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光學| 周炳琨院士談《雷射原理》背後的故事

2021-01-19 中國雷射


什麼最代表你是雷射領域的?

《雷射原理》。

迄今,周炳琨院士等編著的《雷射原理》仍然是國內雷射領域廣泛認可的經典高校教材。內容簡介:打倒「四人幫」後,包括周炳琨院士在內的一些科研工作者意識到,新的一輪科技的發展一定會到來,雷射也包括在內。然而,當時國內並沒有一本關於雷射的很好的教材。於是,周炳琨院士等人爭取到了教育部的支持,從1979年開始成立「編委小組」,籌劃《雷射原理》的編撰……


周炳琨,雷射與光電子科學與技術專家。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曾兼任國家863計劃"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技術"專家組組長,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 國家光電子工藝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信息技術科學部主任。周炳琨院士長期從事雷射與光電子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80年主編《雷射原理》,獲第一屆國家優秀教材獎和電子部優秀教材特等獎。1984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應用物理系訪問期間,周炳琨院士在國際上率先研製出高效率、長壽命、窄線寬、頻率穩定的"半導體雷射泵浦固體雷射器",從而開闢了固體雷射器的新領域。

2. 超分辨成像

【禮物上新】還送Advanced Photonics期刊!!快來留言猜嘉賓吧!

上期留言獲獎名單:

請獲獎的用戶朋友在微信公眾號發送消息「姓名-地址-郵編-手機號」,小編會聯繫您送上精美禮物和期刊。


推薦閱讀

五分鐘光學| 賀賢土院士談雷射驅動慣性約束聚變

五分鐘光學| 姜會林院士談空間雷射通信

五分鐘光學| 北京大學周治平教授談矽基光電子學


如需轉載,請直接留言。

商務合作:高先生 13585639202( 微信手機同號)

本文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或網站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20個工作日之內來電或來函聯繫,我們將協調給予處理(按照法規支付稿費或刪除)。

最終解釋權歸《中國雷射》雜誌社所有。


相關焦點

  • 中國從事雷射、光學領域研究院士匯總【二】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1991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在光學設計方面,發展了象差理論和象質評價理論,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完成了大批光學系統設計(如照相物鏡系統、平面光柵單色儀、長工作距反射顯微鏡、非球面特大視場目鏡、105#大型電影經緯儀物鏡等)在雷射科學技術方面,領導研製成中國第一臺雷射器,並在技術和原理上有所創新。70年代領導完成了高能量、高亮度釹玻璃雷射系統。
  • 《光學學報》《中國雷射》ChineseOpticsLetters三刊第二次聯席...
    5月5日,《光學學報》《中國雷射》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三刊第二次聯席編委會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舉行,來自全國相關高校、研究所的52位編委以及三刊編輯人員參加了會議。會議分大會報告和分會場討論兩個階段進行。
  • 劉文清院士談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訪中科院安徽光學...
    後來又陸續開發出了探測平流層臭氧的紫外差分吸收雷射雷達、可移動式雙波長米散射L300雷射雷達、車載式拉曼-米散射雷射雷達等等,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近日,儀器信息網編輯專門針對雷射雷達在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採訪了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劉文清院士。劉院士為我們詳細介紹了雷射雷達在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技術發展以及未來的技術需求。
  • 2019影響因子發布:中國雷射雜誌社英文刊學術影響力繼續提升
    在6月20日最新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中國雷射雜誌社出版的Photonics Research
  • 行業科普|光學原理:製作衍射光學元件的主要技術——雷射直寫
    博頓導讀雷射直寫是製作衍射光學元件的主要技術之一,今天博頓君為大家科普這一簡明的光學原理。雷射直寫技術的發展趨勢是從直角坐標寫入系統到極坐標寫入系統,直至多功能寫入系統;從基片小尺寸到大尺寸,從平面寫入到球面、柱面以及曲面;從利用光刻膠材料到聚合物以及其他特殊工藝材料;寫入元件的特徵尺寸從幾百微米到亞微米;元件製作時間從幾天到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從製作二值圖樣到寫入連續浮雕輪廓;從光學元件到微電子、集成電路、集成光學器件等;從發達的國家到發展中國家,並已經應用到空間光學、光通訊、光學顯示等領域
  • 雷射粒度儀原理
    導讀:雷射粒度儀顧名思義既然是粒度儀那當然是測量顆粒的,利用了雷射具有的單色性和極強的方向性等特性,本文將詳細解述雷射粒度儀的工作原理,感興趣的童鞋快來學習學習吧。
  • 中國光學雷射與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盛大召開
    (2007年9月7日,中國深圳)中國的光電子市場特別是光學、雷射加工市場持續快速發展,呈現出良好的前景和商機。在2007中國光電產業高層論壇之「中國光學、雷射與紅外技術與應用專題論壇」上,來自國內光學、雷射產業和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集中討論雷射加工技術、光學元件以及雷射技術目前的發展與未來的趨勢。此次會議共有十幾位來自國內外大專及科研院所,以及領先光學、雷射企業的代表做精彩發言。
  • 金國藩院士談我國科學儀器——訪我國著名光學儀器專家金國藩院士
    金院士欣然評價到這次合作。>  談完了企業自主創新,金院士興致勃勃、談意正濃,主動引出行業教育問題,這也是筆者在這次採訪之中渴望能到金院士正面剖析的一個方面。金院士憂心地談論到。  清華大學工程光學學制由5年改為4年,學時比以前少,課程設置變多,再加上學生外語學習等將佔用大量時間等系列因素,勢必會使現在學生的實踐環節時間有限。  (2)重設計,而輕工藝  「重設計,輕工藝,這是我們國家一直存在的問題。搞設計,職稱提得快、也易得大獎;搞工藝,很難受到重視。
  • 充電:光學滑鼠和雷射滑鼠工作原理及區別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可以在絕大多數的物體表面上運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光學滑鼠。  滑鼠,作為GUI電腦作業系統中最簡單,最常見的電腦基本輸入設備,經過了四十多年的發展與積累,走過了機械時代、傳統光學時代,發展到目前的雷射時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著重的回顧光學滑鼠的相關技術原理吧。
  • 活動·預告丨暑期院士專家系列講壇之三:探秘神奇的雷射
    活動詳情主 題:探秘神奇的雷射主 辦: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承 辦:上海市雷射技術研究所、上海市雷射學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科協大講壇」、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地 點:上海科學會堂海洋能廳(南昌路57號)主講嘉賓:冷雨欣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導對話嘉賓1:範滇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射與光電子學專家對話嘉賓2:田 野 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投影儀原理- -投影儀原理背後的故事
    導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投影儀漸漸地從高科技中退出,也不知不覺地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投影儀原理好像仍處於一種觸不可及的狀態,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走進
  • 關注環境監測 劉文清院士談光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劉文清院士劉文清院士是我國環境光學監測領域專家,成功將光譜學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開拓了中國環境光學監測技術新領域劉院士認為,目前我國城市大氣汙染仍然較為嚴重,區域性汙染問題突出,秋冬季重汙染天氣多發頻發,給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挑戰。隨後,劉院士重點介紹了當前環境監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進展。他首先分別根據專業化程度、測量範圍、技術達到的空間解析度以及技術原理,對環境監測技術進行了分類。
  • 中國雷射雜誌社英文刊故事: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在Chinese Optics Letters的眼中,中國雷射雜誌社的國際化出版徵程是如何一步步走來的。大家好,我是Chinese Optics Letters,你們可以叫我COL。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講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們的故事。我出生於2003年1月,是中國光學領域第一本高水平英文學術期刊。
  • 科學網—王大珩院士銅像在長春理工大學揭幕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王大珩先生銅像9月29日在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揭幕。銅像矗立在該校東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銅像總體高3.15米。
  • 雷射傳感器原理
    雷射技術與應用的迅猛發展,和多個學科相結合,形成新興的交叉學科。  如光電子學、信息光學、雷射光譜學、非線性光學、超快雷射學、量子光學、光纖光學、導波光學、雷射醫學、雷射生物學、雷射化學等。雷射具有3 個重要特性。[1]  Ⅰ :高亮度,利用雷射束會聚最高可產生達幾百萬度的溫度。  Ⅱ:高單色性,雷射的頻率寬度比普通光小10 倍以上。  Ⅲ:高方向性(即高定向性,光速發散角小),雷射束在幾公裡外的擴展範圍不過幾釐米。雷射傳感器原理——雷射測長  現代精密測量長度是精密機械製造工業和光學加工工業的關鍵技術之一。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新華網上海11月29日電(李浩)昨日,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活動在上海啟動。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央視網消息: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屠呦呦、袁隆平、郎平……這些閃光的名字背後,你可清楚知道他們真正的「厲害」之處?12月10日起,央視網推出系列短視頻「了不起的中國人」,每集用1分鐘帶你看懂《新聞聯播》中那些「國民面孔」。前方高能,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該追的星!
  • 2018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讓雷射大顯身手
    他是美國光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並於1984年和1996年先後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院士。在整個研究生涯中,他共獲得了47項專利。而給阿什金帶來巨大聲譽並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就是他發明的光學鑷子。
  • 姜文漢院士:我國自適應光學技術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姜文漢院士自1979年起,開始研究自適應光學,通過對動態波前誤差的實時探測——控制——校正,使光學系統具有自動校正外界擾動,保持理想性能的能力。自適應光學成為高分辨力光學觀測和高集中度光能傳輸中的重要核心技術。如今,已84歲的姜文漢卻始終保持幹事創業、開拓進取的「精氣神」,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科院「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