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3歲上清華,26歲成哈佛博士 晚年卻因學生流落街頭落寞而死

2020-12-04 甄比比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他被後人稱為是最後的大師。

但卻很少有人認識他,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價值。

他就是大師們的老師,葉企孫。

在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中大部分是他的學生。

他還培養了5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終身未娶,唯與學生親厚,數學家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

物理學家李政道說:「是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候他說:「我是科學家,我是老實的,我不說假話。」

葉企孫原本叫葉鴻眷,1898年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上海十分有名的教育家,由於葉企孫的母親在他七歲的時候就因病過世,葉企孫的父親便因傷心過度病倒了。

並且提前給孩子們留下了遺囑:慎擇友、靜學廣才、行已儉、待人恕、勿吸鴉片、勿姦淫、勿賭博、勿嗜酒、勿貪財。

而父親的這份遺囑,葉企孫遵守了一輩子。

1911年的2月,他考入清華學堂,成為第一批學生。

但幾個月過後,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了課。回到家的葉企孫便進入上海兵工中學重新讀書。

兩年後,葉企孫決定再一次報考清華。但是這一次,他因為體檢時被查出心律不齊,而不能報考。

但是,他不甘心。他將原來他的名字葉鴻眷換成葉企孫,讓同學代替了體檢,考入了清華。

而這也成為了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騙人。到了晚年的時候,葉企孫還為此自責不已。

進入清華後,葉企孫便拼命學習,並創立了清華校史上的第一個學生團體--科學會。

年僅17歲的他就組織大家兩周進行一次科學報告。

並且制定了會員守則:(一)不談宗教,(二)不談政治,(三)宗旨忌遠,(四)議論忌高,(五)切實求學,(六)實做事

但是,在學術上極其有天賦的葉企孫也有短板,那就是體育。

1914年,葉企孫因為體育不及格被學校留級,他的四年制也因此變成了五年。

「既重格致,又重修身,以為必以西方科學來謀求利國利民才能治國平天下。」

20歲那年,葉企孫以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名義赴美,插班進入了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大學三年級學習。

兩年後,他就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實驗物理博士學位。

在他留學期間,有著「3年攀登兩座高峰」的奇蹟,他測定了當時最精確的普朗克常數,這一數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達16年之久。

並且研究了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性金屬的磁導率的影響,成為高壓磁學的一項開創性貢獻。

當時,26歲的葉企孫在外已經名聲赫赫,成為眾多實驗室要挖的人才寶貝。

但是他卻想都沒想,執意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他說:「留學就是為了學習知識,既然知識已經學到了,自然就要回到自己的祖國。」

1年後,葉企孫去清華大學任教,並創建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組建了物理系後,當初只有他一位老師。他的學生回憶說:「第一屆學物理的有4個人,第二屆只有兩個人,第三屆只有一個人。從一年級到二年級,到三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的,所有的課都是他一個人開,不是他想一個人單槍匹馬。是他想請人家來,人家不來,也請不到。」

後來,葉企孫想物理學絕不能自己一個人扛大梁,需要更多的老師來幫助學生。

第一個聘請的便是吳有訓。在葉企孫留學期間,吳有訓就以瘋狂的試驗精神而出名,他曾經為了做試驗連續用壞了20多個X射線管,並且幫助導師康普頓驗證了康普頓效應,使康普頓獲得了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吳有訓接到葉企孫的邀請,便第一時間答應加入了清華物理系。

為了留住人才,葉企孫將他的工資定的遠遠超過自己,成為全系第一。

葉企孫在清華的10年間,共聘請了熊慶來、周培源、趙忠堯等一大批名師,這也讓清華物理系和理學院成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

葉企孫曾自謙地對學生說:「我教書不好,對不住你們。可有一點對得住你們,那就是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

葉企孫對學生的教育也是獨具匠心,他不主張學生多做題,尤其是難題怪題。在課堂上,他選擇因材施教。

有一次,他發現一個學生總是低頭看書,好像並未聽課,但是每當提問卻總能對答如流。

那個學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李政道。

葉企孫觀察李政道幾天後,覺得他理論知識很好,但是試驗比較差。

便問他:

「你能看懂這本教材嗎?」

「能,快看完了。」

「既然都能看懂這本書,還來聽我的課不是浪費時間嗎?」

李政道緊張的不敢回答。

看到李政道如此緊張,葉企孫便笑著說:「以後再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准你免課。但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缺課。」

有一次,李政道考葉企孫所出的電磁學。本來覺得十拿九穩會拿滿分,但是當成績下來後卻只有83分。

葉企孫說:「理論成績滿分是60分,你考了58分,但是你的試驗滿分40分,你只得了25分,所以你的最終得分只有83分。你要記住,如果你的實驗不行,你就永遠不可能得滿分。」

後來,政府選派數理化三方面的優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葉企孫推薦了李政道。

那時,正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李政道只有19歲。這樣的破格推薦在當時獲得了很多爭議,成為當時的頭號新聞。

僅僅11年之後,就證明了葉企孫的眼光沒有錯。

李政道和師兄楊振寧一起在美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同樣,葉企孫在成立清華理學院時,他將只有初中文憑、在日本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的華羅庚聘為數學教員。

他讓物理系高考狀元陳新民轉學化學,讓化學系學生王淦昌轉系學物理,讓文史成績滿分、物理成績只有18分的錢偉長攻讀物理。

雖然,葉企孫培養了無數大師,但是有一個學生讓他無限痛心。

在抗戰初期,葉企孫的助教熊大縝向他提議要去參戰。雖然葉企孫萬般不舍,但是他說:「事關抗日,事關民族救亡,我無法阻止,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阻止他。」

送走熊大縝後,葉企孫「約有十餘天,神思鬱郁,心緒茫然,每日只能靜坐室中,讀些英文小說,自求鎮定下來。」

1年後,熊大縝因為被懷疑是特務,遭到秘密逮捕。在押送途中,不幸被石塊砸死。

學生的死讓他久久不能釋懷。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葉企孫便開始奔走在為熊大縝平反的路上。

1968,已經70歲的他因為熊大縝的事,涉嫌「國民黨C.C特務團」被捕。

他入獄一年半,期間多次被折磨審問。

但葉企孫在審問過程中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句話:「我是科學家,我是老實的,我不說假話。」

1969年,葉企孫被放回北大接受監督改造。

他出現幻聽,認為有電臺在監視他,「一舉一動都有反映,他喝一口茶,電臺就說他喝茶不對,他走出門,電臺就叫他馬上回去。」

他的侄子為了消除他這種心理,還說道:「你是學物理的,你知道電波透不過牆,根本沒有這種事,是幻覺。」

可葉企孫卻說:「有,是你耳朵聾,聽不見。」

後來,葉企孫幻想症已經加重成了精神分裂。

他的身體也變得越來越差。

「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兩腿腫脹得難以站立,偶爾走動,腰彎成九十度,似一根彎曲的枯木在風雨中搖晃。」

後來他漸漸恢復一些神智便在馬路上乞討流浪,有一次錢三強在中關村的馬路上碰到他。

「一看到老師呢,就馬上跑上去跟先生打招呼,表示關懷,先生一看到他來了,馬上就說,你趕快離開我,趕快躲開,以後你見到我,再也不要理我了,躲我遠遠的。」

1977年1月10日,葉企孫陷入昏迷,在醫院搶救過程中,他一直喃喃自語:「回清華……回清華……」

他的一生,教過「三錢」;教出「原子彈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趙九章,「光學之父」王大珩,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這在中國教育史上無出其右。

葉企孫的侄子說,直至生命結束,葉企孫從沒對任何人講過自己的悲慘。

「他的看法好像是世界上和歷史上冤枉的事情很多,沒有必要感嘆自己的人生。」

1987年2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深切懷念葉企孫教授》,他終於得以正名。

就像黑暗總會被光明驅散,而葉企孫像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不管白天還是黑夜,星辰永遠在世間閃耀。

部分參考資料:

而我卻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柴靜談葉企孫

最後的大師葉企孫:饋贈了這個時代最豐富的遺產

懷念恩師葉企孫:他教出了錢偉長、鄧稼先、楊振寧、李政道

相關焦點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世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討飯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9個是他的學生。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但他一生坎坷,飽經滄桑,那麼優秀的偉人最終卻淪為街頭的乞丐。
  • 陳岱孫:26歲成哈佛博士,28歲成清華院長,如何一生專注一件事?
    陳岱孫26歲當上哈佛博士,28歲當清華院長。所以,陳岱孫怎麼能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呢?有什麼關於陳岱孫的傳說嗎?事實上,關於陳岱孫的一切,都要從他出生開始說起,在陳岱孫出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決定了他與別人的不同。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一生未娶,晚年淪為乞丐
    在上個世紀,有很多人才為祖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如錢學森、錢偉長等,而他們背後一個共同的老師名叫葉企孫,他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一名乞丐,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 葉企孫:終身未娶奉獻於教育,培養出79位院士,晚年卻流落街頭
    也許上一秒還是受人敬仰的著名國士,下一秒可能就會跌入泥潭受人欺辱。葉企孫的人生就是如此深受命運的捉弄,即使身為國士無雙的清華教授,卻在晚年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秉持著"學無止境"的人生理念,葉企孫在畢業後僅僅一年就又投入了新的學習階段,他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跟隨著物理學界的權威人物布裡奇曼教授開始了新的學習。1923年,葉企孫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 葉企孫: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可在上個世紀,他可是國人們的驕傲,是眾多科學家們心中的偉人代表。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在後半生歷經了滄桑,從一個馳名中外的優秀學者變成了不見經傳的街頭乞丐。五歲起便跟著葉景壇一起學知識了。1905年,葉企孫的母親顧氏因病逝世,葉景壇悲痛欲絕,因傷心過度而身染重病。富貴在天,生死難測,葉景壇為了以防萬一,直接臥在病榻上把遺囑給立好了。說是遺囑,但其實內容更像是教導子孫做人的「修身指南」。
  • 15歲上清華,23歲登上物理學巔峰,晚年為何淪落到到乞討?
    一生為祖國培育出許多棟梁之才,比如錢三強、楊振寧等人都出自於他的門下。在上個世紀,他的名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整個中國人的驕傲,可惜上天不公,這樣優秀的人為了一口吃的,晚年竟佝僂著腰,上街乞討,令人唏噓不已。
  • 他是大師的大師,培養出了9位兩彈一星元勳,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天資聰穎的他進步神速,小小年紀就有了一身儒雅之氣。父親嚴肅的同時又很開明,允許他讀傳統經書,也同意他接觸西方的科學文化,漸漸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9歲時,他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念書。不到13歲,葉企孫就進入清華學堂念書,成為該學堂的第一批學生。1918年,葉企孫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就讀,插班進了大三。
  • 他13歲上清華,23歲聞名科學界,晚年成為乞丐
    有這麼一個人,在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當時只有23位兩彈元勳,而這些人中有9個人都是他教導出來的。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趙九章等9位元勳都是這位老師教導出來的。甚至享譽全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也是他的學生。
  • 「大師的大師」葉企孫:13歲考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
    科學研究成就卓著  葉企孫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1911年13歲時報考清華學堂,被錄取為第一批學生,但只讀了幾個月,就因辛亥革命回家。兩年後,重新報考,又被錄取。  1918年,葉企孫從清華學校畢業,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除了專業外,他把生活細節與學習聯繫起來。
  • 葉企孫:三入清華,為國培養出百餘位院士,晚年卻精神失常成乞丐
    >晚年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他的名字是葉企孫。  13歲上清華  葉企孫,別名葉鴻眷,1898年7月出生於一個上海一個書香世家。父親葉景謙謙,曾擔任上海教育會會長一職。葉景謙寵愛孩子卻不寵溺孩子,一直都嚴格教養葉企孫,使其小小年紀就已氣宇非凡。
  • 葉企孫:國士無雙清華教授,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淪為乞丐
    在這樣的名師指導下,1923年,葉企孫便獲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並且在半年後便回到了祖國大陸,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之中。投身高等人才培養事業,組建清華物理系本來憑藉葉企孫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完全可以進入高等學府,一頭扎進實驗室,從事物理研究,成為我國物理學界的大人物。
  • 他培養了13位「兩彈一星」,79位院士,晚年悽慘以乞討為生
    有這麼一位學者叫葉企孫,當時他十分的有名,是中國科學宗師,教出來的學生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是優秀的人才,例如:上個世紀23個兩彈元勳,其中就有13個是他的學生,他還培養了79個院士,葉企孫23歲就享譽科學界,是大師中的大師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在國外留學期間,葉企孫非常勤奮刻苦,他在兩年的時間內便已經修完所有課程,順利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 清華教授葉企孫:一生培養79位院士,晚年卻在街頭乞討
    幸運的是,葉企孫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開明的人,使得他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同時,也接觸到西方科學文化思想。13歲時,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第一批學生,他接觸到先進的西方科學思想。 20歲時,葉企孫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的資格,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進行深造。
  • 他12歲上中國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為什麼培養的人才留不住?
    神童尹希10歲入北京八中,12歲上中國科大,31歲成哈佛教授,如今37歲成為美國物理學界的新銳人物。核心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斥巨資培養的人才卻留不住?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卻有明確的國界。尹希曾誓言要報效祖國,現在卻落戶美國。
  • 他是「大師中的大師」,曾拒絕哈佛大學邀請,晚年為何淪為乞丐?
    子淵即將提及的這位大師,12歲就考上清華大學,22歲遠赴哈佛深造,是名副其實的少年天才。他一生致力於教育,為國家培養出79名院士,終生未娶。上世紀末國家表彰的于敏、王希季、朱光亞等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有十餘人是他的學生,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
  • 他是9位「兩彈一星」功臣的老師,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
    只是這麼優秀的人才,13歲上清華,23歲享譽學界,晚年卻淪為乞丐,向學生要飯。一、神童葉企孫光緒二十四(1898年)7月16日,葉企孫出生於上海書香門第家庭,原名葉鴻眷。1911年,剛滿13歲的他在父親創辦的上海縣立敬業學校順利畢業,並投考上了清華學堂,成為了該學堂的第一批學生。只可惜,才上清華沒多久,辛亥革命就爆發,學校被迫停課。雖然很可惜,葉企孫不得不回到上海避難。
  • 從街頭流浪漢到被哈佛大學錄取,他究竟都做了些什麼
    美國《每日郵報》為我們講述一位曾睡在公園躺椅上的流浪少年,混跡街頭多年後,成為哈佛學生的故事。大衛·布恩,17歲,得到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這將與他此前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幾年流浪生活形成鮮明對比。他的家庭生活相當複雜。
  • 17歲上北大,24歲成哈佛博士,34歲離世,美國高校為他降半旗
    馮奚喬的死無疑是物理學界的一大損失,他此前已經取得了無數成就,倘若繼續培養,無疑又是一位物理學者。更何況,他死時年僅34歲,他本可以有更輝煌的人生。兩歲學畫畫,四歲彈鋼琴,這些東西他很小的時候就主動學習,註定了他的路與別人不同。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馮奚喬正好17歲。最好的年紀趕上最正確的政策,在這次高考中馮奚喬一舉考入北京大學的物理學專業,從此與物理結下了緣分。在北大的四年一晃而過,馮奚喬在物理上展現了驚人的天賦。
  • 一代宗師葉企孫,兩彈元勳一半是他學生,晚年卻淪為乞丐沿街乞討
    回首其往昔從事教育的事跡,桃李滿天下甚至都難以概括他的生平。可就是如此偉大的科學教育工作者,誰曾想晚年生活卻異常悽涼,受盡折磨後淪為乞丐,沿街乞討。 為報國而求學 葉企孫於1898年出生於一個上海的官宦世家。他的祖輩曾是清朝官吏,父親當時也是享譽上海的知名教育家。早年間受到父輩感染,葉企孫早在五歲便殷切開始了自己的學習生涯。