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沉寂、孤獨、未婚,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教書育人上,對他來說,教書不僅是安身立命的事業,而且是他整個人生的解釋法,這種解釋法幾近宗教式的虔誠和獻身精神。請記住這位孤寂、神秘、高傲、超然的學者,他的一生,不同凡響,令人忘卻塵世思緒。-王曙光的一生,也許有很多愛好和追求,隨著年齡和環境的變化,人們的興趣愛好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那就是,人生很難只做一件事。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陳岱孫26歲當上哈佛博士,28歲當清華院長。所以,陳岱孫怎麼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呢?有什麼關於陳岱孫的傳說嗎?
事實上,關於陳岱孫的一切,都要從他出生開始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了他與別人的不同。
1900年,陳岱孫生於福州閩侯縣陳家,家境貧寒,但他刻苦求學,並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螺江陳氏」,兄弟三人同榜雙奪榜首。可說是家世顯赫,身分地位可謂極高。但陳岱孫出生在這樣的官宦家庭,卻完全是個貴族子弟。值得注意的是,海軍中將陳慶甲、刑部尚書陳若霖都是陳岱孫的祖先。據說,在陳岱孫出生之前,他的家族就已經是當地最有名的家族了。
儘管陳岱孫出生於這樣的官宦家庭,有著極為顯赫的身份地位,但他從不利用家族關係混日子等死,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前進。
6歲時,陳岱孫進了私塾,從此開始了他的學人生涯。他在一所私塾裡,不但熟讀傳統四書五經,而且還跟英語老師學英語,等到十五歲時,陳岱孫已成了中英文通的全才。
後來,陳岱孫考入當地著名的鶴齡英華中學,他以流利的英語給校長留下深刻印象。校長立即決定,直接免除中文課和英文課的學費,只參加期末考試。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陳岱孫在學校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華,普通百姓四年的課程陳岱孫竟輕鬆地修了兩年半。
隨後,陳岱孫以清華為人生目標,立志一定要考上清華,但恰恰在報考時,讓「貴族」出身的陳岱孫更加堅定了信念。
1918年夏,陳岱孫在上海參加清華校考,考進了高三。同樣是這次上海之行,對他的人生軌跡產生了很大影響。那時,陳岱孫剛剛經歷了一場緊張的考試,他的心情似乎有些輕鬆,於是乎他選擇了去上海著名的黃埔灘散步,可當他進入公園時,卻發現有一個令人憤怒的牌子。
望著陳岱孫定睛一看,只見眼前掛著「華人與狗不能入內」的牌子,當時陳岱孫「只覺得好像全身的血都湧到了頭上」,心中更是格外氣憤。對年青的陳岱孫來說,這是一次「錐心之痛」,一時,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漸漸萌生。
伴隨著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陳岱孫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激發。在這段時間裡,陳岱孫深受學生運動的影響,內心也萌生了經濟救國的想法。認為只有經濟實力雄厚,國力雄厚,國家才能更好地發展。
陳岱孫於1920年夏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同一年秋天,陳岱孫懷著「學成歸來」的心情來到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攻讀經濟學。陳岱孫隨後進入哈佛大學經濟研究所學習。四年間,陳岱孫埋頭苦幹,整天泡在圖書館裡,無所事事。
除學習經濟類的專業書籍外,還可以閱讀其他社會科學,哲學,歷史等名著。在哈佛讀四年,可以說是陳岱孫不斷充實自己知識結構的四年。到了1926年,陳岱孫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這一年他才26歲。後來,陳岱孫帶著他在美國所學的知識回到清華大學,立志用自己的才幹回報祖國。
一九二八年,陳岱孫任清華大學經濟系主任,從此以後,他不但要從事繁重的教學工作,而且還要致力於經濟系的建設和發展。陳岱孫為經濟系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同時,他也是清華大學最年輕的院長,在他擔任經濟系主任時,他才28歲。必須說,陳岱孫是真正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他也用他畢生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愛國情懷」。他自己曾說過:「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教書。
經過多年的努力,陳岱孫終於在三尺講臺前站了起來,同時,他也開始實踐自己最初的夢想,即報國。據了解,陳岱孫教書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他講課有條不紊,時間把握準確,上課前一兩分鐘就已經站在黑板前。等上課鈴響後,陳岱孫開始講課。
老先生講的很認真,以身作則,為同學樹立了榜樣,同學們上課從不敢遲到。連個別的同學遲到,也不好意思走到教室門口,站在窗外聽。
自哈佛大學畢業後,陳岱孫便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來,他的初衷從未改變。就像他自己說的:「在我的一生中只做過一件事,那就是教學。」透過這句話,可以看出陳岱孫老先生的謙遜與嚴謹,同時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幾十年來為國家教育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縱觀陳岱孫先生的一生,他的確將教書這件事做到了極致,毫不誇張地說,他的一生確實是在教書。值得注意的是,陳岱孫一生從未有過婚史,直到80多歲時還在講臺上為學生講課,90多歲時還堅持帶研究生,95歲時還主持博士論文答辯。
回顧陳岱孫的一生,他幾乎沒有寫過什麼東西,相傳陳岱孫只有一本書,即《從古典經濟學到馬克思》。此書於1981年問世,堪稱一部經典之作。現在,它又被商務印書館收入《中華現代學術名著集》中,成為一本重要的經濟讀物。必須說,陳岱孫這輩子真的只做教書這一件事,他所做的,足以令後人仰慕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