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術帶來的通信革命: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緣何誕生

2020-08-28 科學鴿

今天人類通信網絡在立足於地面光纜網之外,還有一大「高速公路」,就是衛星鏈路了,到了今天地球被各種大小通信衛星覆蓋,近地軌道的星座衛星也變得越來越熱門,但是論最為重要的當屬同步軌道通信衛星了,它如一盞盞相對於地表靜止的路燈,向下穩定覆蓋著信號。

大型通信衛星

為什麼要同步軌道通信衛星?

同步衛星是在赤道上空35786公裡跟隨地球旋轉的衛星,由於與地球的自轉同步,也稱之為&34;;也因為它們的軌道性質,它們通常用於通信、氣象與導航。在同步衛星出現以前,地面的無線通信主要靠高塔,靠大氣反射,才能繞過地表障礙物,實現遠程通信,比如電視臺的節目信號除了依靠有線網絡外,還要依靠電視塔發出信息,相信很多家庭中都裝過大鍋小鍋接收天線。

衛星的典型軌道

為了避免高山或高層建築的阻擋,電視塔要建造得很高:比如我們國內的東方明珠電視塔高達468米,日本634米的東京晴空塔,但是就算依靠大氣反射,傳輸距離也是有限的。

理念的提出

最早提出同步衛星設想的是英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這名作家,但是提到《2001:太空漫遊》就很令人熟知了,這部電影正是由他的一部科幻作品改編而來的。早在1945年,克拉克就曾大膽地提出建立空中無線電信號轉播臺的設想,他以&34;為題,寫出一篇小文投寄到《無線電世界》雜誌發表;在當時,克拉克的想法似乎大膽得不可思議,曾被認為是異想天開,在一片嘲笑之後,很快就被人淡忘了。20年之後,克拉克的設想成真了!這個設想由休斯公司來實現,正是萊昂納多演的《飛行家》現實人物霍華德·休斯創辦的公司,但具體實現由哈羅德·羅森來。

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行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羅德·羅森在美國海軍擔任無線電通信和雷達技術員,戰後繼續上學,1947年在杜蘭大學取得電氣工程學士學歷,1948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三年後取得博士學位。在讀研究生時,他就開始在雷神公司工作開發了早期的防空飛彈,在雷達和飛彈制導與控制領域進行了許多創新;1956年加入休斯飛機公司之後,在他從事機載雷達的開發工作,在通信技術界,技術難度最高的就是去研究雷達了,他在休斯公司負責信號轉換器、跟蹤天線系統的設計,逐漸成為信息工程研發的帶頭人。

創想成為現實

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後,羅森被調入休斯公司的空間部,成為同步衛星研究組的領頭人,同時兼任休斯航空公司空間工程部的副主任;貝爾實驗室在當時的世界領先的通信雜誌上發表論文《通過衛星進行越洋通信》,作者認為:搭載現有通信設備的話,靜止軌道衛星太重了,無法由當時可用的火箭發射。而且,即使可以發射對地靜止衛星,系統複雜性也使它們達到足夠長的使用壽命以及在商業上可行性。羅森在閱讀論文後不認同作者觀點,他認為由于貝爾實驗室主要是為地面應用設計通信設備,因此它沒有動力來減輕通信設備重量,所以拿貝爾實驗室的設備做太空通信可能不適合。

羅森想到,如果他在自旋穩定的衛星上使用自旋相位脈衝,他將擁有一個簡單,壽命長的控制系統以及衛星的輕型電子設備。1960年他召集了一群休斯公司的小夥伴們將這個想法轉化為實用的靜止衛星通信系統的設計,做了一個直徑76釐米,高38釐米,重11.3千克的自旋穩定的偶極天線,重量輕,體積小,可以輕鬆裝到衛星平臺上了。1961年8月,他們開始製作真正的衛星,但是當年發射的首星Syncom 1因為電子故障而失敗了,直到1963年第二顆同步軌道衛星Syncom 2才發射成功。Syncom 2能夠中繼電視傳輸,NASA進行了語音、電傳打字和傳真測試,1963年8月23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一條船上使用這顆衛星的中繼服務奈及利亞總理阿布巴卡·巴萊瓦打了個電話。

Syncom 2同步軌道實驗星

不過Syncom 2算不上真正的同步軌道通信衛星,她只是一顆實驗星,真正意義上人類第一顆同步軌道通信衛星是她的妹妹Syncom 3,1964年8月19日,Syncom 3號在德爾塔D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在卡納維拉爾 角搭載升空,這顆同步通信衛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跨越太平洋把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的實時畫面轉到了美國,引起了世界的轟動,雖然Syncom 2已經在1963年11月22日跨美國和日本實驗性轉播了廣播電視。奧運會後,美國第一顆商用同步衛星晨鳥號(EarlyBird)再度升空,它被定位在西經28度,專門用於跨大西洋遠程通信。

後繼者Syncom 4號衛星

從那之後,在同步軌道衛星巨大現實價值的促進下,航天大國分別開始發展自己的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而締造第一枚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羅森繼續在自己的專業內研究,發表論文一百多篇,獲得美國專利31個,在通信工程方面貢獻非凡,1976年,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親自為羅森頒發愛立信國際獎,今天人們將哈羅德·羅森尊稱為通信衛星之父、地球靜止軌道衛星之父。

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發展

同步軌道衛星性能遠遠超越了地面電視塔,我國火箭發射的美國&34;同步通信衛星便可以覆蓋中、日、印等在內的18個國家;相較於地面信號高塔這種方式的造價也便宜很多,尤其是對於國土面積的國家來說,性價比尤其高,得益於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進入高通量、重型化、長壽命時代;性能出色且設計壽命達到15年,十分省心。

而地面如果修建轉播信號塔,運行管理維護成本將十分高昂;當在沙漠、高原等惡劣的地理環境中建造中繼站,不只是建設成本高昂,且修建難度也難以想像。在這條軌道上,截止今天已經發射了一千兩百多顆衛星,它們退休後,將利用最後的燃料進行軌道抬升,不再影響後輩們工作。


本文由科學視場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歡迎關注與評論。

相關焦點

  • 【技術貼】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與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區別
    歡迎給我們回復大家想要了解的,關於「通信衛星」的那點事,也許你想知道的,就會出現在下期的微信中哦!一般的教課書上常常這樣描述通信衛星的軌道:通信衛星一般都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也稱「地球同步軌道」,即衛星轉動的周期與地球自轉的周期相同,相對於地球靜止。
  • 中國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
    南方網訊 15日零時01分,我國自行研製的「中星」20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中國航天發射迎來的第四次勝利。  「中星」20號是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衛星質量為2.3噸,可以實現不同頻段、不同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服務。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所屬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負責經營。
  • 釋新聞|已有高軌道通信衛星,中國為何要打造低軌道衛星?
    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1984年4月,我國首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發射成功。這顆試驗通信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 衛星物聯網行業深度研究:低軌道高頻衛星通信專題
    另外,隨著火箭發射成本的下降、 衛星製造能力的提升等技術發展,高頻低軌道衛星星座的建設具備條件,從而帶來了 高帶寬、低延時的衛星網絡連結,使得更多樣更高價值的衛星應用具備相應條件。其中,按照衛星軌道高度不同,通信衛星可分為:低軌衛星(LEO),軌道高 度為 400km~2000km;中軌衛星(MEO),軌道高度為 2000km~35786km;高軌地球 同步衛星(GEO),軌道高度為 35786km。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2)建設北鬥二號系統:2004 年,啟動北鬥二號系統工程建設;2012 年,完 成 14 顆衛星(5 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 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 4 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組網。北鬥二號系統在兼容北鬥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 衛星通信系統是什麼 衛星通信系統特點介紹【詳解】
    衛星通信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航天技術相結合併由計算機實現其控制的先進通信方式  衛星通信具有覆蓋面積(區域)大,通信傳輸距離遠,通信頻帶寬、容量大,通信線路穩定、質量好,建設成網快、機動靈活,可以廣播方式工作、便於實現多址聯接,通信成本與通信距離無關等諸多優點。  通信衛星是指接收和轉發中繼信號,用來作為通信中介的人造地球衛星。按通信方式來分則可分為有源和無源兩種。
  • 實踐二十號衛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飛成功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12月27日發射的長徵五號火箭攜帶的東方紅五號技術試驗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已經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這也意味著繼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之後,全球最重的通信衛星也成功了。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對於衛星通信系統來說,通常是根據衛星軌道高度進行分類,具體 可分為靜止軌道(GEO,Geostationary Earth Oribt)、中軌(MEO,Medium Earth Orbit)和低軌(LEO,Low Earth Orbit)三種:(1) 靜止軌道衛星通信系統:通常指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系統,其軌道高度 為 35786 公裡,衛星運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軌道面與地球赤道面重
  • 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我國的通信衛星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遵循獨立自主研製、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科研與實踐結合的原則,已發展了四代通信衛星,走過了一條從探索到實踐、從試驗到實用、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道路。
  • 什麼是衛星通信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45年提出利用同步軌道衛星進行往返地球通信中繼的思想,大約20年之後,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全球衛星數量達1400多顆,在軌運行的固定廣播通信衛星約710顆,衛星通信已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秦紅祥介紹,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水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之間利用人造衛星作中繼站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第三個是我們的任務適應性很強,就可以適應不同的軌道。 長徵六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家族中主要面向商業發射的火箭,全長約30米,具備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1噸的運載能力。火箭於2015年首飛,此後發射任務由2年1發,到今年的1年1發,再到後續的1年多發,將對型號隊伍提出更高要求。
  • 歷史上今天航天事件06年9月13日西昌發射中星22A通信衛星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 2006年9月 13日0時02分,我國自行研製的「中星-22號A」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火箭升空25分鐘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傳來的數據表明,衛星已順利進入近地點207公裡,遠地點42000公裡的預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中星-22號A」是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
  • 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
    低軌衛星高度一般在500-3000km,中軌衛星高度在3000-10000km,高軌衛星屬於橢圓軌道,其距離地球表面最近點為10000-21000km,最遠點為39500-50600km。其衛星通信系統組成如下圖1所示。空間段可以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或中、低軌道衛星,作為通信中繼站,提供網絡用戶與信關站之間的連接。地面段通常包括信關站、網絡控制中心和衛星控制中心,用於將移動用戶接入核心網,以及控制整個通信網絡的正常營運。
  • 全球最重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1月5日10時1分,中國自主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技術含量最高的高軌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 我國成功發射「中星10號」通信衛星
    新華網四川西昌6月21日電 (記者鄭曉奕、李清華)6月21日零時1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10號」衛星送入太空。「中星10號」將接替「中星5B」為我國及亞太地區用戶提供通信和廣播電視等業務。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他便是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1917—2008),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因此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1984年4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二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主體為圓柱形,高3.6米,直徑2.1米,起飛重量達900千克(有效載荷為461千克)。
  • 日本利用雷射通信技術將先進的中繼衛星送入軌道
    日本一顆搭載雷射中繼技術的衛星星期天(11月29日)發射升空,執行從軍用和民用地球觀測太空飛行器高速傳輸數據的任務。火箭製造商和發射供應商三菱重工(MHI)在Twitter上宣布成功發射,並補充說衛星已經從火箭的上層分離。從那裡,衛星將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執行為期10年的任務。」三菱重工在報告中說:「已確認火箭按計劃飛行。不同尋常的是,這次任務沒有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現場直播,可能是因為雷射技術的敏感性,也沒有提供關於它確切軌道的信息。
  • 中國第四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成功發射(1)
    原標題:我國第四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成功發射2016年11月22日23時24分04秒,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4星送入太空。
  • 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 星上載荷陸續開通
    ,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搭載的實踐二十號衛星1月5日上午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星上載荷陸續開通。這標誌著我國目前重量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通信衛星具備了正式提供服務的能力。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的多項研發任務。實踐二十號衛星採用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進行研製,載荷承載能力是東方紅四號平臺的2.5倍以上,起飛重量增加至8噸以上,將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服務。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的雷射通信終端、寬帶柔性轉發器、三重疊天線和Q/V載荷等多項產品研發任務。
  • 變廢為寶:退役通信衛星再利用
    歐洲太空總署監測表明,在地球赤道同步軌道附近寬度不到1米的條帶內約有1000多顆衛星,僅有約300顆在正常工作,多數則已成為空間垃圾。空間垃圾必然會越積越多,嚴重影響著太空環境,汙染著赤道同步軌道附近寶貴的空間環境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