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鏈測試達不到預期?spacex今天第11批星鏈發射,沒有太多看點?
根據計劃,spacex的第十一批星鏈衛星將在北京時間2020年8月18日22點31分發射,屆時將使用一枚「6手」獵鷹9號火箭,搭載58顆星鏈衛星及3顆Skyasat衛星升空。根據當前的測試結果,星鏈網際網路的速度和最初馬斯克承諾的還有較大差距。根據網上傳出Ookla的測試結果,當前星鏈的下行速度(下載速度)大多在11Mbps到60Mbps之間,而上行速度(上傳速度)從5Mbps到18Mbps不等。而延遲方面,大約在30ms到90ms之間。spacex此前曾經宣布,星鏈的速度最終將在1Gbps左右,延遲大約30±5ms,由此看來,還有很大的差距。
-
中國首次實現衛星間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之後再次突破,為何神奇
日前,伴隨著我國首個衛星網際網路「行雲工程」第一階段的順利實施,兩顆實驗衛星完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的在軌驗證,尤其是首次實現了中國低軌衛星間雷射通信,打通了衛星之間空間信息傳輸的多項難題,實現了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中國首次實現衛星間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之後再次突破,有何神奇
「據悉本次順利實施測試的「行雲二號」01星、02星的雷射通信載荷質量6.5千克,在軌功耗80瓦,是國內最小的星間雷射通信載荷。其實,星間雷射鏈路技術已成為全球衛星通信系統發展的關鍵技術。據公開資料顯示,全球中低軌道星座項目中提出採用星間雷射鏈路實現空間組網的計劃的項目,僅有馬斯克的「星鏈計劃「(Starlink星座)已經順利實施,並且進入了用戶實測階段。而原計劃發射78至108顆衛星實現高速網際網路服務的LeoSat公司的」LeoSat星座「,卻因缺乏投資運作十分困難。
-
美國SpaceX已部署近600顆「星鏈」衛星 卻存在五大局限
2020年8月9日,美國SpaceX公司宣布已經成功發射並部署了第十批「星鏈」衛星。到目前為止,通過10次發射, Spacex已經實現成功部署總共595顆「星鏈」衛星(其中2顆失效),成為全球最大的商業衛星網絡擁有者,據估計將在2020年末期為美國和加拿大客戶提供在軌應用服務,2021年再將服務區域擴大到全球其他地區。星鏈計劃作為低軌衛星星座,最終目標是形成一個低成本、全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也計劃向科研組織和軍方提供衛星服務。
-
SpaceX公司的Starlink太空雷射器首次在軌測試成功
在SpaceX公司9月3日宣布這一消息之前,人們認為這些衛星都沒有包含雷射互連,但現在我們知道,兩顆可能是在8月發射的「星鏈-9」或「星鏈-10」的一部分的衛星已經在軌道上成功地進行了雷射互聯測試。自從執行長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15年初首次透露SpaceX在衛星網際網路方面的雄心以來,該公司的計劃就包括在該公司需要發射的數千顆衛星的部分或全部之間實現某種形式的互聯。雖然功能性低地球軌道(LEO)衛星網絡星座在本質上並不需要具備這種功能。但衛星連接也有一些好處,它增加了衛星的的複雜性,降低了成本。
-
時隔55天,spacex再次成功發射星鏈,馬斯克稱星鏈傳輸比光纖要快
自此6月13日發射了第九批星鏈衛星後,時隔55天,今天下午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再次成功點火,將第十批(V1.0第九批)星鏈衛星送上太空,並且海上成功的回收火箭芯一級。本次的載荷大約18~19噸,其中包括57顆星鏈衛星,2顆BlackSky衛星。使用發射的火箭芯級編號為B1051.5,小數點後的數字代表發射次數,也就意味著這是火箭芯級的第5次發射。這次發射後,spacex擁有在軌衛星數量接近600顆,已經初步具備覆蓋美國北部及加拿大地區能力。
-
星鏈計劃取得重大進展:下載速率100M,實現了衛星間雷射通信
,首次實現了兩顆網際網路衛星之間的雷射通信,從而為實現衛星網際網路更快的速率、更低的延遲這一目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截至本月初,星鏈計劃已經進行了11次正式的衛星發射任務,先後將650顆網際網路衛星部署到位,已經具備基本的服務規模,目前,星鏈計劃正在進行Beta版本的私人測試,主要在Space X公司僱員中進行,預計,最遲的今年底之前,Beta版本將進行公開測試,目前,已經有超過70萬人在線進行了預約。
-
微軟發布計劃:馬斯克SpaceX星鏈加持,讓雲服務遍布全球
「航天業界的迅速發展正在降低人們連結公眾的門檻,通過 Azure Space 計劃,我們可以實現農業、能源、通信和政府業務等領域的新發展。」,這些新的互聯合作將提供更多的衛星能力,有助於將有價值的客戶數據從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直接導入 Azure。
-
星際飛船預計9月第三跳,星鏈衛星「太空雷射器」軌道首測成功
近日,SpaceX宣布一條重磅消息,星鏈衛星的「太空雷射器」首次軌道測試成功,意味著SpaceX具備升級星鏈衛星2的數據傳輸技術,也就說軌道星鏈衛星可以通過「太空雷射器」來實現與地面通信,而雷射通信被認為具有極高帶寬的通信技術,可允許在非常廣闊距離內實現無線傳輸,並且傳輸方式很高速。
-
星鏈衛星「太空雷射器」軌道首測成功,星際飛船預計9月底第三跳
近日,SpaceX宣布一條重磅消息,星鏈衛星的「太空雷射器」首次軌道測試成功,意味著SpaceX具備升級星鏈衛星2的數據傳輸技術,也就說軌道星鏈衛星可以通過「太空雷射器」來實現與地面通信,而雷射通信被認為具有極高帶寬的通信技術,可允許在非常廣闊距離內實現無線傳輸,並且傳輸方式很高速。
-
剛剛,馬斯克的SpaceX成功發射第十批星鏈衛星
美國太空公司SpaceX從甘迺迪航天中心起飛一枚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成功發射第十批星鏈任務,本次任務由57顆網際網路衛星以及2顆BlackSky地球照相衛星組成。6 個州測試星鏈的地面站,該公司預估將會在今年年底投入商用。
-
【Starlink】SpaceX成功發射第14組「星鏈」60顆衛星
被稱為B1051的一級助推器在當天火箭發射任務完成後已經實現6次發射和著陸,也是SpaceX公司第二枚實現6次發射和回收的獵鷹9號助推器。此前,這枚助推器已經將四批「星鏈」衛星送入太空,為加拿大發射了三顆地球觀測衛星,還在2019年將美國宇航局Demo-1任務中無人駕駛的龍飛船送入太空。今天的回收也是自2015年SpaceX首次成功回收助推器以來的第62次一級助推器回收。
-
【Starlink】SpaceX成功發射第13組「星鏈」60顆衛星
在本次發射中,這枚箭再次成功實施了落船回收。本次發射所用兩瓣整流罩之一此前也已用過兩次。這個半罩曾在去年5月和今年3月兩次參加「星鏈」組網發射任務。太空探索公司還把兩艘整流罩回收船派到了大西洋相關海域,以對本次發射的整流罩加以回收。這兩艘船各配備了一張大網,以期捕獲乘翼傘從天而降的兩個半罩。
-
第十批星鏈衛星發射成功!馬斯克的又一雄心計劃即將成真
該火箭之前曾用於發射載人龍飛船無人試飛、兩批星鏈衛星以及加拿大的雷達星座計劃,這是它的第五次發射。毫無懸念的,本次發射後該火箭再次被成功回收,平穩回落在「當然我還愛著你」無人回收船上。這是SpaceX第二次成功發射並回收五手火箭。2020年6月4日,SpaceX在發射第八批星鏈衛星時首次完成了這一創舉。而早在2020年3月18日,SpaceX就曾首次使用五手火箭發射第六批星鏈衛星,當時發射成功,但回收失敗。
-
天基物聯網升空,「萬物互聯」再迎機遇
「行雲二號」01星、02星由中國航天科工所屬航天三江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自主設計研製,是行雲工程α階段的2顆技術驗證星,在星間雷射鏈路技術、星載數字多波束通信載荷、空地衛星通信協議等多個重要技術領域實現了自主創新。
-
SpaceX的星鏈衛星網際網路服務已在英國測試 將進入更多國家
1月15日 消息:SpaceX的衛星寬帶服務星鏈(Starlink)業務已經開始為美國以外的國家服務,該服務在獲得英國電信監管機構許可後,目前正在英國進行測試。據悉,去年11月,星鏈獲得了「地面站網絡牌照」。該許可證允許星鏈項目在英國銷售衛星天線和其他通信設備,這樣人們就可以接收到Starlink衛星網絡發出的信號。
-
spacex第100次發射,成功將第十一批星鏈送上太空
是的,你沒看錯,spacex剛剛又成功的發射一批星鏈衛星了。北京時間2020年8月18日22點31分,spacex「6手」獵鷹9號火箭成功點火,順利將第十一批星鏈衛星成功送入太空。這不但使得spacex的星鏈衛星超過650顆,而且也是spacex的第100次發射!
-
建設新一代衛星網際網路,SpaceX計劃發射星鏈衛星,關注2股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的最新報告顯示,該公司計劃每月定期向軌道發射120顆星鏈衛星,還計劃每月生產數千臺用戶終端。早在2015年1月,SpaceX CEO馬斯克就宣布了衛星網際網路服務計劃,這一項目被命名為「星鏈」。SpaceX計劃將約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為地球上的用戶提供寬帶網際網路服務。除了這已經獲得批准的近1.2萬顆衛星,該公司還申請發射3萬顆衛星。
-
發射成功100次:SpaceX書寫歷史
15批星鏈衛星。這是SpaceX第100次成功的入軌發射。來看看一組數字。 100 SpaceX公司已成功實施100次軌道發射,其運載火箭包括95枚獵鷹9號、3枚獵鷹重型和2枚獵鷹1號。成功的100次發射之外,SpaceX也遭遇了3次獵鷹1號發射失敗和1次獵鷹9號發射失敗。
-
陳根:從地面互聯到天地共建,中國星鏈在哪裡
通過此次發射,SpaceX成功將60顆「星鏈」衛星送入近地軌道,使得入軌衛星總數達到420顆。神秘星鏈通過衛星上網其實並不是新鮮事,人類實現衛星上網至少有四五十年了,但是這種技術目前主要還是應用在軍事或者特殊領域,比如海事衛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