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利用雷射通信技術將先進的中繼衛星送入軌道

2020-12-01 Snail先生

日本一顆搭載雷射中繼技術的衛星星期天(11月29日)發射升空,執行從軍用和民用地球觀測太空飛行器高速傳輸數據的任務。

搭載雷射有效載荷的通信衛星於美國東部時間凌晨2:25從日本南部的種子島航天中心乘H-IIA火箭飛向軌道。

火箭製造商和發射供應商三菱重工(MHI)在Twitter上宣布成功發射,並補充說衛星已經從火箭的上層分離。從那裡,衛星將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執行為期10年的任務。」三菱重工在報告中說:「已確認火箭按計劃飛行。

不同尋常的是,這次任務沒有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現場直播,可能是因為雷射技術的敏感性,也沒有提供關於它確切軌道的信息。

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任務頁面的信息,這種衛星有效載荷被稱為雷射利用通信系統(Laser using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LUCAS),它將使用雷射技術從近地軌道衛星發送數據。

LUCAS將飛向地球靜止軌道,在赤道上空約36000公裡處,它可以以與地球相同的速度旋轉。它將對亞太地區有一個連續的視野。

從高空出發,LUCAS將使用近紅外雷射束與近地軌道上的衛星連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LUCAS的雷射技術以每秒1.8千兆字節的速度發送信息,這比目前用無線電波發送信息的標準快7倍。

由於私營公司的小型衛星利用了更先進的計算技術,地球觀測衛星的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說,LUCAS將允許在低地球軌道太空飛行器上「未來增加數據傳輸能力和即時性要求」。

要充分利用這些衛星的應用,包括監測地球的全球變暖,以及在颶風等災難性事件發生後協助救災,從這些衛星上迅速獲取信息是必不可少的。

相關焦點

  • 日本今年第四次發射火箭,使用H-2A火箭發射軍民兩用雷射中繼衛星
    日本一顆用於中繼民用和軍用地球觀測數據和圖像的衛星將於周日搭乘H-2A火箭發射升空。這顆兩用通信衛星將於美國東部時間凌晨2點25分搭載H-2A火箭進入軌道。下午4點25分。雷射通信系統將通過近紅外雷射束與在地球上空飛行數百英裡的衛星連接,從而實現高速率的數據傳輸。單顆數據中繼衛星在每個軌道上可以與用戶太空飛行器進行約40分鐘的通信,在地球觀測衛星和地面站之間中繼圖像、科學數據和其他信息。通過這種連接,圖像分析人員可以比等待觀察衛星通過地面天線更快地接收數據。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雷射通信是無線通訊的其中一種,以雷射光波信號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在太空星際和大氣中直接傳輸。利用雷射開發的通訊技術有以下優點: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光功率集中、難以竊聽、成本低、安裝方便、見效快等。2006年12月,歐洲空間局(ESA)「阿特米斯」衛星(先進中繼與技術任務衛星),與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的一架「神秘」20飛機成功建立雷射通信鏈路的試驗。「神秘」20飛機在9970米高度利用雷射通信裝置與超過4萬公裡外的「阿特米斯」衛星之間成功建立了6條雙向雷射通信鏈路。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衛星 雷射通信系統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這是H-2A火箭自2001年首飛以來的第43次飛行,也是日本今年的第4次宇航發射。
  • 日本成功發射一顆具備雷射傳輸功能的數據中繼衛星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東京11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11月29日下午,日本在位於鹿兒島縣的種子島宇宙中心成功發射一顆具備雷射傳輸功能的數據中繼衛星(DRS)。據NHK電視臺報導,11月29日下午16時多,H2A火箭搭載該數據中繼衛星發射升空,飛行約30分鐘後星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成功。該衛星今後將依靠自帶引擎,最終進入高約3.6萬公裡的地球靜止軌道,將地球觀測衛星的數據及圖像傳輸到地面基站,同時也將負責傳輸「內閣衛星情報中心」的情報。日本H2A火箭的出色表現也備受矚目。
  • 日本建立光數據中繼衛星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
    1號數據中繼衛星和光學數據中繼衛星,建立了「重要的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光數據中繼衛星,因此九州通用通信局將於11月27日(星期五)到發射日宣布將設立「重要的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以加強無線電波監測系統。
  • 航天技術帶來的通信革命: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緣何誕生
    1961年8月,他們開始製作真正的衛星,但是當年發射的首星Syncom 1因為電子故障而失敗了,直到1963年第二顆同步軌道衛星Syncom 2才發射成功。Syncom 2能夠中繼電視傳輸,NASA進行了語音、電傳打字和傳真測試,1963年8月23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一條船上使用這顆衛星的中繼服務奈及利亞總理阿布巴卡·巴萊瓦打了個電話。
  • 日本發射神秘中繼衛星,對其軍事用途避而不談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章節】日本29日用H2A火箭從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了一顆數據通信衛星,以便「在應對自然災害時能夠更快速地進行通信」。不過外界認為,該衛星更重要的意義是可以用於支援其偵察衛星回傳機密信息,但日本卻對其軍事用途避而不談。
  • 中國第四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成功發射(1)
    原標題:我國第四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成功發射2016年11月22日23時24分04秒,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4星送入太空。
  • 日本發射神秘中繼衛星,刻意迴避軍事用途
    報導稱,衛星將首先對信息收集衛星獲得的數據進行傳輸試驗,再將信息「通過光通信的方式從地球靜止軌道傳回」。它將幫助解決觀測衛星「只能在直視地面接收站的有限時間內才能回傳數據」的問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表示,中繼衛星相當於延長了每顆觀測衛星的數據傳輸時間。
  • 嫦娥四號中繼衛星發射!這顆不得了,全球首次月背著陸!
    今天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這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
  • 日本成功發射軍用衛星進行數據中繼
    打開APP 日本成功發射軍用衛星進行數據中繼 上方文Q 發表於 2020-11-30 12:06:50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
  • NASA想建商業性火星數據中繼衛星網絡
    該局官員近日在幾次會議上談到了同工業界一道把幾顆衛星部署到繞火星軌道的可能性。這些衛星將會充當其它任務的中繼站,尤其是擬議中的「火星冰測繪者」任務。他們說,此類中繼衛星能大大增加可傳回地球的數據量,並結束對兼作數據中繼之用但正在老化的那些科學任務的依賴。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軍事衛星: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這是H-2A火箭自2001年首飛以來的第43次飛行,也是日本今年的第4次宇航發射。
  • 空間通信技術,各國衛星將使用光技術,進行各星球間的通信傳輸
    2.亞馬遜擬斥資數十億美元建造衛星網絡亞馬遜執行長貝索斯表示,亞馬遜擬斥資數十億美元建造由數千個衛星組成的網絡,以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服務。亞馬遜將在近地軌道部署3236顆衛星,以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寬帶網際網路連接。
  • 低軌道通信衛星的復興與衛星網際網路的崛起(中)
    上篇回顧了第一次低軌道通信衛星浪潮的失敗不過也不能算完全失敗,像銥星這樣的系統還能提供語音和窄帶通信服務,就是打個電話,發個簡訊什麼的,指望靠他們上網是不行的。可是全球還有很多人(主要是亞非拉不發達地區)上不了網的,怎麼辦?當然可以繼續鋪光纜,但這也不便宜啊,很多地面也沒法鋪。衛星通信仍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 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實踐十三號中首次使用了電推進技術,執行衛星在軌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務,衛星在軌壽命15年。實施十三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周志成說:「作為南北位置保持,整星要帶3噸多化學推進劑,就是一顆星60%都是化學燃料,用了電推進後,我們實際上只帶100公斤的氙氣就可以完成15年的位置保持,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技術。」據透露,這一先進推進技術的研製也用了15年。
  •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鵲橋號研製方表示,順利發射和在軌應用後,鵲橋號將成為世界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星、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第一顆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上採用Halo軌道的衛星,這是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新突破,標誌著中國將率先掌握地月中繼通信技術。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圖為發射現場。
  • 宇宙旅行溝通就靠它:神秘的太空通信
    ▲中繼衛星——美國奧德賽衛星(圖片來自Google)最早投入應用的中繼衛星就是美國部署在木星軌道上的奧德賽衛星,其作用是將火星探測車的數據傳回地球。而如今,在地球軌道之上,也有著眾多的中繼衛星,比如美國的TDRS,中國的天鏈,日本的DRTS等等,它們已經成為了星地通信之間的高效溝通「橋梁」。
  • 長六"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新華社發(鄭逃逃 攝)一箭13星!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
  • 解讀神秘的太空通信
    而如今,在地球軌道之上,也有著眾多的中繼衛星,比如美國的TDRS,中國的天鏈,日本的DRTS等等,它們已經成為了星地通信之間的高效溝通「橋梁」。    而無論是星地通信(包括中繼),還是衛星(太空飛行器)間通信,均是藉助無線電通信技術來實現的,但無線電通信技術有著自身的缺陷,首先是根據軌道(距離)的不同,存在多種通信波段(包括L、S、C、K、Ku、Ka等),而相同波段間的幹擾,就會影響通信質量;其次,目前深空探測主要手段就是提升天線增益、提高通信頻率、降低噪聲,而想要提升天線增益,要麼加大天線面積,要麼增加天線數量,但都會加大太空飛行器本身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