製、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科研與實踐結合的原則,已發展了四代通信衛星,走過了一條從探索到實踐、從試驗到實用、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道路。目前,我國已形成固定通信廣播、移動通信、數據中繼等衛星通信技術服務體系,在軌民(商)通信衛星16顆,轉發器總數量達273個,構建了北京、香港、喀什三地互聯互通、互為備份的衛星測控和業務監測網絡,建成了連接南亞、非洲、歐洲和美洲的衛星電信港,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衛星通信服務能力。在國內,衛星通信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國直播衛星開通用戶超過7000萬戶。在國際上,衛星通信業務拓展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影響力大幅提升。

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工局組織實施。衛星、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地面測控系統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負責,運控和試驗應用系統由中國衛通集團有限公司負責。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46次發射。

12日晚,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標誌著我國通信衛星事業邁向高通量時代。

作為國內迄今通信容量最大的衛星,實踐十三號衛星有哪些新技術、新本領?它如何滿足人們對寬帶通信無時不在的需求?《解放軍報》記者日前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訪,獲得有關專家權威解答。

通信「寬帶」星:傳送能力增十倍 助力「動中通」

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它的通信容量比之前我國研製的所有通信衛星加起來還要多。

通信容量,是衡量信息傳送能力的概念。通信衛星的通量越大,信息傳送能力就越強。專家說,過去國內一個衛星大約有2Gbps的通量,主要服務於廣播、銀行、石油系統等骨幹通信,而實踐十三號衛星採用Ka頻段多波束寬帶通信系統,總容量達20Gbps,傳送能力有了數量級的提升。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總師劉方說,實踐十三號衛星能夠覆蓋我國除西北、東北的大部分陸地和近海百公裡以上海域,它的一項重要業務是提供高速「動中通」服務。

「動中通」是指車輛、輪船、飛機等移動載體在運動過程中的衛星通信保障。目前,在飛機、高鐵列車、遊輪等高速交通工具上,乘客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還得不到很好地滿足。

「通過多波束無縫切換配合機載、車載或船載終端的自動跟蹤捕獲功能,實踐十三號衛星能從技術上為航空、航運、鐵路等各類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聯通世界,改善上網體驗。」劉方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運控和試驗應用系統總師、總指揮唐左向說,實踐十三號衛星通信容量大,可傳送高清視頻,而且終端小,便於攜帶使用,可隨時與衛星建立語音、數據和視頻的傳輸,能為戶外遊客、受災民眾提供應急通信服務,把途中或災區的情況第一時間傳遞出去。

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我國已研製發射的通信衛星容量總和。

用電「減肥」:讓衛星輕裝上陣更「長壽」

與使用化學燃料作推進劑不同,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使用電推進的衛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實踐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告訴記者,電推進比常規的化學推進效能提升了10倍,它能延長衛星壽命,大大減輕發射重量,是提升衛星性能的重要手段,目前正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衛星推進系統的主流。

「一顆衛星60%的重量都是化學推進劑,重達5噸的採用常規化學推進的衛星,若改成電推進,重量可減掉2.5噸。」 周志成說,實踐十三號衛星只需100多千克的氙氣,就能保證衛星15年在軌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務。

實踐十三號衛星的電推進系統採用的是氙離子推力器,是對衛星太陽帆板轉化來的電能做高電壓處理,用上千伏的電壓將氙氣在真空中電離,加速升級噴射出來從而獲得調整衛星軌道的推力。

原理簡單,實踐起來很難。據專家介紹,不論是俄羅斯、歐洲的霍爾電推進技術,還是美國的離子電推進技術,在最初應用於衛星時都曾遭遇挫折。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我國科學家在地面做了151項大型試驗,12000小時的模擬實驗,歷經15年艱難探索,終於在實踐十三號衛星上應用電推進技術。

多項「首創」:開啟中國通信衛星新時代

不論從技術還是應用上看,實踐十三號衛星都創下國內高軌衛星領域多個「首次」:首次在我國高軌衛星上搭載雷射通信系統;首次在我國高軌長壽命通信衛星上百分之百工程化應用國產化產品;首次在我國衛星上將技術試驗和示範應用相結合,既滿足新技術在軌試驗的目的,又滿足載荷示範應用的要求,提高工程綜合效益。

同時,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東方紅三號B平臺的首發星。這一平臺是我國研製的最新一代中等容量通信衛星平臺,將促進國內衛星平臺能力的大幅提升。

「儘管和國外80Gbps、100Gbps的通信衛星相比,實踐十三號衛星的通信容量並不算多。」周志成說,但這是一顆試驗星,由於同時承擔了其他試驗任務,只把通信容量做到20Gbps。技術一旦突破了,後續研製100Gbps,甚至更大容量的通信衛星都指日可待。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表示,實踐十三號衛星開啟了我國衛星通信的高通量時代,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自主通信衛星的的寬帶應用,填補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將對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科研團隊。

相關焦點

  • 實踐二十號衛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飛成功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12月27日發射的長徵五號火箭攜帶的東方紅五號技術試驗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已經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這也意味著繼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之後,全球最重的通信衛星也成功了。
  • 自適應光學技術助力地球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
    通信團隊成功將自適應光學技術應用於地球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自適應光學技術解決了星地相干光通信大氣湍流的困擾,有效保障了星地相干光通信的可靠性,為實現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雷射通信系統是以雷射為信號載體,通過對雷射的調製解調來進行信息傳輸,具有高速、大容量和安全保密的特性,是解決未來大容量數據傳輸的最優途徑之一。長期以來,星地鏈路存在的大氣湍流效應造成信號光束波前畸變、光斑彌散、抖動,影響地面信號光能量接收,特別是使相干雷射通信的單模光纖接收尤為困難。
  • 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 星上載荷陸續開通
    ,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搭載的實踐二十號衛星1月5日上午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星上載荷陸續開通。這標誌著我國目前重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通信衛星具備了正式提供服務的能力。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的多項研發任務。實踐二十號衛星採用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進行研製,載荷承載能力是東方紅四號平臺的2.5倍以上,起飛重量增加至8噸以上,將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服務。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的雷射通信終端、寬帶柔性轉發器、三重疊天線和Q/V載荷等多項產品研發任務。
  • 中國首次星地雷射通信試驗:鋪就漫漫天光路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 題:中國首次星地雷射通信試驗:鋪就漫漫天光路  作者 郝哲 邱學雷  衛星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茫茫太空之中,一顆顆衛星如同閃亮的眼睛,它們在圍繞地球不停的穿梭,不斷監測、獲取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海量信息。
  • 全球最重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這標誌著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首飛成功,填補了中國在大型衛星平臺型譜上的空白,更預示著中國正躋身國際一流通信衛星「俱樂部」。7q0EETC-電子工程專輯當火箭將衛星發射入軌後,不需要太多的能源,因此太陽翼第一次展開,只展開一小部分;當衛星在太空飛行約一周後,太陽翼在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進行二次展開。太陽翼全部展開後,面積大幅增加,帶來的超強電流供給,讓衛星擁有充沛體力,提供更多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服務。
  • 中國量子衛星對地通信試驗照片公布:發射綠光
    今天下午,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的網友@曹俊IHEP 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墨子號發射。  很科幻、很高大上有木有!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 【技術貼】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與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區別
    歡迎給我們回復大家想要了解的,關於「通信衛星」的那點事,也許你想知道的,就會出現在下期的微信中哦!一般的教課書上常常這樣描述通信衛星的軌道:通信衛星一般都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也稱「地球同步軌道」,即衛星轉動的周期與地球自轉的周期相同,相對於地球靜止。
  • 釋新聞|已有高軌道通信衛星,中國為何要打造低軌道衛星?
    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1984年4月,我國首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發射成功。這顆試驗通信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 中國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
    南方網訊 15日零時01分,我國自行研製的「中星」20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中國航天發射迎來的第四次勝利。  「中星」20號是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衛星質量為2.3噸,可以實現不同頻段、不同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服務。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所屬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負責經營。
  • 航天技術帶來的通信革命: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緣何誕生
    今天人類通信網絡在立足於地面光纜網之外,還有一大「高速公路」,就是衛星鏈路了,到了今天地球被各種大小通信衛星覆蓋,近地軌道的星座衛星也變得越來越熱門,但是論最為重要的當屬同步軌道通信衛星了,它如一盞盞相對於地表靜止的路燈,向下穩定覆蓋著信號。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微博說明為「 現任中科院量子信息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的網友@九維空間Sturman 解釋說,照片中的兩束光是信標光,對準衛星的地面兩個望遠鏡做高速跟瞄用的,不是用來做量子通信實驗的光(通信用單光子人們的肉眼也看不到)。綠色532納米從星到地,紅色810納米從地到天。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央視新聞11月6日消息,今天(6日)上午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第三個是我們的任務適應性很強,就可以適應不同的軌道。 長徵六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主要面向商業發射的火箭,全長約30米,具備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1噸的運載能力。火箭於2015年首飛,此後發射任務由2年1發,到今年的1年1發,再到後續的1年多發,將對型號隊伍提出更高要求。
  • 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13號投入使用 更名為「中星十六號」
    據《科技日報》1月24日報導,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範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範,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帶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雷射通信:將「寬帶」搬上太空
    原標題:雷射通信:將「寬帶」搬上太空 而此次試驗的一大挑戰就是「極度精確地」鎖定位於美國加州小鎮賴特伍德的地面站。   事實上,這並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第一次空間雷射通信技術試驗。就在今年年初,NASA開展了「月球雷射通信演示驗證」(LLCD)項目。在試驗驗證中,LLCD與月球之間通信的數據下行和上行速率分別達到了622Mbps和20Mbps。
  • 馬晶譚立英夫婦30年鋪就衛星雷射通信路-光通,光通信,衛星,雷射...
    正是馬晶和譚立英近30載的辛勤耕耘,才實現了高軌衛星對地高速雷射雙向通信試驗的圓滿成功,鑄就了聯天通地信息高速公路,開創了我國衛星雷射通信發展的新局面,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為後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 日本利用雷射通信技術將先進的中繼衛星送入軌道
    日本一顆搭載雷射中繼技術的衛星星期天(11月29日)發射升空,執行從軍用和民用地球觀測太空飛行器高速傳輸數據的任務。火箭製造商和發射供應商三菱重工(MHI)在Twitter上宣布成功發射,並補充說衛星已經從火箭的上層分離。從那裡,衛星將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執行為期10年的任務。」三菱重工在報告中說:「已確認火箭按計劃飛行。不同尋常的是,這次任務沒有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現場直播,可能是因為雷射技術的敏感性,也沒有提供關於它確切軌道的信息。
  • 我國衛星沿著哪條軌道走
    順行軌道順行軌道的特徵是軌道傾角即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小於90度。在這種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絕大多數離地面較近,高度僅為數百公裡,故又將其稱為近地軌道。我國地處北半球,要把衛星送入這種軌道,運載火箭要朝東南方向發射,這樣能夠利用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的部分速度,從而可以節約火箭的能量。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該系統採用兩顆地球靜止軌道(GEO)數據中繼衛星(EDRS-A和EDRS-C)為低軌道(LEO)太空飛行器和地面控制中心進行實時數據中繼,構建「太空數據高速路」,並以商業模式運營。因此,「歐洲數據中繼系統」取得的一系列進步,將讓其成為世界上首個商業化運營的高速率空間雷射通信系統。
  • 長二丙火箭首次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
    11月12日10點45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我國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茫茫雪原上拔地而起,成功地將實踐十一號衛星送入太空。  實踐十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主要用於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   用於發射的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研製,是我國服役時間最長、發射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該火箭系列共取得32次連續成功的紀錄,被譽為「金牌火箭」。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搭載8種有效載荷,建造全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平臺 趙堅介紹說,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運行於高度500千米左右的太陽同步軌道上,衛星總重量約730千克,設計壽命為5年,衛星本體呈立方體構型,裝載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電場探測儀、高能粒子探測儀等8種科學探測有效載荷,可實現在低地球軌道對空間電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