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華:讓衛星通信實現「中國創造」

2020-11-28 海外網

中國電科首席專家孫晨華是衛星通信領域有名的巾幗英雄。作為我國衛星通信領域、以及天地網絡融合方向的帶頭人之一,3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設計與研發,主持國防和國家多項「首個」、「零突破」和「跨代標誌」的領域重點項目,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日前,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技術攻關路上「披荊斬棘」

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和省部級獎11項,其中8項排名第一,2017年度河北省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一系列的科技成果背後是孫晨華潛心鑽研,持續開拓創新。1986年,孫晨華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電科54所。剛來的第一年,師傅便安排她研製一個單板計算機,並實現對衛星通信設備的監控。當時剛工作,加上微型計算機剛剛開始發展和應用,人們接觸得並不多。孫晨華面臨的困難不少,但她徹夜鑽研、反覆試驗。憑著一股拼勁,不斷向前。

我們常用「通天徹地」「一網通天下」「縮短世界的距離」等等來形容衛星通信的神通廣大。在這個技術制高點上,歐美國家比我國起步早了幾十年。怎樣才能縮小「起跑線」上的差距?怎樣才能讓中國衛星從弱到強?孫晨華在技術攻關的路上一往無前,不敢有一絲懈怠。

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系統IP化發展,我國原有中速幹線和低速支線衛星通信網均不能滿足應用需求,大量國外系統被引進,安全隱患令人擔憂,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更讓人痛心。孫晨華懷著對國家網信安全和產業發展的高度責任感,下決心研製出自主可控系統。從此,她和團隊10多年夜以繼日,自主創新研製寬帶點對點向多點組網、單波束向多波束組網、單星向多星組網的三代系統,引領我國該領域由跟跑,到並跑,再到某些方面能夠領跑世界先進水平。

創造價值,科研、產品兩手抓

孫晨華主持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以來我國多個寬帶衛星應用運控系統預研和研製項目,提出了多種波束、大跨度速率範圍的組網解決方案,突破幾十項關鍵技術。更重要的是,她帶領團隊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創造了極高的效益。據統計,孫晨華開發高新技術產品百餘種,總體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技術國際領先,產品已應用軍民貿各領域,近5年創造效益70億。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都直接或間接享受了孫晨華的成果。比如,她通過對我國通信衛星70%以上運控系統研製,建成了多星、多網、多站、多域、多層的管控體系,大幅提升衛星資源和衛星網絡應用效能。她提出並實現了業務測控、應用管理、決策支持在內的運控系統三大基本功能體系,以及中心、區域、機動波束三級裝備體系,實現了數萬地球站、數百專網和數顆衛星在線管控和資源高效利用,大幅提升網絡運行效率。

孫晨華有個全球通聯夢。她說,作為一名衛星通信領域的科學家,不僅要有紮實過硬的專業素養,還要敏銳地洞察到這個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站在技術發展和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責編:張青津

31926677,.孫晨華:讓衛星通信實現「中國創造」,.2020-11-28 17:45:30,.204428,.張青津

相關焦點

  •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孫晨華:衛星通信裡的巾幗英雄
    在這個團隊裡, 有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 承載著前輩囑託,擔當起時代責任, 為了縮短與世界的差距, 實現地面系統由依賴引進 走向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
  • 為中國衛星通信傾注一生
    本報記者 曾詩陽 常 理30多年來,衛星通信融入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的生命,她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是我國衛星通信領域的帶頭人之一,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孫晨華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中國創造」打破技術壟斷 不舍晝夜築夢全球通聯
    中國電科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30多年來投身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的設計與研發,帶領團隊填補了國內衛星通信領域多項空白,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和促進衛星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 中國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
    南方網訊 15日零時01分,我國自行研製的「中星」20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中國航天發射迎來的第四次勝利。  「中星」20號是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衛星質量為2.3噸,可以實現不同頻段、不同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服務。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所屬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負責經營。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已在通信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美媒更是評價中國說: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已經在量子通信領域上實現了「彎道超車」。而量子通信技術就在這個領域當中,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早在2016年期間,通過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作者:趙子駿、魏凡、鄒明,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中國電科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家    與第一代低軌星座以話音服務為主不同,OneWeb、StarLink等新興低軌星座主要提供衛星寬帶服務,但其瞄準的消費者寬帶市場面臨光纖到戶(FTTH)、蜂窩寬帶等地面網絡的競爭(如圖1)。其中,光纖到戶的優勢是通信容量大,劣勢是在偏遠地區鋪設成本較高;蜂窩寬帶通過基站的無線信號實現寬帶接入,通信容量一般低於光纖,優點是最後一公裡無需鋪設線纜。
  • 「墨子號」衛星實現成功對接 量子通信板塊異動拉升
    和訊股票(微信號:istocknews)消息 午後開盤,量子通信板塊出現異動,三力士(002224,股吧)、浙江東方(600120,股吧)、神州信息(000555,股吧)、華工科技(000988,股吧)等均有拉升表現。
  • 中國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衛星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諮詢建議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通信衛星數量34顆,低於美國、俄羅斯,我國通信衛星佔比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12月31日,儘管我國衛星總量居前,但通信衛星數量僅為俄羅斯的44%、美國的15%。
  • 量子通信以衛星為媒介進行試驗,實現了巨大的飛躍
    中國的研究團隊開發了新的和改進的量子通信協議。這個新的量子通信方法將用在低軌道衛星上,發送加密的信息到地球上的站點。與其它的通信方法比,這將大大增加兩個通信主體間的通信距離。這種改進的機制將變革我們傳遞敏感數據的方式,在這個網絡安全隱患與日俱增的時代,將更好地保護民眾的信息安全。
  • 「墨子號」衛星再迎突破:實現無中繼千公裡量子保密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墨子號」衛星再次迎來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利用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國際上實現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
  • 衛星通信顛覆全球手機通信?即使可能也只是中國以外的世界!
    科技狂人馬斯克計劃用120000顆衛星開展通信業務衛星通信不是新生事物,在50年之前我們就已經發射人造通信衛星到太空去進行通信,我們日常使用的GPS、北鬥導航系統都是通過在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實現,更為常見的衛星電視,通過地面的衛星接受器(」鍋蓋「)接收某個衛星的信號,可以看很多頻道的電視
  • 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順利升空 成都技術實現「天地對話」
    相關報導:  「墨子」入軌 中國領跑量子太空競賽  揭秘首顆量子衛星四川研發團隊 80後佔多數製圖楊仕成華西都市報記者探訪量子衛星地面望遠鏡系統研發團隊 我國自主研發的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已順利升空。衛星升空後,如何跨越時空距離,和地面望遠鏡找到彼此?地面設備又如何精準捕捉衛星信號,實現天地間對話?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1、 衛星通信系統簡介1.1. 衛星通信系統的基本概念 衛星通信系統是指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或發射無線電波,實現兩個或 多個地球站之間或地球站與太空飛行器之間通信的一種通信系統。
  • 釋新聞|已有高軌道通信衛星,中國為何要打造低軌道衛星?
    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1984年4月,我國首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發射成功。這顆試驗通信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 中國量子衛星實現上千公裡密鑰分發,好消息讓人猝不及防
    直到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的發射升空讓量子通信成為了可能,由於量子加密可以利用物理規則來保持信息的唯一性,這種技術從本質上是在瞬時完成的,完全不可能被破解。因此,中國量子衛星通信技術的發展就成為了國家實現絕對保密通信的關鍵。
  • 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13號投入使用 更名為「中星十六號」
    據《科技日報》1月24日報導,1月23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了解到,該衛星是我國技術試驗、示範應用和商業運營成功結合的典範,突破了制約我國航天技術跨越發展的諸多瓶頸技術,在軌開展一系列試驗應用並取得了豐碩成果,為「寬帶中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衛星在被敵方控制?中國量子保密通信依然能夠工作!
    此次第55顆北鬥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也意味著北鬥系統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目標將在2020年實現。衛星導航系統,被稱「大國之眼」,一日不自主研發成功就永遠別想抬起頭,站直腰。於是,一代代中國人歷經艱辛,矢志不渝,從1993拼到2020,中國北鬥終於建成。
  • 衛星通信系統是什麼 衛星通信系統特點介紹【詳解】
    什麼是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就是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來轉發無線電波,實現兩個或多個地球站之間的通信。衛星通信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航天技術相結合併由計算機實現其控制的先進通信方式  衛星通信具有覆蓋面積(區域)大,通信傳輸距離遠,通信頻帶寬、容量大,通信線路穩定、質量好,建設成網快、機動靈活,可以廣播方式工作、便於實現多址聯接,通信成本與通信距離無關等諸多優點。  通信衛星是指接收和轉發中繼信號,用來作為通信中介的人造地球衛星。按通信方式來分則可分為有源和無源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