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譚立英夫婦30年鋪就衛星雷射通信路-光通,光通信,衛星,雷射...

2021-01-13 黑龍江政府網

年輕時的馬晶(左)與譚立英。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如今的馬晶和譚立英正在調試設備。本報記者蘇強攝

  為探尋宇宙的奧秘,我國發射一顆又一顆衛星穿梭於茫茫太空。怎樣讓衛星快速實時地給我們傳回海量信息?這是一直以來困擾著人類的難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有一對教授夫妻——馬晶和譚立英,他們用近30年歲月的堅守,只為攻克這一世界難題。

  「數十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人驚奇」,可以說是馬晶和譚立英兩位教授最真實的寫照。他們的研究在短期內很難獲得成果,為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馬晶和譚立英錯過了很多個人發展的機會,但他們卻說,「我們研究這個領域,就是想為國家做點兒事,我們希望研究成果能夠在中國、在龍江得到應用。」

  正是馬晶和譚立英近30載的辛勤耕耘,才實現了高軌衛星對地高速雷射雙向通信試驗的圓滿成功,鑄就了聯天通地信息高速公路,開創了我國衛星雷射通信發展的新局面,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為後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饑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計,忠誠踐行航天夢,復興使命化於心,馬晶和譚立英,鋪就的是漫漫天光路。

  緣起——普通教師挑戰世界難題

  星地雷射通信屬於衛星雷射通信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將衛星和地面用雷射連結起來,形成星地信息高速公路,進行數據的傳輸。

  為搶先建立衛星高速信息公路,在空間信息領域掌握主動權,20世紀60、70、80年代,美國、歐洲、日本先後啟動該項目,全力進行衛星雷射通信技術的研究,而那時中國這一領域尚屬空白。

  1978年,還是大學生的馬晶和譚立英還不會想到,這一空白將由他們來填補。

  馬晶和譚立英二人承擔這個課題的過程,充滿了戲劇性:由一篇「不知天高地厚」的碩士論文開始。

  時光倒流到1991年,當時,譚立英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選題。為選擇一個有創意的課題,她專門去北京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其中有一些關於衛星雷射通信文獻資料讓她眼前一亮,她預感到航天新領域將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並且這個領域在國內是空白,要是選擇這個課題,其價值與意義可想而知。

  得知譚立英的選題,導師直搖頭,他們不相信一個在職碩士研究生能夠駕馭如此尖端的課題。有人提醒——方向雖好,但難度太大了。老師們也委婉地勸說:「你能否換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很難畢業。」衛星雷射通信到底有多難?早於中國進行衛星雷射通信研究的日本,曾這樣形容——它相當於在東京用雷射瞄準80公裡外富士山上一個不規律的移動針眼,而美國的科學家當時則表示,至少要2020年,這項技術才能得到應用。

  這些好心人的勸阻,反倒激起了譚立英的鬥志,選擇這個課題的念頭更加堅定:「中國需要衛星雷射通信,我就要做好衛星雷射通信科研工作。」

  譚立英的這個選擇,參加論文開題的老師幾乎都反對,但獲得了一個人的支持,他就是譚立英的丈夫馬晶。

  馬晶的專業是應用物理,當時,剛剛結束歐洲做訪問學者的經歷,回到國內也正在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當他看到譚立英的科研方向,覺得很有前景,也非常具有挑戰性。

  馬晶決定與愛人一起,選擇這個具有前瞻性的課題。「如果沒有譚立英,我可能做全息物理,會有實驗室,有設備,有團隊,但是不會是開拓者。而在雷射通信這個領域,我們是開拓者。」馬晶說。

  這一年,馬晶35歲,譚立英34歲。

  成就——碩士論文打通星地光路

  譚立英的碩士論文答辯是1995年完成的,但完成的過程卻是無比艱辛。

  「當時從哈爾濱到北京圖書館查資料,要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為了節省經費,天天吃方便麵,一個泡麵盒要反覆用好幾次。」譚立英說,當時他們兩個的工資才幾百元,科研條件也很艱苦,實驗室是借的學校地下二層的一間屋子,而設備不是從別的課題組那裡借來的,就是撿一些別人報廢的設備組裝的。

  對譚立英而言,這項研究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畢業論文的意義,衛星雷射通信的研究還要繼續做下去,而馬晶,也早已經把這個當成了畢生追求的事業。

  但困難再一次擺在了他們面前。

  前期的研究已經讓他們傾其所有,自家多年積蓄的兩萬多元已經全部花光,如果繼續投入,真的就要傾家蕩產。1995年秋天,譚立英背上20袋方便麵,來到當時的航天部爭取支持。

  「真是兩眼一摸黑,找誰都不知道,只能在樓道裡來回溜達……」譚立英回憶說,幾經輾轉,她找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

  在了解了馬晶和譚立英所做的工作之後,陳芳允激動地說:「你們做得非常好!國家需要雷射通信,也一定會支持你們的研究工作。希望你們能繼續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顧慮。」

  199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向他們提供了5000元的科研基金,支持前期項目探索研究,解了燃眉之急。1997年他們獲2.5萬元的航天基金支持。同年,他們獲得了航天五院8萬元的預研基金支持。有了這些支持,更堅定了他們的研究信心。

  2001年~2010年,在多方大力支持下,哈工大衛星雷射通信研究團隊進展迅速:

  ——完成了衛星雷射鏈路的終端樣機;

  ——研發了衛星雷射通信地面動態演示驗證測試系統;

  ——研製了國際上首套集成化衛星雷射通信終端高精度測試校準儀;

  ——建立了衛星雷射通信重點學科實驗室。

  2011年10月25日6時,是馬晶和譚立英夫婦永生難忘的日子,也是中國衛星雷射通信發展的歷史性的一刻。海洋二號衛星搭載的光通信設備,成功進行了星地雷射鏈路捕獲跟蹤試驗。回顧整個試驗的過程時,馬晶、譚立英夫婦仍十分激動。「試驗結果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海洋二號衛星距離光通信地面的最大距離近2000公裡,以每秒7.8公裡的速度運行,你連一、二、三還沒有數完,我們的終端設備就已經準確捕獲光信號,開始向地面傳輸數據了,試驗就這樣成功了!」

  對衛星在軌工程遙測數據的判讀和分析表明,我國首次自主創新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地雷射通信星上終端性能優於國際同類產品水平,星地雷射通信鏈路系統綜合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性能處於國際領先。

  這一年,馬晶55歲,譚立英54歲。

  新高——圍地球建一個光網絡

  2017年4月12日,載有馬晶譚立英團隊研製的雷射通信終端的高軌衛星發射入軌,進行國際首次高軌衛星與地面間雙向5Gbps高速雷射通信試驗——從距離近4萬公裡的軌道上實現星對地、地對星,精度遠高於針尖對麥芒的兩束光相互牢牢鎖定,始終精確對準並實現通信。

  8月16日,如此高難度的任務完成後,譚立英再次熱淚奔流。這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航天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為後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等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也意味著我們建立了一條上通天下對地的雙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萬裡眼、順風耳」。

  譚立英介紹,從2012年立項到2017年發射成功,歷時近5年。「這個科研歷程是非常耗心血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譚立英說,因為項目要求的精度特別高,所以每一步、每一環都需要特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對待,甚至是一條線接得是否準確,螺孔轉得是否合理,轉的力度大小、螺絲擰得鬆緊都可能影響到這個系統的成敗。

  馬晶和譚立英表示,他們的成功,除了國家、省裡以及學校給予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他們的團隊。他們說,哈工大一直有團隊協同創新攻關的傳統。「像我們團隊,就是把多個不同學科近百人聚集在一起,做一件難度很大、很難出成果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兢兢業業,沒有抱怨。這樣的團隊文化,是我們願意留在哈工大,留在黑龍江做研究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我省很多青年專家,都是在這樣的團隊方式的科研攻關中,由「鳳雛」變成了「鳳凰」。如今,我省為馬晶和譚立英這樣的科研創新人員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

  2016年,馬晶、譚立英夫婦帶領科研團隊創辦了哈工大衛星雷射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還是不足的,因為作為知識分子,我們覺得做學問、做技術是我們的長項,但不願意經商做企業。」譚立英說,直到在科技創新創業大廈,親耳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熱情的鼓勵,徹底改變了她和馬晶的思想觀念。

  「今年5月投產,可年產百餘臺套衛星雷射通信終端,這在世界範圍內還是首家。」如今,談起產業化,譚立英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進的產品。因為,經過20多年的相互磨合,馬晶和譚立英不僅培養了一支過硬的科研團隊,也培養了衛星雷射通信產品的產業生產鏈。

  但現在的一切在馬晶和譚立英看來,還僅僅是序曲,「下一步的任務更艱巨,我們的目標是在太空圍著地球建一個光網絡,實現全球實時高速通信,讓我們國家整個信息傳輸能力處於巔峰的地位。」(作者:衣春翔 韓雪 趙一諾)

相關焦點

  • 中國首次星地雷射通信試驗:鋪就漫漫天光路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 題:中國首次星地雷射通信試驗:鋪就漫漫天光路  作者 郝哲 邱學雷  衛星在現代信息社會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茫茫太空之中,一顆顆衛星如同閃亮的眼睛,它們在圍繞地球不停的穿梭,不斷監測、獲取著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海量信息。
  • 王建宇院士作主題演講《雷射通信一一空間大數據的高速公路》
    ,專門的光通信網絡包括偵查衛星、多媒體衛星、小衛星、偵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由於光通信怕雲怕下雨,所以往往對地還是採用微波。在空間裡面,可以全部採用雷射的連接。從1995年開始,國際上就有人研究光通信。中國在這個領域也緊跟腳步。
  • 空間通信技術,各國衛星將使用光技術,進行各星球間的通信傳輸
    隨著通信場景的增多,以及人們對數據傳輸速率、信號覆蓋率和時間延遲等技術參數的差異化需求,光通信和空間通信技術逐步發展起來。光通信和空間通信技術具有傳輸速率高、通信容量大、抗電磁幹擾性能強和保密性高等優點,且其通信終端體積小、功耗低、實用性極高,引發各國研究熱潮。
  • 自由空間雷射通信與大氣傳輸會議報導
    Kingsbury等人發表題為《一臺立方星(CubeSat)雷射發射器的實現和驗證》文章。  本文給出了一臺CubeSat微型衛星規模的雷射發射器的實現和驗證結果。其主振蕩功率放大器(MOPA)的設計為:使用直接調製的雷射二極體和市售光纖放大器來產生一個波長為1550nm,平均功率為200mW的光信號。
  • 雷射通信:將「寬帶」搬上太空
    事實上,這並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第一次空間雷射通信技術試驗。就在今年年初,NASA開展了「月球雷射通信演示驗證」(LLCD)項目。在試驗驗證中,LLCD與月球之間通信的數據下行和上行速率分別達到了622Mbps和20Mbps。   說到雷射通信,多數人會感到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光纖通信,恐怕無人不曉。雷射通信與光纖通信同屬光通信範疇,只是傳輸的介質不同而已。
  • 日本利用雷射通信技術將先進的中繼衛星送入軌道
    日本一顆搭載雷射中繼技術的衛星星期天(11月29日)發射升空,執行從軍用和民用地球觀測太空飛行器高速傳輸數據的任務。火箭製造商和發射供應商三菱重工(MHI)在Twitter上宣布成功發射,並補充說衛星已經從火箭的上層分離。從那裡,衛星將進入地球靜止軌道,執行為期10年的任務。」三菱重工在報告中說:「已確認火箭按計劃飛行。不同尋常的是,這次任務沒有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現場直播,可能是因為雷射技術的敏感性,也沒有提供關於它確切軌道的信息。
  • SpaceX已成功測試星鏈衛星「雷射通信」,實現萬物互聯
    「雷射通信」。所謂「雷射通信」是具有極高帶寬,可以支持在廣闊的距離內無線且高速地傳輸大量數據。與沒有雷射互連的類似網絡相比,雷射互連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大大降低連接延遲。SpaceX完全互連的星鏈網絡的目標是將延遲降低至8毫秒,並希望將單個連接的帶寬限制提高到千兆位或更高。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衛星 雷射通信系統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這是H-2A火箭自2001年首飛以來的第43次飛行,也是日本今年的第4次宇航發射。
  • 衛星雷射通信、智能駕駛等入選2020顛覆性創新榜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 供圖)中新網北京10月21日電 2020第三屆「創世技」顛覆性創新榜及創新潛力榜21日在北京發布,衛星雷射通信技術、智能駕駛感知計算平臺技術等10個項目入選顛覆性創新榜,另有10個項目入選顛覆性創新潛力榜。同時,顛覆性創新成果(海澱)轉化促進中心也正式揭牌成立。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阿聯2021年發導航衛星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 NASA考慮發量子通信衛星連接歐美,但先用國際空間站練手
    據科技媒體《連線》(WIRED)報導,今年年初,包括MIT林肯實驗室光通信技術小組負責人斯科特漢密爾頓(Scott Hamilton)、NASA量子科學與技術小組負責人納澤爾巴格特(Nasser Barghouty)在內的量子物理學家們齊聚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共商NASA量子通信的未來。
  • 日本建立光數據中繼衛星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
    和光學數據中繼衛星,建立了「重要的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光數據中繼衛星,因此九州通用通信局將於11月27日(星期五)到發射日宣布將設立「重要的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以加強無線電波監測系統。
  • (成都)2021第22屆西部光博會光通信及光纖光纜展於2021年7月15日...
    導讀:成都)2021第22屆西部光博會光通信及光纖光纜展將於2021年7月15日-17日在成都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1/08/2021,光纖在線訊,中國國際(西部)光電產業博覽會暨國際光通信及光纖光纜博覽會(簡稱:CCWPE光通信展),是目前我國西部地區歷史最悠久,川渝兩地唯一的光通信光纖光纜行業全產業鏈年度行業盛會,自1999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1屆。
  • 「行雲二號」衛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新華社武漢8月13日電(記者胡喆、譚元斌)記者從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新突破。兩顆衛星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成都)2021第22屆西部光博會光通信及光纖光纜展
    四川省無線電管理委員會  光電博會概況:  中國國際(西部)光電產業博覽會暨國際光通信及光纖光纜博覽會(簡稱:CCWPE光通信展),是目前我國西部地區歷史最悠久,川渝兩地唯一的光通信光纖光纜行業全產業鏈年度行業盛會,自1999以來,已連續成功舉辦了21屆。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2006年12月,歐洲空間局(ESA)「阿特米斯」衛星(先進中繼與技術任務衛星),與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的一架「神秘」20飛機成功建立雷射通信鏈路的試驗。「神秘」20飛機在9970米高度利用雷射通信裝置與超過4萬公裡外的「阿特米斯」衛星之間成功建立了6條雙向雷射通信鏈路。
  • 背後的野心:日本研製雷射反衛星武器,可將衛星推入大氣層燒毀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衛星通信巨頭"SKY Perfect JSAT"公司發布消息稱,為了防止太空垃圾和運行中的衛星發生碰撞,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該公司將就雷射消除漂浮在太空中的垃圾的人造衛星這一方案展開研究。並且該公司表示致力於在2026年前完成課題的研究,為全球提供該服務。
  • 光通信雷射焊接機多少錢一臺
    光通信雷射焊接機多少錢一臺,廣泛應用於:3C消費電子、汽車生產製造、五金配件、五金衛浴、醫療器械、包裝、新能源、航空航天等行業領域。光通信雷射焊接機多少錢一臺, 雷射焊接機定製的要求還有一些客戶定製需求,因此價格會更高。例如,某些生產過程需要定製一些自動化夾具,或修改工作檯,或者需要添加額外的功能附件。
  • 雷射通信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解析
    雷射通信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目前雷射通信技術從誕生以來,已經經過30多年的發展歷史,在雷射通信技術發明之初,其次節省了通信總成本,減少了光纖設備的支出,再次,雷射通信技術實現了與衛星技術的共同發展,為通信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美天軍司令炒作中國用雷射打衛星?中國恐怕不會研製這種低效武器
    聽證的內容相當繁雜,「China」在整個過程中出現了30次。當被問及「你認為,中國哪種創新與能力對美國空間能力和資產造成了最大的風險」時。迪克金森說:「中國可能正在研製能摧毀靜止軌道衛星的反衛星武器。解放軍已經在運行和培訓能摧毀地軌道衛星的反衛星飛彈。中國還設計了針對軍用偵察平臺的幹擾機,能干擾極高頻軍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