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歲考上清華,使我國雷射陀螺從無到有,一件棉襖穿了30多年!

2020-12-04 胡侃教育

聲明:本文為胡侃教育原創首發,轉載必須註明出處,否則將投訴到底!

2017年12月6日,研究了一輩子雷射陀螺的高伯龍院士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其實早在幾個月前的夏天,高伯龍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艱難地靠在病床上,堅持用一臺老人機對外交流,一條簡訊往往要耗費半個小時以上,看得一旁的護理人員偷偷抹眼淚:「他總說在辦公室的抽屜裡還有一篇學生的論文,很有價值,他要回去繼續深化 ,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刻,他還想著要出院繼續科研……」他嘴裡不停重複的、惦念的,永遠是現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那永遠綻放動人光芒的雷射陀螺。

清華園洗禮

高伯龍出生於1928年6月29日,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由於家庭環境的薰陶,高伯龍從小對學習有著異常濃厚的興趣。1947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當時清華物理系眾星雲集,擁有葉企孫、錢三強、周培源在內的眾多名家大師,為高伯龍的成長打下了良好基礎。

高伯龍在學校刻苦鑽研,抓住每一個機會學習新的知識,據何祚庥院士回憶,在當時,高伯龍的成績名列前茅,尤其擅長解決難題。一次考試,老師出了高難度係數的題目,大家做起來非常費事,高伯龍卻找到了獨特的方法,既簡單又漂亮的給出了解決方案,一時引來無數驚豔、讚美。

對於高伯龍來說,清華大學是他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也是清華的洗禮,使他堅定了自己科研報國的信念。由於成績優異、思想先進,清華畢業之後,高伯龍理所當然地被選調到了哈軍工任教,從而得以接觸國家最尖端的物理研究。

錢學森「密碼」

1970年,兩張神秘的「小紙片」被遞到了國防科大(前身為哈軍工)。只有極少數人知道,這兩張小紙片來自錢學森,上面寫著飛彈、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核心部件雷射陀螺的大致原理。而在當時,全世界對於雷射陀螺的技術是封鎖的,中國必須從無到有,堪稱世界級難題,無異於讓一個從沒有見過汽車的人去創造發動機。

誰是那個能破解錢學森「密碼」的人?

高伯龍沒有辜負祖國的期望,僅僅用了一年半時間,這位雷射陀螺界的「新人」,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獨有、沒有任何成功經驗可借鑑的四頻差動陀螺研製方案,從理論上破譯了「錢學森密碼」。

從此以後,我國開啟了雷射陀螺研究艱難又輝煌的歷程。行業內對雷射陀螺這個名稱可謂是如雷貫耳,但對於大眾,卻十分陌生。直到2014年,雷射陀螺才開始被媒體報導出來,高伯龍和他的團隊也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而這個時候,高伯龍院士已因為長期的辛苦研究臥病在床。

用一生譜寫一曲強軍讚歌

根據高伯龍的科研團隊成員回憶,這40多年,真是一段激情澎湃又難以忘懷的歲月。他們的實驗室是由食堂改造的,而實驗室中竟然還放著一些油鹽醬醋之類的調料。高伯龍的學生說,老師經常會在這裡簡單的煮一點麵條吃,儘可能地節省時間做實驗。甚至有一次,因為持續做了長達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實驗,高伯龍的腳已經開始發腫,連襪子都沒有力氣脫下來,學生及家人心疼的勸他休息,高伯龍卻說:「我們的起步已經比別人晚,現在更要分秒必爭,一刻都不能耽擱。」

2014年,雷射陀螺實驗披露的幾秒鐘鏡頭,給人們留下了異常深刻的印象。畫面中,蒼老但認真的高伯龍院士穿著簡單樸素的白背心,他兩根彎曲的手指,慢慢敲著鍵盤。有網友評論,這才是平凡而偉大的人!

據高老住院的醫院護士長回憶:「高院士曾經有一件棉襖,穿了三十多年,我們就說幫您把這件衣服洗一洗好不好,他卻不同意,說洗多了容易壞。」

「高院士,我們的陀螺上天了!」我國衛星首次搭載雷射陀螺發射成功時,高伯龍已不能下床。當學生把這個消息告訴高院士後,瘦削的老者在病床上如孩童般咧嘴笑出了聲。42載痴心不改,他終於令我國海、陸、空、天有了「火眼金睛」,他終於等到雷射陀螺飛天,耀我國防!

斯人遠去,風骨長存。

正是有著高伯龍們的眷眷報國之心與不懈努力,才使我國日益強大,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巔!

相關焦點

  • 中國美女科學家,19歲考上清華,30歲成博導,卻為美再立大功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顏寧,她是清華的美女教授她從小家裡的條件就不錯,所以由於她有這方面的天賦和努力,讓她可以致力於生物領域的研究,甚至在19歲的時候就考上了清華,30歲就已經成為博導了,但如今卻為美國立下大功,那麼這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讓我們來看一看顏寧的經歷。
  • 95歲院士捐上千萬元助學,自己一件襯衣卻穿30多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據華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經過40多年艱苦攻關,攻克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研製的多種型號雷射陀螺,為我軍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被譽為「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選擇——「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年近半百的高伯龍走進雷射陀螺領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高伯龍:生命為中國雷射陀螺燃燒
    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經過40多年艱苦攻關,攻克一系列世界技術難題,研製的多種型號雷射陀螺,為我軍大國重器安上了自主導航的「中國芯」,被譽為「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  選擇——  「把自己的志願與國家的需要密切結合」  「年近半百的高伯龍走進雷射陀螺領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高伯龍院士因病離世
    雷射陀螺領域痛失領軍人物 國防科技大學原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去世,享年89歲 記者昨日從國防科技大學獲悉,該校原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因病於12月6日逝世,享年89歲。
  • 中國雷射陀螺研製從零開始 不被美國下馬動搖
    雖在該校僅讀了高二一年,即於1947年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但他理科課程尤其是數學成績之優異,已給老師和同學留下深刻印象。報考清華大學時,在數學系和物理系之間頗多考慮,最後以物理學家必兼數學家的看法而選擇了物理系。而清華物理系又是當時中國物理學界的重鎮,名師薈萃,生源一流。高伯龍如魚得水,刻苦學習。1951年畢業時,被評為清華物理系當屆兩名優秀學生之一。
  • 生命之光為強軍旋轉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
    紅網時刻記者陳宗昊 通訊員 姚宏 顏瑾 方嬌 陳思長沙報導雷射陀螺,一個僅手掌大小的尖端儀器。它在我國的誕生,歷經20餘年艱苦攻關;它的廣泛應用,經過40餘年漫長跋涉;它的「生命」,和一個人緊緊相連——是他帶領團隊開闢出一條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製雷射陀螺的成功之路,使我國成為全世界第四個能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 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高伯龍院士:為自主創新拼搏至生命最後一刻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的事跡,是金句的最好詮釋:為自主創新,40多年裡,他將人生坐標像雷射陀螺那樣精準鎖定在一個目標上,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心無旁騖,咬定青山不放鬆,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 沒有這個「倔老頭」,就沒有中國的雷射陀螺
    研究的初步進展,給雷射陀螺的研製工作帶來了一線希望。就在這個時候,幾家合作單位又因難度太大、前景不明選擇退出。「別人不幹了,我們卻不能放棄。」高伯龍和課題組每個人都清楚,如果就此放棄,我國雷射陀螺研製任務就會半路夭折。在困難面前退縮,決不是軍隊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素養。
  •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
    方寸之間鑄重器 以身報國追光明  ——追記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院士  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記者 梁 瑩 通訊員 賈朝星  兩張紙片、一組數據,他憑著一股倔勁苦心鑽研,使我國成為能夠獨立研製雷射陀螺的國家,
  • 中國背心院士:穿5元背心搞上億研究,研製雷射陀螺打破歐美封鎖
    進入到雷射陀螺自主研究室後,高伯龍很快便發現了長期以來的難關——鎖區過大的癥結所在,實驗室在他的帶領下直接上升了一個臺階。二、殫精竭慮的實幹家1971年,錢學森將兩張寫著雷射陀螺的大致原理的神秘小紙片交給國防科技大學(原長沙工學院),在技術封鎖的國際背景下,這兩張小製片的神秘密碼是研製雷射陀螺的唯一資料。
  • 湖南神童13歲考上大學,卻被中科院勸退,母親:我恨不得他死了!
    被從小譽為''神童''的魏永康就是在母親的栽培下長大的,因為魏母對他有著非常高的期望,所以在魏永康很小的時候,母親就給他的未來做了規劃,但是萬萬沒想到,這位湖南神童雖然在13歲的時候就考上了大學,但卻被中科院勸退,作為栽培人的魏母:我恨不得他死了!
  • 永不停轉的「雷射陀螺」(愛國情 奮鬥者)
    他就是中國雷射陀螺奠基人——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  2017年12月6日,89歲的高院士永遠離開了。但他的精神,仍像一束充滿能量的光芒,照亮著雷射陀螺自主創新的徵程。  雷射陀螺,被稱為慣性導航系統的「心臟」,是飛機、艦船、飛彈等精確定位和精準制導的核心部件。20世紀60年代,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雷射陀螺實驗裝置,引發世界震動。
  • 雷射陀螺是什麼怎麼用 揭開雷射陀螺的神秘面紗
    雷射陀螺及其軍事應用近日,國內媒體報導了國防科技大學雷射陀螺創新團隊的先進事跡。該團隊矢志不渝,三代人攻關43載,終於使我國成為繼美法俄後,世界上第四個具備獨立研製雷射陀螺能力的國家,為我國打破國際壟斷,在精確打擊武器的導航定位、姿態測量與控制、精確制導、平臺穩定等方面全面趕超世界強國奠定了重要基礎。不過,小陀螺如何與國防科技聯繫在了一起,雷射陀螺是什麼,許多人未必了解。
  • 顏寧19歲入清華,30歲成清華教授,40歲成美國院士,為何仍單身?
    她是我國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之一,年近40歲就成就了院士,培養了很多優秀學生。雖然她的名聲很大,但是她卻是一位只有43歲的女科學家。顏寧為何會收到那麼多人的追捧呢讓我們一起開了解一下顏寧的傳奇人生吧!
  • 95歲院士,累計捐款千萬,資助貧困學生,一件夾克穿30年
    誰能想到一名95歲的院士,沒有選擇默默地安享晚年,反而將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獻,去資助那些貧困的學子們?誰又能想到如此「大方」的一個人會對自己如此吝嗇,一件夾克一穿就是30年?但他會,他就是國內知名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崔崑教授。
  • 我國「穿棉襖」,日本「穿短袖」,颱風過後迎來36度高溫!
    確實在我們進入秋季之後,越來越冷的空氣來到我們面前,根據氣象預報,我國受到冷空氣的影響,西北局部地區氣溫下降4~6℃,並且如內蒙古局部地區還可能出現降雪的情況,川西高原等區域可能也下起了雪,說起四川,國慶期間大家應該知道四川下雪已經有很大的區域。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如何一生專注一件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陳岱孫26歲當上哈佛博士,28歲當清華院長。所以,陳岱孫怎麼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呢?有什麼關於陳岱孫的傳說嗎?事實上,關於陳岱孫的一切,都要從他出生開始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了他與別人的不同。
  • 95歲院士又拿400萬助學,累計捐上千萬元,一件襯衣卻穿30年...
    他被譽為「鋼鐵院士」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詳情見>>>)他生活節儉,甚至摳門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回報社會中科技大學8日發布的消息95歲的院士崔崑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向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至此,兩位老人在助學方面的捐資已達1000萬元
  • 95歲院士一件襯衣穿30年,卻捐上千萬元助學,養生之道只有三個字
    他一生矢志於中國的鋼鐵材料事業,為中國特殊鋼的發展,被譽為「鋼鐵院士」;他81歲起筆著就特殊鋼百科全書,獲得省、部委級以上獎勵15項;他生活節儉,一件襯衣穿了30年。卻捐出千萬元積蓄資助貧困學子;他95歲高齡與及夫人朱慧楠教授又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金屬材料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禮記·中庸》引孔子語:「故大德……必得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