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光學技術助力地球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光電技術研究所第八研究室雷射通信團隊成功將自適應光學技術應用於地球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在中強大氣湍流強度下(r03cm),經自適應校正後衛星下行信號光束波前畸變和光束抖動顯著抑制,跟蹤精度優於亞微弧度,波前精度優於λ/10(λ信號光波長1550nm),保證了空間光至單模光纖的高效耦合,平均單模光纖耦合效率達28%以上。自適應光學校正後,單模光纖平均接收功率從0.2nW提高4.8nW,相比校正前提高了13.8dB,顯著提升了相干接收機的信噪比。自適應光學技術解決了星地相干光通信大氣湍流的困擾,有效保障了星地相干光通信的可靠性,為實現同步軌道星地相干光通信試驗發揮了重要作用

  雷射通信系統是以雷射為信號載體,通過對雷射的調製解調來進行信息傳輸,具有高速、大容量和安全保密的特性,是解決未來大容量數據傳輸的最優途徑之一。長期以來,星地鏈路存在的大氣湍流效應造成信號光束波前畸變、光斑彌散、抖動,影響地面信號光能量接收,特別是使相干雷射通信的單模光纖接收尤為困難。不進行大氣湍流抑制的情況下,相干雷射通信系統常規的大氣湍流條件下幾乎無法工作。為實現高速率、高可靠的星地雷射通信,大氣湍流幹擾問題必須解決。

  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 AO)是一項使用可變形鏡面校正因大氣抖動造成光波波前發生畸變,從而改進光學系統性能的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光電所研究員姜文漢於1979年在國內率先開展自適應光學研究突破了波前校正器(包括變形反射鏡和高速傾斜反射鏡)、波前傳感器、波前處理機和波前控制等關鍵技術的基礎上,研製了一系列自適應光學系統,用於天文望遠鏡高解析度成像ICF波前控制活體人眼視光學研究等。針對雷射通信中大氣湍流抑制問題,第八研究室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解決了大氣動態波前高精度校正、高效率空間光至單模光纖耦合、同頻收發下大氣後向散射的波前幹擾等技術問題。2012年至今,已完成了多套大口徑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地面站的研製。

  自適應光學技術星地相干雷射通信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解決了其星地通信的可靠性問題,使得其適應大氣湍流的能力顯著增強。從幾乎不可用變成夜間全時段和部分白天時段均可連續工作,大大提高了雷射通信系統在大氣湍流條件下的可用性,下一步團隊將向構建單站可全天時工作的雷射通信系統而努力。

1 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校正系統示意圖

2 衛星高角36°時(r0=4cm)AO校正前後波前畸變(左)和光斑抖動(右)

3 AO校正前和校正後的單模光纖接收功率

相關焦點

  • 光電所提出基於光纖器件的相干偏振合成技術
    日前,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李新陽、耿超課題組在相干偏振合成技術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提出了基於光纖器件的相干偏振合成技術,分別採用相位控制和偏振控制的方法實現了高效的光纖內相干偏振合成。
  • 光電所大氣雷射通信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在自適應光學(ao)技術應用於空間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上的研究取得新進展:在實驗室內實現了在中等大氣湍流條件下的5gbps的高質量空間相干雷射通信效果。驗證了ao技術可以提高相干雷射通信系統的可用度,在水平大氣、星地等鏈路的相干雷射通信系統中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 超越100G速率的相干光通信系統的解決方案
    超越100G速率的相干光通信系統的解決方案 佚名 發表於 2020-02-05 09:41:54 由於FTTH(光纖到戶)的普及、智慧型手機日益增長的使用、第5代移動通信系統的高速發展促使光通信網絡的進一步升級
  • 自適應光學助力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技術發展與應用
    基於大口徑太陽光學望遠鏡對太陽大氣進行高分辨力層析成像是觀測太陽活動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受到地球大氣湍流的影響,大口徑光學望遠鏡原本可以分辨的細小結構,也會被模糊成一團,需要自適應光學技術對湍流擾動進行實時探測和補償,讓望遠鏡發揮其極致性能。目前國際上所有的大口徑太陽望遠鏡均配備了自適應光學系統。
  • 全球最重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1月5日10時1分,中國自主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技術含量最高的高軌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 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 星上載荷陸續開通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丁亮 王英淇)在經歷7次軌道機動後,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搭載的實踐二十號衛星1月5日上午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星上載荷陸續開通。雷射終端作為實踐二十號衛星上的重要「新載荷」,可實現10G通信容量的雙通道雷射終端在軌星地通信。將開展高速相干雷射通信等一系列試驗,進一步積累衛星雷射通信鏈路的工程數據,為後續研製更高速率雷射通信載荷奠定技術基礎,滿足高速星間、星地信息傳輸的需求。
  • 實踐二十號衛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飛成功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12月27日發射的長徵五號火箭攜帶的東方紅五號技術試驗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已經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這也意味著繼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之後,全球最重的通信衛星也成功了。
  • 催生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技術:紅外成像和自適應光學
    根澤爾和蓋茲領導的觀測小組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於紅外望遠鏡,特別是自適應光學望遠鏡的出現。後一種技術極大地加快了對恆星軌道進行複雜觀測的進程,而這種觀測是推斷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所必需的。這種測量只能在近紅外線下進行,因為星際氣體雲遮擋了光學波長的觀測。而且需要長期跟蹤恆星的運動,這意味著必須使用地球上的望遠鏡進行觀測。
  • 中科院光電所突破下一代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研究小組,突破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Multi-Conjugate
  • 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
    原標題:高分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這是我國首顆地球同步軌道高解析度光學成像衛星,此次發射標誌著我國航天發射「十二五」任務圓滿收官  本報西昌12月29日電 記者鄒維榮、特約記者宗兆盾報導:12月29日0時0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四號衛星。
  • ...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重點項目「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
    2012年10月12日,科技部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大氣溫度探測儀」重點項目驗收會。    項目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承擔,突破了低噪聲毫米波器部件、高精度天線及稀疏陣列設計、多通道相干接收機系統集成、大規模數字相關處理、新型成像算法等關鍵技術,利用幹涉式綜合孔徑技術解決了真實孔徑天線尺寸與空間解析度相互制約的技術瓶頸,成功研製出國際上首臺全尺寸的地球同步軌道毫米波大氣溫度探測儀原理樣機,使我國在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技術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 大視場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文聯合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饒長輝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套地表層自適應光學(Ground Layer
  • 姜文漢院士:我國自適應光學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就在牧馬山低矮陳舊的小平房裡,姜文漢和幾位同志在1982年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塊13單元整體壓電變形鏡,1983年完成國內第一套自適應光學實驗裝置──七單元線列自適應光學校正系統模型,並取得閉環成功,逐步建立和掌握了自適應光學的基本技術基礎。
  • 光學與光子學:同步加速器輻射執行相干控制的隱藏能力
    相干控制是一種通過光來控制物質中物質和途徑的方法,目前是光學物理學和光化學領域最吸引人的研究領域之一。雷射被認為是使光源能夠執行相干控制的獨特光源,並且由於雷射技術的發展,正在進行的研究正迅速進入極端紫外線波長範圍。
  •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2014年度...
    ,解決紅外高光譜大面積地物真值同步測量時效性和圖譜點面結合難題,研製覆蓋可見光-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成像一體化地物光譜儀和機載寬幅高光譜高分辨成像測試標準載荷,開展星載高光譜紅外成像分級真實性檢驗同步遙感定標傳遞技術研究,構建實驗室、測試外場、在軌運行一致性定標傳遞體系。
  • 我國將首次在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上開展對地高速雷射通信試驗
    我國的通信衛星研製始於上世紀70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開創了中國航天史的新紀元。遵循獨立自主研製、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科研與實踐結合的原則,已發展了四代通信衛星,走過了一條從探索到實踐、從試驗到實用、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道路。
  • 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星地對接試驗啟動!預計今年在文昌發射
    8月3日-8月9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組織並圓滿完成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
  • 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 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 800G 光通信新進展概述
    因此,增加光鏈路的容量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它們的主要選擇。近年來,在相干信號處理和光纖技術的當代改進的支持下,800G鏈路已開始運行。它為核心網絡中的光通信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高速數據通信對於核心光網絡至關重要。最初,在1970年代,長距離光通信的前景是基於光纖的質量和中繼器中信號重建的質量。然後,光放大器的到來改變了場景,光纖成為長距離通信的唯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