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空間雷射通信或令5G如虎添翼

2020-12-05 觀察者網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作者: 金鳳

一束雷射,1秒鐘就可傳輸10G的信息;一個20公斤的通信終端可以傳輸幾百公裡……近日,在2019年全國通信理論與技術學術會議暨通信領域創新發展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空間雷射通信技術具有保密性好、抗幹擾能力強、通信速率高、體積小、重量輕、能耗低、靈活機動等特點。如果能「聯袂」微波光子技術,與無線通信結合,或將助力5G的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南京郵電大學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介紹,空間雷射通信以雷射為載波,在空間實現信息無線傳輸。其有五個發展趨勢,一是高速率,由最初的幾Kbps向40-100Gbps方向發展;二是網絡化,由目前的點對點通信向「一對多」、「多對多」同時通信可以組網方向發展;三是多譜段,由可見光、紅外光向紫外光及太赫茲等多波段方向發展;四是一體化,由單一通信向與測量、偵察、對抗一體化方向發展;五是多用途,由少量鏈路應用向星、空、地以及深空與水下通信方向發展。

空間雷射通信可以用於抗震救災、突發事件、反恐、江河兩岸以及最後一公裡的接入。例如抗震救災時,地面光纖如果被破壞,就可用雷射傳輸;又比如在特殊環境中的機場、監獄、軍事前線,無線電傳輸經常會被幹擾,但如果把信源放到雷射上傳輸,想幹擾就很難。

「雷射通信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傳輸手段,如果再加上微波光子學技術,將無線電通信和雷射通信結合起來發展,應用前景更為廣闊,而且對於5G、6G的應用會有所貢獻。例如,減少5G、6G基站數量的一個關鍵技術是開展設備與設備直接通信,雷射通信會有所幫助。」姜會林說。

在姜會林看來,天地一體化網絡以地面網絡為依託,以天基網絡為拓展,由骨幹網、接入網和子網組成。目前,國內的網絡布局呈現 「天弱地強」的特徵。在地面,2017年我國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已經達到55.8%;而在空間,將需要架構起天空地海一體化的網絡系統,但在空間信息網絡發展中,還存在體系設計難、動態路由難、保密通信難、信息獲取難、星上處理難、網絡管理難等問題。

姜會林透露,目前世界上所做的雷射通信試驗,都是點對點傳輸,想要實現通信組網,就需要「多對多」同時通信。他帶領團隊研製出一個小天線,用旋轉拋物面的原理,搭建了一個多鏡片拼接結構,「不管哪個方向來的光束,只要指向旋轉拋物面焦點,就可以平行反射出去。每個鏡片都可以俯仰、偏航轉動。

目前,團隊已研製出「一對三」同時雷射通信系統,並成功進行了原理實驗。他說,如果能「多對多」同時雷射通信,那麼,就可以應用於空間信息網絡,不僅傳輸速率高,而且保密安全性好。

相關焦點

  • 姜會林院士:未來先進光電技術發展趨勢解讀
    在2020年9月9日上午舉行的中國國際光電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姜會林院士發布了《先進光電技術發展態勢研究》的精彩報告。姜院士表示,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院士講21世紀光電子學將像20世紀的電子技術一樣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 五分鐘光學| 周炳琨院士談《雷射原理》背後的故事
    迄今,周炳琨院士等編著的《雷射原理》仍然是國內雷射領域廣泛認可的經典高校教材。內容簡介:打倒「四人幫」後,包括周炳琨院士在內的一些科研工作者意識到,新的一輪科技的發展一定會到來,雷射也包括在內。然而,當時國內並沒有一本關於雷射的很好的教材。
  • 王建宇院士作主題演講《雷射通信一一空間大數據的高速公路》
    10月22日上午,在2020上海靜安國際大數據論壇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作主題演講,圍繞空間雷射通信和深空探測中的雷射通信、海洋探測中的雷射通信等方向帶來前沿分享。以下為演講內容精彩節選。
  • 2019影響因子發布:中國雷射雜誌社英文刊學術影響力繼續提升
    在6月20日最新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中國雷射雜誌社出版的Photonics Research
  •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 最小年齡47歲(名單)
    中國工程院新增70名院士最小年齡47歲  記者從中國工程院獲悉,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名單上午出爐,新當選的70名院士中,男性67人,佔95.7%,女性3人,佔4.3%;最小年齡47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6.2歲,比2013年下降0.7歲;60歲(含)以下的56人,佔80%;61歲至70歲(含
  • 中國工程科技「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論壇開幕
    11月14日,吉林長春南湖賓館主樓會議中心激蕩著思想的火花,中國工程科技「先進光電領域發展趨勢與前沿技術」論壇在這裡召開,四百餘位光學專家齊聚一堂,聚焦光電領域發展趨勢,獻計前沿技術發展。會議由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付躍剛主持。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二局局長徐進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歡迎,對長春理工大學等承辦單位、省內各有關部門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
  • 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科技創新和人才建設專家顧問團院士簡介
    1957年1月出生,湖南長沙人,長期從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及技術管理工作,解決了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交會對接技術工程研製中的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問題,為實現我國載人航天技術跨越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周志成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工程師周志成演講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更新時間:2018-11-27 11:35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走進華師暢談「5G+北鬥」 未來天氣預報可...
    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走進華中師範大學管理教育綜合樓,為省直機關處級幹部進修班的百餘名學員講述北鬥+5G的意義、路徑和遠景。打車可定位到腳下「人類初期的通信靠『吼』,交通靠『走』,指揮靠『手』,這說明通信、定位、導航和決策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世界光纖通信新進展
    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委員會、中國光學學會纖維光學與集成光學專業委員會等共同主辦的「2012國際光纖通信論壇」於2012年8月11日-12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隆重召開
  •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5G網絡尚存在一些內生安全問題
    -26 10:57:12 來源: 金融界 舉報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在做主題演講
  • 可見光通信比5G移動通信快十倍 專家建言江蘇搶佔制高點
    5G作為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為光通信產業帶來了更多期待。7月上旬,長三角雷射和光通信產業與人才發展高峰論壇在蘇州吳江區舉行。產學研各界專家各抒己見、出謀劃策,共話江蘇乃至長三角地區雷射和光通信產業發展之路。
  • 特邀報告丨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戴瓊海
    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戴瓊海教授作題為「從失敗做起」大會特邀報告。報告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副理事長、重慶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長江學者、重慶郵電大學副校長王國胤教授主持。戴瓊海 國務院參事、CAAI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 比5G快100倍!院士告訴你什麼是6G
    這顆衛星發射成功對未來中國航天發展有何意義?四川觀察聯合電子科技大學衛星產業技術研究院採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徐揚生。以後,6G網絡的速度將比5G快100倍,信號可覆蓋沙漠、無人區、海洋等通信「盲區」。而此次成功發射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全球首臺40000W超光纖雷射切割機在濟亮相
    9月4日,本土企業邦德雷射在濟南發布全球首臺40000W超高功率光纖雷射切割機。40000W的發布對於全球雷射科技而言都是革命性的,其切割能力突破了切割厚度瓶頸,最大切割厚度可達200mm。「邦德雷射的技術研發實力和創新能力都已經走在了行業前沿,成為能夠跟國外百年企業並肩的中國科技力量。」我國光學行業第三代傑出代表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姜會林發來賀信稱。據悉,邦德雷射40000W綜合加工效率提升50%-80%,切割20mm碳鋼可達到6m/min,30mm碳鋼可達到2.4m/min。
  •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江敦濤分別會見中國工程院院士吳鋒和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 2020-10-23 0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5G為智慧醫療注智賦能_中國工信產業網
    本報訊 11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在2020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發表視頻演講時表示,在抗疫防疫過程中,包括中國移動員工在內的信息通信領域的工作者積極作為
  • 雷射鏈路空間雙向通信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中國的航天一直是值得我們中華民族驕傲的地方。 近日,&34;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34;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這是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