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渦旋光模式分選器和環芯光纖的渦旋光通信系統

2020-12-02 訊石光通訊諮詢網

  中山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餘思遠團隊在渦旋光通信集成器件及光纖通信系統取得新進展。他們基於團隊發展的螺旋坐標光學理論而研製出的渦旋光模式分選器集成模塊、以及獨特設計的新型環芯光纖,採用8個渦旋(OAM)模式復用並同時結合波分復用、模分復用和偏振復用的多維復用技術,實驗演示了50 km環芯光纖傳輸的渦旋光通信鏈路系統。

  渦旋光是一類攜帶有軌道角動量(OAM)的空間結構光場,不同渦旋光場模態彼此正交,構成一個理論上具有無限維度的態空間,因而在經典光通信和量子通信等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基於渦旋光的OAM 模分復用通信系統利用不同OAM 模式作為獨立的信道進行並行的信號傳輸,從而使通信系統的傳輸容量得到數量級擴增。該系統中最為核心的功能是OAM 復用/解復用,也稱OAM 模式分選(OAM mode sorting),可以對不同OAM 模式在空間上進行共軸傳輸前/後的合束/分離,使得不同模式攜帶的信息可以被並行處理和探測。

  已有的典型方案依賴於複雜光路系統,如級聯多個馬赫增德幹涉儀或通過模式投影測量來實現OAM模式分選,存在複雜度和損耗隨模式數的增大而增大的可擴展性問題,難以滿足實際光信息傳輸系統的要求。因而集成高效易擴展的OAM復用/解復用原理及模式分選器件一直以來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和難點。

圖1 (a) 渦旋光模式分選示意圖;(b) 渦旋光分選器

  在基於螺旋坐標變換的高效率和高解析度渦旋光模式分選新理論的基礎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20, 193904 (2018)】,餘思遠團隊依託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先進光電子集成工藝平臺,採用衍射光學元件微納加工技術,研製出集成化的渦旋光模式分選器(圖1)。通過將構成螺旋變換的光學變換器和相位修正器兩個元件集成到一個石英片的正反兩個面上,對變換相位的非傍軸修正實現了高分辨的渦旋模式分選效果(相鄰階最大串擾-13 dB)。進一步研製了單軸光學傅立葉變換器,實現了不同OAM階數的模式與空間線性排列的圓形高斯模式之間的雙向轉換,高度兼容光纖信息系統。

  研究團隊利用渦旋光分選器開展大容量長距離光信息傳輸實驗,首次實現了長達50 km的渦旋光環芯光纖通信鏈路(圖2),通過8個OAM模式復用並同時結合波分復用、模分復用和偏振復用的多維復用技術實現了2.56 Tbit/s的傳輸容量、10.24 bit/s/Hz的頻譜效率和高達512 bit/s/Hz-km的頻譜效率-距離乘積。截止該研究成果發表時,這項工作刷新了已報導的渦旋光通信系統最長傳輸距離和頻譜效率-距離乘積紀錄。

圖2 採用渦旋光分選器與團隊設計的新型環芯光纖搭建的相干光通信系統

實現了50 km長距離的OAM模式復用、波分復用和偏振復用的多維通信復用技術。

     【註:基於光路可逆原理,OAM 復用和解復用器件往往可以互換使用。作為對比,OAM模分復用採用基於空間光調製器(SLM)的空間光路方案,OAM模分解復用部分採用團隊研製的渦旋光分選器,大大簡化解復用的鏈路系統。】

  本研究成果以「Compact and high-performance vortex mode sorter for multi-dimensional multiplexed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s」為題在線發表於Optica上,聞遠輝博士生為第一作者,餘思遠教授主導組織開展此項研究工作,團隊骨幹陳鈺傑副教授(負責集成器件)和劉潔副教授(負責通信系統)為共同通訊作者。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本土創新科研團隊項目以及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364/OPTICA.385590


相關焦點

  • 金賢敏團隊製備出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
    光子集成晶片內矢量渦旋光的嵌入式產生,使得在單個晶片內實現產生、傳輸和操控一體化變得可能。結合陣列化集成能力,該工作為大規模集成化地利用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資源,以及開展高容量通信和高維量子信息處理奠定了基礎。該嵌入式的矢量渦旋光輻射器光子集成晶片技術已經獲得了國際PCT專利。
  • 空間光調製器在渦旋光(OAM)方向的新應用
    空間光調製器在渦旋光(OAM)方向的新應用渦旋光場由於具有軌道角動量,在量子信息編碼,粒子旋轉與控制,超分辨顯微以及光鑷領域都有巨大的研究價值。也是近年來廣大科研工作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河南科技大學李新忠教授課題組基於完美光學渦旋中的可控模式轉換技術結合傅立葉變換相移技術,發展了一種單光路幹涉環形渦旋陣列產生技術。
  • 超快光纖雷射技術:基於多芯光纖的雷射系統
    多路雷射的相干合成是一種提升光纖單纖芯放大功率上限的方案,可以顯著增加輸出雷射的平均功率,但不足之處在於需要相位反饋系統補償各路雷射間的相位差,裝置更加複雜。結構簡單且更高功率的光纖雷射器與放大器亟待發掘。
  • 塑料光纖製備與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019年工作交流會圓滿召開
    特種塑料光纖研究室主要開展了車輪型懸浮梯度折射率多孔芯太赫茲微結構光纖、用於傳輸太赫茲波的負曲率抗共振反射型波導研究、用於傳輸渦旋光的環芯光纖設計工作、用於手機屏指紋識別的塑料光纖面板研製。  光器件與系統研究室主要開展了1).10M塑料光纖通信鏈路在工控和電力抄表系統中的應用推廣
  • 科學家發現相對論渦旋光反射偏離經典光學反射定律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至展領導的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相對論渦旋光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上海光機所首次演示大能量中紅外飛秒渦旋雷射系統
    結合光參量放大技術(OPA)和啁啾脈衝放大技術,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首次演示了一種基於光參量啁啾脈衝放大(OPCPA)實現中紅外高能量飛秒渦旋光雷射系統。楊蘭主編 華盛頓大學渦旋光是指空間相位呈螺旋形的光束。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總結介質超構表面的偏振調控機理,引出超構表面的「偏振+」功能框架,並總結了實現該框架的各類設計原理和方案。2. 總結了基於「偏振+」框架下超構表面偏振相關的一些新興應用,包括偏振轉換、偏振分束、透鏡、偏振復用全息、納米印刷、多功能器件、偏振檢測、矢量渦旋光生成、量子光學。3. 作者對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進行總結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 光纖通信原理
    自1980年代起,光纖通訊系統對於電信工業產生了革命性 ,同時也在數位時代裡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光纖通信傳輸容量大,保密性好等優點。光纖通信現在已經成為當今最主要的有線通信方式。  最基本的光纖通信系統由光發信機、光收信機、光纖線路、中繼器以及無源器件組成。
  • 長飛與中山大學聯合團隊刷新軌道角動量光纖單跨無中繼傳輸記錄
    其中,多芯光纖拉制較為複雜且接續困難;光子晶體光纖有著極低的色散和理論衰耗,但其實際衰耗仍然較高;少模光纖由於其低損耗、拉制簡單、熔接效率高和適應各種複雜外界環境的特徵而成為空分復用應用領域的熱點。基於少模光纖的空分復用技術在提升單纖通信系統傳輸容量方面展示了巨大潛力,數十倍的容量提升已經成為可能,為解決未來光通信系統容量瓶頸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
  • 光纖通信的傳輸速度為何能如此之快?
    這是我國光纖通信傳輸創下的最新紀錄。前不久,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實現1.06Pbit/s超大容量單模多芯光纖光傳輸系統實驗,其傳輸容量是目前商用單模光纖傳輸系統最大容量的10倍。那麼,光纖通信的傳輸速度為何能如此之快?光纖通信又是什麼?相比其他通信手段,它的優勢和短板是什麼?
  • 基於FPGA的分布式光纖檢測系統設計
    光纖通信是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以光波作為載波來實現信息傳輸,從而達到通信目的的一種新通信技術。與傳統的電氣通信相比,光纖傳感技術具有精度和靈敏度高、抗電磁幹擾、壽命長、耐腐蝕、成本低、光纖傳輸損耗極低,傳輸距離遠等突出優點。
  • 單模光纖系統
    1、單模光纖通信系統組成   單模光纖通信有許多獨特的優點,如衰減比多模光纖低得多,帶寬寬得多,可以在更長的距離傳輸更多的信息。光路從光源驅動電路控制的光源、光纖、光活動連接器、光電檢測器、到光接收機。
  • 浙江省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光纖通信原理試題
    1.電磁波在傳播方向上沒有電場分量和磁場分量,稱為______波。2.光纖通信與電通信方式的主要差異,一是用光作為傳輸信號,二是______。3.在光纖通信中,中繼距離受光纖損耗和______的制約。4.光纖通信三個實用的低損耗工作窗口是0.85μm、1.31μm和______。
  • 2011中國國際綜合布線系統及光纖通信展覽會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前 言 為促進中國綜合布線系統和光纖通信系統與世界同行在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布綜合布線系統和光纖通信系統的發展,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和中國科技部指導,由光纖光纜專業委員會、中國計算機網絡工程專業委員會、中國工業機箱櫃行業協會共同組織「2011第六屆中國國際綜合布線及光纖通信展覽會」本屆博覽會舉辦是順應了高科技信息產業發展的需要
  • 光纖通信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光孤子通信系統介紹【詳解】
    目前市場上的光交換機大多數是光電和光機械的,隨著光交換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基於熱學、液晶、聲學、微機電技術的光交換機將會研究和開發出來,其中以將納米技術為基礎的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應用於光交換產品的開發更會加速光交換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