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狂人馬斯克計劃用120000顆衛星開展通信業務
衛星通信不是新生事物,在50年之前我們就已經發射人造通信衛星到太空去進行通信,我們日常使用的GPS、北鬥導航系統都是通過在軌道運行的人造衛星實現,更為常見的衛星電視,通過地面的衛星接受器(」鍋蓋「)接收某個衛星的信號,可以看很多頻道的電視。
所以埃隆馬斯克這次顛覆人類無線通信的「星鏈」並不神奇,除了在規模上顯示了馬斯克的雄心勃勃,畢竟12000顆衛星的龐大計劃還是很能唬住一部分人的。
這麼多年來,衛星通信為什麼沒有普及甚至推廣到公眾通信領域呢?
人造衛星不管是研製還是發射,到後期的維護和使用,價格都很昂貴,人造衛星要用火箭發射到太空,每一次發射都是技術和資本的推動,技術門檻也不是一般的高,除了鋼鐵俠這種狂人,發射12000顆衛星到太空這種瘋狂的舉動,一定被看作是瘋子。
衛星通信的貴還體現在使用上,首先是衛星通信設備,因為是專用設備,購買和使用都和我們使用手機完全不同,成本也要高的多。在日常使用中,衛星通信使用也一點不便宜,衛星電話的費用每分鐘幾美元,這還只是語音通話的費用,以至於只能使用在海事以及救險這些特殊行業,數據傳輸也還沒有親民到我們用衛星通信看視頻的程度。
「慢」是「貴」帶來的負面效應,因為衛星覆蓋範圍廣,接入用戶多,但是衛星的通信帶寬是有限的,受限於體積、重量和能源供應,相比較光纖通信,衛星通信帶寬可以用少的可憐來形容,造成的結果只能是慢。
網速慢最大的瓶頸還是來自於技術。
由於地球和衛星之間的距離,每次信號的往返都要有較大的延時,加上設備終端造成的延時,給使用造成很大的不便,在我們推廣5G減少空口時延的當下,衛星通信這種復古的高時延通信方式簡直背道而馳,很難想像我們使用微信聊天的時候和看電視裡面遠程連線那樣每次說話之後要等待一段時間對方才能聽到,對無人駕駛等等需要低時延的應用更是天方夜譚。
這種信號接收器大家應該並不陌生
使用過衛星接收器看電視的朋友應該有印象, 首先衛星接收器(」鍋蓋「)需要和衛星直接對準,中間不能有障礙物,不要說高樓大廈,連一片樹葉也能遮擋住衛星信號,因為衛星通信的微波頻段不能穿透障礙物,被障礙物遮擋電視就會丟失信號。
日常使用也不是我們掏出手機打電話那麼簡單,我們設想一下,打電話之前第一件事是和我們使用GPS導航一樣首先尋星,和衛星建立連接之後才能打電話,如果在室內無法使用手機,誰可以接受?
衛星可以用來解決世界各地落後地區的通信問題
馬斯剋星鏈會不會成功?有可能,但是客戶很可能不會來自於中國。
因為在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幾家運營商的努力下,中國境內幾乎完全覆蓋了4G網絡,5G網絡也在如火如荼的展開,相信不久的將來,5G也會逐漸普及。
但是在全世界範圍內還有至少40%的人享受不到無處不在的網絡服務,按照70億人口總量,現在全世界還有接近30億人居住的區域沒有網絡覆蓋。這部分人口主要在中國以外的發展中國家,運營商這種重資產低回報的行業,如果不是國家推動,人口消費能力達到一定程度,資本家無利可圖是不會去投資建設覆蓋的。
5G網絡在移動通信領域領先通信好幾個時代
光纖網絡建設成本確實讓很多國家望而卻步。
埃隆馬斯克推出的衛星通信解決了光纜建設的難題,配合合適的商業模式在很多地區發揮作用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國內的網友真的沒有必要高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