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孫晨華:衛星通信裡的巾幗英雄

2020-12-04 騰訊網

本文節選自圖書:《大美·中國女科學家》第二卷

大美·中國女科學家

時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科協成立60周年之際,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出品,中國科協常委會女科技工作者專門委員會和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統籌策劃出版了《大美·中國女科學家》系列叢書,以「圖書+音頻+視頻(來源:人民網)」的方式呈現中國女科學家的風採。

在中國電科54所,

有這麼一個幾十年薪火相傳的衛星通信團隊,

知道差距從不氣餒,面對困難永不放棄,

一代又一代人在科研領域不懈努力。

在這個團隊裡,

有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中豪傑,

承載著前輩囑託,擔當起時代責任,

為了縮短與世界的差距,

實現地面系統由依賴引進

走向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

她一直奮鬥在路上。

她就是

中國電科集團衛星通信領域首席專家,

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

孫晨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衛星通信領域首席專家,54所副總工程師。主持了多項國家和國防重點課題,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含國家級3項),7項排名第一;2011年獲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

從工作第一天起,衛星通信便成為孫晨華生命的一部分。30多年來,她親歷了我國衛星通信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並以高度的責任感參與其中,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的重大轉型、促進衛星通信軍民融合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勤奮不輟,孜孜以求

孫晨華出身於中學教師家庭,母親教數學、父親教語文,家教十分嚴格。一方面,從小母親注重培養她不慕虛榮、勤勞刻苦、男女平等的思想。孫晨華說:「正是得益於母親十分嚴格的磨鍊,我才能30多年堅持下來,並在男同志佔大多數的行業裡,頂起一片天。」另一方面,父母從小就注重她志向的培養。可以說,父母在孫晨華職業選擇上起了重要引導作用。

當時改革開放沒多久,國家特別需要科技人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孫晨華作為一名女生選擇了理科,後來進入西安交通大學選了無線電專業。就這樣,中國無線電行業多了一個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女性追夢人。

在西安交通大學讀書時的孫晨華(後排左2)

奮鬥就是生活

1986年,孫晨華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分配到54所。因為無線電這個東西特別抽象,她以前只是學課本,對實際的東西沒太多接觸。當時微型計算機剛剛開始發展和應用,師傅安排她研製一個單板計算機,並實現對衛星通信設備的監控,於她而言可以說非常難。但是她一想:「我剛來第一年,不能掉隊,不能認輸,一定要在實習期滿總結的時候,把交代我的事做完並做好。」因此,孫晨華剛到54所就開始加班,就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懈,一直加班加了三十多年。她就是憑著一股希望把事情做得更好一點兒的信念,一個超越領導和用戶期望的原則,一直奮鬥著。

孫晨華(右2)與團隊同事

孫晨華曾承擔我國第一個艦岸CDMA衛星通信系統和第一個戰術移動艦岸衛星通信系統的自主研發任務。CDMA衛星通信系統研發,可謂「抗戰八年」,1994年的一天,為了解決聯試中的問題,她懷著八個多月的身孕,整整站了一個通宵;在孩子未滿一歲時,為了項目順利移交,她連續出差40多天;1995年啟動戰術移動艦岸衛星通信系統項目研製,因沒有參考資料,自主研製難度更大,為了不耽誤工作,她生完孩子三個月就上班;在總工程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和課題組同志經歷了近10年努力,熬了無數夜晚,突破了眾多關鍵技術,2000年左右,依託我國首個衛星順利完成了開通試驗,研發的產品陸續裝備艦隊,在各類遠洋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勇者面前

困難低了頭

我們常用「通天徹地」「一網通天下」「縮短世界的距離」……來形容衛星通信的神通廣大。在這個技術制高點上,歐美國家比我國起步早了幾十年。怎樣才能縮小「起跑線」上的差距?怎樣才能讓中國衛星從弱到強?孫晨華在技術攻關的路上一往無前,不敢有一絲懈怠。

孫晨華和團隊正在進行項目討論

我國衛星通信領域最開始是什麼狀況?

孫晨華:「我們以做地面系統為主,過去衛星多數是透明轉發器,只起信號轉發作用,與多址等體制無關,因此通常情況下,使用衛星的地面系統就被稱為衛星通信系統(當然,通信衛星系統與衛星通信系統相比,有它獨特的複雜性);我剛來54所時,我們研製的系統規模特小,體應用量特少,掌握的系統體制特少,而國外產品卻已全球廣泛銷售了。經過這30多年,幾代人刻苦鑽研,我們走過了國外40到50年的歷程,現在我們都有了。就拿咱們老百姓都能用得著的天通移動衛星通信系統來說,汶川地震時我們還用國外的,現在我們自主可控的系統有了,衛星、地面站,車、船、機等各類終端晶片都自主可控了,遠海、高原、沙漠、山川,一般手機沒信號的地方,用天通衛星手機就行了。此外,海事、航空、物聯網等很多領域,都可以用上。」

我國目前在移動衛星通信領域,跟國外相比還有哪些差距?

孫晨華:「我們這幾十年差距縮小得太多了,但是還需繼續努力。第一,在達到運營級、高質量精品方面,還要耐下心來,沉下心來繼續努力。要大膽用、大量用,同時要主動收集客戶反饋意見,進行不斷改進,要在產品使用改進方面下大功夫。技術指標先進,不代表是精品,把樣品做成產品,把產品做成精品是更難、更大的創新,希望全社會樹立這種意識。一定要肯定我們的自主創新和發展成績,在此基礎上,加強應用和改進,這樣抓幾年,我們出精品的春天就到了,繼續始終不渝地抓下去,我們一定能走向世界;第二,通信和信息系統越來越融合,通信跟各行業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網際網路的基礎是通信網絡,現在成了一個信息系統。衛星通信也是一個通信網絡或者是網際網路的一部分,另外我們還需不斷學習和應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

正在與同事一起工作的孫晨華

2000年的一天,時任衛通專業部副主任的劉學林拿著一堆材料,突然找到孫晨華說:「給你這些材料看看,給專業部提個發展建議。」她仔細閱讀了全部VSAT的介紹資料。其中MF-TDMA系統令她眼前一亮:這種體制適合寬帶IP組網,佔用資源少,容納用戶多,一定是將來的發展方向。從此,她與MF-TDMA結下了不解之緣,她下決心策劃並自主研發該體制的系統,為此,帶領團隊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跑北京100多趟,修改100多次報告,在各級領導和用戶的支持幫助下,終於獲得了項目立項;由於系統複雜、處理速度高,之前基礎十分薄弱,她就帶領課題組,從軟硬體平臺做起,進行了近10年的攻關,突破20餘項關鍵技術,研製13型高新技術產品,打破國外30多年壟斷,實現了中國創造,填補了國內空白。10年牽頭領跑,習以為常的艱辛,強大的壓力,但終究是:勇者面前,困難低了頭。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談到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孫晨華說:「創新沒有捷徑可走,那就自己蹚條路出來。困難肯定是有,具體來說,前面填補國內空白的項目,自己當時也不敢接,有很多人是不敢接的,因為沒有參考,國內也沒人做過,要是做不出來就砸了。我也是找過領導說能不能不讓我負責,後來領導說你不負責誰負責?所以想來想去,自己盡全力。第一,組織團隊,你肯定要組織一個特別適合幹這個的團隊。第二,學習,鑽研,像我們幹工程的,前期要有一個非常充分的論證,所有的可行性都要論證過。論證過說可以,國家會給你批這個項目。多數經過充分的實事求是的可行性論證的項目,是能夠研發出來的。」

工作中,孫晨華嚴於律己,極其嚴謹、認真、細緻。不了解她的人,偶爾與她接觸的人,可能會覺得她很苛刻,會覺得她不好親近。但是與她長期共事的人會發現,精益求精是她的品格

孫晨華正在給團隊年輕人答疑解惑

「古有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孫晨華牢記古聖先賢名言並踐行著。她說:「進我團隊的成員,第一要抓的是作風,能加班,能吃苦,不能講條件,要是做不到這些,難出成績。科研工作很枯燥,也需要一輩子付出,光靠聰明是不行的。幸運的是,我也遇見了非常出色的團隊成員,能堅持,能吃苦,能耐得住寂寞,能坐得了冷板凳,最終他們也都成了棟梁之材。」

孫晨華覺得培養人得落到實處,需細水長流、潛移默化、身體力行。不是灌輸知識,是培養習慣和思想。正是在她的嚴格要求和身體力行影響下,她的團隊人才輩出。團隊中走出的有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有全國優秀博士後,有全國崗位能手,有河北省軍民融合十大人物、巾幗建功突出貢獻團隊,有國家重大項目總工程師、副總工程師,有一批批的中層領導和領域專家,技術骨幹。

孫晨華被授予「河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一息尚存須努力

留作青年好範疇

在孫晨華看來,科學家精神首先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要有一輩子堅持做一件事的精神;其次,還要有學習能力,需要不斷地學習,跟上社會發展,提高修養,擴展知識面。「學習不只是看書、開會,跟人溝通等也特別重要。需要有把別人的想法理解後,豐富自己想法的素質。」

孫晨華還繼續奮鬥在衛星通信領域第一線。走進國內衛星通信相關企業和用戶,提起她時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讚嘆:「她的敬業、吃苦精神和責任心,以及專業水平一般人是很難企及的」。單位同事們這樣評價她:「她的拼勁兒,你難以想像」;「一般人工作是為了養家餬口,可她的境界不一樣,她是真正把工作當成事業,甚至當成興趣,她的用心、責任心、幾乎很難見到能與她相提並論的」;「精益求精是她的品格」;「她代表了衛星通信發展的一個時代」。

孫晨華說:「是父母從小用當科學家的夢想激勵了我,十分嚴格的家教磨鍊了我,國家發展大背景和好的領導和團隊成就了我,我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種下科學家的夢想,磨鍊堅韌的毅力和增強自我約束力,在新時代民族復興的舞臺上,融入我們各行各業的創新團隊,實現夢想,享受幸福,綻放光華!」

今天,孫晨華的故事你都了解了嗎?聽女科學家故事,學科學家精神。關注「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點擊底部菜單「女科學家」即可收聽!(女科學家的故事陸續更新中)

相關焦點

  • 孫晨華:讓衛星通信實現「中國創造」
    中國電科首席專家孫晨華是衛星通信領域有名的巾幗英雄。作為我國衛星通信領域、以及天地網絡融合方向的帶頭人之一,30多年來,她一直從事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設計與研發,主持國防和國家多項「首個」、「零突破」和「跨代標誌」的領域重點項目,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日前,她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陽春三月|《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攜手小鵝通帶你走進《大美·中國女...
    作為一家青少年綜合性圖文科普期刊,《知識就是力量》由周恩來總理題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主辦,創刊六十三年來在無數青少年心中播下科學的種子、點燃科學的夢想。  2014年1月,《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下,在中國科協黨組、書記處的指導下,搭建了科普全媒體平臺,取得了諸多成績。
  • 為中國衛星通信傾注一生
    本報記者 曾詩陽 常 理30多年來,衛星通信融入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專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的生命,她深度參與我國寬帶、移動、抗幹擾衛星通信全體系研製建設,是我國衛星通信領域的帶頭人之一,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作出了突出貢獻。日前,孫晨華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也有人「酸溜溜」地說:比我美、比我年輕,還比我有才!以前每提起女科學家,大家腦中浮現的總是不苟言笑、表情嚴肅的女學霸。今天小編要帶大家認識咱中國才貌雙全的年輕女科學家!她們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雖為柔弱女子,卻擔得起「巾幗英雄」,她們取得了影響中國乃至全世界的科研成就。她們不光有超高智商,超凡能力,而且她們的容貌才氣,更是顛覆人們的想像:形容出塵,氣質不凡!
  • 「中國創造」打破技術壟斷 不舍晝夜築夢全球通聯
    中國電科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30多年來投身衛星通信、天地通信網絡融合方向系統的設計與研發,帶領團隊填補了國內衛星通信領域多項空白,為實現我國衛星通信由依賴引進到獨立研發、中國創造的重大轉型和促進衛星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 【中國夢·踐行者】西昌發射場的巾幗英雄: 各顯神通 託舉「嫦娥...
    大洋網訊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發射升空,這是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執行「嫦娥」任務,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參與執行的第6次探月任務。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從月城西昌到海島文昌,有一群巾幗英雄十數年如一日,深耕發射場的關鍵崗位和核心領域,助力發射場軟硬體實力的一次次提升,她們可謂是託舉「嫦娥」奔月的「嫦娥」。
  • 中國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7-2021年中國衛星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諮詢建議報告》指出,2015年我國通信衛星數量34顆,低於美國、俄羅斯,我國通信衛星佔比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12月31日,儘管我國衛星總量居前,但通信衛星數量僅為俄羅斯的44%、美國的15%。
  • 中國歷史上十大巾幗英雄,你最佩服誰?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除了英勇善戰的名將,驍勇無敵的英雄,也出現過很多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巾幗英雄,她們的英雄事跡流傳至今。我們一起來講講十大巾幗英雄的故事。一、婦好,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徵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后婦好。
  • 中國量子衛星對地通信試驗照片公布:發射綠光
    今天下午,微博認證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的網友@曹俊IHEP 發布了這樣一條微博: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地面興隆站進行的通信試驗,紅光為地面發射,綠光為墨子號發射。  很科幻、很高大上有木有!  原來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與地面進行試驗的畫面。
  • 中國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又是世紀大騙局
    小弟剛看了這個新聞,還真嚇了一跳,還以為中國在量子通信有什麼重大突破,不過負責這個的潘健偉本來爭議就很大,標準的牛皮大王一個,他幹的事都要存疑,
  • 美媒: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已在通信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伴隨著中國的發展,已經得到了許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美媒更是評價中國說: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已經在量子通信領域上實現了「彎道超車」。而量子通信技術就在這個領域當中,顯得尤為重要,而中國早在2016年期間,通過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作者:趙子駿、魏凡、鄒明,中國電科電子科學研究院,中國電科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專家    與第一代低軌星座以話音服務為主不同,OneWeb、StarLink等新興低軌星座主要提供衛星寬帶服務,但其瞄準的消費者寬帶市場面臨光纖到戶(FTTH)、蜂窩寬帶等地面網絡的競爭(如圖1)。其中,光纖到戶的優勢是通信容量大,劣勢是在偏遠地區鋪設成本較高;蜂窩寬帶通過基站的無線信號實現寬帶接入,通信容量一般低於光纖,優點是最後一公裡無需鋪設線纜。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衛星通信的概念最早 由阿瑟〃 克拉克在 1945 年提出,1965 年美國「晨鳥」通信衛星成功發射,衛星通 信技術正式進入實用階段。早期的衛星通信系統基本實現數據通信、廣播業務、電 話業務等基本通信需求,在航海通信、應急通信、軍事通信、偏遠地區網絡覆蓋等 應用領域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以高頻段(Ku、Ka 等)、大容量、高通量為特 點的寬帶通信技術的成熟,通過通信衛星實現網際網路接入已經成為可能。
  • 「墨子號」量子衛星天地通信試驗現場照片公布
    這種對接有多難:500km的軌道高度,第一宇宙速度,200mm口徑的望遠鏡,難度相當於你站在五十公裡以外把一枚一角硬幣準確地扔進一列全速行駛的高鐵上的一個礦泉水瓶裡! 據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此前介紹,「墨子號」承擔著發射和傳輸光信號的重要任務,要想保證距離地球表面數百公裡的光信號能夠順利被地面光學天線接收,難度就好比是「針尖對麥芒」一樣。
  • 世界首顆6G衛星發射成功,6G通信技術,中國再次領跑全球
    中國在現代科學技術領域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最近我國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6G驗證衛星更加是促進了我國在通信技術的發展。由於太赫茲的種種特性,使得它在通信領域有著獨特的作用。它能夠有效地解決有效傳輸等問題,所以它適用於軍事通信。現在我們廣為知道的5G通信技術是更加適合於民用的,它能夠大大改善人們的生活。而6G通訊則是更加適用於軍用通信,能夠更好地保護軍事機密。我國發射這顆衛星之前,美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
  • 中國量子通信領跑世界 「墨子號」衛星提前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
    千裡糾纏、星地傳密、隱形傳態——繼「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設定的三大科學目標,全部圓滿完成。》》》推薦閱讀:合肥科學島小太陽再出好消息 中國造ITER首個部件研製成功8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潘建偉教授及彭承志等組成的科學團隊,聯合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有限公司、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下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衛星商戰:中國亞太7號衛星把生意做到美國防部
    生意做到太空裡,商戰打到衛星上。這個與政治、軍事密不可分的產業,已經佔據全球航天產業的六成以上份額。在這個產業裡,有公司與公司的對抗,更有國與國的較量。  衛星都是「高端定製」  我是一顆中國衛星,是亞太通信旗下亞太系列衛星的一分子,亞太通信是亞太衛星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亞太控股」,1045.HK)的全資子公司,而亞太控股的大股東則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佔股比例為62.09%。
  • 衛星下的大美中國
    2020-09-29 13:37:34 來源: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29日,國家航天局對外正式發布了我國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多模綜合成像衛星從太空發回的精美圖像。通過太空之眼發現,大美中國欣欣向榮。
  • SpaceX批量生產的通信衛星太「可怕」?
    來源:NSF’s National Opt科學家們在利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宇宙中高頻信號(一種十分微弱的電磁信號)時,「星鏈衛星」工作產生的無線電波也可能會直接影響到這種觀測。「星鏈衛星」所發出的信號不僅會將科學家需要的信息淹沒,還可能損壞觀測設備。因此,地面上的射電望遠鏡必須避開衛星過境的時間段來進行觀測,或者放棄一些波段的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