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作者: 金鳳
一束雷射,1秒鐘就可傳輸10G的信息;一個20公斤的通信終端可以傳輸幾百公裡……近日,在2019年全國通信理論與技術學術會議暨通信領域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空間雷射通信技術具有保密性好、抗幹擾能力強、通信速率高、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靈活機動等特點。如果能「聯袂」微波光子技術,與無線通信結合,或將助力5G的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南京郵電大學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介紹,空間雷射通信以雷射為載波,在空間實現信息無線傳輸。其有五個發展趨勢,一是高速率,由最初的幾Kbps向40-100Gbps方向發展;二是網絡化,由目前的點對點通信向「一對多」、「多對多」同時通信可以組網方向發展;三是多譜段,由可見光、紅外光向紫外光及太赫茲等多波段方向發展;四是一體化,由單一通信向與測量、偵察、對抗一體化方向發展;五是多用途,由少量鏈路應用向星、空、地以及深空與水下通信方向發展。
空間雷射通信可以用於抗震救災、突發事件、反恐、江河兩岸以及最後一公裡的接入。例如抗震救災時,地面光纖如果被破壞,就可用雷射傳輸;又比如在特殊環境中的機場、監獄、軍事前線,無線電傳輸經常會被幹擾,但如果把信源放到雷射上傳輸,想幹擾就很難。
「雷射通信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傳輸手段,如果再加上微波光子學技術,將無線電通信和雷射通信結合起來發展,應用前景更為廣闊,而且對於5G、6G的應用會有所貢獻。例如,減少5G、6G基站數量的一個關鍵技術是開展設備與設備直接通信,雷射通信會有所幫助。」姜會林說。
在姜會林看來,天地一體化網絡以地面網絡為依託,以天基網絡為拓展,由骨幹網、接入網和子網組成。目前,國內的網絡布局呈現 「天弱地強」的特徵。在地面,2017年我國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已經達到55.8%;而在空間,將需要架構起天空地海一體化的網絡系統,但在空間信息網絡發展中,還存在體系設計難、動態路由難、保密通信難、信息獲取難、星上處理難、網絡管理難等問題。
姜會林透露,目前世界上所做的雷射通信試驗,都是點對點傳輸,想要實現通信組網,就需要「多對多」同時通信。他帶領團隊研製出一個小天線,用旋轉拋物面的原理,搭建了一個多鏡片拼接結構,「不管哪個方向來的光束,只要指向旋轉拋物面焦點,就可以平行反射出去。每個鏡片都可以俯仰、偏航轉動。
目前,團隊已研製出「一對三」同時雷射通信系統,並成功進行了原理實驗。他說,如果能「多對多」同時雷射通信,那麼,就可以應用於空間信息網絡,不僅傳輸速率高,而且保密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