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在這裡腦力激蕩!諾獎得主國際院士論壇演講

2021-01-08 齊魯壹點

5月30日,第三屆海外院士青島行暨青島國際院士論壇舉辦主旨演講,來自俄羅斯、烏克蘭、新加坡、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海內外院士雲集。諾獎得主中村修二院士演講的內容是「藍光LED的發展和未來照明趨勢」,之後佩德羅·歐桑納院士、郭毅可院士、容淳銘院士也分別圍繞數字經濟、生命科學與技術、智能裝備製造和智慧財產權保護等領域開展主旨演講。

諾貝爾獎得主中村修二:雷射照明或是未來照明發展趨勢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主旨演講的內容為《藍光LED的發展和未來照明趨勢》。從1989年開始,中村修二花三年時間專門研究藍光LED,並拿到了諾貝爾獎,但是此之前,他做了十年的積累,基本上沒有成果,「最初的十年,我也是積累了很多。當時我還做了其它的一些研究,包括化合物半導體,還有單結晶材料等等,我試驗了各種各樣的材料。那十年的時間我確實經歷了很多的艱難困苦。」

「1993年-1995年的這段時間,我在藍光LED方面開發出了成果。」中村修二說,藍光LED應用非常廣泛,使用LED照明在室內進行植物的培養,俗稱植物工廠,就是立體化的植物空間,由於現在人都在高樓大廈裡辦公,土地資源越來越少,主體培植空間可以節省土地的使用面積。在植物工廠裡水是循環使用的,也不用化學品,而且又沒有蟲子,所以真的是非常好的土地資源的一種補充。這種室內的空間跟外面的氣候也沒有特別大的關係,不會受到氣候的劇烈影響。他的實驗發現,經過藍光LED照明的植物生長結果和普通環境對比都是表現比較好的。

中村修二的實驗還發現,傳統的LED就是由藍色的LED再加上螢光,但是會帶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藍光進入眼睛當中會影響睡眠,影響褪黑素的產生,影響生理周期。藍光如果太劇烈的話,就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從而帶來睡眠失調或者健康問題,甚至包括癌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開始研究一些全新的材料,比如硒化鋅,氮化鎵,但效果不是特別理想。回到日本後,他用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就開發出了所謂的雙流量MOCVD,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發明,因為在這個發明之後,他在這個基礎上寫了好多的論文,他還開發了高亮度的InGaN LED,然後還開發了第一種紫色InGaNMQW雷射二極體,現在這種雷射照明又成了一個新的趨勢,成了新一代的技術,藍光LED是第二代,雷射照明可以說是最新一代的。它的效率要更高一些,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

中村修二說,雷射照明的功效更大一些,效率更高,耗能更少。現在雷射照明技術已經用於很多的使用場景了,包括鐳射LED屏幕,而且它的照射射程也是非常遠,可以達到很遠的距離。在雷射掃描或者是焊接當中,藍色雷射就是最合適的一種技術,它可以用於雷射切割或者是焊接,甚至是鐳射機槍等等,這個都是它的實際應用。「我們知道《星球大戰》已經有這樣的場面了,我覺得《星球大戰》的導演已經預見了這些東西。」 中村修二說,鐳射掃描用藍色雷射的話,它的識別率是非常高的,它的清晰度相當相當高,不像普通的掃描器。現在它可以用在通訊當中,叫做光保真Li-Fi可見光通訊。從光譜的表現上,它表現非常好,包括光譜範圍非常廣,它的數據流動速度也是非常非常快。同時電磁幹擾也基本上是沒有的。這個技術可以用在水下通訊、衛星通訊當中,甚至塑料纖維光學當中。它的像素也是非常高的,這也是一個優勢。

郭毅可院士:

大數據中英合作大有可為

郭毅可院士主旨演講的題目是《英國大數據研究》。英國的大數據研究有深厚底蘊,今天談到大數據,談到人工智慧,總會想到AlphaGo。它是全世界人工智慧研究、大數據算法研究的先鋒。英國不僅把大數據的研究放到了下棋這樣的博弈遊戲上,也把它的思想用到各種應用中。

英國一直把數據看成是國家的戰略資源。五年前,英國發布了國家的數據能力的政府報告,它要求真正對幾個問題做研究。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把數據從資源變成資產,怎麼考慮數據的擁有性、所有權,能夠考慮數據的交換,區塊鏈技術、數據的私密性和整個資產保護法等都是由這個戰略上的引領導致的。第二,國家投了很多錢構造國家擁有的數據資源,這裡面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成就,就是全球最大的生物資料庫——英國生物銀行。英國生物銀行對英國1%人口的疾病、生物狀態、生活形式進行標準化的數據採集。比如對幾千人的高血壓人群的長時間跟蹤觀察,看飲食習慣、基因分析,看整個生活生物數據,從最底層的分子級一直到生活形態,全部做標準化的數據採集,數據採完以後作為國家重要的研究資源,給醫院,給研究所做生命科學的研究,同時也向世界開放。這是典型的例子,數據採集的時候就考慮到它的科學嚴謹性、數據質量,會讓它在採集標準、數據認定等方面擁有很強的話語權,確定在醫學數據上非常領先的地位。

「我們常常把大數據跟人工智慧割裂來看,2012年到2015年是大數據,2012年以前叫雲計算,2015年以後又是區塊鏈,今天是人工智慧。但這是完全不對的,因為它們是有機體。英國政府對AI的研究策略,第一條就是改進對數據取得的方法,使數據的獲得更簡單、更有效,這是作為人工智慧發展的最關鍵的戰略。因為沒有數據,人工智慧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正因為如此,英國也認識到,人工智慧也好、大數據發展也好,需要一流的高級人才,這樣的人才必須舉全國之力培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英國成立了國家級的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就是非常著名的圖靈研究所,各個大學都參與,成為英國研究的樞紐。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在此交流,共同做世界級的研究,也使得工業界的合作有了非常好的平臺。 郭毅可說,在中國,一提及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搞大機器,搞大機房,搞幾棟大樓。但是英國沒有那麼多錢,所以它做事情的時候,比較目標化。一定要做大數據測試,一定知道這個數據是為誰服務的,為什麼要做它。英國大數據的研究很有特色,做得也非常成功,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它注重科學整體性和社會作用,同時把應用驅動放在首位。原創研究不是為了明天,做任何事情想十年以上,堅持這樣一種研究定位和研究的思路,和這樣一種研究的組織結構,它的研究就會取得小國精緻的很好的效果。「我們的大國雄心和英國的小國精緻結合起來,我認為中英合作是大有可為的,特別是在青島。」郭毅可說。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曉鵬 趙波

相關焦點

  • 科學界"最強大腦"齊聚上海 在此激蕩腦力
    29日,包括26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37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和17位中國兩院院士、18位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齊聚上海,共同參與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論壇舉辦地就在臨港滴水湖畔。滴水湖,正圓形,總面積約556萬平方米,其設計構思獨特,"一滴來自天上的水滴,落入大海,泛起層層漣漪,水滴落入處形成湖面"。
  • 遇見頂尖科學家:諾獎得主告訴你成為「最強大腦」的秘訣
    出席此次論壇的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做客央視新聞特別節目《未來大猜想2020》直播間,在專訪中跟大家分享了今年不一樣的參會體驗,就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疫情之下,科恩伯格可以說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抵達上海。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14天的隔離生活開啟了科恩伯格此次不同尋常的參會經歷。
  • 諾獎得主 探秘未來科學「黑洞」 揭秘他的發明「前傳」
    時速1200公裡的「超級高鐵」,埃隆·馬斯克的Hyperloop真空膠囊動車,讓北京到矽谷只需要兩個小時;能自我學習「長大」的家庭智慧機器人「小覓」,最強大腦讓機器人儼然有「情商」;4米長卷繪書法,這可不是在宣紙上,而是在LED水牆上提筆寫詩行……幾天之後,這些即將在2016創交會亮相的全球最前沿科技,將再次迭代人們所認知世界的邊界。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頂科協」成立時,科學家會員有51位,其中諾獎得主3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12位。現在,會員已經擴大到72位頂尖科學家:諾獎49位、沃爾夫獎6位、拉斯克獎8位、圖靈獎4位、麥克阿瑟天才獎2位,菲爾茨獎1位、傑出科學家2位——「頂科協」成為亞洲地區規格最高的科學機構。協會計劃在 2年內將會員擴展至100位。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三天前,第一屆索維奇國際分子科學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
  • 這場國際大會,兩位諾獎得主喊話煙臺,20多位國際院士參會,共商健康...
    院士論壇、主題論壇,是本屆大會的高頻活動。僅12月3日一天,煙臺就密集舉辦了四場院士論壇活動。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史丹福大學教授Tom Sudhof 發表了題為「理解大腦及其紊亂的挑戰待定」的演講;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Edvard Moser 發表了題為「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在哪裡——大腦的全球定位系統」的演講;加拿大皇家工程院院士
  • 眾諾獎得主和海外院士聚集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馬海燕)第二屆核酸與蛋白質化學及結構生物學國際大會今日在清華大學舉行。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英國皇家院士在內的20多名世界頂尖生命科學專家同時與會,一時「星光熠熠」。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傑克?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世界「最強大腦」緣何青睞上海?
    聽到第三屆論壇召開的消息,不少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獲得者紛紛表達了來上海參會的意願。疫情讓主辦方不得不婉拒了大部分科學家的熱情,這些海外「最強大腦」將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參加前兩屆論壇的一眾科學大咖,都在不經意間透露了自己的「浦江緣」和「上海情」——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之一。他表示,中國科研環境正越來越好,選擇的天平不斷向這裡傾斜。
  • 61位諾獎得主領銜的科學天團「雲」聚上海!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10月30日開幕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本屆論壇主會場位於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在自由貿易區臨港新片區設置分會場。受新冠疫情影響,海外科學家主要以在線形式雲端參會。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副主席、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克服疫情期間的種種困難,已經抵達上海,將現場參加論壇。
  • 要聞 | 61位諾獎得主參加!全球「最強大腦」匯聚上海,你也能與科學家們互動→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共有137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獲得者參加。論壇期間將有130餘場科學家獨立演講、70餘場主題峰會,大部分活動將通過網絡向公眾直播。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疫情之下,頂尖科學盛會展現開放熱度與「上海擔當」
    這三天,「科學天團」的腦力激蕩頻上熱搜這三天,在浦江會客廳發生的星光璀璨的全球大聯動,呈現給世界跨越時空的信心與祥和的力量這幾天,秋意正濃的上海瀰漫著一股濃鬱的「科學的味道」。三天來,近140位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線上線下準時赴約,「雲」端相聚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 =?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他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是經濟學「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袖人物,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12月5日,廣州,他將蒞臨——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主辦,21世紀經濟報導承辦的——2019南方財經國際論壇,發表主題演講並對話中國知名企業代表。
  • 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開幕,1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
    1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以及7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雲集山城,展開一場最頂級的智慧碰撞。此次高峰會是第二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重要活動之一,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主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上海交通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協辦。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兩位教授去年就來滬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做了精彩發言。
  • 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自然科學類的諾獎離中國並不遙遠
    10日,第二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閉幕,5位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16位中美院士、國內30多名知名醫院院長,會聚京津兩地,共同探討「中西醫優勢互補與融合發展」「腫瘤研究的前沿與方向」「中國諾獎之路」等話題。   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峰會由「院士醫學論壇」和「國際腫瘤研究高峰論壇」組成。
  •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全球「最強大腦」青睞上海?
    開幕,全球最強大腦「雲端」相聚,新冠肺炎疫情絲毫沒有影響頂尖科學家與會的熱情。從第一屆到第三屆,頂尖科學家人數從35到65再到137位,其中諾獎得主從26到45再到61位,論壇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放眼全球,能夠集聚如此數量頂尖科學家的,除了瑞典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大概也只有1951年誕生於德國博登湖畔的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了。可能很多人會問,這個誕生於滴水湖畔的論壇為何有如此的魅力?它到底擔負著怎樣的使命?這次為什麼又是上海?中國人常說,三者,多也。
  • 中關村論壇:向世界發出科創合作「最強音」
    全球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國際學術機構負責人,在此共議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共商全球創新規則和創新治理。累計收穫超十億人次關注的中關村論壇,向全世界發出了科創合作「最強音」。前沿策源,北京科創舞臺吸引「最強大腦」「很高興能夠回到中關村,繼續追逐我的科學夢想。」
  • 粒子物理學界「三劍客」齊聚李政道圖書館 謝耳朵原型也是諾獎得主
    圖說:約翰·伊利奧普洛斯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當物理學家仰望星空時,他們的大腦可以感受世界的規律和混亂。謝耳朵在劇中的人設也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獲得了諾獎。理論物理與實驗物理跨界協奏《生活大爆炸》中,謝耳朵的室友萊納德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據稱原型來自1981年諾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阿瑟·倫納德·肖洛(Arthur Leonard Schawlow)。
  • 全球「最強大腦」為何青睞上海?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剛剛落幕,全球最強大腦「雲端」相聚,新冠肺炎疫情絲毫沒有影響頂尖科學家與會的熱情。從第一屆到第三屆,頂尖科學家人數從35到65再到137位,其中諾獎得主從26到45再到61位,論壇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 61位諾獎得主「雲」聚上海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日開幕
    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30日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上舉行了雲啟幕儀式,首批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進駐社區。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是新片區國際創新協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