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宇院士作主題演講《雷射通信一一空間大數據的高速公路》

2020-11-06 機器之心Pro

10月22日上午,在2020上海靜安國際大數據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作主題演講,圍繞空間雷射通信和深空探測中的雷射通信、海洋探測中的雷射通信等方向帶來前沿分享。以下為演講內容精彩節選。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

空間雷射通信

空間技術傳統分類有對地觀測、導航定位、衛星通信、科學實驗。近年來,空間技術對人類的挑戰非常大,國際上提出,把網際網路建到太空中去,這樣一來,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隨時隨地用到網絡。

美國SpaceX提出天上放一萬多顆衛星,就能形成空間網際網路。中國對於空間網際網路也非常重視和支持。空間技術發展之後,通導遙一體化,一顆衛星兼有通信、導航、遙感的性能,綜合性衛星提升了在天上辦事的效率。

目前的空間通信一般採用微波。例如我們以前有調幅和調頻的收音機,調頻收音機頻率較高,含的信息量比較大,音質就比較好。後來有了電視,電視信息量增多,需要更高的頻率去調製。到衛星之後不斷發展,從微波到地面的雷射通信,載波的頻率越來越高,能傳輸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

空間信息怎麼傳送是個大問題,雷射t通信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在傳輸上把頻率和數據量提高上去。

光通信特點是高帶寬容量,重量輕、體積小,而且雷射通信不受電磁頻譜限制,佔用的資源非常少。光通信載波頻率可以比一般的微波高三個數量級,重量輕,體積小,另外光打到的地方才能收到,保密性強。

國際上光通信的網絡非常多,專門的光通信網絡包括偵查衛星、多媒體衛星、小衛星、偵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由於光通信怕雲怕下雨,所以往往對地還是採用微波。在空間裡面,可以全部採用雷射的連接。從1995年開始,國際上就有人研究光通信。中國在這個領域也緊跟腳步。

歐洲和日本最早在光通信領域取得了成功。據說美國發射的第一顆衛星,沒有捕獲,被歐洲、日本搶了先。美國這個項目壞掉了,就馬上去做別的事,到2013年,美國在月球上,利用雷射通信,把一段視頻從月球傳到了地球,這段視頻的雷射發射終埠徑只有10釐米,傳輸速率達到了622M。

中國也非常重視雷射通信。2011年,海洋二號搭載演示, 2016年,量子衛星墨子號載人航天裡面搭載了雷射通信,特別是第二代相干雷射通信,速率已經能提高到每秒鐘5個G。第二代相干雷射通信,把雷射裡面的相位信息利用起來,通過雷射相互幹涉來傳遞信息,靈敏度能夠提高很多。

最近我們國家對於空間近地組網的計劃非常多。科技創新2030用了雷射通信的手段,計劃2022年示範驗證,中國的航天科工、科技,都在做雷射通信。值得關注的是,雷射通信的商業價值已經被看到,有專門的企業研究在天上能不能進行商業化的數據傳送。中科深鏈準備用商業化的方法,做幾顆高軌的衛星,作為基站,然後把月球作為一個基點,連接數據,再通過一些小衛星,作為低軌的空間中轉,建立起一個以中繼載荷為中心,配備深空、高軌和低軌小衛星構建天地中繼雷射的通信網絡,結合自有的地面運管和商業化運行,為空間數據傳輸提供服務。這套系統具備全天候、全天時,雙向高速數據通信、無需頻譜資源審批、抗幹擾能力強,商業化的開放服務,按需使用的特點。

深空探測中的雷射通信

月地距地大概40萬公裡,如果用傳統的強度調製,要500瓦的雷射,這是衛星的能源系統支撐不起的,所以不具備可行性,即使用相干探測第二代也是由困難的。所以最新的技術是基於光子探測的雷射通信,能把原來的靈敏度提高兩到三個數量級。

研究當中,有一定的難點。比如怎麼把信號調到單光子裡面去,還有探測在深空當中怎麼對準,這些技術還在探索當中。我們要有新的容錯技術,能夠達到日常通信所需要的容錯率,就是讓它誤碼率減少到10的-8到-9次方左右。像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光子上不加特別的編碼,它的誤碼率是非常非常高的,加了以後,它馬上可靠度就提高上去了。

還有它要探測一個個光子,而且有些光子同時到來,要把它們區分開。有一種探測器,叫超導納米線探測器,我們先把探測器溫度放在沒有電阻的地方,這個時候一個光子上去,足夠把探測器的溫度,從超導點以下變到超導點以上,這樣電阻變得很大,就會出來一個脈衝。

對比一下,例如月球通信,通信距離是40萬公裡,如果用光子的方法大概能達到兩個G,發射口徑只要20毫米兩瓦。哪怕是到火星通信,兩億公裡,大概還能達到4Mbps的速率,發射功率也就20、10瓦。

如果用最快的微波X波段對比,大概能傳250K,要求衛星上的口徑是1米,地面口徑要30米才能做到。

海洋探測中的雷射通信

水下雷射通信包括水下與水面通信、水下與空中通信,水下與太空通信。

水下通信常用辦法是用聲納,但是聲納通信速率低,保密性差。所以也想用雷射通信,但是水下用光通信存在困難。通過研究,發現在藍綠光這個波段有可能實現。理論上來說,水下通信容量可達到十個G,但是水對光的吸收較大,藍綠光波段穿過的海洋,在大洋深處約200米,近岸約50米,水越乾淨,大概能通的距離越遠。

英國做了一個系統,傳輸速率約12.5兆,通信距離約150米。但是要注意, 12.5兆,一定不是在150米距離完成的,可能10米的時候能達到,但是150米的時候大概只有幾兆。

我們研究跨介質的藍綠雷射通信,並且在深度1120米下做了實驗,已經能夠達到3.2K,這個數據看起來低,但是綜合性能已經優於國際上公開報導的系統。

目前還在做是把量子的辦法用到海裡去,這個也進展良好,國際上報導最遠的是200米、10M,而我們能夠做到500米,通信速率不低於1Mbps。

今天就給大家帶來這些雷射通信的新內容分享,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王建宇院士:「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
    CFIC導讀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第21期海上院士講壇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我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總指揮王建宇受邀開講,向現場和線上聽眾分享量子通信的奧秘,並就「『墨子號』的任務和我國量子通信的發展」作主題演講
  • 中國實驗室|王建宇:中國的量子通信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王建宇8月16日,我國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量子通信是中國處於全球研究第一陣營的項目之一。去年冬天,澎湃新聞記者就有關量子通信的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王建宇。王建宇:我從空間打下一束一束光,但這個雷射非常弱,每一次發射,我們是控制在0.8個光子,或者0.5個光子。因為光弱到一定的時候,是一份一份的,所以我每次調製到非常小,然後下來以後有一個概率問題。
  •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空間雷射通信或令5G如虎添翼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作者: 金鳳一束雷射,1秒鐘就可傳輸10G的信息;一個20公斤的通信終端可以傳輸幾百公裡……近日,在2019年全國通信理論與技術學術會議暨通信領域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潘建偉院士為2020級本科生作「科學與社會」研討課主題報告
    10月13日晚,2020級本科生「科學與社會」研討課第二場主題報告會在東區大禮堂舉行。我校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院士作題為《探索的動機》的主題報告,帶領大家走進量子的神奇世界。報告會由教務處處長曾長淦教授主持,2020級全體本科生到場聆聽。
  • 打造國之「重器」魏奉思院士寄望深圳建設「數字空間」
    24號上午,在深圳人才公園求賢閣,中國科學院院士魏奉思在第二十八期院士講堂上作《建設「數字空間」,打造「空間大腦」》主題演講,分享了上述令中國科學家們自豪的觀點。講座上,他向聽眾介紹了數字空間概念及其相關研究應用,指出中國在天空領域建設「數字空間」,有望成為國之重器,助力中國在高端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 無線雷射通信技術詳解
    無線雷射通信是指利用雷射束作為信道在空間(陸地或外太空)直接進行語音、數據、圖像信息雙向傳送的一種技術,又稱為「自由空間雷射通信「,「無纖雷射通信」或「無線雷射網絡」。無線雷射通信以雷射作為信息載體,不使用光纖等有線信道的傳輸介質,屬於新型應用技術,早期的研究應用主要是在軍用和航天上,隨著技術的發展,近年來逐漸應用於商用的地面通信,技術也在逐步完善。
  • 馬晶譚立英夫婦30年鋪就衛星雷射通信路-光通,光通信,衛星,雷射...
    正是馬晶和譚立英近30載的辛勤耕耘,才實現了高軌衛星對地高速雷射雙向通信試驗的圓滿成功,鑄就了聯天通地信息高速公路,開創了我國衛星雷射通信發展的新局面,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為後續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 自由空間雷射通信與大氣傳輸會議報導
    指數傳播損耗和由於多徑導致的時域擴散會限制可實現的鏈路距離和數據速率。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了對海底散射和吸收通道的蒙特卡洛模擬。作者在各種雷射通信情景下模擬了通過清晰、渾濁的水環境後光子信號衰減水平、空間光子分布、到達統計的時間,以及到達統計的角度。模擬結果可用於海底光通信系統的設計選擇,特別是說明了窄波束的雷射相對於寬光束方法(例如LED光源)的優勢。
  • IME2020主題演講 | 毛軍發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毫米波異質集成電路》
    此次活動將匯聚200+國內外行業企業,60+學術專家和技術精英演講嘉賓,議題包括針對射頻、微波、毫米波、太赫茲、天線、電磁場理論及其在5G無線通信、航空航天、衛星通信、廣播電視、物聯網、人工智慧、雷達等熱門領域的前瞻性技術應用。
  • 諾獎得主國際院士論壇演講
    5月30日,第三屆海外院士青島行暨青島國際院士論壇舉辦主旨演講,來自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海內外院士雲集。諾獎得主中村修二院士演講的內容是「藍光LED的發展和未來照明趨勢」,之後佩德羅·歐桑納院士、郭毅可院士、容淳銘院士也分別圍繞數字經濟、生命科學與技術、智能裝備製造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開展主旨演講。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雷射照明或是未來照明發展趨勢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主旨演講的內容為《藍光LED的發展和未來照明趨勢》。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周志成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周志成演講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11-27 11:35
  • 環保界世界於2018MIECF作主題演講
    【中國環保在線 展會報導】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的「2018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2018MIECF)將於4月12至14日舉行,以「構建生態城市 共享綠色經濟」為活動主題。   一如以往,大會將邀請環保範疇的國際人物作主題演講,今年邀請到全球氣候變化的世界、現任「氣候和能源市長全球契約」副主席、曾任「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2010-2016)的克裡斯蒂安娜·菲格雷斯(Ms. Christiana Figueres)女士任主題演講嘉賓,分享全球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的大方向,以及生態城市和綠色經濟的發展趨勢。
  • 李蘭娟等院士出席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
    中新社衡陽12月13日電 (記者 餘湛奕)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衡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年大數據科技傳播與應用高峰論壇」13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舉行。在當天上午的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蘭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李德仁,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柴天佑聚焦「抗疫大數據應用」「產業數位化與數學產業化」「工業人工智慧發展方向」等熱點話題作主旨演講。
  • 王建宇:探測引力波 中國有「神器」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在「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論壇」上表示,中國方案是推行「太極計劃」發展戰略。王建宇用「三步走路線圖」形象地闡釋了這一發展戰略。
  • 薛其坤院士:第二次量子技術革命真的來了
    作者:鄭金武在9月22日2020創新之源大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深度剖析了未來的量子技術薛其坤介紹,資訊時代的關鍵核心技術,如電晶體、雷射、硬碟、GPS等,都是通過人事量子規律發展起來的,是量子物理的被動應用。量子物理科學發展,觸發了第一次量子技術革命。
  • 活動·預告丨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之三:探秘神奇的雷射
    活動詳情主 題:探秘神奇的雷射主 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 辦:上海市雷射技術研究所、上海市雷射學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地 點: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主講嘉賓:冷雨欣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對話嘉賓1:範滇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射與光電子學專家對話嘉賓2:田 野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院士論壇 | 李德仁:地球空間信息學的使命
    ,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現從事以遙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並推進地理國情監測、數字城市與數字中國、智慧城市與智慧中國的研究及相關建設。
  • 專訪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科技創新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科院上海分院今年除了繼續推進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之外,更多地會聚焦兩大任務,一個是長三角一體化中的科技創新協作,另一個就是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合作。「我們(中科院上海分院)也會把在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G60科創走廊等比較分散的力量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團隊。」
  • 雷射通信技術的現狀與發展前景解析
    利用雷射的高定向、高亮度以及可沿空間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進行精細掃描的特性,人們可實現雷射傳真通信,即把圖片、文件、樣本、字跡等信息,通過雷射束的掃描作用而轉變為被調製了的電信息發送出去,在接收端通過解調製作用和顯示設備,再把所傳遞的圖像信號復現出來。
  • 馬志明院士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郝靜秋 通訊員 李詩睿  高春燕 攝影 宗琪琪)9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院長馬志明做客「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以「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數學」為主題,在主樓小禮堂為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2020級新生帶來開學第一課。這也是「科學與南開」主題論壇今年迎來的首場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