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所提出基於光纖器件的相干偏振合成技術

2021-01-18 OFweek維科網

日前,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李新陽、耿超課題組在相干偏振合成技術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提出了基於光纖器件的相干偏振合成技術,分別採用相位控制和偏振控制的方法實現了高效的光纖內相干偏振合成。該技術基於全保偏光纖器件,無需考慮空間誤差的影響,系統穩定性高、可靠性好、易於與其他光纖器件相結合,在基於相控陣的空間相干光通信系統中有很大的潛在應用價值。相關結果以楊燕為第一作者分別發表於近期的Applied Optics和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

為了緩解大氣湍流對相干光通信的影響,目前主要採用兩種技術手段,分別是「大口徑望遠鏡+單孔逕自適應光學技術」和「相控陣技術」。相較於第一種技術,相控陣技術具有望遠鏡尺寸小、成本低、可靠性高等優點。在基於相控陣的空間相干光通信系統中,接收光束被接收陣列分成多束。因此,如何將多束攜帶通信信號的子光束高效地合成至一束雷射十分重要。針對這一問題,該課題組提出了基於光纖器件的相干偏振合成技術。兩束偏振態互相垂直的線偏振光可利用光纖偏振合束器合為一束光,由於輸入光束相位差的變化,合成光束為任意偏振態(圖a)。為了控制合成光束為線偏振光,以進行下一級合成或用於通信信號的解調,該課題組分別提出了相位控制(圖b)和偏振控制(圖c)兩種方法,並進行了理論分析及實驗驗證。結果表明,這兩種方法均能實現高效的相干偏振合成,將多束線偏振光高效地合成至一根保偏光纖中,並輸出線偏振光。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創新基金和西部之光等項目的支持。

相干偏振合成原理圖(a)開環(b)相位控制閉環(c)偏振控制閉環

PBC為光纖偏振合束器,PC為光纖相位補償器,DPC為偏振控制器

基於偏振控制的3路相干偏振合成實驗結果

相關焦點

  • 光電所在光纖雷射的相干組束和傳輸控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對信標光的分孔逕自適應耦合接收,實時校正各單元孔徑發射雷射傳輸路徑上的波前傾斜像差;將以上方法與光纖雷射陣列的主動鎖相控制結合,實現了室內模擬動態湍流下七單元雷射束於遠場的相干合成。實驗中所用的核心像差校正器件——自適應光纖準直器(AFOC)和壓電光纖相位補償器(PZT PC)均為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課題組自行研製,並已獲得6項相關發明專利授權。
  • 超快光纖雷射技術:用於相干合成的合束-分束集成器件
    以下文章來源於光波常 ,作者王井上、賈雪琦通過將多個超快光纖雷射進行相干合成,可以克服單根光纖的功率限制。在這種相干合成裝置中,一般採用偏振分束器(PBS)用於合束(如圖1(a)所示),不過這種裝置複雜度較高,而且隨著合成通道數的增多,佔用體積也會越來越大。德國耶拿課題組提出了分段反射率分束器(SMS)的合成辦法,如圖1(b)(c)所示。
  • 超快光纖雷射器關鍵技術之一:多光束相干合成
    在過去幾年中,由於受到熱致模式不穩定性和非線性效應的影響,單一光纖放大器所能產生的平均功率、脈衝能量和峰值功率等性能指標,已經遇到難以克服的瓶頸。解決該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利用多路光纖放大器分別放大超快脈衝,之後進行多光束相干合成。
  • 超快光纖雷射器關鍵技術之二:多維度相干合成技術
    雷射天地轉載自:賈雪琦 光波常高功率超快雷射系統具有非常廣泛的用途,現有的使用大模場面積光纖和啁啾脈衝放大等功率放大方法可以顯著提高系統的能量水平,但是對於單光纖單脈衝的放大潛力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開發。因此,脈衝能量的進一步提高需要新的技術。
  • 從40G到100G:WTD高速光模塊對偏振復用相干檢測技術的選擇
    4.合理運用非線性串擾控制技術  由於在相干光通信中,常採用密集波分復用技術。因此,光纖中的非線性效應可能使相干光通信中的某一信道的信號強度和相位受到其他信道信號的影響,而形成非線性串擾。  三.WTD40G/100G高速光收發模塊的技術成果  業界近年來在光器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其中雷射器的輸出功率、線寬、穩定性和噪聲,以及光電探測器的帶寬、功率容量和共模抑制比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微波電子器件的性能也大幅提高,這些進步使得相干光通信系統商用化變為可能。
  • 光纖通信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博士提出的用於通信的光纖滿足了雷射通信技術對波導的需求。他提出,玻璃光纖的瑞利散射損耗可以非常低(低於20 dB/km),而光纖中的功率損耗主要來源於玻璃材料中的雜質對光的吸收,因此材料提純是減小光纖損耗的關鍵,此外還指出單模傳輸對保持好的通信性能很重要。
  • 基於渦旋光模式分選器和環芯光纖的渦旋光通信系統
    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餘思遠團隊在渦旋光通信集成器件及光纖通信系統取得新進展。他們基於團隊發展的螺旋坐標光學理論而研製出的渦旋光模式分選器集成模塊、以及獨特設計的新型環芯光纖,採用8個渦旋(OAM)模式復用並同時結合波分復用、模分復用和偏振復用的多維復用技術,實驗演示了50 km環芯光纖傳輸的渦旋光通信鏈路系統。
  • 保偏光學及保偏器件簡述_光纖在線 - 和我們一起塑造中國光通信的...
    這就無法滿足相干光纖通信,幹涉型光纖傳感器等對輸出光偏振態的嚴格要求。模式耦合發生在快慢軸相互傳遞之處,而且和溫度,光源波長等因素有關,因此模式耦合便具有隨機性。雙折射產生的原因分為內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包括拉制光纖時,纖芯由圓拉成了橢圓,會產生幾何形狀的雙折射;光纖纖芯,包層,塗覆層摻雜的材料不一樣,熱膨脹係數不同,產生應力雙折射;以及彎曲,受壓,震動等外部原因。
  • 基於LTC1068光纖電流互感器的二次側信號處理
    摘要 介紹了基於法拉第效應的光纖電流互感器的基本原理,並利用開關電容濾波器LTC1068進行光纖電流互感器光纖電流互感器(Fiber Opt ic Current Transducer,FOCT)因其不充油、絕緣性能好、精度高,將成為傳統電磁式互感器的替代產品,受到廣泛的重視。然而,光纖電流互感器具有光纖陀螺儀等光學傳感器所共同面臨的隨機噪聲問題,該問題成為限制光纖電流互感器在電能計量應用的主要要素之一。
  • 40G/100G相干光通信原理與關鍵技術
    隨著高速數位訊號處理技術(DSP)和模數轉換技術(ADC)的進步,相干光通信成為研究的熱點。相干檢測與DSP技術相結合,可以在電域進行載波相位同步和偏振跟蹤,清除了傳統相干接收的兩大障礙。基於DSP的相干接收機結構簡單,具有硬體透明性;可在電域補償各種傳輸損傷,簡化傳輸鏈路,降低傳輸成本;支持多進位調製格式和偏振復用,實現高頻譜效率的傳輸。
  • 光無源器件與光纖傳感
    它的用途包括光纖通信系統、光纖網絡系統、光纖測量系統以及光纖傳感系統。 10. 光隔離器:它的作用是讓正向傳輸的光通過而隔離反向傳輸的光,防止反射光影響系統的穩定性,與電子器件中的二極體功能類似。光隔離器按偏振相關性分為偏振相關型和偏振無關型兩種,前者又稱為自由空間型,因兩端無光纖輸入輸出;後者又稱為在線型,因兩端有光纖輸入輸出。
  • 「熱門」高功率光纖雷射器關鍵技術及進展
    該技術將衍射光柵放置在光纖內包層的表面,不會損害光纖的外表面,對 TM 偏振入射光具有高達 94%,的耦合效率。由於這種方法使用了折射率匹配液,所以不能承受大功率的泵浦光。張帆等人提出一種基於亞波長衍射光柵理論的介質-金屬-介質的對稱夾層結構,這種結構因為沒有使用諸如折射率匹配液、光學固化膠等承受不了較高溫度的黏接物質,所以可以用於大功率雷射二極體陣列的側面泵浦,其耦合效率可以達到 80%以上。
  • 相干光通信發展二十餘年 光器件有大進步
    儘管波分復用(WDM)技術和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的應用已經極大的提高了光通信系統的帶寬和傳輸距離,伴隨著視頻會議等通信技術的應用和網際網路的普及產生的信息爆炸式增長,對作為整個通信系統基礎的物理層提出了更高的傳輸性能要求。
  • 超越100G速率的相干光通信系統的解決方案
    傳統光傳輸系統中最常用的調製方法是OOK, 其中所用光信號中的0/1由開關狀態(強度調製)表示,並且光強度的變化需要用光電探測器來探測。 當OOK以100Gbit/s的速率應用於傳輸的時候,在光纖傳輸過程中的各種波形失真導致了信號傳輸質量下降十分顯著,結果就是傳輸距離僅限於幾公裡。
  • 隨機光纖雷射由非相干拓展到相干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張其錦教授研究組與張群副教授研究組合作,研製出基於極弱納米顆粒散射體系的低閾值、方向性好、可調控的相干隨機光纖雷射,並論證了其機理。  傳統雷射除了需要增益介質如雷射染料、稀土離子等外,還必須有光學反射鏡所組成的高穩諧振腔。
  • 深度解讀光纖傳感器
    光信號不僅能被人所直接感知, 利用半導體二極體如光電二極體等小型簡單元件還可以進行光電、電光轉換, 極易與一些電子裝配相匹配,;另外光纖不僅是一種敏感元件, 而且是一種優良的低損耗傳輸線。因此, 光纖傳感器還可用於傳統的傳感器所不適用的遠距離測量。
  • 矽光晶片中的偏振相關器件
    對於transceiver來講,其發送端可以保持工作在TE偏振下,但是當光經過光纖傳輸後,到達發送端的光場偏振狀態已經發生了變化,部分光變成了TM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提出了多種片上偏振相關器件。   1. TE-pass polarizer   通過一定的結構設計,使得TE模通過,而TM模被過濾掉,其作用類似偏振片。
  • 使用自同步雙色光纖雷射器進行相干拉曼散射實現高對比度,快速化學...
    使用自同步雙色光纖雷射器進行相干拉曼散射實現高對比度,快速化學成像在這些技術中,相干拉曼散射(CRS),它包括相干反斯託克斯拉曼散射(CARS),受激拉曼散射(SRS),和其他非線性光學過程,已經成功地應用於解決生物醫學問題,提供化學特異性,無標記的對比度,高光譜和空間解析度,和高靈敏度。特別是CRS顯微鏡,可以對生物分子樣本進行微創和連續的實時成像。 CRS成像應用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具有環境敏感操作、佔用空間大且高成本的傳統固態雷射器的阻礙。
  • 陳益新教授光通信雲課堂——《光纖通信光器件技術和應用》開課啦!
    、以及中電元協光電線纜及光器件分會顧問等職。   內容概況:光纖發明的劃時代意義,光纖通信的發展階段,光纖通信網絡構成和各類光器件的應用,光器件分類及其應用材料和製造工藝特點,我國光器件產業現狀,十三五光器件發展規劃及重點發展產品和技術。
  • 超快光纖雷射技術:波長在1.76微米的全光纖摻銩光纖雷射器
    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用基於GeO2-SiO2玻璃的摻鉍光纖(BDF)作為增益光纖來開發1700nm附近的光纖雷射器,但是由於1700nm處的增益較低(<1dB/m),所以所需BDF的長度較長,較長的光纖又會積累過量的非線性相移,最終可獲得的脈衝能量較低,遠遠不能滿足3PM對於光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