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退役通信衛星再利用

2020-11-23 科學網

 

歐洲太空總署監測表明,在地球赤道同步軌道附近寬度不到1米的條帶內約有1000多顆衛星,僅有約300顆在正常工作,多數則已成為空間垃圾。空間垃圾必然會越積越多,嚴重影響著太空環境,汙染著赤道同步軌道附近寶貴的空間環境資源。

 

空間垃圾的清除,一直是令科學家頭疼的難題。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究員都亨曾向《科學時報》記者坦言,「雖然人們提出過很多靠外力清除空間垃圾的設想,但至今均未實現。」

 

對於這些盤踞在太空的垃圾,我們有什麼辦法減輕它們的危害呢?

 

發表在《中國科學G輯》第38卷第12期的《退役衛星的多生命周期利用》一文,提出了同步通信衛星多生命周期利用的概念,實現了退役通信衛星的第二次生命周期的利用。該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施滸立接受《科學時報》採訪時表示:「有效延長退役通信衛星的可利用壽命,使通信衛星資源達到近極限利用,延緩其成為空間垃圾的時間,真正起到保護空間環境的積極作用。」

 

空間資源保護乏術

 

「人類在保護地球環境的同時,還必須儘早重視對空間資源和空間環境的保護。」在施滸立看來,有效保護空間資源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他說,「尤其,地球同步衛星軌道資源對全人類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極其寶貴的空間資源,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具有非常重要和密切的關係,也是人類利用的最有實際效果的空間資源之一。」

 

但是,這個寶貴的資源正在被同步軌道上大量廢棄退役通信衛星所汙染。

 

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副總裁陸綏熙介紹,在地球赤道同步軌道上有眾多同步通信衛星,因火箭推力的限制,衛星攜帶的調整衛星位置及姿態的燃料有限,當燃料消耗殆盡時,同步通信衛星的使用壽命也將結束。

 

衛星公司為了保證客戶業務不被間斷,能連續運行,必須在衛星壽命結束前的一段時間裡,發射新的同步通信衛星去替換壽命末期的同步通信衛星,完成衛星的新老更替。陸綏熙說:「當原來處於壽命末期的同步通信衛星被換下來成為退役星時,按照現行的國際規定,必須對衛星作『死亡處理』,即關閉衛星上的電源,把衛星推離開原地球同步軌道位置,使衛星進入『墳墓』軌道,漂移成為空間垃圾。」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廢棄的退役衛星積集在同步軌道附近,汙染著空間同步軌道的環境,並嚴重威脅著處於同步軌道位置上在軌工作的衛星的安全,「這無疑對人類進一步充分利用同步軌道資源造成很大影響」。

 

可見,寶貴的同步衛星軌道資源是亟待保護的,但人們一直沒有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方法。

 

廢物利用歪打正著

 

其實,「多生命周期利用」的概念來源於綠色製造業,是基於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產生廢棄物的環保理念,指本代產品報廢或停止使用後,產品或其有關零部件在下一代或多代產品中循環使用。

 

「我們是突發奇想,歪打正著了!」施滸立笑著說。

 

原來,退役衛星的多生命周期利用的研究誕生於中國區域定位系統(CAPS)的驗證系統的研發過程。

 

面對美國GPS、前蘇聯GLONASS、歐洲伽利略計劃這些巨資項目,2002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原臺長艾國祥院士及其同事希望通過一些新的理念來實現經濟實惠的區域導航定位。於是,他們提出了轉髮式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設想,這種系統可以少發射甚至不發射專門的導航衛星。

 

「與美國的GPS、前蘇聯的GLONASS以及我國自主研製的北鬥等衛星定位系統相比,CAPS的衛星星座是創新型的。」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韓延本介紹,在CAPS驗證系統的研製過程中,首先租用了在軌商用同步通信衛星上的信號轉發器,組成驗證系統的星座。但是,由於租用的衛星都處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理論上難以實現三維定位。

 

最初,施滸立等想發射傾斜軌道的通信衛星增強基於同步通信衛星的導航星座,來解決三維定位的問題。但這會使試驗周期很長,並需要大量經費。在項目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他們提出了將退役衛星加入星座的設想。「後經我們理論分析和仿真計算,發現利用一定數量的退役衛星有助於提高導航定位的精度,從而探索到了一種更省錢、更環保的方法,即開發退役衛星的第二生命周期。」韓延本說。

 

簡單地說,就是改變衛星調控模式,只對衛星經度方向軌位進行保持和調整,優化使用退役衛星上的剩餘燃料,使其演變為小傾角同步軌道衛星,從而構建一種新的導航星座。

 

亞太衛星公司原副總裁陳吉斌告訴記者,壽命末期的通信衛星一般殘留著在通常的軌位控制模式下可使用幾個月到一年多的燃料,且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和轉發器等電子設備的正常工作壽命遠大於燃料的可使用時間。「在新的控制模式下,可以將剩餘燃料延長使用壽命約10倍左右,從而可使衛星上的資源被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

 

以亞太1號衛星退役後被再利用為例,該星在2004年被新的替代衛星置換下來時,按通常的調控模式,燃料的可使用期限還剩餘3~6個月。這時,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和電子設備仍然完好,24個轉發器均能正常工作,甚至6個備用轉發器還尚未使用過。在新的軌位控制模式下,該退役衛星成為小傾角的傾斜同步軌道衛星,被作為CAPS系統的星座成員至今已連續正常工作了4年多,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陳吉斌指出:「與此相反,沒有考慮退役衛星的再利用時,亞洲1號衛星進入壽命末期,被新發射的衛星置換後退役,作了死亡處理,被廢棄成為同步軌道的空間垃圾。」

 

二次利用變廢為寶

 

「採用退役衛星獲得的效果,可能是人們以前不曾想像到的。」施滸立告訴記者,「雖然CAPS系統目前所用衛星較少,但在中國及周邊地區已經達到美國GPS系統粗碼的導航定位精度,退役衛星在其中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CAPS項目組已向亞太衛星公司購買了即將退役的亞太1號衛星和亞太1A衛星,把它們調控為小傾角的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後,作為CAPS系統的星座成員發揮了定位和通信兩大作用。施滸立介紹,利用通信衛星上豐富的轉發器頻帶資源,已經開拓出一類使用微小終端的低信息速率的衛星通信,彌補當前地面通信手段(如短波、超短波、GSM/CDMA等網絡)對邊遠地區及海上的通信覆蓋不足的缺陷。

 

從2006年開始,使用微小終端的衛星簡訊息數據雙向通信系統開發成功後,陸續應用於陸上車輛「動中通」試驗和海洋船舶等移動載體的定位和海洋數據的回傳通信試驗。

 

由於設備造價低,使用方便靈活,適用面廣,特別適用於有定位、授時和簡訊息傳輸要求的應用領域,包括車輛、艦船在行進中的通信。例如在發生特大的洪澇災害和地震災害使地面通信設施被破壞而無法通信時,CAPS的定位和通信功能就能幫助我們及時獲得災區的有關信息,對救災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利用退役衛星有利於維護國家的頻率資源和軌位資源。因同步衛星軌道資源(軌道位置和通信頻率)是極其寶貴的空間資源,各國為了本國的發展和利益,在國際上對該資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陳吉斌指出:「我國已申報了一些同步衛星軌位,若在一定的期限內,沒有我國的衛星去佔位使用,就要降低使用級別,甚至取消我國的軌位使用權。而退役衛星恰恰可以作為在軌的有效衛星使用,從而為國家保護軌位財富與資源服務。」

 

退役衛星的再利用時間雖然還不長,但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顯著的。施滸立表示,不久的將來,將有亞洲2號、鑫諾1號、鑫諾5號和中衛1號衛星陸續退役,若再利用起來將會產生更可觀的經濟效益。「已處於壽命末期的退役衛星開發出第二生命周期,延緩了退役衛星成為空間垃圾的時間,為人類保護空間環境腳踏實地跨出了有效的第一步。」

 

《科學時報》 (2009-2-19 A1 要聞)

相關焦點

  • 退役武器如何處理?中國這一招太厲害,變廢為寶令美國嘆服
    再強大的武器都有退役的時候,而這些武器該怎麼處理,各國所用方法都不盡相同,中國又是怎麼處理退役武器的?武器為什麼要按時退役?自從二戰結束後,除了少數幾個經常發生衝突的地區,世界大部分地區都是和平穩定的,如此一來,沒有了戰爭的摧殘,大部分武器在退役時,其實還是完好無比的,那麼為什麼還要進行退役處理呢? 這主要是因為現代科技發展太快,武器的更新換代速度也跟著加快。許多武器即使沒有任何損害,但是因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便只能面臨淘汰。
  • 衛星通信系統是什麼 衛星通信系統特點介紹【詳解】
    什麼是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就是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例如,當某地的地球站要和另一地區的地球站通信時,該站將無線電信號發射給衛星,衛星將收到的信號進行放大、頻率變換等處理後再轉發給另一地球站,於是就建立起該站和另一地球站之間的通信聯繫。一顆距地球表面36000km(距地心42000km)遠的同步通信衛星,其天線波束覆蓋地域(即對地面的視區)超過地球表面的42.4%,只需要把3顆相隔120°的同步衛星送上天,就可以實現除南北極之外的全球通信。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隨著我國新一代通信衛星技術的提升,在完成廣播電視信號傳輸任務的同時,未來利用通信衛星覆蓋,在飛機機艙內、高速運行的高鐵上,甚至偏遠山區,便捷上網將成為現實。
  • 什麼是衛星通信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1945年提出利用同步軌道衛星進行往返地球通信中繼的思想,大約20年之後,這一設想變成了現實。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全球衛星數量達1400多顆,在軌運行的固定廣播通信衛星約710顆,衛星通信已經在軍事和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秦紅祥介紹,衛星通信,簡單地說,就是地球上(包括地面、水面和低層大氣中)的無線電通信站之間利用人造衛星作中繼站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動力電池退役潮來臨 看廢棄電池如何變廢為寶?
    以常見的三元鋰電池為例,內部含有大量的錳、鎳、鈷等有色金屬,就算長期使用,直到電池衰減到初始容量的30%以下,裡面的一些金屬元素仍可以被回收利用,從而被重複利用再加工,尤其是鈷和鎳更是較為稀缺的礦藏資源。不過電池回收工藝的過程極為複雜,成本也極高。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操作的難度很大。
  • 日本利用雷射通信技術將先進的中繼衛星送入軌道
    日本一顆搭載雷射中繼技術的衛星星期天(11月29日)發射升空,執行從軍用和民用地球觀測太空飛行器高速傳輸數據的任務。火箭製造商和發射供應商三菱重工(MHI)在Twitter上宣布成功發射,並補充說衛星已經從火箭的上層分離。從那裡,衛星將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執行為期10年的任務。」三菱重工在報告中說:「已確認火箭按計劃飛行。不同尋常的是,這次任務沒有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現場直播,可能是因為雷射技術的敏感性,也沒有提供關於它確切軌道的信息。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衛星 雷射通信系統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JDRS-1中繼衛星預期壽命10年,搭載了由JAXA(日本宇航研發機構)研發的雷射通信系統,通過近紅外雷射束與遙感衛星連接,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帶寬達到1.8Gbps。在它之前的Kodama中繼衛星通信速度僅為約240Mbps,服役15年後已在2017年退役。
  • 低軌道通信衛星的復興與衛星網際網路的崛起(中)
    上篇回顧了第一次低軌道通信衛星浪潮的失敗不過也不能算完全失敗,像銥星這樣的系統還能提供語音和窄帶通信服務,就是打個電話,發個簡訊什麼的,指望靠他們上網是不行的。可是全球還有很多人(主要是亞非拉不發達地區)上不了網的,怎麼辦?當然可以繼續鋪光纜,但這也不便宜啊,很多地面也沒法鋪。衛星通信仍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 宇航牛人完成不可能任務:借退役衛星追上彗星
    本來衛星一直穩定在1的位置,後來他讓衛星返回地球附近,環繞幾圈,利用月球引力加速,拐了3-4-5-6 好幾圈..... 最後離開地球,在7的位置跟兩顆彗星相遇.....反正既然這顆都已經完成任務了,不如再讓我利用一下.... 直接把它降落到愛神星的表面怎麼樣! 然而.... 只有一個問題....這顆探測器... 長這樣的...
  • 孫晨華:讓衛星通信實現「中國創造」
    中國電科首席專家孫晨華是衛星通信領域有名的巾幗英雄。作為我國衛星通信領域、以及天地網絡融合方向的帶頭人之一,3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設計與研發,主持國防和國家多項「首個」、「零突破」和「跨代標誌」的領域重點項目,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日前,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1、 衛星通信系統簡介1.1. 衛星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 衛星通信系統是指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或發射無線電波,實現兩個或 多個地球站之間或地球站與太空飛行器之間通信的一種通信系統。
  • 【技術貼】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與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區別
    歡迎給我們回復大家想要了解的,關於「通信衛星」的那點事,也許你想知道的,就會出現在下期的微信中哦!一般的教課書上常常這樣描述通信衛星的軌道:通信衛星一般都採用「地球靜止軌道」,也稱「地球同步軌道」,即衛星轉動的周期與地球自轉的周期相同,相對於地球靜止。
  • 關於衛星通信的科普,看完這篇就夠了
    ——利用人造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無線電信號,在兩個或多個地 球站之間的通信。人造衛星繞地球的周期和地球的自轉同步稱為同步衛 星(Geostationary Satellite),它的優點是使用者只要 對準人造衛星就可進行溝通而不必再追蹤衛星的軌跡。
  • 低軌衛星通信行業發展概況
    一、低軌衛星通信簡介衛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從而實現多個地球站、太空飛行器、空間站之間的單向或雙向通信。按照衛星軌道高度不同,通信衛星可分為:低軌衛星,軌道高度為 400km~2,000km;中軌衛星,軌道高度為2,000km~35,786km;高軌地球同步衛星,軌道高度為 35,786km。
  • 在這裡,中國人首次發射屬於自己的通信衛星
    因為沒有通信衛星,有電視,卻要租用外國衛星,才能看體育比賽。很多人都記得,有一次女排比賽,看到最熱烈之處,屏幕卻出現「租用衛星時間已到」的字樣。這樣的場景讓中國人都憋著一口氣,什麼時候,中國才能有自己的通信衛星呢?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與1990年代的銥星等低軌星座相比,新興低軌星座擁有多種發展優勢:火箭重複利用和「一箭多星」技術極大降低了衛星發射成本;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促成了衛星的模塊化、組件化和小型化,顯著降低了衛星的尺寸、質量、功耗和研製成本;批量化、模塊化衛星製造技術顯著降低了衛星的製造成本。
  • 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
    近期,衛星通信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通信商業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極大地促進了衛星通信業務和通信模式的創新發展,使當前成為衛星通信歷史上最活躍的時期之一。本文主要通過介紹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及其衛星通信特點,對衛星通信發展現狀從靜止軌道衛星通信系統、中軌道衛星通信系統和低軌道衛星通信系統介紹一些典型衛星通信系統,最後從5G衛星通信融合、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及其智能移動通信等講述未來發展趨勢。
  • 量子科學界的先鋒衛星——「墨子」號
    (關注「小龍科普」,領略科學魅力)有報導稱「墨子」號將在延期於2021年退役(原計劃於2019年退役)。讓我們來看看量子界的先鋒衛星——「墨子」號。我國在城域光纖量子通信方面已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地位,但這只是開始,由於在地球上,光纖中的信息在傳遞時有損耗,而真空裡不會有光的損耗,想要實現覆蓋全球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還需要藉助衛星的中轉。所以世界上第一顆量子衛星在中國誕生了。
  • 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發射五周年
    北京時間2016年1月16日0時57分,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總承包商,為白方客戶建造並交付了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五年來,在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運行平穩,向白俄羅斯國內外用戶提供了可靠衛星通信服務,尤其是向歐洲及非洲地區提供高畫質電視服務。目前,星上轉播了超過300個電視和廣播頻道。白俄羅斯通信衛星項目為白俄羅斯培養了50餘名衛星通信領域工程師,白方稱之為「國家新興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