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2020-11-26 中國西藏網

  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

  屠呦呦、袁隆平、郎平……這些閃光的名字背後,你可清楚知道他們真正的「厲害」之處?12月10日起,央視網推出系列短視頻「了不起的中國人」,每集用1分鐘帶你看懂《新聞聯播》中那些「國民面孔」。前方高能,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該追的星!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夢實踐者」「背心院士」高伯龍:一生為雷射陀螺旋轉
    央視網消息:破譯錢學森「密碼」,讓中國成為繼美、法、俄之後,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穿著五塊錢的背心,幹著上億元的大事,向高伯龍院士致敬!12月10日起,央視網推出系列短視頻「了不起的中國人」,每集用1分鐘帶你看懂《新聞聯播》中那些「國民面孔」。前方高能,他們才是這個時代最該追的星!
  • 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
    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高伯龍教授在測量膜片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自主創新,方寸之間鑄重器雷射陀螺,是自主導航系統的核心部件,被譽為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因為集成眾多尖端科技,這個方寸大小的儀器極難研製。1971年,當錢學森將兩張寫著雷射陀螺大致原理的紙交給學校時,中國在該研究上已兩次受挫。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高伯龍院士簡介 高伯龍,1928年6月出生,廣西岑溪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4年9月調入哈軍工(國防科技大學前身),1997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6年3月退休,2017年12月病逝。
  • 高伯龍: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這位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身影消失在兩年前,然而在同事和學生的心中,這道身影從未離開,因為他留下了眾多研究成果,在行業內熠熠生輝;他曾帶領的科研團隊,在繼續開拓前行;他所開創的中國雷射陀螺事業,迎來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這位老人名叫高伯龍,是國防科技大學前沿交叉學科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 高伯龍:穿5元背心搞上億研究,讓中國雷射器領先歐洲20年
    我國科學院的著名院士高伯龍,被稱為"背心院士"——整日穿著五塊錢的背心搞著上億元的研究,抹平了中國尋彈與世界二十年的差距。少年初長成,艱苦求學路18世紀初期,高伯龍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從教了六年,高伯龍從主任教員,變成了高級講師,最後高居副教授一職。雷射陀螺造就了高院士的炫彩人生1970年,同學們喜愛的高副教授離職,轉入長沙的工學院物理教研室以及雷射教研室工作。
  •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來源:《光明日報》9-12 劉小兵 楊彥青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裡,曾有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位頭髮稀疏的老人,身穿綠色老式作訓服,腳上是一雙黃膠鞋,緩慢而堅定地走在公寓房和實驗室的小路上。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中國背心院士:穿5元背心搞上億研究,研製雷射陀螺打破歐美封鎖
    兩千年後高伯龍院士蟄伏數十載,凌忠義於亂世,傾一生為家國。如果說雷射陀螺是國之重器,那麼高院士則是國之重士,即使高院士已闔然離世,他的堅韌不拔毅力、廣博深厚的學術知識仍然如道標一般,影響著數以萬計的莘莘學子們。
  •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
    為我軍航母、飛彈、潛艇等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  埋頭在一間小小的科研室裡,歷經40多年艱辛跋涉,他將人生座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幹著驚天動地的事,卻甘於做隱姓埋名之人。  他叫高伯龍,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真正的愛國應該是把自己的前途與國家的利益密切結合。」國家需要之時,這位從廣西走出去的科學家,選擇把小我融入大我,將自己的人生錨定在戰場。
  • 42載痴心不改,高伯龍院士成功研製出尖端儀器雷射陀螺
    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高伯龍,生活十分節儉,幾塊錢的小背心是夏日的「標配」。他八十多歲高齡時穿著背心在電腦前工作的場景被鏡頭拍下,「背心院士」之名不脛而走。 在醫院度過的最後三年裡,他一刻也沒有放下過摯愛的事業,「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抓緊!」
  • 錢學森稱他為「大師」,為中國造永動「陀螺」,可讓飛彈一發入魂
    為了補償歷史的欠債,無數老一輩們背井離鄉,投身祖國的軍工建設當中,而在雷射陀螺這一領域,高伯龍院士可謂是中國的「掃地僧」!在1975年之前,高伯龍院士的興趣一直都是理論物理研究領域,而在接到錢學森院士的兩張小紙片後,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轉投應用物理研究。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自1975年起,高伯龍一直從事雷射陀螺研製,率先對雷射陀螺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主持並研製成功有關雷射陀螺原理樣機、實驗室樣機等。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曾深有感觸地說:「外國有的、先進的,我們要跟蹤,將來要有;但並不是說外國沒有的我們不許有。」這段話充分體現了高伯龍的學術自信和創新膽魄。
  • 永不停轉的「雷射陀螺」(愛國情 奮鬥者)
    潛艇、驅逐艦、護衛艦……蒼茫大海深處,中國艦船乘風破浪。它們每一次精準航行,都離不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雷射陀螺。這個儀器的問世,和一個人緊密相關。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院士永遠離開了。
  • 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新華社長沙9月11日電  題:永不停轉的「陀螺」——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張汨汨、劉少華  雷射陀螺——現代戰爭終極致勝的「武器之眼」,高新裝備跨越星辰大海、實現精確運行和精準打擊的「導航之芯」。
  • 大國脊梁|至純至強之光——雷射陀螺專家高伯龍院士
    ——高伯龍一個從小就立志當科學家的人,被調入實驗室,憑藉淵博的學識和不斷的努力成為團隊的領軍人物。他沒日沒夜的待在實驗室在艱難險阻中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1994年中國第一臺雷射陀螺工程化樣機誕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這位帶病工作無私奉獻的院士就是高伯龍!
  • 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聲明:本文為胡侃教育原創首發,轉載必須註明出處,否則將投訴到底!2017年12月6日,研究了一輩子雷射陀螺的高伯龍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錢學森「密碼」1970年,兩張神秘的「小紙片」被遞到了國防科大(前身為哈軍工)。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這兩張小紙片來自錢學森,上面寫著飛彈、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核心部件雷射陀螺的大致原理。而在當時,全世界對於雷射陀螺的技術是封鎖的,中國必須從無到有,堪稱世界級難題,無異於讓一個從沒有見過汽車的人去創造發動機。
  • 沒有這個「倔老頭」,就沒有中國的雷射陀螺
    研究的初步進展,給雷射陀螺的研製工作帶來了一線希望。就在這個時候,幾家合作單位又因難度太大、前景不明選擇退出。「別人不幹了,我們卻不能放棄。」高伯龍和課題組每個人都清楚,如果就此放棄,我國雷射陀螺研製任務就會半路夭折。在困難面前退縮,決不是軍隊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素養。
  • 中國院士花43年,成功破譯錢學森"密碼",一下縮短中美20年差距
    有這樣一位中國院士,他陰差陽錯地晚上了兩年大學,但並沒有就此消沉,學成之後花了43年,率領團隊成功破譯了錢學森留下的未解密碼,一下縮短了中美20年的差距,讓中國可以與美俄站在同一起跑線。他是誰?又是怎樣做出如此偉大的壯舉呢?
  • 戰鬥機陀螺有多先進!全球僅4國能造,中國專家花23年攻克難關
    它的出現,為精準制導武器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而且像我們熟知戰機、衛星、火箭、潛艇等,都會應用到它。如此重要的技術,有需求的國家自然都想掌握,可美、蘇、法三國,為了保持優勢地位,肯定是禁止出售相關技術的。為了避免被他國「卡脖子」,在錢學森的倡議下,1971年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雷射研究實驗室,而為了能成功取得成果,錢老還親自挑選了時年47歲的雷射專家高伯龍。
  • 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43年矢志強軍興軍
    如今,中國已成為美俄法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43年來,國防科大雷射陀螺技術創新團隊已成為中國雷射陀螺研究領域的國家隊和主力軍,成功研製出多種型號的雷射陀螺,多項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創造了中國在該領域的多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