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美」中國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首星上天,要讓全球永不失聯

2021-01-09 界面新聞

記者 | 韓沁珂

國內首個可以滿足衛星數據通信需求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鴻雁」星座在太空中有了自己的首顆衛星。

12月2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航天科技集團)「鴻雁」星座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成功發射。

「鴻雁」星座由一個移動星座和一個寬帶星座組成,涉及300餘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具有數據通信、導航增強等功能。它最重要的能力是,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以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

按照規劃,鴻雁星座工程共三期,最終形成全球低軌移動網際網路衛星系統。

鴻雁應用示意圖 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的資料顯示,「鴻雁」星座建成後,智慧型手機將直接進入衛星應用領域,用戶可以在地面網絡和衛星網絡間進行切換。在海洋、山林等區域,地面網絡無法實現覆蓋,衛星網絡就成為唯一的通信保障。

航天科技集團稱,「鴻雁」星座可提供兩極地區空間組網覆蓋、全球通信服務保障、天基導航授時服務、航空航海監視,支持智能終端的網際網路及物聯服務,實現「用溝通連接萬物、讓全球永不失聯」。

低軌道衛星星座,一般是指由多個衛星構成的、可進行實時信息處理的大型衛星系統,可以實現通信、遙感、導航等功能。星座規模群體產生的效益,可能超過功能全面、性能突出的大衛星。

目前,全球知名的衛星通訊星座包括銥星、全球星等。

IRIDIUM NEXT圖片來源:IRIDIUM銥星系統於上世紀末發射升空,是美國銥星公司委託摩託羅拉公司設計的全球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系統由66顆衛星組成,每顆衛星約重700千克,衛星圍繞六條極地圓形軌道運行,軌道高度約為780千米。

Globalstar衛星 圖片來源:Spacenews全球星系統最初是由美國蘿拉公司(Loral)和高通(Qual-comm)提出的全球數字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後來,美國、英國、法國、韓國、德國等國共同成立了LP集團公司,以推進該系統的建設。全球星系由56顆衛星組成,其中48顆為工作星,每8顆一組,分布在六條衛星軌道上。

目前,航天初創企業正在成為建設低軌衛星通訊系統的主力軍。2012年成立的美國初創公司OneWeb就以「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網際網路衛星星座,讓每個人都能方便上網「為目標。

OneWeb衛星示意圖 圖片來源:OneWebOneWeb計劃在近地軌道部署900顆小型衛星,組成一個網際網路衛星網絡,使全球範圍內的用戶都可以通過小巧、低成本的用戶終端與衛星連接並接入3G、LTE、5G和WiFi網絡。

中國目前已有三個對外公布的通信衛星星座,發射衛星數量預計共計744顆。除「鴻雁」星座計劃的300顆衛星外,還有民營衛星企業深圳航星光網空間技術有限公司(LaserFleet)規劃的288顆衛星,以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規劃的156顆衛星。

在衛星導航星座方面,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已分別建立了GPS系統、伽利略系統、格洛納斯系統和北鬥系統。

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 圖片來源:ESA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由歐洲委員會和歐洲太空局共同負責,於1999年發布。該系統由軌道高度約2.5萬千米的30顆衛星組成,其中27顆為工作星,3顆為備份星。

GLONASS示意圖 圖片來源:RussianSpaceWeb格洛納斯(GLONASS)系統於2007年開始運營,包括28顆衛星,可以提供海陸空定位及運動速度信息等服務。一開始,該系統只開放俄羅斯境內衛星定位及導航服務,此後服務範圍拓展到全球。

由於伽利略系統和格洛納斯系統在定位精度和覆蓋範圍上仍存在弱點,免費提供給全球使用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維持著一枝獨秀的狀態。

GPS系統是由美國國防部研製建立的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時段、高精度的衛星導航系統,可以提供車輛定位、防盜、反劫、行駛路線監控及呼叫指揮等功能。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衛星導航系統,GPS由24顆衛星組成,包括21顆工作衛星、3顆備用衛星,衛星軌道高度為2萬千米,運行周期為12小時。衛星均勻分布在六個軌道面上,這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觀測到四顆以上的衛星。

為維護國家安全、提升在衛星導航領域的競爭力,中國於20世紀後期開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北鬥系統,先後建成分別為中國和亞太地區提供服務的北鬥一號和北鬥二號系統。

12月27日,中國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於當日開始提供全球服務,北鬥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目前北鬥三號包括19顆衛星發射組網,預計到2020年底,將完成全部30顆衛星的發射組網,系統服務性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北鬥系統衛星運行軌跡 圖片來源: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按照規劃,到2035年,中國還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綜合定位導航授時(PNT)體系。

相關焦點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Q/V 頻段將是未來衛星通信領域爭奪的重點,目前 ITU 正在制定 NGSO 衛星通信中使用 Q/V 頻段的頻譜共享規則,以確保 NGSO 系統與 GSO 系統以及其他 NGSO 系統能夠共存,值得注意的是 2020 年 1 月 16 日銀河航天成功 發射的 5G 星座的首發星是全球首顆 Q/V 頻段的 NGSO 通信衛星。1.2.
  • 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實現零的突破,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這家公司是...
    據中新網報導,北京時間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虹雲工程首星是中國第一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其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網際網路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終於能用了,顛覆 5G 的「全球 WiFi」要來了?
    而它未來會不會成為主流通信網絡,甚至像一些人說的「顛覆 5G」呢?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可以用了,體驗怎麼樣?簡單回顧一下星鏈計劃,馬斯克在 2015 年就透露了這個想法,並在 2016 年正式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出了申請。
  • 釋新聞|已有高軌道通信衛星,中國為何要打造低軌道衛星?
    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1984年4月,我國首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2號發射成功。這顆試驗通信衛星的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 馬斯克的太空雄心:12000顆衛星上天,5G服務全球覆蓋
    MISSION」的發射任務,終於在兩個小時前,順利完成。整個過程歷時近15分鐘,三個階段順利完成,衛星成功部署到低地球軌道。   這一看似普通的發射任務實際上醞釀已久,且後續長足。   本次發射搭載的兩顆測試衛星MICROSAT-2A/2B隸屬Elon Musk一個龐大的計劃Starlink,旨在在全球範圍內帶來5G級的通信服務。
  • 馬斯克的衛星網際網路終於能用了,顛覆 5G 的「全球 WiFi 」要來了?
    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副總經陳山枝指出,若星鏈要替代 5G,實現與 5G 相當的通信容量,至少要提供相當於 5G 基站數量的衛星。 我們看到目前星鏈公測的下載速度可以達到 160Mbps,但卻很少有人提到接入星鏈的用戶數量。如果以 5G 最低網速標準 1Gbps 計算,4.2 萬顆衛星的總帶寬只能為 84 萬名用戶提供服務。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從頻率維度看低軌寬帶衛星網發展
    所以低軌道衛星系統也是未來 6G 通信的建立的重要技術基礎。1.2 低軌道寬帶衛星已經初見成型 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在上世紀末已經有了銥星、全球星等語音衛星通信系統實例,同期還有多個中低軌道通信系統的計劃構想,如微軟的 Teledesic 星座構想、歐洲的「天橋」星座構想。但由於銥星設想中的高收入群體市場並不存在,高定價策略使之失敗。
  • 中國首架!高速衛星網際網路飛機成功首航 低軌衛星成通信新寵兒
    據了解,本次首航所使用的高通量衛星資源由中國衛通提供,該公司為我國唯一擁有通信衛星資源且自主可控的基礎電信運營商,運營管理著15顆民商用通信廣播衛星資源。公開資料顯示,Ka頻段高通量衛星屬低軌衛星的一種,後者軌道高度範圍為500-2000km,由於其高通量及低時延特性,被認為在寬帶、固定和移動通信等雙向通信業務上具有突出優勢。
  • 工業綜合:低軌通信衛星開啟6G通信時代 薦2股
    據InternetWorldStats統計,截至2017年6月,全球網際網路普及率約為51.7%,意味著仍有約一半的人口未實現網際網路連接,面對如此廣闊市場,近年來波音、空客、亞馬遜、Google、Facebook、SpaceX等高科技企業紛紛投資低軌衛星通信領域,提出了OneWeb、Starlink等十餘個低軌衛星通信系統方案,目標是實現全球網際網路覆蓋,若這些方案得以實施,未來五年內將有20000餘顆低軌衛星進入太空
  • 空天信息產業深度報告:低軌衛星通信網絡呼之欲出
    雖然目前低軌通信衛星仍存在需要衛星數量多、維護困難等問題,但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以及 Space X 公司為代表的航天公司研製出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低軌衛星的發射和管理成本將大大降低。2.1 困擾早期低軌衛星系統的技術壁壘逐漸消除人類利用低軌通信衛星實現全球通信的工程並非首次提出,早在 20 多年前就已經建立過低軌衛星通信網絡。
  • 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
    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J].通信技術,2020,56(10):.通過介紹低軌衛星通信系統的組成及特點,對低軌衛星移動通信發展現狀從傳統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和新興低軌衛星通信系統兩方面進行介紹。最後,從星天空地海一體化通信、衛星通信多種功能深度融合、超大規模異構星座組網及其智慧衛星移動通信等講述未來發展趨勢。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作者:趙子駿、魏凡、鄒明,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中國電科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家    1、與地面網絡的競爭  光纖、蜂窩無線通信等地面通信技術,是低軌星座無法迴避的競爭對手。1990—2000年,「銥星」、「全球星」、「軌道通信」等多個低軌星座計劃被提出,旨在提供全球無縫覆蓋的可攜式衛星電話服務。三大星座的設計指標達到了同時期地面蜂窩網絡的水平,並具有全球無縫覆蓋的優勢,因此吸引了廣泛關注。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衛星通信和地面通信均為通信方式,相互競爭的格局長久存在,據《科技導報》按照衛星與地面通信的競爭合作關係,可將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階段分成3個歷史階段:替代地面通信網絡為導向(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以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Orbcomm)、「泰利迪斯」(Teledesic)和「天空之橋」(Skybridge)系統為代表,力圖重建一個天基網絡、銷售獨立的衛星電話或上網終端與地面電信運營商競爭用戶
  • 5G+低軌衛星,重要進展
    近日,環球網記者從銀河航天官方目前已在西安載荷AIT研發示範線完成二發星載荷研製,並計劃於9月18日進行載荷艙轉運。「自研載荷是構建衛星網際網路的關鍵一步,銀河航天致力於研發全球領先的新一代網際網路衛星,將不斷的推動低成本、高性能網際網路衛星的量產,拉開中國衛星低成本量產時代的序幕。」銀河航天載荷總體負責人左朋介紹。
  • 全球首顆低軌導航增強衛星投入商業化運行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ID:cascwx)5月25日消息,2017年11月,一顆微納試驗衛星同風雲三號D星一同被發射入軌。近日,這顆衛星通過在軌測試,正式轉入商業化運行階段。 這顆試驗星是全球首顆低軌導航增強衛星,已從試驗走向了試用。國內外有許多人從事低軌導航增強的研究,但還沒有做工程驗證的。
  • 當5G遇上衛星——中國聯通與航天科工完成國內首個「5G+低軌衛星...
    中國聯通-航天科工「低軌衛星+5G」海上融合通信演示系統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的普及發展,以及機載、船載、空間中繼等通信需求的日益增加,衛星通信進入以高通量衛星(HTS)、中低軌星座(NGSO)等技術系統為平臺,以網際網路應用為服務對象的衛星網際網路發展階段,衛星網絡與5G融合發展、6G深度應用已成為通信網絡界的關注焦點。
  • 幾萬顆衛星就要上天,但衛星網際網路消費終端還未成型
    該項目初期工程建成後,將擁有年產100顆衛星的研製生產能力。這也是中國首個民營衛星研發製造工廠。隨著今年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範圍,資本及產業迅速跟進。2020年也被業界稱為衛星網際網路「元年」。低軌網際網路星座成競爭焦點因SpaceX進入大眾視野的衛星網際網路其實並不新鮮。
  • 國金證券:全球配置衛星網際網路 低軌衛星成寵兒
    衛星通信和地面通信均為通信方式,相互競爭的格局長久存在,據《科技導報》按照衛星與地面通信的競爭合作關係,可將衛星網際網路的發展階段分成3個歷史階段:替代地面通信網絡為導向(20世紀80年代至2000年):以銥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軌道通信(Orbcomm)、「泰利迪斯」(Teledesic)和「天空之橋」(Skybridge)系統為代表,力圖重建一個天基網絡
  • 未來用低軌衛星上網,除了美國「星鏈」,你還能選誰?
    加之5G時代已經來臨,以5G為代表的創新技術將使數據連接能力提升10倍,用戶可以觀看更快、更炫的4K電視,但是如果5G網絡覆蓋問題沒有解決的話,這些體驗都將無法實現。而低軌寬帶通信星座可以更好地對全球進行通信網絡覆蓋與升級。
  • 銀河航天|我國首顆5G低軌寬帶衛星通信成功,低軌星座建設正當時
    但是,最近有好消息傳來:2月16日,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30天後成功開展通信能力試驗,在國內第一次驗證低軌Q/V/Ka頻段通信。銀河航天首發星型號負責人常明介紹,一個月以來,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狀態良好,衛星入軌以後,按照飛行程序姿態機動和模式切換正常,星載軟體、綜合電子、測控系統運行正常,將繼續開展Q/V/Ka等頻段的通信性能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