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中國人首次發射屬於自己的通信衛星

2020-12-16 CCTV國家記憶


今年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50周年


從1970年開始組建到現在

已成功完成160多次航天發射

不斷刷新紀錄

「北鬥」在這裡組網

「嫦娥」從這裡奔月

「風雲」自這裡升空

....

一代代西昌航天人

不斷書寫傳奇

今天

一起回顧西昌夢耀九天的壯麗徵程

西昌發射場為何要建?如何選址?


1970年,一支神秘的隊伍從甘肅酒泉來到四川南部的一個深山溝。到達後,他們才知道,在這裡要建設一個新的發射場。
建設者們都很疑惑:已經有了完備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什麼還要興師動眾,來到一個山溝裡重新建造一個發射場呢?

圖:1970年 西昌發射場建設隊伍向西南山區進發


上世紀60年代,由於國際形勢發生變化,酒泉,因為毗鄰邊境,不利於戰備,必須要再建一個新的發射場。
新的發射場究竟建在哪裡合適呢?

圖:勘察小組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立了選址勘察小組,4個多月的時間裡,對雲南、貴州、四川、甘肅、陝西、河南、湖北、山西,8個省25個地區,進行空中和地面立體式的勘察,最終選址定為四川省越西縣
國防科委也很快批准了越西方案,決定在四川越西地區建設發射場。

圖:1970年 關於在三線建設發射試驗場檔案


然而當復勘組到達越西後,發現這裡山高溝深,地盤不開闊,基礎建設成本較大,從長遠看,很難滿足一個現代化發射場的最佳要求。而距離越西縣幾十公裡外的西昌松林地區吸引了復勘組的注意

李聯林 時任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站發射測試室主任:

看到西昌,突然眼睛一亮,這個地方有很多優勢。第一,緯度低,相當於同等推力的火箭,它運載能力高,因為能夠利用地球的自轉。第二,離成昆鐵路近,國家的通信幹線也在邊上。別看是個山溝,地質情況好,比較開闊,能建好幾個發射工位。


幾經周折,原先定下的越西方案被脫穎而出的西昌所取代。


新的發射場被選在一個叫「趕羊溝」的峽谷裡,西昌的建設者們在當地彝族群眾的幫助下,開始一點一點地建構起最初的發射場。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早在1935年,紅軍長徵就從這裡經過。見證了紅軍不怕遠徵難的西昌,將再一次見證中國人遠徵太空的決心。

毛澤東、周恩來高度關注

中國何時才能有自己的通信衛星?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這是中美關係的破冰之旅,美國來了大批隨行記者報導這次盛況。
誰也不會想到,這場外交盛事會與千裡之遙的西昌發射場建設聯繫在一起。
宴席當中,尼克森跟周恩來總理表示,從到中國這一刻起,包括宴會上的各種情況,很快就可以傳到美國去。
在美國已經可以實現萬裡之遙的同步通信時,中國的通信手段卻極其落後:寄一份信可能要一個月才能收到;打一通電話,要通過複雜的轉接,還可能因為信號幹擾,聽不清對方。


因為沒有通信衛星,有電視,卻要租用外國衛星,才能看體育比賽。很多人都記得,有一次女排比賽,看到最熱烈之處,屏幕卻出現「租用衛星時間已到」的字樣。
這樣的場景讓中國人都憋著一口氣,什麼時候,中國才能有自己的通信衛星呢?


1974年,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收到了一封群眾來信,3位來自郵電系統的年輕人向周總理建言:由國家出面,組織安排我國的通信衛星研製
看完來信,周恩來總理沉思良久,做出批示:先將衛星通信的製造、協作和使用方針定下,然後再按計劃分工做出規劃,督促進行。
寫完批示之後的第11天,周總理因病住進了305醫院。關於通信衛星研製的「5·19」批示,也成了周恩來總理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個重要批示。

圖:關於通信衛星研製「5·19」批示的記載


之後,毛澤東主席收到了《關於發展我國通信衛星問題的報告》。
當時,毛主席即將要進行白內障手術,已停止對一般文件閱示,但他仍堅持逐字逐句聽完了報告,重重地畫了一個圈,批准通過


這份報告源自1975年3月31日中央軍委召開的一次會議,因此,中國發展通信衛星的工程,也被稱為「331工程」

首次發射通信衛星

中國航天的奇蹟


1983年,當新的火箭和衛星送到西昌,沉寂許久的西昌熱鬧起來。


這次衛星發射使用的是最新研製的長徵三號火箭,並首次使用低溫的液氫液氧作為火箭燃料。


這種燃料可以產生更大的推動力,但極其容易揮發和洩漏。當洩漏達到一定濃度時,一根針從1米空中墜落產生的能量就足以引爆混合物。將近10噸的燃料一旦被引爆,後果不堪設想。


對於這種危險,所有參與的人都心知肚明,當時,甚至有人寫好了遺書。


1984年4月8日傍晚時分,伴隨著一聲巨響,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成功起飛,奔向36000千米的太空。


圖:1984年4月8日 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


4月16日19時40分,衛星定點在125度的赤道上空,至此,遙遠的地球同步軌道,中國人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通信衛星
4月18日上午,時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在北京國防科工委指揮所,利用剛定點的通信衛星與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通了電話。

圖:張愛萍利用定點通信衛星與王恩茂通話


1986年2月1日,在西昌發射場又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結束了中國租用外國衛星看電視、聽廣播的歷史,此後電視、電話等現代文明設施,逐步進入千家萬戶。


通信衛星的發射任務圓滿完成了,而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傳奇才剛剛開始。


在大涼山腹地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裡,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承擔了中國所有高軌道通信、氣象、導航等衛星發射任務,不斷創造著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的奇蹟!


敬請收看今天(12月16日)20:00

CCTV-4《國家記憶》

《夢耀九天》之《首徵高軌


全網獨家首發盡在央視頻APP!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節目

掃描下方二維碼搶鮮看!


相關焦點

  • 中國人自己的「海事衛星」成功發射!這4年他們是怎麼過的?
    中國人自己的「海事衛星」成功發射!這4年他們是怎麼過的? 來源:微信公眾號「共青團中央」(ID:gqtzy2014)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客戶端、我們的太空、新華社11月12日23點5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 外媒:中國發射新軍用通信衛星 將重啟載人航天
    芬蘭「環球時代」網站12月10日文章稱,中國當天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中星1C」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這是該系列衛星中的第二顆,有助於提供高質量的話音、數據、廣播電視傳輸業務,為中國軍方提供安全的聲頻及數據通信。當天0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重5200千克的「中星1C」衛星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 首顆6G通信試驗衛星成功發射,驗證太赫茲技術提升通信速率
    此次發射的十顆NewSat遙感衛星由阿根廷衛星公司研製,這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整箭級的國際商業發射任務。衛星空間解析度優於1米,面向數字鄉村、自然資源、防災減災、長江大保護等領域提供綜合性遙感數據的採集和服務。
  • 中國將發射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利用雷射天地通信
    央廣網北京2月16日消息(記者馬喆)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年,我國計劃發射實踐十三號、中星9A、實踐十八號等6顆通信衛星。其中,實踐十三號將於今年4月發射。目前,全球範圍內由我國製造的在軌運行的通信衛星多達24顆。
  • 英國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超越美國先發射了6G衛星
    英國人:中國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國6G衛星發射成功我們還沒開始。這個英國人所講的其實就是我們最近發射的6G衛星。這就表示我們在通信行業又取的新的突破,而實際上在這方面其實此前美國一直都是先頭部隊。 所以這個英國人也是被驚訝到了,畢竟此前其實沒啥顯著地消息,而如今一下就已經直接到位了,衛星都發射出去了,而6G衛星其實就是太赫茲通通信的首次技術驗證,也難怪這個英國人會感到如此的驚訝了
  • 發射成功!亞太6D衛星——我國首個全球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
    2020年7月9日20時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發射場三號工位,用長徵三號乙遙六十四運載火箭,將「亞太6D衛星」全球高通量寬帶衛星通信系統首發星,成功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基於東方紅四號增強型平臺研製,整星重5.55噸;採用Ku/Ka頻段;星上轉發器設備1220臺;饋源(波束)99個,高出以往10倍;波導組件數1100個,為以往的6倍。亞太6D衛星的多項先進技術為中國國內首次應用,有力支撐國產通信衛星性能和國內通信衛星產業整體研製水平的大幅提升。
  • 中國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
    南方網訊 15日零時01分,我國自行研製的「中星」20號通信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繼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後,中國航天發射迎來的第四次勝利。  「中星」20號是實用型地球同步通信衛星,衛星質量為2.3噸,可以實現不同頻段、不同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服務。這顆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中國衛星通信集團所屬的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負責經營。
  • 衛星在被敵方控制?中國量子保密通信依然能夠工作!
    此次第55顆北鬥衛星成功發射,標誌著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也意味著北鬥系統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目標將在2020年實現。衛星導航系統,被稱「大國之眼」,一日不自主研發成功就永遠別想抬起頭,站直腰。於是,一代代中國人歷經艱辛,矢志不渝,從1993拼到2020,中國北鬥終於建成。
  • 量子衛星為通信保密保駕護航
    它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首顆量子通信衛星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墨子的名字來命名。墨子最早提出過光線沿直線傳播的觀點,進行了小孔成像實驗。用他的名字命名以紀念他在早期物理光學方面的成就。
  • 量子通信——未來通信方式的「供給側」革命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中國量子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中國人在世界尖端科技領域實實在在地放了一顆衛星。  什麼是量子衛星?為什麼中國人要發射量子衛星?懷著這樣的不解與好奇,2016年9月19日上午,東方網記者來到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的齊魯軟體園,走訪設在這裡的山東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院。
  • 夢耀九天創奇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
    徵高軌、闖世界、探深空、舉北鬥、頂風雲……組建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航天「首次」。5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西昌航天善於創造奇蹟,更敢於創造奇蹟。美麗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徵高軌,開啟中國衛星通信時代翻開中心資料,可以看到這樣一個數字——36000公裡。
  • 印度人:中國人太天真,發射衛星沒印度兩成多,就想登陸火星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在航天領域上曾經遭受到很多國家的封鎖,但是依靠自己的實力發射了我們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載人火箭……直到如今,中國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衛星網,幫助我們定位、通訊、監測氣象、觀察各個國家情況等。
  • 印度人:中國人太天真,發射衛星沒印度兩成多,就想登陸火星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在航天領域上曾經遭受到很多國家的封鎖,但是依靠自己的實力發射了我們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艘載人火箭……直到如今,中國已經有非常成熟的衛星網,幫助我們定位、通訊、監測氣象、觀察各個國家情況等。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50年全景掃描
    50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徵高軌、舉北鬥、探深空、出國門、頂風雲,在逐夢星辰大海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個中國航天「第一」,創造了一個個世界航天「首次」,成功躋身世界先進航天發射中心之列。徵高軌36000公裡,這個軌道高度,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高度的數十倍。1984年,西昌航天人承擔的首次衛星發射任務,就把目標鎖定在這一高度,難度可想而知。
  •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
    1月7日23時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新華社西昌1月7日電(李國利、趙金龍)1月7日23時2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表明,中國航天在2020年的首次發射任務實現開門紅。
  • 夢耀九天創奇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之一
    1984年,西昌航天人在承擔首次衛星發射任務時,就將自己的第一個目標鎖定在了這一高度上。19時20分,長徵三號火箭搭載著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一飛沖天,在地球之外36000公裡開闢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空間。
  • 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發射五周年
    北京時間2016年1月16日0時57分,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作為項目總承包商,為白方客戶建造並交付了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五年來,在各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白俄羅斯國家衛星通信廣播系統運行平穩,向白俄羅斯國內外用戶提供了可靠衛星通信服務,尤其是向歐洲及非洲地區提供高畫質電視服務。目前,星上轉播了超過300個電視和廣播頻道。白俄羅斯通信衛星項目為白俄羅斯培養了50餘名衛星通信領域工程師,白方稱之為「國家新興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
  • 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在國際上,衛星通信業務拓展至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市場影響力大幅提升。4月12日19時04分,我國實踐十三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十三號衛星工程由國防科工局組織實施。作為國內迄今通信容量最大的衛星,實踐十三號衛星有哪些新技術、新本領?它如何滿足人們對寬帶通信無時不在的需求?《解放軍報》記者日前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訪,獲得有關專家權威解答。通信「寬帶」星:傳送能力增十倍 助力「動中通」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第一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它的通信容量比之前我國研製的所有通信衛星加起來還要多。
  • 質子火箭發射兩顆俄羅斯全電推進通信衛星
    之後衛星利用自己的電推力器進入目標軌道。也是繼美國波音的702SP平臺和歐洲的 Eurostar NEO平臺之後,全球發射的全電推進通信衛星。不過和波音的702SP平臺衛星、歐洲的 Eurostar 衛星相比,俄羅斯的電推進衛星處於能量更高的軌道上,預計將更快進入預定的GEO軌道。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對於中國人來說,衛星通信是從無到有,從追趕到領先的偉大曆程。它成功地進行了橫跨大西洋的美國與英法兩國的首次電視中繼轉播、照片傳真和電話通信試驗,驗證了阿瑟克拉克的絕妙構想,衛星通信這種遠距離通信方式開始大範圍進入人類社會生活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